从嘻哈运动看青年文化_街舞论文

从嘻哈运动看青年文化_街舞论文

从Hip-Hop运动看青年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论文,Hip论文,Hop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九十年代以来,一种新的运动方式在中国大城市的青年中开始流行。青年人把街头、公园等公共空间当成运动场地,三五成群,或者切磋舞艺——类似于黑人舞蹈风格,或者练习玩滑板,时不时惊险地跳跃一下,这就是时下风靡中国青年人的Hip-Hop运动。

Hip-Hop文化是源于70年代美国黑人的一种街头说唱文化,中文翻译为嘻哈。"Hip-Hop"来源于洛夫巴格·斯塔斯凯(Lovebug Starsky)"To the hip,hop,hippedy hop"的歌词。从字面上来看,Hip是臂部,Hop是单脚跳,Hip-Hop则是轻扭摆臂的意思,从中可以看出Hip-Hop舞的特色。

Hip-Hop文化最先包括美国黑人说唱乐和街舞,后来与之有着共同叛逆精神的青年文化的其他形式如涂鸦、滑板及其他极限运动形式也被归入此列。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Hip-Hop文化登陆亚洲,劲爆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并伴随“韩流”的入侵,很快在中国十七八岁的年轻人之间流行起来。

一、Hip-Hop运动的文化表现

Hip-Hop的运动形式,我们主要介绍一下街舞和滑板。

要说到街舞,离不开美国黑人的说唱乐。二者是互为一体的,都根源于黑人民族擅长的传统娱乐方式。说唱乐的风格是即兴饶舌,它舍弃了音乐旋律,强调节奏感。直白的语言、单一的韵尾都要配合鼓点的力度与节奏,再加上自始至终一个男人技术性的道白,使它宣扬一种野性的诱惑和当仁不让的气势。但光有这一切的说服力是很不够的,旋律是表征人们内心情感变化起伏及细腻敏感度的,被抛弃之后,就使得情感的表达及情感本身变得简单粗糙。所以它很自然地就使用了黑人的另一种音乐文化——舞蹈,借助于变幻的身体语言弥补情感表达的不足,于是街舞随之产生。街舞的种类很多,Disco、霹雳舞、劲舞、摇滚、Poping、Locking等都是。它用身体的跳跃、扭动、旋转、摇摆,甚至一系列的空翻、倒立、陀螺转等高难度动作来诠释独立不羁的个性心志。它的爆发力很强,很有感染力,舞姿自由,节奏强劲。它并不是只能在街头跳,它是“起源于街头”。所以,随便车库、楼顶、舞台甚至是家里都可以进行。跳街舞的男孩女孩叫做B-boys(Breakingboy或Boogieboy)或B-girls。

我们再来看滑板。滑板是冲浪运动在陆地上的延伸,五十年代后期美国南加州海滩社区的居民们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块滑板,他们希望在陆地上体验冲浪的感觉。由于滑板运动很富于挑战性、表现力,七十年代便在欧美广泛流行,并很快风靡全球,据说本世纪该项运动还将进入奥运家族。

在当今高科技时代,滑手的技术进步和先进科技的结合,使这项运动跨越了坚硬陆地地面的障碍,使之越来越具有了自由飞翔的乐趣。当今滑板的主流,是特意组合各种坡度和障碍,专业设计各种滑板公园,令滑手可以在峰口流尖“踏浪而行”。没有场地的地方,年轻人就利用街头障碍如带坡的路面、台阶等等来练习。今天滑板玩家已形成一个大群体,他们拥有自己的文化、语言、运动风格甚至音乐。

二、Hip-Hop运动的文化定性

嘻哈运动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其本身不同的文化定性,使其呈现出许多独特之点。

体育竞技文化。嘻哈运动是一种体育竞技文化,尤其是滑板,已成为青年挑战自我体能极限最热衷的运动。街舞和滑板都需要技术,只是强度和耐力的程度不同而已。两者都分级别,而且有很多规定动作。比如街舞有airplanes、airswipes、applejacks、backspin等,总共不下百个。滑板有ollie,kickfilp、heelfilp、kickfilp360等,不一而足。这些规定动作包括走、跑、跳及其变化,头、颈、肩、上肢、躯干等关节的屈伸、转动、绕环、摆振、波浪形扭动等连贯组合,既注意了上肢与下肢、腹部与背部、头部与躯干动作的协调,又注意了组成各个环节的各部分独立运动。不仅具有一般有氧运动改善心肺功能、减少脂肪、增强肌肉弹性、增强韧带柔韧性的功效,还具有协调人体各部位肌肉群,塑造优美体态,提高人体协调能力,陶冶美感的功能。因此,近来甚至很多中老年人也跳街舞,权当跳健美减肥操。作为体育竞技,近几年来,中国中东部大中城市纷纷举办街舞或极限运动大赛,大赛规则也已和国际接轨。例如今年九月在湖州举行了全国性极限运动大赛,采用国际赛和全国赛双计分、双排名,光滑板和滑板车就分BMX特技单车公园赛、极限滑板公园赛、平地花式特技单车、极限直排轮公园赛、极限直排轮U台赛、极限直排轮U台双人赛、BMX特技单车U台赛、极限滑板U台赛八种。并且它带动了相关的运动服饰、运动场地、运动器械制造等行业的本土化。

青年流行文化。嘻哈运动又是一种青年流行文化。青年往往是“流行”是始作俑者和最强有力的支持者。街舞和滑板从诞生到流行,尚只有短短三十年,所到之处,掀起一阵阵流行风暴,引得许多青年持续“发烧”。并由这种运动形式延伸出去,形成了青年文化的新风格。比如嘻哈族服饰、嘻哈运动用品、Rap饶舌音乐、DJ等等,当我们注目街头青年时,常会发现他们趋同的装扮风格。比如给鼻子安上鼻环,耳朵一溜戴好几个耳环,宽大的T恤、板裤、运动靴、棒球帽、或佩载粗粗的银质耳环项链、手环等饰物,戴墨镜、MD随身听、滑板车、双肩背包等,走起路来up and down(上下起伏),编发辫、烫爆炸头或者束发……总之,要表现出动感十足,这说明了青年对嘻哈文化的高认同性。街舞和滑板本身就具有流行的品质。街舞是模拟黑人舞步,追求韵味,滑板是通过在板上助滑后,身体离板腾空飞跃,闪转腾挪以及倒空翻、空中转体、陀螺转等等,都是追求舞姿或身形的优美舒展。二者都使玩家从中感到极大的乐趣。所以它迅速“流窜”到世界各地,在青年中掀起一股股热潮。

全球边缘文化。所谓边缘文化,是指社会中少数非正式群体创造并认同的,流行于其群体内的亚文化形式。青年文化是多元的社会文化分层中的一元,是以青年小众为唯一生息、传播和繁衍的客体人群的亚文化形式,因此,它是一种边缘文化。嘻哈运动之所以总是在青年中流行,主要就在于其表现出的叛逆性、非功利性、超前性、审美性和差异化,与青年的心理特征正好吻合。嘻哈运动中,不论街舞、滑板、花式单车或其他极限运动形式,都追求形式美,讲求精神放松。街舞是融运动于娱乐之中,而滑板是融娱乐于运动之中。青年精力旺盛,追求个性自由,娱乐和运动的二位一体是他们最喜爱的休闲方式。嘻哈运动本来就是年轻人自己创造的娱乐形式,所以能得到青年人这个亚群体的青睐。

小众休闲文化。嘻哈文化是青年小众的休闲文化。它是青年在工作、学习、睡眠和其他必要的活动时间之外进行的,用于发展完美自我、提升生活质量等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虽然滑板已开始纳入正规职业培训,有了少部分职业选手,但大部分参加者还是将其视作业余爱好,而且就其运动本质和发明初衷来说,是一种休闲娱乐方式,被纳入职业运动范畴,是我们这个商业时代体育运动项目所面临的共同命运。作为休闲文化,嘻哈运动是青年人进行心理宣泄的重要途径。人们跳街舞时可以随心所欲地发挥,既可摇头晃脑卖力地跳,也可懒散地随着音乐晃悠,沉浸于毫无拘束的舞步中;而滑板运动由于它的高难度,使玩家在调剂身心之余,更锻炼人的意志和耐力,并从运动中获得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三、Hip-Hop运动的文化归因

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嘻哈运动流行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青年在国家、地区之间的隔离状态被打破,全方位的联系、沟通和相互影响越来越加强,人类交往的时空约束被弱化,使青年人成为享受全球化成果最活跃的人群。马克思早就指出这一天的必然到来,“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嘻哈运动及其他衍生文化形式都是借助于现代传媒的鼓励性暗示,和声情色并茂的传媒立体展示,才得以传播开来。其风靡之迅速,扫荡了一切有形的地理屏障的阻碍。如果不是科技进步所提供的交通与通讯手段的突破,使得超越时空的全球文化交流成为现实,这一切都是不可想象的。

网络化的生活空间。嘻哈运动文化的迅速传播,得益于无孔不入的因特网。网络时代具有开放性、平等性、选择性和个体性的时代特征。受其影响,年轻人按其意愿形成无权威、无硬性设置、无社会分层的团体,嘻哈运动群体恰好满足了这些要求。它全凭兴趣联接着成员,一起切磋技艺、举行比赛。同时他们充分利用因特网,建立起各种相关网站或网页。比如“滑板大联盟”、“自由灵魂”、"Kicker Club"、“中国极限运动网”等等。在网上同仁相互交流心得、进行网上教学、发布运动新闻、介绍国外进展等,凡是与嘻哈文化有关的信息都能找到。因此,嘻哈运动在中国的发展,不能不说是得益于网络化的传播。

青年文化的归属功能。嘻哈运动文化的流行还在于它作为青年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吸引和归属功能。它是一种典型的青年文化,热烈奔放,符合青年活泼天性;它的技巧性,能激起青年的探索欲和好奇心,并磨练意志和耐力。它具有差异化的评价尺度,更容易使参与者获得各种肯定性评价;嘻哈群体对外界刺激能作出的相应一致的群体性反应,又可以为其成员提供心理保护和心理慰籍;而群体内成员的大量平等交流,又能激发创造力,形成自尊自信和尊重他人的观念,并获取情感的满足,青年自然会认同Hip-Hop运动文化。

青春期的生命历程。青春期阶段的主体特征,也是嘻哈文化流行的重要原因。青春期,人的自我意识快速发展和形成,自我实现的需求和欲望不断增长。他们努力要求摆脱父母家庭的影响,获得人格上的独立,并以摆脱对大人的情感依附作为自己成人的标志。在这种情况下,同龄人群体就成了他们情感依附的对象。

同时,此期的青年具有强烈的反叛性。这是他们争取成年人的权利和获得成年人的世界承认的特定方式,是主体自我张扬的表现形式。嘻哈文化就是青年反叛的文化符号。可以说,它是在群体中的完全个人活动。它没有指挥、命令、被排斥、被替换的压力,它非常自由,每个人都既是演员又是观众。因此,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且都有机会展示自身魅力,也同样要尊重他人表演的权利,并予以欣赏。这意味着自主、独立、平等、自我支配性的权利和地位的获得,而这对青年非常重要。

体育竞技文化的吸引力。嘻哈运动带来了体育竞技文化的新元素,其特有的刺激性、放纵性、宣泄性、冒险性,能释放人的心理潜能,减轻心理压力。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交往的物质化和金钱化,紧张的都市人越来越感到生活的负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运动方式来调剂。青年人本就是体育运动的爱好者,对新奇刺激的运动方式更是一拍即合。据研究,体育运动中,人的大脑皮层神经处于最适宜的兴奋状态。此时,人们观察敏锐、记忆清晰、思维活跃,能大大提高人的创造潜能的发挥。尤其是竞赛中,人们的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更为强烈,克服困难的意志和争取优胜的信念更为坚定。因此,培育青年对自己喜爱的运动方式如嘻哈运动的热爱,是锻炼身心的一种很好的途径。

四、Hip-Hop运动的文化功用

青年社会化方式的自我选择。参加嘻哈运动群体,是青年自我选择的良好的社会化方式。个人的社会化是通过人际交往而产生的,尤其是社会上和自己地位、条件、年龄等相类似的人,更是人际交往的首选对象,青年也是如此。嘻哈运动作为青年文化,其作用机制是提供青年群体的行为范本,对青年个体作出最具体、形象和颇有说服力的引导;潜移默化地指导年轻人,形成本文化及其所属的上位文化所容忍、赞同的社会行为和人格特征,并通过成员的社会互动,提供交流、磨合机会,最终达到青年塑性的结果。

齐美尔(Simmmel.G)认为,人们有两种需要。一是要顺应社会,满足“社会相符需要”,二是要与周围人有所不同,以满足“社会差别需要”。参与到嘻哈文化中,是青年追逐潮流的从众表现,这反映了青年对同龄人群体的心理依赖性和认同性。而在群体内竭力锻炼技术,以期臻于完善,又是其成就动机和“社会差别需要”使然。这正是青年社会化过程中的正常反应。它融生活情趣、相互合作、信任、支持以及自我实现的成就动机于娱乐、运动和竞技之中。在这个过程中,青年逐渐学会解决冲突、合作及其他社会生存技能,这是家庭和学校教育有所欠缺的。

青年生命价值观的表意性符号。嘻哈运动是一种流行文化符号。作为运动文化,它传递出青年的渴望、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实践;作为流行文化、它展现青年的丰富个性和独立不羁的叛逆精神。作为休闲文化,它是肯定和享受生命的表现。它能将对生命意义的体验融于娱乐之中,将价值准则融于健康趣味之中。参加滑板运动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渴望不断获得高峰体验,因此他们让自己的生活中充满着挑战,这是他们的生命价值观所决定的。

嘻哈运动文化是青年创造的一种新的文化生存空间,它是在不断打破旧有的不适合人性发展的文化规范与生存格局的基础上形成的。作为青年新文化,它将促使人的生活及生存状态不断发生新的变异、融合、转型与发展,呈现出无限开放的趋势,这是当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所特别需要的一种过程和方式。

客观上对社会消费的强力促动。现代消费具有社会、心理和象征的意味,成为个性、身份和社会分层的建构手段。青年消费也是如此。营销学认为“在文化商品的选择和使用上,青年越来越被认为具有实质性的且不可预测的决策权。……营销者不再把年轻人界定为有着某种物质利益(反映了他们在劳动、家庭及教育结构中的位置)并在消费趣味和习惯中表现出来的社会群体,而是将青年界定为一种市场范畴。”纵观青年对嘻哈文化的消费可见一斑。嘻哈运动流行之初,敏锐的商家就捕捉到了其将来火爆的必然性,并很快借鉴起国外将运动纳入商业化机制的做法,开始培养极限运动的职业选手。时至今日,广州、上海、北京、深圳、杭州、合肥、郑州、湖洲等很多城市举行了各种级别的嘻哈运动赛事;嘻哈音乐组合及说唱乐唱片都已出品。嘻哈运动的国际交流经常开展,专业制造滑板的公司也于1992年抢滩中国。北京、青岛、上海、南京、广州、深圳等地纷纷建立专门的极限运动场地。专业经销滑板的商店、嘻哈文化网站、街舞培训班、Hip-Hop晚会、组织表演的中介、嘻哈用品个人店、嘻哈服饰店等更是遍地开花。这一切都在客观上促进了青年消费的热潮,形成一种新的,以青年为消费主体,以嘻哈运动器械和服饰为主打产品,并带动相关行业,表现为强烈的个性化消费色彩的商业文化热潮。

有利于社会整合。嘻哈运动文化在中国青年中的流行,一方面表明社会认同发生了危机,因为社会认同来自于文化认同,传统主流文化所倡导的集体主义原则作为一种文化导向,不能取消各种丰富多彩的边缘文化取向的合理性。文化导向只是对社会生活原则的规定,它并不排斥在此原则指引之下,具体生活内容的多样性表现。另一方面,嘻哈文化恰恰又反映社会整合度的增强。因为这种本属于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系统的风潮在中国的风行,表明了社会和政治系统对青年建立适合本群体的异质文化的认可,是对青年创造新的文化空间和选择个性化生存方式的尊重,这在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是不敢想象的。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这是个个体化的时代,在个人化的社会,各个亚文化群体联接形成了充满活力的微观基础,并通过特定群体的文化纽带维系成一个有机的社会宏观结构。社会结构早已不能只由集体主义一元文化来整合,作为其微观基础的个人越来越具有自主性、差异性、平等性和独立个性;一旦排斥,则会加剧对主流文化的离心力,最终导致社会结构的松散化和断裂脱节,所以人们对异质性亚文化越来越宽容。而通过各种亚文化对自己成员的塑造功能、凝聚功能和陶冶功能,产生认同和归属感来凝聚人心,最终会促成社会的良性运行和有效整合。

标签:;  ;  ;  ;  

从嘻哈运动看青年文化_街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