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拟就“全球化”及其与社会主义有关的几个问题谈点看法。
一、全球化: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全球化是人类从各个领域、民族、国家之间彼此分隔孤立的多中心时代走向全球一体化社会的历史变迁过程。现代意义上的全球化,主要揭示的是当代人类社会生活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在全世界范围内展现的全方位的相互沟通、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一种世界历史的整体化过程和趋势。从概念的界定上,我们可以看出,全球化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过程,这种过程是不断推进的,并呈现出不断深化发展的趋势。
从历史上看,全球化肇端于15世纪末的航海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使“西方人从它获得了好处,获得了比其它文明更为优先的发展,并迫使其他文明统一于真正单一的世界范围的社会中。”(注:杨雪冬、王列:《关于全球化与中国研究的对话》,《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8年第2期。)作为一种发展趋势,近代全球化是随着工业革命一起出现的,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创造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4页。)从而“首先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工业化,确立了以资本主义工业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殖民体系,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0世纪30年代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席卷了全球80%的人口和数十个国家,成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世界普遍交往,世界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趋势得到加强。战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成立,关贸总协定的产生,使世界经济迈向体系化、制度化。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加强了全球化进程,尤其是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全球化逐渐形成为一种世界潮流。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表现得迅猛异常,是历史上全球化趋势在当代的延续和进一步大发展,是全球化在新时代里全方位地向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渗透和全面深化。
从现实表现来看,90年代以来,由于技术革新、制度创新、市场经济的发育成熟,全球化表现为一个多维度的过程。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全球化在多领域、多层面上发生,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和层面,有人将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作了十个方面的概括,即:交通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科技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贸易全球化、经营全球化、文化全球化、观念全球化、竞争全球化和国际性社会问题全球化。(注:文军:《迈向全球化时代的十大发展趋势》,《中国软科学》1997年第8期。)另一方面是指对全球化参与的多元化,即全球化的参与者包括国家、民族、国际组织、企业和个人。从全球化的参与国家来讲,任何国家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全球化的影响,既包括资本主义国家,也包括社会主义国家,还包括发展中的民族主义国家。因为全球化虽然目前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但却是以交通和科技为源动力,以经济为推动力的过程,而任何国家要想发展,都不能脱离交通、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从理论形态上来看,全球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趋势,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西方学者和第三世界国家学者的发展理论中早有论述。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50年前撰写的《共产党宣言》中就生动地描述了19世纪资本主义全球化状况,并进一步指出:“古老的民族工业就消灭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4—255页。)马克思的这种思想在以后的著作中进一步得到了阐发和完善,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指出了世界的全球化特征和趋势,另一方面又指出,这种全球化是资产阶级开创世界历史的过程,造就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产阶级通过开拓世界市场、世界历史,从而创造了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他们认为东方国家处于封闭、保守的落后状态。要走向共产主义必须通过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使东方国家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才有可能,资产阶级在开创世界历史的过程中,“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5页。)那么,东方落后国家是否必须经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能否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呢?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对此作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设想。他们针对当时俄国的情况指出:“假如俄国无产阶级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的革命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31页。)意即如果俄国革命和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能够相互影响、相互支持的话,俄国则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走上共产主义的发展道路。马克思、恩格斯的“跨越论”并不是给落后国家指出一条确定不疑的社会发展道路,而是提供了落后国家社会发展的方法论。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跨越”设想所揭示的方法论思想,在普遍的世界交往的全球化背景下,对一地一个国家是否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总的前提问题,需要从世界范围内加以考察。这对于我们今天认识和实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问题不无启发。
马克思主义的全球化思想对于西方及第三世界国家的社会发展理论也不无借鉴意义,并为他们提供了思想素材。“现代化”理论、“依附论”和世界体系理论是逐步深化的社会发展理论的三大派别,关注的焦点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问题,这三种理论的前提本身就是将各个发展中国家、民族置于全球化背景下来考虑问题的,只不过“现代化”理论是将西方设定为全球化的中心,认为现代化的本质就是西方化,认为当代社会发展就实质而言,无非是非西方国家通过“西化”实现现代化。依附理论则突破了“西化”的禁锢,在理论框架上,系统地建构了一个“中心——卫星”的理论体系,实际上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进一步深化,恩格斯曾形象地指出:“英国是农业世界的伟大的工业中心,是工业太阳,日益增多的生产谷物和棉花的卫星都围着它运转。”(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79页。)按照依附理论,在中心——卫星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处于卫星地位的非西方社会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由于中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剥削而受到限制,同时中心的发展隐含着卫星的低度发展,卫星必须摆脱对中心的依附地位,由低度发展转向发展。依附理论的一个突出地贡献,是把世界经济体系看作一个西方剥削和统治非西方的整体,进而把非西方社会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置于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和范围中。从七十年代起,以沃勒斯坦为代表的许多学者对于现代化理论、依附论进行了场弃,并根据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相互联系不断加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种新的发展理论:世界体系论。世界体系论将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各自发展过程置于世界整体结构中加以考察,认为世界并不是所有国家与地区简单相加的集合体,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存在着跨国家、跨地区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在这种世界性的结构中,每个国家或地区只是在承担着某个特定的角色。并认为当代世界仍是资本主义体系,在世界体系内存在着系统的竞争和争夺,已实现工业化的国家通过不平等交换剥削、掠夺非工业化国家,造成了这些国家的“不发达”,这些国家想寻求发展,必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凭借社会主义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争取世界市场。(注:参见吴兆雪、杨耕:《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研究述评》,《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世界体系论标志着真正意义的全球化理论的出现。
目前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因此,这些社会发展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主义国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无论从历史的发展轨迹看,还是从现实社会,抑或理论形态来看,社会主义的发展都离不开全球化的进程与影响,全球化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机遇,与此同时也使社会主义发展面临挑战。
二、全球化进程加强了社会主义的前提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阐述的全球性思想,以及后来逐渐形成的世界历史理论中为社会主义革命所指明的道路和所提供的方法论指导,都意味着落后国家要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必须融入世界历史进程之中,并充分利用资本主义所取得的积极成果。恩格斯曾明确指出:只有“把现代工业的生产力作为社会财产来为整个社会服务的时候——只有到那个时候,这些落后国家才能走上这种缩短了发展过程的道路。”(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500页。)
列宁深刻领会了马恩的“全球化”思想,并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开始将这种思想付诸于实践。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先后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的发展模式和“新经济政策”的发展模式,前者的实施有效地抵制了外敌入侵和国内叛乱,但由于其脱离了全球化的轨道,已经不再适用于变化了的国际国内环境。当情势发生变化后,在1921年,列宁毅然以“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他曾设想,以市场、商业为基础,通过发展“共产主义制度下的国家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其中包含了大量利用资本主义积极成果的思想和措施。随着这些政策的实施,缩短了苏联经济与西方国家的差距。遗憾的是,列宁的有益探索没能很好地贯彻下去,在苏联的以后发展中被中断了。列宁去世后不久,新经济政策便停止实行。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割断了与资本主义世界一体化的联系,实行高度集权化的政治经济体制,推行“两个平行市场”的理论,从此走上了孤立发展的道路,这种违背了生产力的整体化和全球化规律的发展模式,虽然在短期内使苏联的工业化得到高速发展,但是造成了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调,使发展后劲减小。苏联模式的弊端在日后发展中日益明显,由于片面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否认市场经济的作用,致使苏联在高科技竞争中落后了,这也是苏联后来政局动荡、经济崩溃的深层根源。类似的惨痛教训在中国也曾出现过。本世纪四五十年代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席卷世界,日本、韩国与其他新兴工业化国家利用现代科技革命实现了现代化,而中国当时没能融入这场全球化浪潮,由于一系列运动而坐失良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领导人以高瞻远瞩的目光,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纳入全球化进程,使得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
纵观二十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可以看出,苏东剧变,社会主义运动转入低潮,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他们实行“两个平行市场”,背离了全球化趋势,结果导致他们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政治民主化等方面都落后了。这也预示着,社会主义发展不能离开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同时全球化也为社会主义的大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全球化进程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全球化浪潮结束了50年代形成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孤立状态,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开始独立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模式。随后,中国也逐步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到70年代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使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转变。70年代中期兴起的新科技革命进一步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和普遍交往,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科学技术开始成为第一生产力,各国越来越重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全球化的发展,使军事、政治上的冷战对峙日益不适合时代的发展,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为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宝贵的时机,社会主义国家结束了与世界的隔绝状态,开始将国防和军事技术优先的发展模式转变到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的经济发展的轨道上来,将军事技术转移到民用工业上来。
第二,全球化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利用世界上先进国家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社会主义国家在当代的世界经济关系中,可以借助与发达国家发展经济关系的机会,获得自身所缺乏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世界上先进的科技、交通、通讯等设施和手段为落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和支撑;经济全球化为落后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可以利用的外资,并有利于它们对外进行投资,同时使落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优化,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利用这种后发优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步伐,逐步缩小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差距,改变自身的贫穷落后面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只有这样才能增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竞争的筹码。
第三,全球化迫使发达国家认识到它们的发展有赖于发展中国家,从而提高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地位。伴随经济一体化、环境问题一体化、全球信息一体化的发展,全球的整体相关性日益增强,各个国家、地区、民族的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赖程度加深,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认识到,绝不能因为一已的利益而不顾其它国家的贫困落后,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是影响世界安定的最重要的原因。同时认识到,全球性问题必须由各个国家联合起来共同解决。世界的整体发展,全球化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发达国家应该承担起支持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和改善全球环境的责任。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和全球性问题的日益凸显,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愈来愈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和作用。同时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就具有一种道义力量,从而使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中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第四,全球化打破了以往社会主义发展中思想观念的“禁区”,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观念变革。全球化进程不仅促进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民主化,同时也促进了社会主义国家的观念更新,尤其表现在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水平上。过去人们一直认为“一大二公”、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否认社会主义也可以实行市场经济,脱离世界经济的整体化搞社会主义。全球化进程打破了人们禁锢的思维模式,由封闭僵化走向开放灵活,人们开始冷静地思考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进行科学定位,并逐步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这种冷静的思考和科学的定位对社会主义发展大有裨益。
三、全球化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挑战
全球化固然为社会主义发展带来吸取新文明、新成果和发展经济的机遇,同时,由于目前全球化进程由资本主义占据主导地位,因此,不可避免地给社会主义发展带来挑战。社会主义国家在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必须认真地思考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保持社会主义的本色,否则势必会对社会主义发展带来严重障碍。
首先,全球化对社会主义国家安全利益构成威胁。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安全,主要是指国防安全、军事安全。而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安全概念已大大扩展,除了国防安全、军事安全、政治安全之外,还包括经济安全、社会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环境安全等新的内容。尤其是经济安全,已经成为更重要的国家安全利益,全球化背景下,市场力量逐渐取代政治和军事权力而成为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经济利益的争夺成为各国国家利益竞争的核心。在这场全球化过程中,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借助市场力量维护了本国的经济安全,而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技术落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致使其经济在世界市场上占有的份额很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弱势地位,其经济主权受到侵蚀。目前的社会主义国家皆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存在着潜在的危险,发达国家借助经济全球化进程,开始有目的地进行产业结构转移,将劳动密集型工业和部分资本密集型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在本国内主要发展高技术工业,使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工业受到威胁。另外,全球化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科技安全、环境安全等也构成了威胁,比如一些国家将污染严重的产业,甚至将工业垃圾、废品向社会主义国家转移。
第二,全球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资产阶级学者企图用全球化来模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分岐。他们宣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有“趋同化”倾向,进而混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上的区别。冷战结束之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明显下降,有人据此断言“意识的终结”,认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最终战胜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际上,冷战的结束并没有真正结束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难以遏止自身的意识形态冲动,采取各种手段竭力推行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和价值观念。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一方面受到来自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的进攻,另一方面自身也处于改革转型期,处于剧烈的社会变革中,因此使原来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受到强烈冲击。在政治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意识形态的作用被相对淡化,更加之有人有意识地淡化甚至抹杀意识形态的作用,结果弱化了们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认同,降低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人们的凝聚力和整合作用,无疑使社会主义发展处于不利地位。
第三,社会主义国家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内部矛盾冲突也使社会主义发展在全球化进程中面临挑战。在全球化浪潮推动下,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进行内部改革,对外部开放,以积极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经济上,社会主义国家长期以来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极为艰巨复杂,在经济转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经济的困境与失范,一时难以与市场经济全球运行规则的统一规范相适应,从而降低了在国际经济贸易组织中的地位,甚至在西方的干扰阻挠下难以加入这类组织。政治上,社会主义国家由于长期受到苏联单一模式的影响,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较为缓慢,政治民主化、制度化、法制化水平不高,因而缺乏足够的政治权威和政治整合能力。同时,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造成了一部分人的不满情绪,影响了社会稳定。这些虽然是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的暂时现象,必经阶段,但若不认真对待,也会使社会主义发展在全球化进程中受阻。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的发展一方面不能脱离全球化进程,必须融入到全球化的发展中去;另一方面,全球化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国家也提出了挑战,社会主义能否在全球化背景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成为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关键。在这两方面的结合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作出了示范和榜样。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的未来
全球化浪潮虽然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贸易、资金和技术方面占有优势,并使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处于劣势地位。然而历史发展的规律并不会因为社会主义发展面临暂时挫折而改变,全球化浪潮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法则。从全球化角度看,单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扩张只使个别国家暂时摆脱矛盾、困境,并不能改变整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命运,共产主义全球化最终将取代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
当前的全球化浪潮并没有消除资本主义本身的固有矛盾:
首先,资本主义国家的剥削本质和阶级矛盾依然存在。资本的本性就是追求剩余价值。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虽然由于技术等原因使工人的生活有所改善,福利待遇有所增加,但并没有改变它的剥削本性,只是由于科技水平的提高使这种剥削更加隐蔽。因此,使资本主义国家的贫富分化程度加深,阶级矛盾依然存在。据统计,战后50年中,世界财富增加了7倍。随着财富的增加,世界上的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国家和少数人手中。仅占世界人口15%的发达国家却占据了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79%(注:陈德照:《论当代世界贫富差距》,《世界经济》1998年第2期。)这种贫富分化越来越具有全球性,从而使社会阶级矛盾也同时具有了国际性,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展,一方面加大了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另一方面加深了少数资本主义富国与整个发达国家的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是资本主义自身所难以解决的。
其次,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有增无已。苏东剧变之前,资本主义国家为了遏制苏联,遏止社会主义的扩展,曾经在冷战思维下达成了暂时的一致,而随着冷战的结束,各国因共同威胁消失,对抗苏联的结盟已无必要,因而相互矛盾日益突显,各国纷纷将经济安全放于首位,致使西方大国之间不断发生龃龉,各国出于本国的经济利益,不断在世界范围内扩展自己的市场范围,虽然在国内的经济发展中加强计划性,然而在全球范围内却展开了更激烈的竞争。从而使周期性经济危机无时无刻不逼近全球性经济。
第三,全球性问题日益加深。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导致贫富分化加剧,南北差距拉大,社会矛盾丛生,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扩张性,不断对外扩展和肆意掠夺,使资源浪费、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等全球性问题不断加剧,从而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其主要原因还在于资产阶级片面追求剩余价值和高额利润的本性,是资产阶级的阶级狭隘性的充分暴露。全球化的发展必然要求冲破资产阶级狭隘性和民族自私性,来构筑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这个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在了无产阶级的肩上,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生长点,中国正是抓住了全球化的机遇,勇于面对全球化的挑战,走出了一条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对外开放,抓住了全球化浪潮所提供的机遇。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跨越论”已经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方法论原则,指出“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它的事业——共产主义一般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存在才可能实现一样。”(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0页。)既揭示了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向共产主义历史时代转变的必然性,又指出了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的必要性。邓小平以高瞻远瞩的目光敏锐地认识到了世界形势的变化,继承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早在80年代初他就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5页。)并多次强调“应当把发展提到人类的高度来认识,”因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7页。)“闭关自守不行”,(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78页。)“开放不起来不行。”(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7页、18页。)总体来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当代世界相互联系、相互竞争日益加强的客观趋势下,抓住机遇,实行对外开放,赶上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新战略,与世界经济接轨,来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中国“要积极参与世界一体化进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是对全球化浪潮的回应,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推进、发展。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回应了全球化的挑战。全球化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挑战,总起来讲,就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否继续存在,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否可能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渐进式改革的成功对此作出了强有力的肯定性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方面对目前中国的国情作出了时空定位,即定位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社会,它的发展背景就是全球化的影响和趋势,另一方面,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又坚定地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两个方面的结合,为社会主义发展开辟了崭新的天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坚决不能动摇,向共产主义世界历史转变的方向是确定不移的,但在目前情况下,应该冲破自身的地域局限性,充分利用世界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性成果,为社会主义发展服务。中国目前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突出矛盾,生产力发展还很落后,因而中国完全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却不能跨越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市场经济是当代全球化时代的本位经济,但它自身并不代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只不过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一系列观念变革,选择了市场经济作为社会发展的手段,从而为中国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正像马克思没有为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一条确定不移的发展道路,而是提供了方法论原则一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没有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一条现成的道路,而是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导,那就是结合时代特点,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当今的时代特点,就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和平与发展时代。因而社会主义发展主要是对内发展经济,推行市场经济,来与全球化相适应,对外开放,纳入全球化潮流,任何国家的孤立状态都会导致停滞状态,社会主义不能将自己看作是一个自我封闭的体系,而必须利用世界范围内的文明成果。全球化是一种社会历史潮流,任何国家都是全球性整体的一部分,然而全球化并非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坚持社会主义本色;但这种坚持并不意味着僵化教条,恰恰相反,任何国家和民族在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时,都应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时具有自己的“特色”,即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本国的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既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抓住全球化浪潮带来的发展机遇,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必将迎来新的曙光。
标签:全球化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市场经济地位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阵营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民族工业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西方世界论文; 政治背景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