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林顿的“创造力”从汤向医学的转变_莱克论文

克林顿的“创造力”从汤向医学的转变_莱克论文

克林顿“创意”换汤不换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克林顿论文,换汤不换药论文,创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6年12月5日下午,白宫的椭圆形办公室里临时安放了一个小讲台,前面放着两盆红色的鲜花,办公室门口挤着记者和摄像机。克林顿总统在这个不寻常的地点,宣布了一份不寻常的下届政府中主管对外政策的国家安全小组成员提名名单:

——驻联合国大使奥尔布赖特出任国务卿;

——即将退休的共和党参议员科恩出任国防部长;

——总统国家安全副助理伯杰升任正职;

——总统国家安全助理莱克调任中情局长。

这是一份人们并不感到陌生,却又在人们意料之外的名单。说不陌生,是因为白宫官员早就通过媒体将各种可能的方案公布出来,这几位也在其中。意外的是,克林顿最终还是启用一位女士担任国务卿,并把国防部长这一极其重要的职位给了反对党的参议员,这在美国是史无前例的。

权力分配费思量

1992年的大选中,克林顿为民主党夺回了阔别12年的总统宝座。他原本只是南方一个小州的州长,身边没有什么执掌政府的“追随精英”,因此迟迟选不出人来接掌政府要职。后来,好歹选了几个内阁部长,结果又未能得到参议院的批准,这使克林顿在就职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政府工作不能正常进行,给人留下了一团糟的印象。

经过4年的经营,克林顿身边有了一些人。这次当选后虽不会像4年前那样感到人材匮乏,但要在短期内把所有职务补齐也并非易事。

美国总统是由党派竞争选举产生的,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党派利益,因此在考虑内阁组成时总统就必须考虑照顾党内各派利益的问题。挑选奥尔布赖特担任国务卿和科恩担任国防部长都是克林顿精心考虑上述问题的结果。

早在克里斯托弗表示无意在新政府中任职后,就有消息说,接替他的人选有3个:参议员米切尔和纳恩,驻联合国大使奥尔布赖特。当时,人们认为,奥尔布赖特搞外交的经历不长,又是女性,似乎出线希望不大。

然而,情况发生了变化,美国一些妇女组织的代表几次到白宫见副总统戈尔,明确提出克林顿连任功在妇女,因为支持他的选民中有一半以上是妇女,所以在内阁中理应有妇女担任重要职务。此外,奥尔布赖特与克林顿夫妇的关系本来就非同一般,同时在担任驻联合国大使期间因对联合国事务持较强硬的态度而深得国会保守派议员的赏识。既然现在呼声很大,克林顿就乐得顺水推舟,表现一点“创意”了。

挑选科恩担任国防部长一职,则是克林顿搞党派平衡的一步“高棋”。克林顿虽在大选中获胜,但民主党在国会未能夺回多数党地位,共和党在两院仍占多数。用美国人的话说,克林顿是一个“跛脚鸭”总统。从推行内外政策的角度看,这一局面对克林顿显然不利。此外,克林顿在过去几年里一直被“白水案”、“旅行门案”、“档案门案”等丑闻缠身,在大选前夕又爆出了“民主党接受外国政治捐款”的丑闻。大选后不久,一些共和党议员就表示,他们将在这些问题上穷追不舍。克林顿需要安排共和党人在政府中担任要职,以图缓解共和党人对他的不满,并在公众中造成他没有党派歧见的印象。

至于克林顿没有留用多伊奇而让莱克去执掌中央情报局,据分析是上届政府内部权力斗争的结果,因为近年来人们普遍对中央情报局的工作不满,莱克本人也不满足于长期担任幕僚。这些年来,他在克林顿鞍前马后帮助处理外交问题,克林顿对他自然了解颇多,满足他的心愿也就在情理之中。

虽然克林顿曾表示要尽快解决国家安全班子的组成问题,但是由于各种复杂的因素,实际上他差不多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才下决心定下了这张名单。

打破“玻璃天花板”

在美国,对妇女的提拔有“玻璃天花板”一说,意思是妇女无论升到什么职位,他们的头顶上总有一块玻璃,能看到蓝天,但到不了蓝天,也就是说妇女能力再强也难以成为最高领导。国务卿一职在美国政界排序中名列第四,在内阁中则排名第一。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职位,美国总统历来是找一位男性担任。这次克林顿决定提名奥尔布赖特担任国务卿,算是一个“创意”。

那么,作为一名女性,奥尔布赖特靠什么得到了克林顿的赏识,而得以打破“玻璃天花板”的呢?

有人说,她与克林顿夫妇关系密切;也有人说,她得到了副总统戈尔的支持,因为戈尔打算竞选下届总统,现在就开始讨好妇女,以争取妇女选票……

这些说法都有道理,而且也都符合事实,但是,决定性因素可能还是奥尔布赖特的能力。

奥尔布赖特今年59岁,出生在一个捷克外交官家庭,11岁随父母移民美国。1959年,她毕业于韦尔斯赖大学,获政治学学士学位;1968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公共法及政府系获硕士学位;1976年又在该系获博士学位。1976年至1978年,她给参议员马斯基当首席助手。此后,她又在国家安全委员会当过一般工作人员。据说,在这段时间里,她曾从师当时的总统国家安全助理布热津斯基,对外交问题有了一些了解。从80年代起,她主要从事有关东欧问题的研究,在著名的战略及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当过高级研究员。1989年至1992年,她担任国家政策研究中心主任。1993年1月,她开始担任美国驻联合国大使。

在外交界,奥尔布赖特素有“鹰派”之称。她在联合国任大使的4年期间,遇到了索马里、卢旺达、海地及波黑等地区问题。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她几乎都采取了较强硬的立场。美国决定参与波黑问题的解决,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她起了重要作用。据说,当时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鲍威尔将军认为,美国不应向波黑派兵。奥尔布赖特责问他:“如果我们不用兵,你整天谈论强大的军事力量又有什么意义呢?”结果,她的意见占了上风,美国直接卷入了波黑冲突。

克林顿称赞她是一位“能让公众了解政府对外政策意图”的人。

奥尔布赖特在生活上也是一个强者,她读博士学位时刚生孩子不久,为了完成学业,她每天早晨4点半起床写论文。1982年,她的丈夫突然提出离婚,在这突如其来的打击面前,她挺住了,并在民主党的决策圈子里逐步站住了脚,成了民主党人蒙代尔和杜卡基斯的高级顾问。到1992年春,她结识了克林顿,从此便登上了成名的阶梯。

作为一个女性,奥尔布赖特在工作之余也像千万普通妇女一样疼爱后代。1993年5月的一天,她来到女儿家,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小外孙,享受天伦之乐。突然,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来电话找她。她就只好一手抱着外孙,一手拿着电话与加利讨论国际事务。

政治文学双丰收

56岁的科恩出生在缅因州的班弋市,1962年在鲍登大学获拉丁文文学学士学位。1965年在波士顿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1969年被选为班弋市政府委员,两年后担任市长,1972年被选为国会众议员,并连任6届。1984年被选为参议员,连任至今,曾当参院情报委员会副主席。

科恩的经历并不复杂,有近半辈子是在国会山度过的。他是一个有独立个性的议员,却又不失温和,因此在国会山的人缘不错,给公众的印象也是一个文质彬彬、为人谦和的“绅士”。1974年作为一个共和党议员,他第一个公开提出对卷入“水门事件”的尼克松总统进行弹劾,这使他的名声大振。去年,共和党控制的国会在预算问题上与白宫争斗,致使政府关门多日。在这场斗争中,科恩又是最早倒戈反对共和党方案的人。多年来,他在参院一直极力主张,总统在派军队到国外之前应得到国会的认可。现在,他又成为30多年来第一个以共和党身份入阁民主党政府并担任国防部长的人。

过去,人们只知道科恩一生都在与政治打交道。其实,他在谈论政治之余还喜欢文学创作。至今,他已出版了9本书,其中有两本诗集和3本间谍和悬念小说。

科恩虽然在参院有“战略思想家”的美称,但要领导一个复杂的国防部,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艰巨的挑战。国防部每天谈论的都是武器和战争,不知科恩任职后是否还能找到文学创作的灵感?

梦寐以求终如愿

莱克的名字对美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因为他当了4年的总统国家安全助理,参与了美国对外政策的制定;这个名字对中国人来说也不陌生,因为1996年7月,他访问中国为中美关系的改善带来了转机。

据白宫人士透露,早在一年半前,多伊奇的前任辞职时,莱克就想接掌这个职位。克林顿获得连任后表示有可能满足莱克的这一愿望,他着实高兴了一阵子。他被提名后的第二天就跑到中央情报局总部亮了相,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冷战结束后,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任务也相应发生了变化。近些年来,它的工作一直被认为不得力,内部又不断出现为外国服务的间谍,5年来已换了5任局长。克林顿让莱克去当局长显然是想借重他的才干重振美国的情报工作。而对莱克来说,他这一辈了几乎都是在当“谋士”,总想有机会独挡一面,施展抱负。

莱克今年57岁,1961年从哈佛大学毕业,后来又到英国剑桥大学读国际经济,1974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博士学位。他1962年到国务院工作,越战时期曾两次到过越南,并认为美国不可能打赢越战。从1969年开始,他成了总统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的特别助理,深得上司赏识。后来,他因反对美国入侵柬埔寨,于1970年离开了国家安全委员会。1977年,他重返国务院担任卡特总统的政策主任直至1981年。此后,他退出政界,管理一个农场,同时在麻省的一所大学当兼职教授,直到1993年被任命为总统国家安全助理。他在70年代初离开白宫后,尼克松和基辛格为防止有人泄露政府内情,曾下令窃听他的电话。为此,他曾起诉过基辛格,直到1989年基辛格给他写信表示认错,他才罢休。

莱克是个少言寡语、不愿抛头露面的人。他认为,总统是对外政策的中心人物,他不应该给人以“第二中心”的印象。他每天接触总统,但对一些重要的事情总是守口如瓶。1994年,克林顿决定容忍伊郎向波黑穆斯林运送武器,莱克知道此事后一直对当时的中央情报局长保密。莱克也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1993年,他提出了冷战结束后的主要威胁是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民族冲突和全球环境恶化。在克林顿政府第一任期内,美国的对外政策确实体现了对这几个问题的担忧。当然,莱克也提出过要把在全球“实现民主化”作为美国对外政策支柱的“理想主义”主张。由于莱克的这些特点,美国舆论界认为,他能胜任未来的工作。

善于协调人缘好

51岁的伯杰毕业于康奈尔大学,1971年在哈佛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从1973年起,他在华盛顿的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1977年到1980年,他在卡特政府的国务院任政策计划部副主任。他认识克林顿是在1972年帮麦戈文竞选总统期间,当时他为麦戈文起草讲稿,而克林顿则负责现场组织工作。此后,两人因政治上投缘,一直保持联系。克林顿竞选总统时,他担任高级对外政策顾问。克林顿上台后,他一直担任总统国家安全副助理。

此人与莱克一样也不爱抛头露面,担心出面多了会抢了国务卿的“风头”。但他在具体政策问题上不仅能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且还能有效地影响别人。1994年,美国国务院与国防部在是否出兵海地的问题上发生分歧,伯杰站在国务院一边,最终说服了国防部。在波黑问题上,他是最早主张多用北约部队的人。在制裁古巴的问题上,他起过关键的作用。由于人缘好,不少人建议把他调任白宫办公厅副主任。但伯杰却坚持原位不动。当然,他不动是想谋求更高的职务。莱克的位子空出来后,克林顿也就顺理成章地任命伯杰当了总统国家安全助理。

伯杰在被任命后说,他工作的一部分就是要把有创造性的意见结合在一起,使之变成统一的行动。长期当过律师的伯杰在这方面也许是有一定才能的。不过,他的专长在于国际经济和贸易,现在他在政府对外政策班子中起着领头的作用,而且负责美国对外政策的总体战略设计,担子不轻。从他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谈话来看,他似乎想把北约东扩和欧洲的安全与统一作为克林顿新政府的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

褒贬不一话前程

克林顿的对外政策班子虽然组成了,但除伯杰外,其它人还有待参院的批准。这些人尚未公开阐述各自的对外政策主张,因此外界还难以了解他们的“庐山真面目”。不过,舆论认为,这个班子是换汤不换药,人基本都是原班人马,不同的是换了换位置,而共和党人科恩的入阁只起点缀作用,不会在根本上改变政策走向。因此,克林顿第二届政府的对外政策不会有大的变化,如果有变化也只是对外政策目标顺序的变化和处理事务方式的变化,尤其是奥尔布赖特当国务卿后,她可能会以“女强人”的面貌出现。

克林顿经过4年的学习,将来在处理对外事务时打乱仗、朝三暮四的现象可能会少些。当然,猜测毕竟是猜测,未来究竟如何,只能等着瞧。(写于1996年12月底)

标签:;  ;  ;  

克林顿的“创造力”从汤向医学的转变_莱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