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的命运》一书浓缩了马尔罗对电影技巧的处理,场面、色彩的交替变换,也对后来的叙事电影文学产生了深刻地影响。
关键词:《人的命运》;马尔罗;电影
一、黑色基调——恐怖弥漫
(一)开篇
是撩开帐子刺呢,还是就这么隔着帐子刺?陈心里惴惴不安起来。(安德烈·马尔罗,1933:1)
这一部分在法国文学史上,是最著名的一个开篇(incipit),因为它一上来就渲染恐怖和暴力的气氛,给人刺杀的紧张感,整部小说被分为五个部分,并且注明日期,这七个部分就像电影放映的七个镜头(séquence)马尔罗站在刺杀者的角度,运用内聚焦的手法,将我们引入了主人公实施刺杀的地点。我们只能通过自由引语和叙述性话语感受到陈的内心状态,更加深了观众焦虑的心情。
(二)监狱场景
整体的气氛渲染奠定了小说的黑色电影基调,整个叙述过程也运用电影技巧。比如全景集中在受害者的身体部位描写上,其次是昏暗灯光下,窗户栅栏和玻璃的对比,以及几何空间的立体构成,整部小说的空间结构是以“监狱”的意象为基础的。代表这不同势力对峙的上海变成了一座现实意义上的监狱。
二、叙述视角与镜头推移
从叙事学的角度,我们发现,马尔罗的叙述视角(focalisation)好比导演的摄像机,随着胶卷的转动和镜头的推移,不同的人物和故事慢慢展现了出来。
右边是京·吉锁尔,灯晃到他头顶的时候,清晰地映出了他那日本版画般的下垂的嘴角;当灯离开他的头顶的时,影子也随着移动,他那张混血儿的脸庞显得更像欧洲人。灯摆动的幅度越来越小;京的两副面孔交替出现,不过,二者的差别越来越小。(同上,9)
这一段是取自当陈对商人实施暗杀后回到商店时的情景。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拍摄画面,在灯光的映照下,有一架摄像机在拍摄现场。摄像机的视角不是固定不变的,聚焦目标人物,时而把镜头推远,时而把镜头拉近,围绕人物进行局部的特写,导致主人公的脸给人不同的印象。
三、电影技巧在文中体现
(一)旁白与倒叙
文章一开始描写了一种紧张的刺杀心理:“是撩开帐子刺呢,还是就这么隔着帐子刺?”(同上,1)这种人物心理的旁白就好像弦外之音,具有戏剧中旁白(voix-off)的成分。随后作者展开对刺杀过程的叙述,渐渐谜团才得以解开,这种电影手法类比文学上的倒叙,英文叫做(flash-back)。旁白和倒叙避免了电影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交替剪接
例如小说中“他透过窗户望去”,“他们从外面向内射击”,“房屋前面”,“马路中央”。采用这种镜头剪接的方式,结合蒙太奇手法,就能使得故事情节紧凑,衔接自然。这种手法类似20世纪30年代法国小说家儒勒·罗曼(Jules Roman)宣扬的一体主义,简单来说,就是要时刻保持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三)迭印——隐喻
一群蜉蝣围着小灯泡嗡嗡地转着。‘陈可能就是一只蜉蝣,发出亮光,而自己就将在这亮光中灭亡…….可能人也是如此吧……’(同上,158)。
蜉蝣这个视觉意象同他的大无谓牺牲恰好契合,形成了一种迭印。意象的迭印,就帮助读者记忆中的碎片自动组合,把人物与行动结合起来,这就是马尔罗运用隐喻(métaphore)揭示深层思想的艺术手法。
(四)声音叙事和和光线对比
尽管有宽大的西式窗户,但因外边夜色已临,暮霭沉沉,室内已一片黑暗。落日余晖虽还没有全部消失,但室内的那种气氛已经是黑洞洞的了……(同上,254)
此处光线的明暗对比烘托了死亡的气氛,表达了人生的荒诞和黑暗统治的恐怖。可见马尔罗巧妙地运用光线明暗塑造了一个可视性强、感知性强、艺术化的象征性空间,表达了现代社会人类荒诞的主题:人对于自己是主观的,对于别人则是客观的,别人不曾理解你的苦难和过去,这种认识他人的方式使得人与人之间在深层次的交流上产生困难,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
(五)戏剧对白
我们看到,马尔罗的作品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采用对白体,对于作家来说,这是紧紧抓住读者的最佳方法;它使读者慌若目睹种种场面,增加了第三维度。在最时髦的影片里,导演在长长一大段无声的胶片之后突然进入对白,就和小说家在长长一段叙事之后突然开始对白一模一样。
四、绘画融合于电影叙事
(一)色彩
马尔罗非常重视使用那些表达色彩的词汇,不同颜色的意象构成了一个象征、暗示、隐喻的世界。《人的命运》中,颜色成为意识形态的象征,蓝色象征国民党阵营,红色代表共产党阵营。例如:“蓝色和红方的领袖共同发表了联合宣言”(同上,45)。
(二)绘画艺术
那士兵一手端着枪,一手提着灯,站在他的左边。而他的右边仅留着一块空地,一堵白色的粉墙......他的黑色身影在受刑者的灰白墙上变得越来越大了(安德烈·马尔罗,1933:252)。
这种黑色渲染手法与东方水墨画有异曲同工之处。加上受戈雅尔的影响,马尔罗在描绘中国城市时,比较喜欢色彩的淡化处理,应用比较晦暗、褐色、灰白色等,为的是表达亚洲世界变换不定的命运。
参考文献
[1]安德烈·马尔罗.《人的命运》[M].李忆民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88.
[2]安德烈·马尔罗.《无墙的博物馆》[M].李瑞华.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安德烈·马尔罗.《国家的职能不是统治艺术,而是为艺术服务》[M].carrefour杂志第393期,1952年3月26日,1页。
[4]刘海清.《论马尔罗小说与绘画艺术》[J].国外文学,2006.
[5]陈晓莺.《人的命运表达艺术浅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9.
作者简介:周权,1991年8月出生,性别女,汉族,籍贯黑龙江省,现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2014级法语语言文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法国文学。
论文作者:周权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6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2
标签:马尔论文; 安德烈论文; 电影论文; 帐子论文; 命运论文; 手法论文; 艺术论文; 《语言文字学》2016年9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