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劳动生产率趋同的地区追赶研究论文

●经济观察

基于劳动生产率趋同的地区追赶研究

李丹丹

(西北政法大学 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2)

摘 要: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为了实现国家整体经济效率的提高,经济追赶是区域发展的必然要求,这种基于新古典增长经济学“趋同假说”的良好愿望至今是否实现了呢?文章在构建劳动生产率趋同的数量模型的基础上,分析劳动生产率趋同的机制,并利用中国1999-2016年30个省份25个两位码和100位四位码工业行业的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中国内陆地区(中部、西部和东北)是否在向沿海地区进行追赶。结果显示,中国工业不同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存在俱乐部趋同,而且跨地区间的差异也在不断缩小,这说明内陆地区正在利用其“落后优势”追赶沿海地区。因此,政府可以从鼓励落后地区提高工业就业份额,优化产业结构,缩小地区间产业结构的差距等方面努力,使得劳动生产率的趋同可以拉动经济增长的趋同,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关键词: 劳动生产率;工业;地区;趋同;经济追赶

一、引 言

最近研究表明,中国区域发展差距表现出逐渐缩小的趋势,发达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于内陆落后地区除了有较强的示范效应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落后地区的经济,这表现为经济的追赶(Wei ,2014;Andersson et al.,2013)[1-2]。Veblen(1915)[3]通过对比英国与俄国、德国等相对落后国家的工业革命后发现,虽然落后国家是工业革命的后发者,但无论是从工业革命的速度还是深度上,它们都远远超过了英国,即工业革命的后来者比先行者的经济增长速度更快。在Veblen(1915)[3]研究的基础上,Gerschenkron(1962)[4]在《欧洲工业化的再探讨》中提出了“后发优势理论”,其中心思想是大部分经济追赶都可以通过知识技术由先进国向落后国的扩散和传播来解释。Abramovitz(1986)[5]继而提出了“追赶假说”,认为一国经济发展的初始水平与其经济增长速度呈反向的关系,这种反向关系对于劳动生产率变量和单位资本收入变量均成立,经济追赶成为国家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引擎。中国发达沿海地区和落后内陆地区在技术和经济势能上均存在着巨大落差[6],内陆地区在实施经济追赶战略上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这种落差也促使人力资本、技术等要素从高势位地区不断地向低势位地区流动,这为内陆落后地区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有利的追赶条件。随着世界经济越来越融合,为了实现国家整体经济的提高,经济追赶是区域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经济追赶的内涵是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和实现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与趋同[7]。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如果市场力量的运作没有主要障碍,那么在综合国家空间经济中,存在着强大的压力将导致地区经济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普遍趋同。虽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平衡是必然会出现的现象,但是这种地区差异不太可能持续存在,因为这种不平等将引发价格、工资、资本和劳动力的自我纠正运动,从而带来地区趋同的强烈趋势。工业是中国经济的主要推动力,在工业行业中由于技术具有更加标准化和需要更少的地方适应等特点,这进一步加强了“趋同假说”。中国工业跨地区劳动生产率的趋同在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协调区域经济増长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这种基于新古典增长经济学“趋同假说”的良好愿望至今是否实现了呢?中国工业的劳动生产率是否以及如何快速在各地区之间趋同是一个持久的利益问题,并且有充分的理由。最重要的是,它告诉我们落后地区是否追赶上了发达地区?以多快的速度进行追赶?此外,它还有助于阐明各地区将从“落后优势”中受益的情况,这将是制定发展政策的有用信息。

二、文献综述

经济理论家和政策制定者对于落后或低生产率国家是否以及何时赶上发达或高生产率国家的问题都非常感兴趣。Margaritis et al.(2007)[8]基于数据包络法估算出多因素生产率(MFP)变化的Malmquist度量,考察了1979-2002年经合组织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变化趋势及其决定因素,并分析这些因素对经合组织国家劳动生产率和人均GDP均衡增长路径转变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尽管没有证据表明整个经合组织地区包含一个单一的趋同“俱乐部”,但是这些国家的生产率和收入水平的平均差距表现出逐渐缩小趋势。Inklaar and Diewert(2016)[9]认为衡量各国生产率趋同的速度需要相对生产率的衡量标准,这些衡量标准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都具有可比性,作者提出了扩展的跨国生产率比较理论,并构建一种相对生产率水平的新方法来进行跨国经济体部门趋同性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跨国生产率的总体趋同几乎完全是由交易部门的经济趋同引起的。Andersson et al.(2013)[2]提出了一种区分长期增长趋势和短期增长波动的新方法,利用1978-2009年的省级数据来检验中国的不平衡增长战略是否促进了地区间增长差距的扩大。结果表明中国各省份经济在短期内存在经济发散,但是从长远来看,各省聚集成两个趋同的俱乐部。覃成林和杨霞(2017)[10]将区域空间划分为先富地区和其他地区,通过构建包含空间外溢的区域经济增长趋同模型,运用1999-2013年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研究了先富地区是否会带动其他地区共同富裕,结果发现样本区域的经济增长呈现出显著的趋同趋势。当然,还有一些文献得出的结论与上述文献是相反的(Sun et al.,2015;蒙慧,2013;Herrerias and Ordonez,2012;Zhang and Zou,2012)[11-14]。 已有文献呈现出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良好基础。但是,从现有关于经济追赶的文献来看,研究范围大多集中于国际间的经济体或者整个国家经济是否实现趋同,涉及各地区内部的趋同及差异比较研究较少。中国自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显著加速,尤其是中国各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步伐日益加快,将形成群雄并起、多极驱动的多元化地区竞争格局,因此研究中国发达沿海地区和落后内陆地区的经济趋同及其差异是非常必要的。同时,现有文献大多数仅从宏观上对经济趋同性进行检验,研究视角是从产出或收入的角度进行分析的,而对非常重要的微观趋同机制如劳动生产率趋同的分析较少涉及(李丹丹,2018)[15],研究劳动生产率趋同的形成机制有助于人们理解增长收敛形成的动态过程。为此,本文拟分别做如下3个方面的改进:①已有文献关于趋同假说的研究视角大多集中在对人均GDP的探讨,但人均GDP不能体现劳动投入的产出效果和反映生产效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不仅决定着劳动报酬,体现劳动投入的产出效果,衡量其他替代生产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还反映了技术进步所造成的效率提高。因而本文从劳动生产率的视角分析落后地区对发达地区的追赶问题,不仅拓展了现有研究文献,也有利于理解中国地区发展差距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②已有研究文献大多数仅对人均GDP进行趋同性检验,只给出经济增长总体性的认识,没有揭示趋同的原因或机制,缺乏趋同分析的理论基础。本文则是从微观层次上,在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加入劳动力流动因素构建劳动生产率趋同的数理模型,对劳动生产率的趋同机制进行了详细分析,弥补了现有文献对微观趋同机制分析的空白,为研究经济增长的趋同性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见解。③在研究方法上,已有文献大多是基于Mankiw 等的条件趋同框架,使用线性方程进行检验。但是这种方法多数使用的是横截面数据,会忽略变量内生性和“事先选择” 问题。本文克服了所选指标只有省份一个维度的缺陷,考察的所有指标均具有省份和行业两个维度,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计量检验,能充分考虑省份和行业特征并能克服线性方程的缺陷。

三、劳动生产率趋同的数量模型及其机制分析

(一)劳动生产率趋同的数量模型

本文在索罗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包括劳动力流动因素的综合框架来分析劳动生产率的趋同性。假设经济是开放的并且存在技术扩散,允许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K 和L 分别是生产要素中的资本和劳动力,其中资本是广义的,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储蓄率、人口增长率和技术改变是外生的。那么最终产品Y 可以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表示为:

Y =K α (AL )1-α

(1)

其中0<α <1,α 表示的是资本的产出弹性。Y 表示产出,K 表示资本,L 为劳动力,A 反映了技术水平。假设劳动和技术以增长率n 和g 的速度外生增长,即分别表示劳动和技术对于时间的增量,那么:

L (t )=L (0)ent

(2)

信息数据的准确、完整、安全是动态监控工作开展的基础。一是数据及时录入。各预算单位自行录入的财务信息,如财务核算数据、政府采购计划数据等,要及时录入到信息系统中,便于进行数据比对、分析,开展实时动态监控。二是掌握数据调整。监控部门要及时掌握各预算单位职责变化、预算调整等基础信息数据,以此作为对信息系统中数据进行相应调整、对动态监控预警规则调整的依据。三是确保数据安全。要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防止财务数据遭到破坏或受到攻击。同时,要建立灾备系统和应急预案,有序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确保财务信息数据安全。

(3)

其中,L (0)和A (0)是初始的劳动力和技术水平,单位有效劳动的数量A (t )L (t )以不变的n +g 的速率增长。用Z =K /AL 表示单位有效劳动资本量,那么(1)式可以写为:

Y =ALZ α

(4)

其中,A 为劳动增进型的技术水平,那么单位劳均产出可以表示为:

This may be due to differences in the standard for hospital discharge in each study and may also be related to differences in the insurance systems in each country. Thus there might be a large bias in social factors between studies.

y =AZ α

(5)

可见,劳均产出增长是由生产要素的积累和技术进步决定的。对上式取对数并微分可得人均产出增长率:

g y =g α +αg z

A (t )=A (0)egt

(6)

2)分析中量级别散打腿法技术运用结果可知,散打腿法技术的使用主要集中在鞭腿、蹬腿和踹腿3种腿法的基本运用上,运用的次数比较多,成功率比较稳定[12]。一些不常用的腿法,如勾腿、劈腿、扫腿3种腿法在使用数量上较少,但使用成功率却比较高。表明腿法技术的使用应该做到全面重视,尤其要加强不常用技术的训练和使用,这有利于比赛中争取主动、灵活应变,以达到制胜的目的[13]。以此为基础,探寻更加合理的腿法技术配合,实现多种腿法组合,形成新的动作形式,这也是对散打技术动作的有效革新,以及良好的发展态势。

(7)

其中,s 表示的是每期产出中固定比例的投资份额,δ 表示的是资本折旧率。该式与索罗模型中资本存量增量不同的是加入了劳动力流动移入或者移出带来的资本量QM ,人口增长率由n 变为n +m ,m 为净劳动力流动速度,那么单位有效劳动资本的增长率为:

(8)

其中,该式与索罗模型中单位有效劳动劳动资本增长率相比多了一个迁移项即如果不存在劳动力流动即m =0或者说在所有时间点上单位有效劳动资本量与劳动力流动带来的有效资本量相等即那么这个方程就与索罗模型中的方程一样,最终得出趋同方程为:

(9)

其中,(1-α )(n +g +δ )即为趋同速度,表示经济向稳态水平趋同的快慢。

为了确保分地区劳动生产率存在俱乐部趋同这一结论的可靠性,下面采用一系列方法对其稳健性进行检验。在表2稳健性检验(1)中,本文检验了样本期限的选择是否会改变之前的结果。仍采用1999年作为期初,但对期末的年份进行更换。分别考察了样本期为13年(2011 年结束)、14年(2012年结束)、15年(2013年结束)和16年(2014年结束)时的趋同情况。同样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方程(10)进行回归,得出不同期限的中国四大地区工业劳动生产率俱乐部趋同的估计结果,见表2所列。从表2的结果可以看到,中国分地区工业劳动生产率的趋同性对于样本期限的选择保持了高度的稳健性。不管样本期限是13年期、14年期、15年期还是16年期,中国四大地区内劳动生产率的绝对趋同系数和条件趋同系数均保持负数,说明中国四大地区各自内部的趋同特征明显,均呈现俱乐部趋同。四大地区趋同速度的快慢仍然保持与基准结果相一致的结论。同时,对于沿海地区来说,随着考察期末年份由 2011 年延展到2016年,以后每年的趋同系数绝对值不断增大。这意味着沿海的工业劳动生产率的趋同在 2011 年之后普遍有所加快。而对于内陆的三个地区来说,随着考察期末年份的由 2011 年延展到2016年,东北趋同系数绝对值大致呈现逐渐增大趋势,中部和西部则是呈现先减少后增大趋势,这意味着中部和西部的工业劳动生产率的趋同在 2012 年之后普遍有所放缓,到2015年后才出现增加趋势。

(二)劳动生产率趋同的机制分析

汉朝多姿多彩的乐舞百戏,继承了夏朝以来的传统,又开启了汉朝之后各个朝代的表演艺术。直到今天,我们的歌舞、戏曲和杂技,都有汉朝乐舞百戏的影子。

从生产要素地区间配置来看,资本是从低边际收益率的发达地区流向高边际收益率的落后地区;而劳动力是从落后地区流向了发达地区,在落后地区中随着劳动力的不断流出和资本流入的不断增多。这可以引起劳动边际生产率的提高,从而驱使落后地区逐渐向发达地区追赶,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将出现趋同。具体的趋同渠道如图1所示,假设存在A和B两个地区,初始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相等。由于政府政策、资源禀赋等外界因素,A地区发展迅速成为发达地区,B地区发展缓慢成为落后地区。发达A地区的资本要比落后B地区多,但是由于劳动力缺乏使得A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均衡点W A0高于B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均衡点W B0。在市场供求关系的推动下,A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当劳动力供给没有增加时,A地区的均衡工资水平将会上升到W A1。在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的情况下,B地区的劳动力受到高工资水平的吸引,将会从落后B地区向发达A地区流入,从而使发达A地区劳动供给增加,那么这时就会出现新的劳动生产率均衡点W A2,这一点W A2将低于A地区原来的劳动生产率均衡点W A1。而对于B地区,由于劳动供给减少,那么新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形成新的均衡点得到的工资水平要大于原来的均衡工资,即新的劳动生产率均衡点W B1要大于原来B地区劳动生产率的均衡点W B0,最终A地区与B地区的新均衡工资水平相等,从而劳动生产率水平也将相等。但需要注意的是,现实中的资本流动要比这一描述复杂得多。

图1 生产要素在地区间的配置均衡动态

正是生产要素在不同行业间和地区间的收益不同,驱使生产要素向回报率较高的地区(行业)流动,从而劳动生产率出现趋同趋势。当然,劳动生产率趋同机制还要受到地区间特定环境的影响,如果要素在地区间和行业间的自由流动得到限制,那么劳动生产率的趋同机制就难以实现。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市场经济越来越开放,减弱了劳动力壁垒和知识壁垒,这使得劳动力流动和技术转移得以实现。生产要素在行业间和地区间的再配置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且引起劳动生产率的趋同。同时,工业企业生产的产品大多数是可贸易商品,参与的是国际生产和市场网络,需要的技术含量更高,需要快速融合到国际生产网络,这同时有利于技术的吸收和转移,进而引起劳动生产率的趋同。由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说,即:在允许要素自由流动和技术扩散的情况下,初始劳动生产率越低的省份(行业)相对于初始劳动生产率越高的省份(行业)拥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中国跨地区劳动生产率存在趋同。

四、劳动生产率趋同的实证检验

(一)模型设定

本文根据地区经济增长收敛假说,通过加入一般控制变量和地区、行业固定效应建立β 收敛模型。在20世纪70年代末启动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时,“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发展战略总结了政府改革和现代化国家的战略。中国改革的不平衡特征最明显地反映在逐步市场化和外国直接投资政策上,这些政策最初只允许外国投资于专门设计的经济特区(SEZ),后来又在1984年为外国投资者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投资。中国地区的划分由最早的沿海—内陆两大地区转变四大地区,即沿海、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的划分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发布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以及党的十六大报告的精神划分的。本文选定1999-2016年为研究时段,以30个省份(由于西藏数据缺失严重,此样本不包括西藏)的25个行业作为数据样本。地区—行业样本数据来自2000-2017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中国市场年鉴》。本文参照有关学者的做法(Lemoine et al.,2014)[17],在分别考察不同地区劳动生产率的趋同性时,由于交互项方法比分组回归更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因此选定沿海作为基准组,依次引入其他地区与初始劳动生产率的交互项进行回归,回归方程设计如下:

(4)尽量采用自繁自养的养殖模式,严禁从疫区引进种猪、副产品以及设备设施。如果不确定为疫区或非疫区,要对设备设施进行彻底消毒,对引进的种猪进行严格的检疫,确认无病后才可以混群饲养[5]。

卓越大禹 质量为先——写在甘肃大禹节水荣获首届甘肃省政府质量奖之际…………………………………………… 许忠贤,田小红(3.66)

α +β lny jit1lny jit ×D 12lny jit ×D 2+

β 3lny jit ×D 3+ξX +D j +D ijit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8年8月我院入治的甲状腺癌症患者100例,患者在进行手术前通过常规的超声检查及超声弹性检查进行病理检测。所有患者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55例,患者年龄分布为25~64岁,平均年龄为(38.12±1.25)岁,一共检查甲状腺结节共200个,所有的结节的直径大小分布为0.4~4.5cm。

其中,g a 和g z 表示的是技术进步率和单位有效劳动资本量增长率。由于经济中的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那么流入地区j 的劳动力数量用M (T )表示,这个数量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并且劳动力流动带来的资本数量为Q (T ),那么资本存量增长可以表示为:

(10)

其中,下标j 表示省份,i 表示行业,t 表示时间。被解释变量是第t 至t +k 年j 省份i 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率,表示的是j 省份i 行业的初始劳动生产率对数,代表初始的发展水平,β 是趋同系数。D 1、D 2和D 3分别是东北、中部和西部虚拟变量。D j 是省份固定效应,D i 是行业固定效应,ε jit 是随机误差项。X 表示的是其他影响变量,考察的是影响趋同效果的其他因素或“条件”,即增长经济学家所谓的社会能力。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制度变迁领域具有两大重要特征,即产权改革和市场化改革。改革开放进程存在差异,从而市场化程度存在着差异[18]。因此,本文用地区出口总额占地区销售总额的比重作为对外开放程度的指标;用各地区固定资产净值与工业增加值之比代表投资效率,即资本密度水平;用国有资本与实收资本之比代表国有产权;用外资资本与实收资本之比代表外资产权。另外,凡登定律指出,工业本身规模的扩大促进其劳动生产率的提升[19-20]。因此,本文也控制了规模因素,用各地区细分行业的就业人数与工业增加值之比代表规模。

(二)实证结果

1.基准结果

在表1中,沿海地区劳动生产率的趋同系数即为期初劳动生产率的系数,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的趋同系数是将各自交互项系数加上基准组的趋同系数得出。根据趋同系数β ,可以根据公式计算出趋同速度,其中T 为年份数(该样本中T 为18,即1999-2016年)。表1的(1)栏显示,期初劳动生产率和交互项的系数均是负数且显著,这意味着中国四大地区(沿海、东北、中部和西部)内的劳动生产率均表现出显著的绝对趋同特征。其中,沿海地区趋同系数为-0.014,趋同系数的绝对值最小,根据趋同速度公式,如果沿海地区中A省份的期初劳动生产率是B省份的两倍,则 B 省份的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会比A省份仅快1.0%,同时由公式可以计算出对应的趋同速度为-0.016。内陆三个地区的趋同系数均大于沿海地区,东北的趋同系数(-0.034)绝对值是最大的,-0.034 的趋同系数意味着如果东北地区中的A省份的期初劳动生产率是B省份的两倍,B省份的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会比A省份快2.4%,同时由公式可以计算出对应的趋同速度为-0.051,说明东北地区趋同速度最快,其次是中部和西部,趋同系数分别为(-0.027)和(-0.026),相应的趋同速度为分别-0.036和-0.034。(2)栏的条件趋同中,当控制变量被控制后,仍然可以发现与绝对趋同速度相同的特征,但是落后的西部地区与发达沿海地区的趋同速度差异比绝对趋同时变小了,这说明西部地区在向发达地区追赶的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更多。以上结果意味着,中国四大地区内部的趋同迹象均十分显著,均呈现显著的俱乐部趋同特征。同时由于内陆地区的趋同速度大于沿海地区的趋同速度,说明四大地区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这意味着内陆省份正在利用其落后优势对沿海省份进行“追赶”

劳动生产率的趋同机制与生产要素在行业和地区间的重新配置密切相关。劳动生产率衡量了要素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效率,在同一时期内,劳动生产率越高意味着生产同样数量的产品需要的生产资料越少,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一个地区(行业)的劳动生产率进步体现了地区(行业)创造财富能力的提升。生产要素在行业间和地区间的重新配置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如果市场存在竞争并且资源配置是有效的,那么劳动生产率结构变化的路径往往是资源从低效率企业向高效率企业流动,而低效率企业的逐渐退出将缩小行业内企业劳动生产率差异,并提升整个行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从生产要素行业间的配置来看,劳动生产率的趋同主要是因为行业间要素边际生产率存在很大的差异导致的,生产要素在行业间的重新配置可以从行业结构变迁中获得巨大的收益。通常来说,工业产品空间复杂程度、产品关联程度以及分工程度要远远大于农业的,工业的发展更多的是需要技能型劳动力投入,因此劳动力的边际产品价值要高于农业,相应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往往要高于农业。但是在落后经济体中农业所占份额比例是非常大的,并且劳动生产率水平也比工业要低。当工业行业中存在的巨大生产规模、范围经济以及高工资水平将吸引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转移时,整个经济体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这使得落后经济体的劳动生产率增长要快于发达经济体,从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趋同。

该车故障是由于更换了错误的机油滤清器而引发的。虽然常规保养是再简单不过的维修保养作业,但由于维修人员操作不规范,机油滤芯选择不当,引发该车故障,严重还可能导致发动机的严重损坏。

表1 1999-2016年四大地区俱乐部趋同的估计结果

注:参数估计值下面括号中的数字表示稳健标准误;******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上的显著性。下同。

通过加入地区和行业固定效应,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基准方程(10)进行回归,结果见表1所列。

2.稳健性检验

Caldor and Verdoorn定律(卡尔多·凡登定律)表明,在工业行业中产出增长率越高,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就越快[16],这就意味着,索洛模型推导出劳均产出趋同的同时,劳动生产率也存在趋同。假如移民携带的物质资本小于本地区拥有的人均人力资本水平,那么是成立的。经济中存在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劳动力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并且落后地区人均携带的资本增长总量要小于发达地区人均所拥有的,那么当存在劳动力流动时,落后地区由于劳动力的减少即m <0使得本地区有效劳均增长率多了单位有效劳动资本的增长率大于sZ α-1 -(n +δ +g α ),相应的单位有效产出增长率就要增大。而发达地区由于劳动力的流入即m >0会使有效劳均增长率减少相应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就会放缓。因此,落后地区比发达地区拥有更快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表2 稳健性检验(1):不同期限的中国工业四大地区劳动生产率趋同的横截面估计结果

在表3稳健性检验(2)中,使用面板数据进行分组回归来看是否改变俱乐部趋同的结果。将样本分为1999-2004年、2005-2010年、2011-2016年这三个6年时期组成的面板数据,这不仅可以避免商业周期波动带来的影响,还可以兼顾其静态和动态特征并增大样本量,结果见表3所列。表3是对中国沿海、中部、东北和西部四大地区内各省份—行业的劳动生产率趋同的分组回归结果。每组回归估计的(1)栏显示,四大地区劳动生产率的初始水平的系数均为负值,并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四大地区内劳动生产率均存在绝对趋同。(2)栏是加入控制变量后的条件趋同估计结果,发现趋同系数均比绝对趋同系数大,说明条件趋同速度更快。具体的,东北的绝对趋同系数和条件趋同系数的绝对值均是四大地区中最大的,分别是0.117和0.331,其次是沿海和中部的趋同速度相对较快,绝对趋同系数绝对值分别为0.081和0.066,条件趋同系数绝对值分别为0.141和0.133,而西部趋同速度相对较慢,绝对趋同和条件趋同系数绝对值仅为0.057和0.095。

表3 稳健性检验(2):中国工业四大地区劳动生产率俱乐部趋同的面板估计结果

在表4稳健性检验(3)中,将行业进行更细程度的划分,利用30个省、市、自治区的100个四位码行业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重新对每个地区进行方程(10)趋同估计,见表4所列。结果同样发现,四大地区均存在俱乐部趋同,并且东北、中部和西部的三个地区趋同速度均比沿海快,其中东北和中部的趋同速度相对较快,绝对趋同系数绝对值均为0.006,条件趋同系数绝对值分别为0.006和0.007,西部的绝对趋同和条件趋同系数绝对值均为0.003,而沿海的绝对趋同和条件趋同相对最慢,趋同系数绝对值均为0.001。表4的结果意味着无论是将行业进行哪种程度的细分,四大地区的趋同系数仍然是负数且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并且趋同特征仍与二位码行业的保持一致。

古代货币之所以会通过丝绸之路流到国外,是由中国与沿线各国的贸易决定的,这是一种经济关系,是经济规律在起作用。比如中国宋钱外流日本和东南亚地区,能够长期在其国内起着主币的流通职能,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日本和东南亚各国经济相对落后,国内货币体制落后或者没有货币,或是由于当时东南亚各国铸造技术落后,所制之钱质量低劣,容易磨损,不能胜任货币的职能。而宋朝的冶炼与铸造技术先进,钱币纯度高,铸造精美,正好弥补了日本和东南亚各国货币体制的缺陷,满足了他们急需高品质货币的需求,加上中国当时的经济影响力强,中国的铜钱在日本和东南亚诸国享有很高的信誉,因此被选为充当其国内货币进入流通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表4 稳健性检验(3):四位码行业中四大地区
工业劳动生产率趋同的横截面估计结果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构建劳动生产率趋同的数量模型,分析了劳动生产率趋同的机制,利用中国1999-2016年30个省份25个两位码和100位四位码工业行业的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中国内陆地区(中部、西部和东北)是否在沿海地区进行追赶。本文的研究结论包括:①中国四大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均呈现显著的俱乐部趋同特征。基准结果中,四大地区的劳动生产率趋同系数均为负数且通过了1%或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其中东北的趋同速度最快,其次是中部和西部,而沿海地区的趋同速度最慢。当资本密度、规模、出口导向和产权变量等指标被控制后,仍然可以发现与绝对趋同相同的特征。②在对样本期限进行改变、使用面板数据进行分组回归和使用更细程度的行业数据进行计量估计后,中国不同地区劳动生产率的趋同特征仍保持高度的稳健性。以上结果说明四大地区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内陆省份正在利用其落后优势对沿海省份进行“追赶”。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发现,中国落后地区的工业正在向发达地区追赶,中国工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增长轨迹的阶段。工业是中国经济的主要推动力,工业劳动生产率的趋同在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协调区域经济増长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国仍处在结构转型的前半期,工业就业份额不仅与经济发展阶段正相关,而且在地区间也还存在显著差异,落后省份的工业就业份额十分低下,这导致即使落后省份工业生产率增长很快,但是由于工业占其比重很少,对经济增长不能起到足够的拉动作用,所以地区间整体经济增长(人均GDP)趋同现象不明显。本文的政策建议如下:

(1)政府可以鼓励落后地区提高工业就业份额,提高工业比重,优化产业结构,缩小不同地区间产业结构的差距,使得劳动生产率的趋同可以拉动经济增长的趋同。如充分发挥工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的潜力,加快转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进一步推进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制度和户籍制度,努力提高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效率,实现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配置,对工业的内部结构进行优化和升级,缩小不同区域间的工业化程度差距,从而强化工业劳动生产率的趋同,最终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趋同。

在课后阶段,学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进入虚拟共享实训平台,通过虚拟共享平台上的动画和视频回忆巩固拆装实训的相关内容,完成实训报告的撰写及关键零部件图纸的完善工作,最后需要通过虚拟平台上设置的虚拟考核内容完成该课程的学习。

(2)中国内陆地区(东北、中部和西部)趋同速度快于沿海地区,这是由于国家对落后地区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工业化水平等扶持政策所致[21]。未来协调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是:促使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劳动生产率以更快的速度进行增长,并以其作为中部劳动生产率的“崛起”尤其是统筹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这对国家层面协调地区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落后省份可以从提升人力资本、改善营商环境、承接产业转移、开展区域合作等多种途径,增强与发达省份的经济有效互动,达到缩小省际经济水平差距的目的。

从我校范围来看,有部分学生也存在着上述类似心理健康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一方面,学校每年都会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也通过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和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为学生们提供服务。另一个方面,齐齐哈尔大学图书馆也在2018年4.23世界图书节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其中有一个活动叫“书籍与玫瑰节”,学生当天只要按要求完成游戏要求就可以获得相应的畅销书籍或者一支玫瑰。

(3)发达地区要保持劳动生产率的持续增长,加快趋同速度。由于劳动力就业对宏观经济具有显著的作用,因此政府仍需采取措施通过提高劳动流动性来促使增长率持续提高,如通过劳动力配置结构的持续有效改变、采取措施降低省际技术和贸易壁垒,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进人才、技术和资本的流动等,来加快发达地区的趋同速度,并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来带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本人理论水平的有限性等,文章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本文使用的工业数据对不同地区的劳动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和趋同检验,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那么服务业的生产率是否存在趋同特征?与工业的趋同特征是否相同?这将是本文后续进一步努力的研究方向。

注 释:

①沿海包括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福建、广东、海南和浙江;东北包括吉林、辽宁和黑龙江;中部包括山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和河南;西部包括陕西、内蒙古、宁夏、新疆、青海、甘肃、重庆、四川、云南、广西和贵州。东北、中部和西部统属于内陆地区。

②为了保持数据的连续性,本文选择25个两位码工业行业作为考察样本,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和有色金属矿采选业4个采矿业行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20个制造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1个公用事业行业。

③本文通过对四大地区的劳动生产率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后,利用Kruskal-Wallis检验的统计分析方法来说明四大地区间的劳动生产率是否具有显著差异,同时为了进一步分析哪两个地区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最显著,进一步做了多重比较,最后结论仍然成立。

参考文献:

[1] WEI H K.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Agglomeration and Relocation[M].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14.

[2] ANDERSSON F, EDGERTON D, OPPER S. A Matter of Time: Revisiting Growth Convergence in China[J]. World Development,2013,45(3): 239-251.

[3] VEBLEN T.Imperial Germany and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M]. New Jersy: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15.

[4] GERSCHENKRON A.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 Book of Essays[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5] ABRAMOVITZ M.Catching up, Forging Ahead, and Falling Behind[J].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1986,46(2):385-406.

[6] 张辽,王俊杰. 中国制造业两化融合水平测度及其收敛趋向分析——基于工业信息化与信息工业化视角[J]. 中国科技论坛,2018(5):32-40.

[7] 刘明,王思文.β收敛、空间依赖与中国制造业发展[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8(2):3-23.

[8] MARGARITIS D, FäRE R, GROSSKOPF S.Productivity, Convergence and Policy: A Study of OECD Countries and Industries[J]. 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 2007, 28(1):87-105.

[9] INKLAAR R, DIEWERT W E. Measuring Industry Productivity and Cross-country Convergence[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2016,191(2):426-433.

[10] 覃成林,杨霞.先富地区带动了其他地区共同富裕吗——基于空间外溢效应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7(10):44-61.

[11] SUN C , YANG Y , ZHAO L. Economic Spillover Effects in the Bohai Rim Region of China: Is the Economic Growth of Coastal Counties Beneficial for the Whole Area?[J]. China Economic Review,2015,33(1):123-136.

[12] 蒙慧. 从“先富”带动“后富”角度解析区域共同富裕困境[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36-42.

[13] HERRERIAS M J,ORDONEZ J. New Evidence on the Role of Regional Clusters and Convergence in China(1952—2008)[J]. China Economic Review,2012,23(4):1120-1133.

[14] ZHANG Q H, ZOU H F. Regional Inequal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J].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12,13(1):113-137.

[15] 李丹丹. 人力资本与区域劳动生产率的收敛性研究[J]. 审计与经济研究,2018(5) :100-109.

[16] 王俊洋. 企业成长与盈利能力的动态相互作用研究[D]. 杭州:浙江财经大学,2015.

[17] LEMOINE F, MAYO G, PONCET S, et al. The Geographic Pattern of China's Growth and Convergence within Industry[R]. Working Papers, 2014.

[18] 王静娴,杨敏. 进口技术结构、知识流与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基于省级动态面板系统GMM模型的实证分析[J]. 华东经济管理,2019(1):80-86.

[19] 王许亮,王恕立. 服务业能源生产率变迁及收敛性分析——基于全球40个经济体细分行业数据的经验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8(1):42-59.

[20] 曾冰,张艳. 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测度及其时空分异研究[J]. 经济与管理评论,2018(2):132-141.

[21] 李亚男.“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历史底蕴和现实逻辑[J].理论建设,2019(4):5-11.

Regional Catch-up Research Based on Labor Productivity Convergence

LI Dan-dan

(Business School ,Nor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Xi 'an 710122,China )

Abstract :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 integr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overall economic efficiency of the country, economic catch-up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Has this good wish based on the "convergence hypothesis" of neoclassical growth economics been realized? Based on the quantitative model of labor productivity converge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chanism of labor productivity convergence, and by using the data of 25 two yards and 100 four yards in 30 provinces of China from 1999 to 2016 as well as the bidirectional fixed effects model,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whether the inland areas (central, western and northeast China) are catching up with the coastal area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club convergence in labor productivity among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s industry,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are also narrowing. This shows that inland areas are using their "backward advantages" to catch up with coastal areas. Therefore, the government can encourage the backward areas to increase the share of industrial employment,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narrow the gap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mong regions, so that the convergence of labor productivity can promote the convergence of economic growth and realiz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Keywords : labor productivity; industry; region; convergence; economic catch-up

中图分类号: F127; F2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7-5097( 2019) 12-0099-08

[DOI ]10.19629/j.cnki.34-1014/f.190221005

收稿日期: 2019-02-21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产业共生视角下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产业转移模式及演化路径研究”(18BJY002)

作者简介: 李丹丹(1990-),女,河南济源人,讲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与风险,工业经济。

[责任编辑: 欧世平]

标签:;  ;  ;  ;  ;  ;  

基于劳动生产率趋同的地区追赶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