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优化的策略论文_唐亚平

浙江省绍兴市建功中学 312000

一、问题的提出

我省新一轮课程改革推行至今,科学课堂教育现状是怎样的呢?为此,我们向3所城区学校55位科学教师发放了有关科学课堂教学过程13项指标的调查问卷,并进行了校内外广泛的听课。我们发现,目前的科学课堂教学虽然较过去已有很大的改进,但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现分析如下:

1.教学目标落实不够全面。

在对“教师对三维教学目标必要性和落实情况”问卷中,所有老师都已意识到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但近30%的老师在课堂实际教学中仍强调知识与技能,忽略了方法与能力,弱化了情感与价值观;或者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心中无数。

2.教学方法欠创新。

在对“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问卷中,能很好地采用启发、讨论法教学的教师不到40%,以讲授法教学的教师占到近30%。可见,教学方法仍比较陈旧,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现象仍普遍存在。

3.教学手段仍显滞后。

在对“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问卷中,近30%的教师仍是“一支粉笔一堂课”,不能很好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他们认为,教师的工作就是传授知识,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知识。

4.教学评价还停留在理论层面。

在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问卷中,近81%的教师认识到全面评价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实施评价时,近60%的教师仍过于强调学业成绩,评价手段单一,重考试和排队,重结果轻过程;近25%的教师强调师评,忽略了学生自评和互评;近25%的教师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以分数的高低衡量学生,喜欢成绩好的学生,冷淡和忽视困难学生。

对这些现象的分析,我们感觉到,科学课堂教学还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现象,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二、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优化的策略

1.优化科学课堂教学内容——人本化、实践化。

(1)教学内容人本化。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由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即不仅仅是注重学生对教学内容中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还应更关注教学内容在学生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中的作用。

我们的做法是:

①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应积极创设生活情境作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和理解。

②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这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应通过挖掘和展示教学内容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中道德因素的感悟和体验,从而发挥出教学内容在学生人格教育中的作用。

(2)教学内容实践化。教师在教学中多介绍实践中的典型事例,使学生间接地知道教学与实践的联系,这是优化科学课堂内容一个重要方面。

个案1:我校老师在讲连通器原理时联系生活中茶壶嘴总比茶壶身要高;讲压强时,联系菜刀要磨得锋利;讲杠杆时,联系剪刀握手部分比剪的部分要长;讲摩擦时,联系自行车的外轮胎要做成花纹状,讲“大气压与人类生活”一节时,联系吸尘器、真空食品包装袋、提压式抽水机等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大气压的一些特性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注重探究。

(1)教学方法注重探究性。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过程要优化必须突出科学探究教学与学习方式。我们作了以下两种探究方式的实践,效果明显:

①结构式探究。教师提供探究的问题、解决问题所要使用的方法和未经处理的材料,学生通过实验或查阅文献资料收集数据,发现某种联系,找到问题的答案。在这类教学中,学生的探究主要是对信息的处理分析。教师除了精心设计提供给学生的问题、方法和材料外,在学生自主探究时一般要帮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个案:种子萌发的条件。这节课是“种子”的第2课时,教师课前要求学生收集一些种子萌发的资料。在复习回顾种子的结构后,教师借助学生介绍“春种”的情景,还有不同学生在家里试验种子萌发的结果,引出探究的问题: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环境条件?学生大胆猜想,最后选择“种子的萌发需要充足的水”“种子的萌发需要氧气”“种子萌发需要合适的温度”三个假设进行实验设计。在学生合作设计实验方案前,教师播放一段种子萌发的多组对照实验录像,给予学生提示。各小组完成实验设计后,开展讨论,修正实验方案,课后执行实验方案。

②指导式探究。教师只提供探究的问题,学生必须自己探寻方法,并设计方案来收集数据,回答探究问题。因此,在这类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个别指导,以确保学生探究的开展。学生在这种探究活动中,除了不用提出问题,其他的探究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发展。

个案: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教师由生活中常见的煮汤圆时汤圆开始沉在水里而后浮于水面上的现象引出探究的问题,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相关基础知识大胆猜想。借助简单演示实验或口头语言,学生交流总结出影响浮力大小的四个因素:浮力大小可能和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浮力大小可能和物体密度大小有关,浮力大小可能和液体密度大小有关,浮力大小可能和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然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依据自己的假设,设计实验验证,交流实验过程。

(2)教学手段加强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我们主要通过构建以下几种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来进行:

①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演示型“整合”课。科学中有些概念与原理抽象度较高,如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单靠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很难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些有毒、有危险的药品与实验以及常规方法难于实现的化学反应无法在课堂上向学生演示;有些诸如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球自转和公转等天体现象通过人体肉眼无法观察和认识……这些都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动画模拟。

②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型的“整合”课。基本途径是教师通过学校局域网、专题网和教师的个人主页公布研究课题或任务,如“城市光的污染”“饮水与健康”“汽车尾气与大气质量”等;也可以是学生通过申请,把自己提出的研究课题发布在网上,作为共同研究的项目。课下,班级学生围绕选题,由个人或组建研究小组,通过网络等各种资源查找有关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整理成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写成小论文在校园网上发布。

3.优化课堂教学评价——进行发展性评价。

(1)代表作评价。即对一些无法直接测量的学生特性,如能力、情感等,我们采用投射的办法,精心设计一些行为或者作业,让学生当堂完成,从中观察学生的表现,从学生表现的对、错、好、坏、快、慢等,间接推测他们的能力、情感等水平。

(2)测验与考试。学科评价中离不开测验,一个好的测验首先要设计测验蓝图。测验蓝图是一张双向细目表。这张测验蓝图有两个纬度:①能力纬度;②内容纬度(见下表)。

测验蓝图双向细目表

这张测验蓝图中,第一列中的一、二、三、四、五、六指的是六个单元。其他栏中的一、二、三四、五是指五种题型;1、2、3、4……指的是每个大题中的小题。例:一/1 2指的是第一题填空题的1、2两题,出的是第一单元的识记题。

编好测验蓝图后,接着就是选题目。科学课怎样出题?在科学课中要关注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激励性评价。我们将奖励的形式具体用一张“赏识卡”的形式来体现。其内容包罗万千,如学习动机、态度,学生上课的表演、课前的准备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回答情况、提问情况等等。并与学生学业评价挂钩,如果在一学期中“赏识卡”的总数在全班前五名,其本学期的学业评价中的“过程评价”一项就被评为优。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总之,通过我们对以上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优化策略的实践,科学课堂结构得到了较好改善,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变化,也给学生带来了快乐和欣喜。实践证明,只要我们保持拥有一种思考的心态和积极实践的行动,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越来越趋向理想化和科学化。

论文作者:唐亚平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1月总第29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1

标签:;  ;  ;  ;  ;  ;  ;  ;  

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优化的策略论文_唐亚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