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时代的物流发展方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方向论文,物流论文,电子商务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增加贸易机会、降低贸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率为标志的电子商务,已成为新世纪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曾经严重制约电子商务的网上支付、网上安全等问题已经得到基本解决。但无论是在电子商务的领头羊美国,还是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物流配送问题对电子商务的“瓶颈”作用显得越来越突出。物流行业发展的严重滞后无异于是羊肠小道与高速公路的对接,使电子商务给消费者带来的便捷等于零,因此必须改造现有的物流体系,使其沿着社会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才能适应电子商务时代的要求。
一、社会化——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模式,发展潜力是不容低估的。解决电子商务配送的最佳模式是,将电子商务的物流与传统商务的物流共同化,电子商务独自投资建立配送体系将形成重复投资造成资源浪费,电子商务公司应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扩大电子商务网络建设,实现网络经济的规模效益。
现代物流理论认为,现代物流服务的核心目标是在物流全过程中以最低的综合成本满足顾客需求。而第三方物流模式是解决电子商务物流问题的主要思路。第三方一词,来源于物流服务提供者作为发货人(甲方)和收货人(乙方)之间的中间人这样一个事实,也代表着这个新兴产业日趋独立和专业化的角色特征。所谓的“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就是制造商、销售商或消费者将其物流业务交给专业物流公司运作,而自己集中精力发展核心业务。物流活动和配送工作由专业的物流公司或储运公司来提供,物流服务提供者不参与商品的买卖,只提供专门的物流服务,包括商品运输、储存配送以及一系列增值服务等。第三方物流企业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应该体现为物流企业对于其所面对的可控制资源与可利用资源进行最大限度上的合理化开发与利用。这种合理化表现为物流企业对于自身物流能力的客观评估与正确定位,对外部环境与市场需求的深刻了解与合理预期。对企业自身发展方向与发展时机的准确把握,使物流企业能够将可控制资源与可利用资源进行有机融合。并在市场运作中以各类有效方法与措施使上述两种资源始终处于相互协调、相互支持的动态平衡状态,使之成为推动和促进物流企业实现其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原动力。
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业务,可以不必拥有多少设施和装备,就象多式联运经营人一样,更多的是进行策划、组织和管理。发展物流企业最重要的是需要一批专长于生产企业管理,特别是物流管理方面的专家,选择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或加工企业(客户),针对现有物流管理提出各种可选择性方案,并说服客户由本企业来进行全部或部分的物流管理工作。公司经营的核心能力就是综合物流代理业务的销售、采购、协调管理和组织设计的方法与经验,并且注重业务流程创新和组织机制创新,使公司经营不断产生新的增长点。
二、专业化——建立集物流、商流、信息流于一体的新型物流配送中心
我国目前的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物流配送明显滞后。长期以来,商流与物流分割,严重影响了商品经营和规模效益。实践证明,市场经济需要更高程度的组织化、规模化和系统化,而现代物流配送中心把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符合世界目前物流信息化、社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早在1996年10月11日,原国内贸易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商业改革和发展的意见》,特别强调要“发展建设以商品代理和配送为主要特征,物流、商流、信息流要有机结合的社会化物流配送中心”。建立配送中心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要考虑通过何种途径建立配送中心。国外的物流配送业起步早,经验成熟,对我国物流发展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从本世纪60年代起,商品配送合理化在发达国家普遍得到重视。为了向流通领域要效益,美国企业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将老式仓库改为配送中心;二是将批发企业进行信息化、现代化的改造;三是连锁店共同组建配送中心,促进连锁店效益的增长。这就是批发型、零售型和仓储型三种类型。
二要考虑配送中心的网点布局、设施设备和管理。日本的配送中心大都选址合理,规模适中,并采用先进的自动分拣系统和无线通讯设备;其选址尽量靠近运输线路;为了减少污染,一般都设在工业区域内。美国主要采用立体仓库以节约地价支出,但配送中心的设施设备大都是机械化、半自动化,不盲目采用全自动设备;同时,还注意采用环保型设施设备,例如使用蓄电池叉车以减少环境污染。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均实现了比较成熟的电脑网络化管理,保证配送即时准确,节约劳动力成本。我国台湾地区则推崇“本土化物流”观念,认为“自动化”不是万能的,必须考虑自身的财力规模、土地成本、建筑成本、设备成本等条件。因此,我国台湾的配送中心多为中小规模的平房仓库,并且采用适合本地区特点的设施设备。他们融合别国实现物流现代化的经验,科技含量相当高,不求千篇一律,而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出发,缺什么就充实什么。
三要考虑配送中心的规划问题。许多人现在讲配送中心的建设要一步到位,就是建设档次要高一些,规模要大一些,设施要新一些,功能要齐全一些,在较长时期内不作变动,免得以后在使用过程中经常进行配送中心建设投入。但殊不知“一步到位”的策略在我国物流配送中心的发展初期是不适宜采用的,应采取“统一规划、集中部署、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的策略。主要原因是物流企业仍需要扩大规模,网点的布局并没有锁定,因此配送中心的地址应随网点分布的改变而改变,配送中心的规模也要根据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不断扩大,以降低配送费用,提高配送服务水平。当然,为了业务的正常开展并节省配送中心的建设投资,企业总是把扩大网点规模放在首位,不可能经常变更配送中心的地址。但应测算一下每扩大一个网点会增加多大的配送成本,对各分店的配送服务有何种影响,考虑在一定年限内扩大网点累计增加的配送成本,因降低配送服务水平造成的利润损失以及增加新的配送能力所花成本,再结合企业的发展目标、财政状况等来决定是否变更现有配送中心,新增配送能力。
三、个性化——在物流业推行"CS"战略
通常,物流配送企业应提供的基本功能为:进货和商检功能;保管和库存控制功能;受理订货功能;出库(分拣、配货、包装)功能;流通加工功能;送货功能;信息处理功能等。而发达国家的配送企业除了具备基本功能外,为了适应各国的需求特点,还发展了其他专项功能。例如,日本配送中心的特色功能有:通过提高商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增加供货频率等方式强化供货枢纽的战略功能,通过综台物流管理方式以控制物流成本的功能,通过增强应变能力以适应物流量随经营规模的发展不断变化的应变功能。美国配送中心的特色功能是特别重视单个消费者服务功能,即尽力满足顾客提出的各种要求。加拿大配送中心的特色功能是重视为批发商和零售商服务的功能。与他们相比,我国的配送中心基本功能不太完善,竞争力较弱。特色功能都建立在先进的信息处理功能之上,我国更是有所不及。
为此,应该在物流行业推行"CS(customer satisfaction)"战略,物流企业应该结合自身条件,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增值服务,如货物集运、库存管理、贴条码标签、分拣选拣、订单执行,并可以扩大到售后退货管理、货物回收销毁、因特网订单执行和电脑装配等其他的增值服务领域,有条件的物流公司并可以为顾客提供咨询服务,为顾客进行物流一体化的内部供应链的构建等,突出自己的特色,实施个性化经营。
四、信息化——实现物流的信息化
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必由之路。从事物流业务离不开“三流”,其中信息流最为重要。实际上,商流和物流都是在信息流的指令下运作的。畅通、准确、及时的信息从根本上保证了商流和物流的高质量与高效率。在电子商务时代,物流企业中心第一位的工作,是如何使物流和信息流、商流高效结合起来,即用信息化改造传统物流配送的流程结构。如著名的联邦快速(FedEx)通过信息技术改善了物流处理的方式,实现了自动分拣包裹、回答电话咨询和输入货单,客户每个月也可以通过Internatship来追综一百万个包裹的行踪,这就使得物流处于动态的监控状态。同时,公司本身交易成本降低,雇员也可以相应减少,真正实现电子配送系统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要提供最佳的服务,物流系统必须要有良好的信息处理和传输能力。美国洛杉矶西海报关公司与码头、机场、海关信息联网,当货物从世界各地起运,客户便可以从该公司获得到达的时间、到泊(岸)的准确位置,使收货人与各仓储、运输公司等做好准备,使商品在几乎不停留的情况下,快速流动、直达目的地。
建立相应的物流决策支持体系及数据仓库是物流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物流信息系统的基础之上,根据库存模型、预测模型等管理决策模型,采用运筹学、人工智能等技术,解决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问题,实现物流决策支持系统。采集、利用好宏观信息、生产流通及价格信息等,提高企业的市场快速反应能力。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利用好企业在物流专业化方面的信息资源。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的发展给物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给其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只有改革创新物流体系,使物流业沿着社会化、专业化、个性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保障电子供应链畅通无阻,使厂家和个人都可以通过电子工具安全可靠、方便快捷的进行电子商务,才能迎来电子商务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