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技的发展带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型河道是我国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近些年由于人类随意的开发建设,导致型河道出现水土流失严重的现象,并且河道的断面也在不断的减小。加之型河道防洪能力较差,所以在出现暴雨时,将会导致河道断面淤堵引发洪水灾害,对河道两岸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产生威胁。于此同时,若型河道生态环境被破坏,生物链系统将会失去平衡,水环境污染也会接踵而来,对我国生态水利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是较不利的。所以应该加快型河道生态的治理,提高型河道的功能,增强其防洪能力,为保护生态水利创造有利的条件。
关键词:河道治理;生态建设;存在问题;措施
引言
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化建设的步伐,也带来许多生态环境问题,其中河流的问题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城市建设占据河道,导致河道空间越来越小,大大降低了河道的泄水排洪能力,排放生活废水,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系统。因此,做好河道治理工作非常重要。随着绿色经济、环保经济理念的出现与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河流的生态化建设理念成为河流治理的主要发展方向。本文分析了河道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河道生态建设的主要措施,希望可以为河流的生态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1河道生态治理设计理念
对河道进行生态治理时,首先应全面的调研河流生态环境历史资料,深入得分析现状监测数据,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环境工程、水利工程、生态工程及景观工程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开展设计工作。(1)以全流域综合利益为目标,重长期生态经济效益。河道的综合治理大多涉及不同的行政区域,治理工程要着重处理好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生态、上下游、左右岸之间的关系。转变重目标效益和行政区域利益的观念,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全流域综合利益为目标,重长期生态经济效益的观念。(2)河道治理应将生态水利代替工程水利。工程水利的主要目的是兴利除害,具有快排、速排的优势,经过治理之后,河道、河槽渠化,河岸硬化、整齐、笔直,防洪安全可以得到保障,但是忽略了人水和谐理念。生态水利河岸蜿蜒曲折、深浅不一、高低错落、急缓相间,保持自然的河道形态不变。岸坡采用生态护岸,将水、岸滩连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河道治理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财产不受损失,力求将生态理念与传统地域文化完美结合,保护生态河道,做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持续改善水环境,以此支持、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河流生态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2.1做好河流生态建设的规划工作
河流生态建设应做好以下规划工作:1)在开展河道治理与生态建设工作之前,相关设计人员需要对河流现场进行勘察,对于河流周边的地质、地貌和植物分布等自然条件进行掌握和了解,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开展河道建设工作。2)河道治理与生态建设应当和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合理配置各类资源,对河流生态建设进行优化、调整。河流生态保护制度应当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明确河道治理与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对各类污水的排放进行严格控制,实现谁污染、谁付费,在保证经济成本的基础上对河流进行生态化保护。3)对于过去河道治理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必须转变传统治理思想,创新治理思路,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在进行河道治理与生态建设的规划过程中,不能只注重提升河流的防洪排涝能力,而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于人们的生存和文化需求进行满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除此之外,河道治理在规划上还要对河流自然规律、形态等进行考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4)在规划河流生态建设时,还要将美学与水工程学融入建设过程中,实现河网水系的相互连通。坚持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修复原则,创造出适合人们生活的水环境,建设生态化水景工程,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加强环保宣传,加大执法力度
综合性强、覆盖面广是河道治理与生态建设的主要特点,它属于系统性的工程,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各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到河道生态化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加强交流与合作,采取多种多样的活动,加强宣传教育,如充分发挥网络、媒体、报纸和电视等新旧媒体的宣传作用,提高人们保护水环境的意识,从而争取更多资源、凝聚更多力量,使得保护河流生态系统成为全社会的责任。如果出现不合理排污、乱倒生活垃圾、擅堵河道等违法、违规行为,必须对其进行严厉的惩处。如果出现破坏河堤安全的行为,涉及违法的交送法办,无意违规的教育告知。要保护河流生态系统,实现河流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发展,政府、水务与规划管理部门应当联合起来,共同监督和管理。河道治理与生态建设规划必须符合区域特色,坚持人员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使得河流在实现防洪、抗旱等经济功能的同时,维持良性运转的生态系统。
2.3推广河道生态建设
河道生态建设应做到以下几点:1)种植水生植物。在治理富营养化程度较高的黑臭河道时,种植美人蕉、菹草和大藻等,是较为合适的治理方式,这些植物能够对富余的营养进行吸收,加快水体自净能力,从而为水生动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在河岸浅水区域,可以种植芦苇、菖蒲和水葱等水生植物,实现河流乡土植物群落景观的构建,这样不仅可以吸收污泥中的营养,还能对堤岸进行有效保护,提升河流的美观性。2)推广生态调水,维持河道形态的自然性。生态调水的主要功能有:污染物可以被迅速转移到下游区域,减少区域内污染物总量,从而实现污染物浓度的有效降低;对水动力进行有效提升,增加水体复氧量,进而提升水体的自净能力;要保护河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应当设计尽量宽阔、蜿蜒的河道,以此形成多样化的水流特征与水体结构,为多种生物的生存创造合适条件。因此,在进行河道设计时,使用透水砖、直立块石、绿化植物和杉木桩等进行护坡。
结语
综上所述,河道治理与生态化建设属于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要提升河流防洪排涝能力、减少河流污染、确保河道安全平稳运行,必须对河道的自然性进行合理设计与规划。然而,现阶段河流生态化治理还处于初期阶段,河道治理与建设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河流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提升。因此,要加强河流生态化建设,首先要做好河流生态建设的规划工作,结合区域内实际情况,按照“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进行河流治理的规划和建设;其次政府及其他相关部门应当加强交流、合作,严厉惩治破坏河堤、污染河流的行为;最后还要对河堤生态化建设进行推广,使生态化建设理念贯彻落实到河流治理与建设的整个过程中,使河流能够更好地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赵强,杜向群.河流生态治理探讨[J].水资源开发与管理.2015(3):68-69.
[2]徐海巍.加强河流生态治理的思路探讨[J].工程科技,2016(17):245.
[3]河川治理中心.河道整治中心(日本)滨水地区水设施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陈济.关于河道治理的生态水利模式探究[J].水利科技.2012(25):193.
[5]于德全,丁万峰,于万涛.浅谈河流生态治理[J].科技视界,2013(31):377.
论文作者:赵景利1,李凤杰2,姬青丽3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
标签:河道论文; 河流论文; 生态论文; 生态建设论文; 黄河论文; 水利论文; 工程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