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学生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每一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可见,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前奏曲”。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本学期我对学生进行了课前预习的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段;课前预习
中图分类号:G65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18)04-0109-01
一、小学高段语文课前预习的现状分析
(一)未养成预习习惯
有的学生,老师不布置预习作业他就不预习,有的虽然也预习,但只是把课前预习当成是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重视不够,没有养成良好自觉的预习习惯。
(二)不讲究预习方法
预习的内容偏重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对获取知识的过程不够重视,所采用的方法较单一。更严重的是学生在预习时很少能主动提出问题,而没有疑问的学生是没有创新意识的,他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为此,在预习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总之,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及方法还是处于浅层次的。
(三)不善于合作学习
学生在预习中出现问题不能通过同伴互助合作来解决问题,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帮助或借助于资料。这种被动等待答案的学习方式使同伴之间缺乏合作交流,也难形成知识的碰撞,更难有思想的火花产生。
(四)不注重预习质量
有的学生虽然也预习,但预习时很多学生不善于思考,有时采取的方法不合理,结果在课堂上抓不住重点,精力分配不合理,学习困难重重,逐渐对预习失去了信心。刻苦的钻研精神和善于总结归纳的习惯是提高预习成效的关键,合理的预习方法和有效的思维途径是预习成功的保证。
二、小学高段语文课前预习的策略思考
(一)多管齐下,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因此,我们要抓住学生期盼成功,渴望被赏识的心理,运用一些评比方式,激发学生课前预习的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设立“预习进步奖”,实行加分制,开展“课前预习能手”评比,组织“预习摘抄本”比赛等,让学生在相互吸引、相互合作、相互竞争中激活预习这个“场”。 我们也可在班级内布置一个预习展示台,把学生在课前预习中的一些成果进行展示。如“佳句赏析亭”展示一些学生喜欢的好词好句,与同学一起品读评析;“阅读俱乐部”展示学生收集到的跟课文有关的资料,比如说作者的介绍,时代的背景,内容的补充等,以及学生有创意或独特的阅读体会;“问题咨询站”主要展示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大家一起探讨交流,由此来不断增强学生对课前预习的兴趣。
(二)授之以渔,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首先,初读课文,从字词入手。对于生字词,要求学生要读准其字音,明白其含义,较为通达流畅地朗诵课文,并想想课文大概讲了什么。过去学生只是单纯地读书识字,不会去深究字词的含义与用法。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善用字典,对生字词不懂时,要去查字典,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并标注到书上或者笔记本上。这样,在课堂上教学效果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接着,再深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学生进行深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将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下来,并体会课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作用,找出一些与文章中心有关联的句子或段落。在这点上,教师还得注意对学生分层次要求,不能一蹴而就。因为班级中的学生水平高低不一,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求过高,可能适得其反。最后,再次细读课文,思考并标注疑惑的地方。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细读课文,并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积极感悟和思考文章的内容,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想法,有自己的判断标准。教学生用特殊的标注方式,比如用红笔或彩色笔把文章精彩的字、词、句以及段落画上波浪线条;并在相关的词、句子旁用简要明显的语言加以标注。为学生在上课前的自学中所需的资料积累做好准备,以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严格要求,认真指寻学生在预习中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又能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检查反馈,维持学生预习的热度
1.教师检查。一是检查课前预习的书面作业,如生字词的抄写,查字典填空的作业以及阅读理解后的一些体会看法;二是检查课前预习的口头作业,如抽读生字新词、课文等。尤其是对于自觉性相对较差的同学,定期检查并给予肯定,以使其保持完成预习的积极性。
2.学生互查。学生课前预习的作业,有的内容教师不可能一一检查,这时就要发挥班级小干部的作用,让他们和老师一起检查。学生检查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口头作业,从课文是否读通、读熟、生字新词能否离开课文读正确等方面评价。同时检查学生在书本上划句子、写批注、提问题的情况。
3.家长监督。谁最关心孩子的学习?当然是我们的家长。尤其是当前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的情况下,家长们都在以各种方式关心自己孩子的学习。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家长的力量督促学生完成预习作业。如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讲故事,资料的收集等。
总之,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备措施,更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因此说,小学生课前的预习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是决定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千万不可忽视。“教是为了不教”,作为小学教师,应着眼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学生的课前预习抓起,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论文作者:李霞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2月0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9
标签:学生论文; 课前论文; 课文论文; 作业论文; 教师论文; 生字论文; 文章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2月0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