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分析——基于沪市A股的数据检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沪市论文,相关性论文,收益论文,价值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1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6116(2010)06-0035-06
一、引言
综合收益又叫全面收益,是指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业主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情所引起的产权变动,它体现的是损益满计观。综合收益除正常经营活动产生的收益外,还包括非经营项目产生的利得或损失。虽然各国对于综合收益报告的模式选择有所不同,但综合收益理念已经达成一致。作为一种高质量的收益报告模式,综合收益报告已逐渐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使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以及英国、美国、加拿大等欧美先进的会计准则机构,纷纷颁布实施业绩报告准则,要求报告企业的综合收益。
传统净收益的确认与计量遵循历史成本原则、实现原则、配比原则与稳健原则,它只反映出过去的信息,内容不够完整,因而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日趋多元化的需求。综合收益报告可以把绕过利润表而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未实现收益项目集中起来,既反映根据历史成本原则确认实现的收入、费用、利得或损失,又反映以多种计量属性计价的已确认未实现的利得或损失,解决衍生金融工具、外币换算、资产重估等产生的收益无法在表内披露、确认的难题,使收益报告的内容更加丰富,向信息使用者直接提供更全面、更真实的经营业绩信息。因此,综合收益弥补了传统净收益的不足,有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合理的经济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讲,综合收益更能体现决策有用观的要求。
基于以上综合收益的种种优势,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各国准则制定机构纷纷制定准则要求呈报综合收益信息,以弥补传统收益信息的不足,扩大利润呈报的信息。1992年10月,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发布FRS 3《报告财务业绩》,要求企业编制“全部已确认利得与损失表”,不仅列示净损益,更重要的是报告所有尚未实现的利得或损失。大多数英国公司均按照要求编制“全部已确认利得与损失表”,作为损益表的补充,共同表述企业的业绩。1997年6月,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布FASB 130《报告综合收益》准则公告,明确提出了综合收益概念,并为企业报告综合收益提供了单表式、两表式和权益变动表式等选择。尽管FASB建议采用收益表的形式列示综合收益,但美国80%~90%的上市公司选择在股东权益变动表中报告综合收益,还有少数企业仅在附注中编制综合收益表甚至不报告综合收益。这表明公司普遍存在着淡化其他综合收益的心态,以避免其他综合收益对净收益的结果产生影响。受英美影响,1997年8月,当时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发布了修订后的《财务报表的表达》,要求引入新的主要报表列示不在收益表中表述的利得或损失。2007年9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发布了新修订的IAS 1《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列报》,正式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提出了综合收益表思想。此外,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西方国家也纷纷颁布了类似的规定。综合收益报告与利润表并存甚至取代利润表,已成为大势所趋。
我国会计准则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一直积极推行综合收益报告。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更凸显综合收益的理念,增加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编制,将综合收益中在未来实现的部分利得或损失列入该表,同时进行利润表列报的变革。其目的是基本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标准的趋同,提高中国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2006年,我国的会计改革没有直接使用综合收益表,而是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替代综合收益报告的职能,可能是担心国人接受不了收益报告的突变,就像我国的现金流量表没在1992年的会计改革中直接实施而是在后面若干年实施。然而新准则实施以来,上市公司利用利得交易进行利润操纵的现象屡见不鲜,更暴露出传统收益表的局限。典型的例子是发生在2007年底的柳州“两面针”收益大变脸。2007年末,“两面针”将其持有的之前一直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和管理的1 000万股中信证券股票以每股89.27元的价格出售。该股票年初价仅为每股27.38元,导致这部分股票年末变现时实现的投资收益以及以前期间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累计变动额一次性转入利润表,金额高达6.2亿元,公司当期净利润大幅增长。2008年1月11日,“两面针”对2007年的业绩预增公告进行修改,由原发布预增50%改为同比增长1 860%,在随后3个交易日“两面针”股价大涨21%。由此看来,传统收益表无法使投资者了解企业收益的真实状况,会对公司实际业绩产生误解。
为了全面反映企业的综合收益情况,防范企业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或利润操纵,2009年6月,我国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规定将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或损失也纳入利润表,并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具体操作是在利润表“每股收益”项下增列“其他综合收益”与“综合收益总额”项目,并在附注中详细披露其他综合收益各项目及其所得税影响,以及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当期转入损益的金额等信息。可见,我国推行综合收益报告,既是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需要,又是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减少证券市场“利得交易”现象,进而抑制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空间的举措。其最终目的是保护广大投资者的权益,有利于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理论上,综合收益报告比传统收益报告更能提高财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但国外进行的多项实证研究并未达成一致的观点。Dhaliwal等(1999)分别检验了综合收益、净利润和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与股票回报、价格的相关性及预测未来现金流和收入的能力。研究结果发现,综合收益并没有比净利润具有更高的价值相关性及更好的预测能力,综合收益中唯一可以增强综合收益与市场回报相关性的是可供销售证券利得或损失。与之相反,Biddle、Choi(2002)按照SFAS 130定义下的综合收益,研究了美国上市公司的传统净收益、其他综合收益以及其他综合收益构成项目与股票报酬、经理层业绩考评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传统净收益指标对考评经理层业绩更有效,而综合收益对股票报酬的解释力度更强。Kanagaretnam、Mathieu、Shehata(2005)用同时在美国和加拿大上市的加拿大公司的数据,检验了SFAS130要求披露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与股票收益的相关关系及综合收益预测未来业绩的功能,并与净收益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其他综合收益所有项目与公司业绩更具有相关性。
我国目前对新准则下综合收益价值相关性的研究较少。朱焰兵(2005)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的会计收益代替综合收益,并与我国会计准则下的收益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两者在资本市场上对股价和报酬率的不同影响程度,判断两者信息含量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综合收益并没有比我国会计准则下的会计收益具有更多的信息含量。程小可等(2008)从相对和增量价值相关性两个角度研究了盈余结构以及具体盈余项目与股票回报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水平不如净利润。赵自强等(2009)利用深、沪两市上市公司的数据,通过综合收益项目与股价收益率的价值相关性在新准则执行前后的对比发现,新准则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综合收益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本文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的2007、2008年度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为依据,将这两年的上市公司收益调整为综合收益,并与未调整的收益进行比较,以检验我国准则实施后的头两年,综合收益报告的实施是否比传统的净利润报告具有更强的价值相关性。
二、研究设计
1.模型选择和设定
价值相关性研究中最常用的模型是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价格模型具有规模影响,收益模型在避免变量误定与忽略变量等方面要优于价格模型(Landsman and Magliolo,1988)。因此,本文采用收益模型来检验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模型的形式如下:
我们在收益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将综合收益引入收益模型,与传统的收益模型进行对比,通过比较两者拟合优度(),来检验其价值相关性的高低。为了进一步增加模型的解释力,在两模型中加入总市值的自然对数作为控制变量,以控制可能存在的规模因素干扰。模型如下:
2.主要变量的计算
(1)股票收益率
本文使用的股票收益率为研究会计年度5月份第一个交易日至下一个会计年度4月份的最后一个交易日间的股票收益率,以使得上期股票价格与本期股票价格都对相应的会计盈余信息作出充分的反应,从而集中于捕获当期会计盈余信息对股票收益的影响。计算公式为:
综合收益=净利润+其他综合收益
其中,净利润不仅包括企业已确认并已实现的收益,还包括企业已确认但未实现的收益(如持有资产和承担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不仅包括收入和费用,而且还包括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用公式表示如下:净利润=收入-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
上式中其他综合收益,是指企业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各项利得或损失扣除所得税影响后的净额。每股综合收益()由综合收益数据与年末总股数两项相除而得。
3.样本选择
由于新准则在2007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为验证新准则下综合收益信息的相关性,本文选取了2007年、2008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由于盈余变动额涉及上一年度的数据,所以,还应包括2006年的净收益和综合收益数据。
样本筛选的依据如下,首先,剔除银行、证券等金融性行业公司;其次,剔除年报披露数据不全的样本;最后,剔除异常值。经过上述筛选,最后用于研究的样本数为1 406个,其中2007年689个,2008年717个。
其中,综合收益数据来自巨潮资讯网披露的上市公司年报,采取手工摘取方式获得。具体数据取自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的第三项(即第一项“净利润”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或损失”两项之和)。其他数据均来自锐思(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本文用到的数据处理工具是统计分析工具SPSS软件和Excel软件。
三、实证分析
对样本进行严格的筛选之后,首先对模型的全部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可以通过对各变量中值、均值、标准差的分年度比较,直观了解我国沪市综合收益与传统净收益的差异及变化情况。
表1显示,2007年每股综合收益的均值、中值、标准差均不同程度高于每股净收益。说明计入所有者权益的收益在通常情况下为利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新准则把成本计量改为公允价值计量,导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大幅增加。2008年盈余水平较上年显著降低,其原因主要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计入所有者权益的损失额增大,造成每股盈余和盈余变动额都较上年明显下降,且每股综合收益低于每股净收益。这与中国股市的变动情况是一致的。可能由此会产生一些噪音干扰分析结果。
2007年、2008年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见表2,表3。
从表2和表3中可见,2007年和2008年,两个模型回归的F值均在1%水平上显著异于0,表明模型变量整体影响显著。另外,每股盈余和变动值的回归系数均显著,这进一步保证了模型回归效果的有效性,使本部分的实证研究结论更具有可靠性。
这两年的模型回归系数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一方面是受到客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盈余存在着不稳定性。2007年和2008年每股综合收益变动额的回归系数均为负值,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盈余的不稳定性,而且投资者往往只是使用本年度的会计盈余数据进行股票投资,未能对上市公司的历史会计信息进行全面的考察。
显著性检验表明每股综合收益和每股净收益都具有一定的价值相关性。通过比较两个模型的拟合优度值,考察每股综合收益是否具有更高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新会计准则实施的第一年,模型1中调整后的值为0.173 7。模型2调整后的值(0.100 4)小于模型1,其F值也同样小于模型1,显示出综合收益模型的解释力度比传统的净收益模型弱,从而说明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较低。究其原因,可能的解释是我国的投资者的关注集中在利润表的净利润上,缺乏对综合收益的关注,这进一步说明我国实务层面使用综合收益的环境尚不成熟,有待改进。2008年由于受金融危机等客观环境因素的干扰,模型的拟合优度都偏低,但模型2解释力依然低于模型1,与上年的结果保持一致。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2007年和2008年中国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收益模型对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我国在新准则实施的前两年,综合收益具有一定程度的价值相关性,但低于传统的净收益。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新准则实施仅两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其所倡导的综合收益理念并没有引起投资者的广泛重视,再加上投资者长时间形成的投资惯性思维,所以在投资时依然以利润表的净利润为主要依据,对新增股东权益变动表所披露的综合收益指标的关注度较低。
2.我国新准则在综合收益观上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综合收益的披露方式欠妥,没有单独设置综合收益、利得损失要素,有关内容被分割在利润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此外,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并没有明确提出综合收益这一概念,这不利于综合收益报告模式的推广。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不能反映出综合收益的本质。通过两张表的结合,也无法清楚地了解企业的综合收益,由此降低了综合收益对于市场的影响效果。
我国新准则体现了综合收益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综合收益报告的应用,限于目前市场环境的制约和传统损益理念的约束,我国的业绩报告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我们在不断完善外部环境的同时,循序渐进、分阶段进行,逐步调整和改进综合收益的报告方式,使综合收益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最终成为业绩衡量的唯一标准。可喜的是,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公告已明确提出将综合收益加入利润表,使综合收益信息更明确、更直观地进行披露,有助于强调综合收益的重要性,能更有效地引起投资者的关注。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财政部规定从2009年1月1日开始改变我国企业收益的列报方式是科学、合理的。从已披露的2009年度报告来看,上市公司基本按照准则解释第3号的要求,在利润表中列报了其他综合收益和综合收益总额。财政部此举是否能真正有效提高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尚需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验证。
标签:利润表论文; 相关性分析论文; 其他综合收益论文; 盈余质量论文; 相关性检验论文; 投资论文; 利得论文; 财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