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_申忠智

申忠智

(陕西省米脂县中医院创伤骨科 陕西 榆林 718100)

【摘要】 目的:评价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FIF)临床疗效,总结治疗经验。方法:以2011年1月—2013年8月,医院骨外科收治的101例不稳定型FI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6例采用LCP治疗纳入LCP组,45例采用PFNA治疗纳入PFNA组,30例采用DHS纳入DHS组。结果:LCP组与PFN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愈合时间低于DH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CP、PFNA、DHS组术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并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治疗不稳定型FIF疗效较好,相较于DHS法具有比较优势,有助于减轻医源性损伤。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不稳定型骨折;PFNA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8-0172-02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约占全身骨折的3%~4%,约占髋部骨折的45%[1]。FIF多见于老年人,与骨质疏松症密切相关,患者伤情多较重,处置难度大,其中约有35%~40%属不稳定型骨折,内固定失败率、并发症与后遗症发生率相对较高[2]。FIF是老年人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病死率高达15%~20%,许多患者常因感染、坏死、褥疮等原因死亡,康复患者也多伴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碍。手术是处理不稳定型FIF主要方法,但尚无标准治疗方案,主要内固定方法主要包括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LCP),本次研究试对比三种内固定方法治疗不稳定型FIF疗效。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1年1月-2013年8月,医院骨外科收治的不稳定型FI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有明确外伤史,明确诊断,无误漏诊;②符合手术治疗适应证,无手术禁忌,Singh指数Ⅲ级以上;③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病理性骨折,如骨质疏松骨折;②合并其他严重骨折创伤、器质性与系统性疾病;③合并小粗隆粉碎性骨折;⑤未获得随访。共纳入患者101例,其中男60例、女41例,年龄51~78岁、平均(63.4±8.1)岁,Tronzo-Evans分类Ⅲ型50例、Ⅳ型41例、Ⅴ型11例。受伤原因:跌倒摔伤80例、车祸24例。合并高血压24例、骨质疏松症18例。采用随机队列法,26例采用LCP治疗纳入LCP组,45例采用PFNA治疗纳入PFNA组,30例采用DHS纳入DHS组,3组患者年龄、性别、类型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入院后,制动3-7d,完善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必要时了解后方骨皮质情况。纠正贫血、电解质紊乱,控制高血压、高血压。

DHS组:硬膜外麻醉,仰卧位,闭合复位粗隆间骨折,髋关节外侧入路,暴露大粗隆、股骨上段,前方转入1枚克氏针,下方钻入1枚克氏针,G型臂下定位入针,测量入针长度,拧入粗螺纹钉,拔针,套入DHS钢板,冲洗切口,负压引流,分层缝合。

PFNA组:复位、切口入路与DHS组相同,自骨大粗隆顶点内侧入针直至髓腔,C型臂下复位,安装合适PFNA主钉,经套管保护将导针导入股骨颈,空心钻钻开外侧皮质,打入螺旋刀片直至深处。

LCP组:麻醉与DHS组,自大粗隆定点向下外侧做纵行切口,暴露骨折端,服务,以解剖锁定钢板紧贴骨膜,C型臂下放置,钉入锁定螺钉,再次透射确定固定效果。

1.3 观察指标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髋关节功能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SPSS18.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数(n)与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手术情况

LCP组与PFN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愈合时间低于DH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恢复情况

LCP、PFNA、DHS组术前分别为(45.4±13.1)分、(47.3±10.5)分、(45.7±11.3)分,末次随访分别为(83.4±10.3)分、(84.0±8.5)分、(81.3±10.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CP组出现髋内翻1例,PFNA组出现下肢静脉血栓1例,DHS出现内固定失败1例、髋内翻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FIF处理难度大,患者多为老年人,多数患者即使经过高质量的治疗与护理,仍无法恢复伤前状态,伴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FIF主要目的为牢固固定以恢复正常解剖关系,最终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恢复髋关节功能。鉴于褥疮、肺炎、感染等并发症是威胁FIF患者生命安全主要因素,近年来微创手术越来越受到医师、患者青睐。研究中,LCP组与PFN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愈合时间低于DH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术手术创伤更小,操作更简单,有助于减轻炎症损伤,促患者早日康复,对于改善老年患者近期预后,及早开展康复训练进而改善长远预后具有积极意义[3]。

PFNA保留了PFN优点,克服了其它技术不足,螺旋刀片压缩骨质效果好,具有较好的抓持力,相较于普通螺钉而言,移除骨量少,抗拔力、防塌陷能力较好,生物力学证实,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且能提高内植物的锚合力[4]。

综上所述:PFNA治疗不稳定型FIF疗效较好,相较于DHS法具有比较优势,有助于减轻医源性损伤,适用于耐受较差患者。

【参考文献】

[1] 梁雨田,唐佩福主编.老年髓部骨折[M].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23-164

[2] 何跃文,韩鹏飞.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分型及治疗进展[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0,8(8):904.

[3] 潘宏,薛锋.早期应用 PFNA微创手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9):4074-4078.

[4] 李三珠,周鹏鹤,梅炯等.DHS与PFNA内固定Evans-JensenⅡb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限元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9,24(9):771-774.

论文作者:申忠智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30

标签:;  ;  ;  ;  ;  ;  ;  ;  

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_申忠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