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伟人邓小平与世界风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伟人论文,风云论文,世纪论文,世界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曾被毛泽东赞誉为“人才难得”。邓小平非凡的才能、智慧和韬略,通过他光辉一生尤其是传奇晚年创立的理论、业绩和风范,挥洒尽致,彪炳青史。在国际战略和外交领域,邓小平参与、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周恩来的伟大思想与实践,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树辉煌。哲人其萎,倏忽一载,漫笔随想,忝作纪念。
高瞻远瞩洞察世界
邓小平反复说过:“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我们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需要对我们所处的时代和面临的国际形势有一个正确的估计。
邓小平被历史再次推上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之后,时时处处以国家利益为重,密切关注着世界风云的变化。他是揭示“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先驱。进入80年代以后,当时美苏“两超”依然争夺激烈,军备竞赛还在延续,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此伏彼起。然而,邓小平却敏锐地洞察到,时代的主流在发生转移,“和平”成为人心所向,够得上打世界大战资格的“两超”存在致命弱点,第三世界崛起使得和平力量空前壮大。同时,他深刻地了解到,科学技术在突飞猛进,经济领域日益成为竞争的主战场,而社会主义各国的经济普遍滞后,南北之间的差距也在拉大,“发展”成为迫切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从1984年起,他一再阐述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强调这对于社会主义中国乃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必须抓紧利用。
经过对世界形势的精心观察和深入分析,邓小平于1985年6 月宣布“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据此,他率领全党和全国人民聚精会神地从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非洲国家一位总统在回忆他几次访华与邓小平会晤的印象时说,“邓对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执著追求总是吸引着我”。
邓小平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中,还首先点出了世界多极化的积极趋势。他从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政治分量越来越重、作用越来越大”以及“完全由两个超级大国主宰世界的时代已经过去”等多角度考虑,于80年代中后期明确提出未来的世界是一个多极的世界。“多极化论”从此流传,以至成为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领导人的共识。多极化的提出不仅是客观地反映了当今世界一大特征,而且为人们信心百倍地反对超级大国妄图主宰世界提供了有力的斗争武器。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问题,也是邓小平最早展示在全世界面前。鉴于苏联东欧地区形势复杂化、美国霸权主义甚嚣尘上以及国际上出现种种新的复杂因素,邓小平于1989年5 月首先提出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任务。他一再指出,现在需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也需要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新秩序就是要结束霸权主义,实现和平共处原则。这无疑是从世界战略格局的高度出发,也表明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许多外国领导人和国际朋友盛赞邓小平“是一位全世界尊重的伟人”,“他为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稳定所做的贡献使他成为现代史上伟大的政治家之一”等等,并不是偶然的。
宏图大略把握世界
作为一位伟大的国际战略家,邓小平在形势发展的关键时期果断地调整了我国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最令人难忘的是1985年6 月他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他谈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对外关系方面“两个重要的转变”。第一个转变,是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认识。争取一个较长时间的和平环境是可能的,现在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认为战争不可避免,甚至迫在眉睫。第二个转变,是我国的对外政策。他说过去有一段时间,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我们搞了“一条线”的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线”。现在我们改变了这个战略。鉴此,我国形成和完善了一整套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邓小平特别注意处理同其他大国的关系,一贯将原则坚定性与策略灵活性巧妙结合。同苏联、俄罗斯的关系,便是一个突出例子。五六十年代,面对苏共老子党作风,邓小平大义凛然,刚柔并济,为维护我党独立自主的原则立场,反对党与党之间不平等关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斗争。80年代后期,他审时度势,着眼人民,面向未来,亲自推动中苏两党两国关系正常化,提出了使双方得益的“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明智主张,为后来中俄关系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发生剧变,邓小平处变不惊,提出“冷静观察,稳住脚跟,沉着应付”的英明对策,挽狂澜于既倒,使全党全国上下深受鼓舞。他在国际风云变幻和国内千头万绪中,探索进取,独辟蹊径,革除苏联模式弊端,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与实践。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说道:“在俄罗斯,邓小平的名字与清除我们两国关系中的历史积垢、将其从全面正常化不断推进到平等信任的、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进程密切相关。”
中国永远同第三世界国家站在一起,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方面邓小平历来旗帜鲜明。他说过,中国的对外政策主要是两句话,一句话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另一句话是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这是我们对外政策的一个基础。他明确指出: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参加任何集团;同谁都来往,同谁都交朋友,谁搞霸权主义我们就反对谁,谁侵略别人我们就反对谁。邓小平从中美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为推动两国关系正常发展殚精竭虑,在交往和斗争中始终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做到发展国家关系与反对霸权主义并行不悖。他还一再庄严宣告:即使中国将来发展富强起来,仍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永远不会称霸。哥伦比亚一位领导人赞赏邓小平“绝不看西方的脸色行事”,日本有的舆论惊呼“邓小平魄力非同寻常,使人感到有一种令人生畏的力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邓小平将时代特征与本国国情紧密结合所主持制定的我党基本路线。“一个中心”抓住了时代主题,搞经济建设;“两个基本点”反映了世界对立统一性。“对立性”是指存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种意识形态和两种价值观之间的对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正是针对这种情形。“统一性”是指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依存性大大加深。“坚持改革开放”正是适应这种情况。“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是辩证关系,缺一不可;“两个基本点”本身又是辩证关系,不能一手硬一手软。
国际社会赞扬邓小平“是一位谱写世界历史新篇章的历史性领导人”,“在20世纪所留下的深刻印象将永远被全世界铭记在心”,这些绝不是什么恭维话。
远见卓识影响世界
邓小平理论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而且是对当代世界的重要贡献。
邓小平积数十年革命实践和国际活动的经验,提出了意识形态因素不应成为决定国家关系的主要因素,国家关系不应以意识形态定亲疏的思想。对待意识形态差异和分歧,解决办法是求同存异,尊重各自的选择,谋求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合作。举世闻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我们党在新时期提出的关于党际关系的四项原则,都不包含意识形态内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经久不衰,既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其合理性、普适性和稳定性恰恰在于不包含意识形态因素。邓小平明确指出国家关系的历史不是看社会制度,国际生活的现实要求超越意识形态。他关于不计较意识形态差别的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同世界各类政党发展友好关系开辟了广阔天地。克罗地亚总理称颂邓小平“开辟了解决不同社会制度矛盾的新途径”,说他“作为果敢决策和远见卓识的伟人将永载中国和当代世界的史册”。
肯定世界多样化是邓小平的又一重要思想。他有一句名言“世界上的问题不可能都用一个模式解决”。他用中国现身说法,强调我们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更不能丢掉我们制度的优越性。他还说,我们历来主张世界各国共产党根据自己的特点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
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已通过香港回归付诸实践。世人有口皆碑,公认邓小平“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50年不变”,这些话被香港同胞称做“17字真言”。今天,“一国两制”构想正在台湾同胞中日渐深入人心。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国两制”原则还将在世界更广范围内产生积极影响。
邓小平针对历史遗留下来的有争议的领土问题,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著名主张。这是胸怀博大的现实主义态度,是真正谋求问题解决的明智之举。越来越多国家的有识之士予以认同。
外国领导人和国际友人认为邓小平的思想“超越时代、超越国界”,“对世界历史进程”、“对整个国际社会格局都有着重要影响”。这是恰如其分的评价。
昂首阔步走向世界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江泽民总书记的这一段话,是对邓小平理论产生背景的精确概括。
邓小平深信,中国只有强盛起来,方能立于不败之地;而要强盛就必须走向世界。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三个“有利于”的本质特征,关于“吸收资本主义中一些有用的方法来发展生产力”的论断,是推动中国与国际社会接轨,引导中国走向世界的思想理论基础。在中国走向世界的进程中,邓小平非常注意中国自己的特点,强调只能按中国的实际办事,“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恪守的重要原则。非洲友人评论说:“邓小平的中国曲调里夹杂着西方的经济改革和资本全球化的音符,但经历了三十多年革命的中国人民不会屈服于压力而放弃自己的遗产。他们能够控制开放所带来的西方的不良影响。”
在中国走向世界的进程中,邓小平竭力通过开展党际关系来推动国家关系的发展。我们党的对外工作日益活跃,标志着我国走向世界的步伐大大加快。
在中国走向世界的进程中,邓小平始终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同世界社会主义的前途密切联系在一起。他说:“到下个世纪50年,如果我们基本上实现现代化,那就可以进一步断言社会主义的成功。”他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南巡讲话是他留给我们的一篇宝贵遗嘱:“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
一位外国领导人说过这样的话:我们生活在大变革时代,只有极少数特别杰出的、非凡的人物不仅能改变伟大民族的历史进程,而且能改变当今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邓小平就是这样的伟大领袖”。“伟人业绩泽后世,当以凯歌慰英灵。”这是我们今天所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