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主体互动博弈下建筑企业低碳转型的演化机理论文

多主体互动博弈下建筑企业低碳转型的演化机理

陆菊春1,欧阳寒旭1,韩璐2

(1.武汉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2.上海交通大学 文化创意产业学院,上海 200240)

摘 要: 从多利益主体视角出发,构建建筑企业、政府、消费者三方演化博弈模型,考虑政府的声誉成本以及低碳消费补偿因素,研究建筑企业低碳转型的内在规律、稳定均衡策略和影响机理,并利用仿真模拟分析相关参数对建筑企业低碳转型演化路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影响建筑企业低碳转型的主要因素是政府环境规制力度和低碳生产时的额外技术成本。政府环境规制力度越大,低碳生产的额外技术成本越低,建筑企业越倾向于进行低碳生产。(2)政府是否进行环境调控主要取决于环境规制的管理成本、声誉成本以及对非低碳建筑企业的罚金。(3)影响消费者低碳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是污染补偿以及选择低碳产品时的额外收益。因此从建筑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水平、低碳交易市场机制、政府监管力度等方面提出促进建筑企业低碳转型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建筑企业;低碳转型;演化博弈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其能耗和碳排放也持续增加,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比例在2005—2013年一度从12.27%上涨到38.15%,2014年、2015年该比例有所下降,但依然维持在30%左右,足见其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特征。建筑业低碳转型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以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由传统建筑向低能耗、低排放的“低碳建筑”转化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目前中国建筑市场低碳氛围并未形成:从供给端看,建筑企业作为能源消耗和低碳发展的主体,具有天然的逐利动机,着眼于短期内的成本收益权衡,在缺乏一定的政府约束或激励机制下,一般会选择高碳生产策略从而节省企业的环境成本,低碳转型内在动力不足;从需求端看,消费者的低碳消费理念在低碳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低碳理念真正的推手是消费者[1],只有当消费者清晰了解到产品及其制造过程中的节能情况,迈过价格门槛购买低碳产品时,才能达到低碳发展的良性循环[2],目前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补贴、减免税收等措施以培育和引导消费者的低碳消费理念,但这些措施在建筑业中实施比例较低,导致消费者对低碳建筑的认识不足,理念转换还存在一定难度,低碳消费拉力不够;从监管侧看,政府制定了相应的低碳发展政策和制度,但现实中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行政干预并没有从根本上让建筑企业实现低碳生产,在具体落实中对建筑企业低碳生产标准的执行有所偏差,导致其监管政策机制难以具体落实。

隐意的产生机制指的是,话语参与者的概念信息和语言形式如何整合并构建具备交际功能的隐意。虽然Bach指出隐意是逻辑上先于含意的语用充实层面,但是他没有提出隐意产生的条件。阿卜杜外力等人提出了会话隐意产生的四个条件:说话者的意图、听话人的交际期待、合理的所言和语境的参与。[10]96-98基于此,本文从认知语用学的视角对这些条件在隐意产生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探讨。

在建筑业低碳发展路径中,如何让建筑企业在保增长和促减排的双重压力下重视资源和环境、改变现有增长模式,是多方利益主体彼此互动参与博弈的过程,需要建筑企业、政府和消费者共同的努力。在这个动态博弈过程中,一方面建筑企业、政府、消费者共享信息、技术等资源,通过共同参与低碳经济合作来获取低碳转型升级带来的利益;另一方面由于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存在异质性,多个利益相关者之间对利益诉求的博弈行为影响各自的低碳行为策略选择,因此传统建筑业向低碳转型升级的过程是一个各利益主体互相作用、不断发生竞争与合作、最终导致低碳转型升级这一复杂现象涌现的动态过程,众多主体从矛盾冲突、利益协调到各方互利共赢的动态博弈过程构成了建筑业低碳转型的内在动力。因此作为建筑业低碳转型的利益主体,建筑企业、政府及消费者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摸索建筑业低碳转型的方法和手段,减少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将节约能源的压力转化为低碳发展的动力。建筑企业、政府及消费者的演化博弈模型能更直观地分析和描述多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很好地体现和反应建筑企业低碳转型过程中各利益主体策略选择的动态演化过程,并运用仿真手段研究各利益主体根据所处博弈情景不断改变自身低碳转型策略的机理,为明确建筑企业低碳转型路径、建立高效管理模式以及确定低碳政策体系奠定基础。

一、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在建筑业碳减排[3]和低碳建设[4-5]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围绕企业低碳行为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研究思路:一是从低碳行为涉及的利益相关方出发,探讨其行为策略对低碳发展的影响;二是从实证角度分析影响企业低碳行为的主要因素。本文文献综述主要就第一类研究思路展开,在低碳行为相关主体行为策略研究方面,主要围绕政府、企业以及两者之间的博弈关系进行分析。

1.政府之间:主要分析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之间低碳发展相关政策博弈的原因、行为及产生的后果。Barrett(1994)[6],Kennedy(1994)[7]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下地方政府之间环境决策的非合作博弈;崔亚飞等(2009)[8]、朱平芳等(2011)[9]分析地方政府间关于环境污染治理的博弈行为策略问题;高明等(2016)[10]基于政府间合作视角,分析政府在大气污染治理中的行为演化路径和稳定策略,探究地方政府间达成合作环境治理联盟的因素。范斌等(2017)[11]以光伏产业准入规制政策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央与地方政府各自政策的优化策略。

时,令F3(z)=0,则可知当z=0或者z=1时,消费者的策略选择处于稳态。

模型中涉及参数较多,为更好地反应建筑业实际情况,根据建筑业发展统计分析[33]和建筑业统计年鉴资料[34],测算模型中的相关数据。2000年以来,建筑业碳排放强度处于波动中并逐渐下降,因此以2017年数据作为低碳生产的基准值,2002年建筑业碳排放强度最大,以该年数据作为高碳生产数据的基准值。2017年上半年全国建筑业平均收益约404元/平方米,2002年全国建筑业企业平均收益545元/平方米,为模型仿真方便取整数,R1、R2分别取4百元/平方米和5百元/平方米。政府对高碳生产的建筑企业进行惩罚,参考目前环保局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处罚力度,F取1百元/平方米。2017年建筑业在节能减排中平均技术创新投入39.8元/平方米,取C1为0.4百元/平方米。2017年平均财政污染补助3.85元/平方米,B1取0.04百元/平方米。其他参数依据建筑企业生产成本数据、环境补偿政策以及社会福利等方面综合考虑确定。

回顾已有研究成果,在研究方法上,更多从相关主体完全理性及两主体之间的博弈展开分析,考虑到现实环境完全理性难以达到以及多主体的博弈问题,基于有限理性及多主体的动态演化博弈,探究建筑企业低碳转型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在研究内容上,以往研究多侧重于政府、企业间的博弈行为策略分析,缺乏对多主体博弈策略与企业低碳转型演化机理这一复杂演化过程的关注,特别是对建筑行业的研究。国外已有研究中虽有探讨公众对低碳产品的消费偏好[21]3,但未对建筑行业进行具体分析;国内研究中有学者将消费者纳入碳减排研究范围[22]3,但未直接将其纳入博弈主体中,更多从是否监管的角度出发分析公众的策略选择。笔者认为,公众在低碳发展中除了承担非正式监管者职责外,更承担着低碳消费者的角色,建筑企业低碳转型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消费者的绿色低碳消费是促进建筑业低碳良性循环的核心要素之一,因此把消费者纳入建筑企业低碳转型研究框架中,构建建筑企业、政府、消费者三方演化博弈模型,能更好地反应建筑企业低碳转型过程中各利益主体低碳策略选择的动态演化过程,同时考虑政府的声誉成本以及低碳消费补偿因素,通过演化博弈策略分析,研究建筑企业低碳转型的内在规律、稳定均衡策略和影响因素,18对提高建筑业环境治理效果具有指导作用。

二、建筑企业低碳转型的演化特征分析

建筑企业低碳转型既是社会经济发展、建筑市场激烈竞争、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提升、政府规制和公众消费者监督下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一种动态的具有有限理性和学习能力的参与者(建筑企业、政府、消费者)重复博弈的过程,博弈过程的路径及其最终的均衡结果则由博弈规则、信息传递方式及各个博弈参与主体的认知能力等共同决定。各主体不同的行为选择会对建筑业低碳发展产生不同的推动作用,进而影响建筑企业低碳发展的进程。因此运用演化博弈的方法来研究多主体互动博弈下的建筑企业低碳转型问题,能够很好地体现各利益主体根据所处环境不断改变自身行为策略的机理。其演化博弈特征分析如下:

1.建筑企业低碳转型具有开放性与复杂性。一方面,建筑企业在发展进程中只有通过与外界进行资金、人才、信息等交流,才能引进先进的低碳生产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因此建筑企业低碳转型具有开放性特点;另一方面,技术的进步、低碳经济的发展、政策的导向等不确定因素会通过不同方式及途径影响各个利益主体的策略选择,同时各个利益主体行为的异质性偏好也会影响其策略选择,因此外界因素的不确定性和利益主体的异质性偏好共同导致了建筑企业低碳转型的复杂性。

以上学者做的实证研究表明,母语在二语习得的作用主要以正迁移为主;而有的学者认为以负迁移为主,并作了以下的一些研究。

2、建立和加强对民用和军用核材料安全的信心。各国应当将针对军用材料的安保标准保持在与民用核材料相同或更高的水平。

时,F3(z)≡0,此时z取任意值,消费者的策略选择均处于稳态。

3.建筑企业低碳转型的竞争与协同性。虽然各建筑企业的运行状态各不相同,但竞争使各个企业都能保持自身高效的运作水平并做到相互之间优势互补,而协同则使各个建筑企业保持一定的集体性。竞争和协同缺一不可,缺少竞争的协同只会诱发建筑企业的惰性,而缺少协同的竞争则会引起建筑业的内耗。因此,竞争与协同互为对立统一的整体共同成为建筑企业低碳发展演化的动力。

警察其实当天就确定侯大同是嫌犯。本市近二十年来未查明的失踪案共有九起,其中五起是老人,已经排除。剩下四起,警方在四小时内进行了一次排查,发现与侯大同有关的只有汤莲。

式中,A为岩石生热率,μW/m2;ρ为岩石密度,kg/m3;CU、CTh、CK分别为岩石中U含量(×10-6)、Th含量(×10-6)和K含量(%)。

落潮时进行套泊作业。待泊船为防止干扰离泊作业,应在旋回区南侧等待。离泊船的掉头操纵和附近航道中滞航的待泊船将给出口船的安全通行带来不利影响,落潮双套作业等候方式见图3。洋山港四期出口船需利用主航道出口时,通常驶经的出口船应尽量等待离泊船完成作业,但当风、流条件不利于驶经的出口船控制船位时,离泊船应等待其驶过让清。

三、建筑企业低碳转型的多主体演化博弈模型

(一)模型假设和构建

根据利益相关者与演化博弈的相关理论,做出如下假设:

假设1.将建筑企业、政府和消费者组成的体系当作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这三方均为具有学习能力的有限理性个体。

假设2.建筑企业、政府、消费者均有两种行为选择,即建筑企业是否进行低碳生产、政府是否进行环境规制、消费者是否购买低碳建筑产品,分别用x、y、z表示选择建筑低碳生产、政府环境规制和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的比例,且 x,y,z∈[0,1],均为时间的函数。

由此构建建筑企业、政府与消费者的演化博弈支付矩阵,相关参数含义如下:R1、R2分别表示建筑企业进行低碳生产和不进行低碳生产时的企业收益,建筑企业既是一个生产者,也是一个碳排放者,建筑企业进行低碳生产时需要有额外的成本支出来达到控制碳排量的目标,因此其收益R1<R2。R3、R4分别表示在建筑企业进行或不进行低碳生产时政府获得的收益,认为政府收益取决于税收,与建筑企业收益相关,则R3<R4。当建筑企业进行低碳生产时,将对环境带来正面影响,环境具有公共物品属性,无论消费者是否购买低碳产品,都将获得环境福利W。由于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选择购买低碳产品的消费者将获得正面的社会评价,如社会责任感提升以及他人的赞誉等[23]4,将其表示为给消费者带来的额外收益R5。同时消费者购买行为对建筑企业具有激励效应,一方面企业销售量增加,另一方面能源消耗与废物处理的费用减少,使建筑企业获得比正常生产更多的额外收益R6[16]4。当然企业进行低碳生产必将带来额外的技术成本C1,政府不进行环境规制时,企业会将部分成本向政府和消费者转移,假设成本转移分别为向政府转移C4,向消费者转移C5,这里C1>C4+C5。当政府对建筑企业进行环境规制时,必然带来行政部门的管理负担,额外增加的管理成本为C2。对于政府而言,若只考虑来自建筑企业的税收等物质收益,不对建筑企业进行环境规制,会因环境污染受到公众的负面指责,对政府信用造成影响;由于政府不作为产生的负面情绪引起的社会风险也将由政府承担[32],将这些造成的不利影响作为政府的声誉成本C3[14]5。政府环境规制时,对于不进行低碳生产的企业,将受到政府罚金F。在污染补偿上,只要建筑企业不进行低碳生产,在政府环境规制的前提下,将由政府对消费者给予B1的污染补偿;当消费者购买非低碳产品时,建筑企业给予消费者B2的污染补偿。各参数含义如表1所示,演化博弈支付矩阵如表2、表3所示。

建筑企业低碳转型是建筑企业、政府、消费者等多方利益主体彼此互动参与博弈的过程。建筑企业作为低碳转型的主体,受到来自政府的环境规制和公众对环保需求的舆论压力,但资本的逐利性迫使其考虑低碳转型的高额技术成本以及消费者低碳购买意愿,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建筑企业势必在博弈中做出低碳策略调整。政府需要在产业发展与低碳环保中实现利益均衡:一方面在节能减排的驱动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规制政策,但由于在维护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等方面的利益需求,政策的执行与落实尚有欠缺;另一方面由于环境的外部性,地方政府之间可能存在“搭便车”的行为,这将不利于建筑企业的低碳转型,造成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影响政府声誉。对于市场中最活跃的公众而言,既是环境的非正式监管者,也是低碳产品的消费者,消费者购买低碳建筑产品将直接刺激生产,促进建筑企业低碳生产的良性循环。由于消费者的低碳消费偏好不同,促进消费者对低碳产品的购买仅靠社会责任感与环保意识显然是不够的,只有消费者在购买低碳产品中获得额外效益,才会积极购买低碳产品。因此建筑企业低碳转型是建筑企业、政府、消费者从矛盾冲突、利益协调到各方互利共赢的动态博弈演化过程,构成了建筑业低碳转型的内在动力。

表1 参数命名表

表2 消费者采取购买低碳产品(z)时三方的博弈收益矩阵

表3 消费者采取不购买低碳产品(1-z)时三方的博弈收益矩阵

(二)构建复制动态方程

由于建筑企业、政府和消费者三者之间存在信息获取上的不对称,博弈三方均会通过学习、模仿来进行不断的试错,并通过调整x、y、z来动态调整各自的策略。 令 E1、E2、E3分别表示建筑企业、政府和消费者的平均期望收益。

建筑企业的平均期望收益可表示为

其中,E11为建筑企业采取低碳生产策略时的期望收益;E12为建筑企业不采取低碳生产策略时的期望收益,则有

根据Malthusian动态方程,建筑企业的复制动态方程为

时,F1(x)≡0,此时x取任意值,建筑企业的策略选择均处于稳态。

时,F1′(0)>0,F1′(1)<0,此时 x=1 为演化均衡点,建筑企业的策略选择为低碳生产。

时,F1′(0)<0,F1′(1)>0,此时 x=0 为演化均衡点,建筑企业的策略选择为不进行低碳生产。

其次,在制定和修订环节还需要考虑企业外部因素,尤其是政策改变和社会责任。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在当前人民的生产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管理制度是统管企业运行的总规则,要在制度中体现社会责任的内容,提高员工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由上述分析可知,建筑企业通过技术创新降低低碳生产的成本,增大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时建筑企业的额外收益,增加建筑企业非低碳生产时对消费者的污染补偿以及增大企业不进行低碳时对企业的罚金等有效措施,可以促使x趋向于1。

只要 R2-R1+C1-R6-B2-F<0,C2-C3-C4<0,则均衡点(1,1,1)成为演化稳定策略。即要求 R2-B2-F<R1+R6-C1,表明考虑到企业对消费者的污染补偿B2、政府规制时对不进行低碳的企业的罚金F后,企业不进行低碳生产时的总收益若小于考虑到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时企业的额外收益R6和进行低碳生产的额外技术成本C1之后的企业进行低碳生产时的总收益,则企业将进行低碳生产。C2<C3+C4即政府进行规制时的总成本(管理成本)小于不规制时的总成本(不进行规制的政治成本C3和低碳生产时企业对政府的成本转移C4之和),则政府将选择环境规制策略。

同理可得政府的复制动态方程为

时,F2(y)≡0,此时y取任意值,政府的策略选择均处于稳态。

时,F2′(0)>0,F2′(1)<0,此时 y=1 为演化均衡点,政府的策略选择为进行环境规制。

时,F2′(0)<0,F2′(1)>0,此时 y=0 时演化均衡点,政府的策略选择为不进行环境规制。

由上述分析可知,通过有效管理措施减小政府进行规制的管理成本,增大政府不进行规制时的政治声誉成本,增加对不进行低碳生产的建筑企业的罚金,可以促使y趋向于1,即促使政府进行环境规制的策略选择。

消费者的复制动态方程为

2.建筑企业低碳转型具有涨落性。在开放和复杂状态作用下,建筑企业发展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诱导建筑企业低碳发展的内涨落有低碳创新动机、战略调整、管理变革等;外涨落则有外界碳减排趋势、政策导向、低碳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和消费者的低碳需求等。

2.政府与企业之间:主要研究政府不同政策下企业低碳行为的选择以及造成的影响。Moledina等(2007)[12]等通过构建信息不对称的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不同环境规制政策下企业的环境行为选择。Sheu等(2012)[13]等运用三阶段博弈模型认为,政府应该采取绿色税收和补贴政策促进低碳供应链发展。张学刚等(2011)[14]在分析政府环境监管与企业污染治理策略的博弈中引入政府的声誉成本。吕荣胜等 (2013)[15]、何丽红等(2014)[16]通过建立政企演化博弈模型分析政府和企业在面对低碳策略选择时的影响因素和各自的行为策略;在低碳技术创新方面,王志国等(2016)[17]、孟凡生等(2017)[18]通过建立政府与企业间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低碳技术创新投入补贴、碳税等对企业低碳技术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及各自的行为策略选择。刘小兰等(2017)[19]、吴瑶等(2017)[20]以旅游业为研究对象,基于协同演化视角构建由政府、旅游企业和旅游消费者3个主体组成的模型,认为企业与旅游消费者的决策是互相影响的,政府合理设置对旅游消费者与企业的补贴、罚金能有效提高旅游消费者和企业参与低碳旅游的积极性。Webster(1975)[21]3认为,具有社会意识的消费者会因为环境效益愿意在低碳产品上支付更多的费用。王芹鹏等(2014)[22]3将消费者纳入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碳减排的博弈行为中,在假定消费者对低碳产品的特殊偏好下,认为减排投资系数和下游企业分担投资系数会对企业行为策略造成影响。朱庆华等(2011)[23]建立了政府与采取不同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的生产商间的三阶段博弈模型,引入消费者环境偏好支付系数来衡量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张倩(2016)[24]在企业是否进行低碳创新上建立了政府、企业、公众的三方博弈模型,提出增强环保意识能促进公众参与环境监管。

对 F3(z)求导可得 F3′(z)=(1-2z)[(R5-B2)x+B2],当 z∈(0,1)时,消费者稳定性的演化相位图取决于直线(R5-B2)x+B2=0 的形态。 如果直线(R5-B2)x+B2>0,则有 F3′(0)>0,F3′(1)<0,此时表示消费者进行购买服务是稳定策略,不进行购买是不稳定策略;反之,如果直线(R5-B2)x+B2<0,则结论相反。即:

时,F3′(0)>0,F3′(1)<0,此时 z=1 为演化均衡点,消费者的策略选择为购买服务。

时,F3′(0)<0,F3′(1)>0,此时 z=0 为演化均衡点,消费者的策略选择为不购买服务。

由上述分析可知,增大建筑企业不进行低碳生产时对消费者的污染补偿、增大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时获得的额外收益等措施可以促使z趋向于1,即消费者作出购买低碳产品的策略选择。

(三)演化博弈稳定性分析

式(4)~式(6)的复制动态方程反映了有限理性的各利益相关方通过学习、模仿而进行的策略选择过程。为了寻求各博弈方均达到稳定状态时的博弈均衡点,令

由式(7)可知,复制动态方程组存在 9 个均衡点,分别为(0,0,0)、(1,0,0)、(0,1,0)、(0,0,1)、(1,1,0)、(1,0,1)、(0,1,1)、(1,1,1)和(x*,y*,z*)。 其中,(x*,y*,z*)是式(8)的解

首先分析均衡点(0,0,0),此时雅可比矩阵为

根据李雅普诺夫间接法可知,在式 (9)中:当R1-R2-C1+C4+C5,C3-C2+F-B1,B2均为负数时,均衡点(0,0,0)为演化稳定策略;当 R1-R2-C1+C4+C5,C3-C2+F-B1,B2均为正数时,均衡点(0,0,0)为不稳定点;当R1-R2-C1+C4+C5,C3-C2+F-B1,B2中有一个或两个为正数时,均衡点(0,0,0)为鞍点。 显然,B2为一确定的正数,R1-R2-C1+C4+C5=(R1-R2)+(C4+C5-C1)<0,为负数,则均衡点(0,0,0)必为鞍点。

均衡点(1,0,0),此时雅可比矩阵为

在式(10)中,R2-R1+C1-C4-C5>0 为正,则(1,0,0)为鞍点或不稳定点。

同理可分析其余各个均衡点的稳定性:均衡点(0,1,0)、(1,1,0)的雅可比矩阵对角线上已经确定有一个正数,则该点可能为鞍点或不稳定点;均衡点(0,0,1)、(1,0,1)、(0,1,1)、(1,1,1) 的雅可比矩阵对角线上已经确定有一个负数,则该点可能为鞍点或稳定点,可能成为演化稳定策略。即该演化博弈存在4个潜在的演化稳定策略(0,0,1)、(1,0,1)、(0,1,1)、(1,1,1)。 其中,在演化稳定策略(1,0,1)和(1,1,1)中建筑企业选择低碳生产的策略,是较为理想的稳定状态。

对于演化稳定策略(1,0,1),此时雅各比矩阵为

要使(1,0,1)成为稳定点,需满足 R2-R1+C1-C4-C5-B2-R6<0,C3-C2+C4<0。 对于 C3-C2+C4<0,则需要提高政府进行环境规制的管理成本且降低不规制的政治声誉成本,这显然不合情理。同时,R2-R1+C1-C4-C5-B2-R6<0需要控制的参数较多,故对于此种情况不做讨论。

对于演化稳定策略(1,1,1),此时雅各比矩阵为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村镇建设用地,被称为“圈内用地”。为实施规划,需要占用圈内用地,涉及农用地的,应当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涉及集体所有土地的,应当办理土地征收审批手续。在已批准的农用地转用范围内,具体建设项目用地由市、县人民政府批准,由市、县国土资源部门依法供应。

四、数值模拟仿真分析

3.企业之间及其他:主要分析企业间的互动博弈行为对产业低碳发展的影响。Przychodzen等(2015)[25]认为,资产和股权回报率促进企业低碳环保创新。Cao等(2016)[26]认为,企业间差异化技术促进中国重工业领域低碳化发展。Kim等(2014)[27]通过对美国、韩国和全球建筑市场分析,认为碳交易、可再生能源和绿色建筑市场带动行业低碳经营行为的变化。 牛晓叶(2013)[28]、徐春秋等(2016)[29]、程发新等(2016)[30]从不同角度通过对企业低碳决策驱动因素分析,认为利益驱动机制、成本分担契约、创新收益影响企业的碳减排行为。陈晓红等(2016)[31]基于消费者对产品功能质量和环境质量支付差异,分析政府补贴和消费者偏好对供应链决策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不断提上日程。那么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什么?通过何种路径来完成政治体制的改革?

图4(a)是在固定其他反应条件时测定的不同催化剂用量下苯酚的降解曲线。由该图可知,随着Fe3O4-C催化剂用量的增加,苯酚的去除速率逐渐提高,当催化剂用量提高到0.2 g/L时,20 min即可达到降解平衡,但是继续提高催化剂的用量,苯酚去除速率的提高并不明显。与纯的Fe3O4纳米颗粒相比,本研究所用材料仅为文献的1/25[6],降解速率也明显更快。其原因可能是,催化剂的Fe3O4-C壳层所含的亲水碳组分可以将反应物分子吸附到催化剂的空腔结构中,从而使得空腔中的反应物浓度远高于溶液中,有利于催化剂上的Fe3O4组分更好地发挥其催化活性,这种限域效应有效地提高了催化剂的催化性能[8]。

假定初始状态下建筑企业、政府和公众消费者选择各自策略的概率均为0.5。令R1=4、R2=5、R5=0.8、R6=1、C1=0.4、C2=0.8、C3=1、C4=0.1、C5=0.2、F=1、B1=0.04、B2=0.04。

初始状态下系统演化的仿真结果如图1所示,以此图作为比较的基准。

1.当提高政府环境规制力度,即罚金数从F=1提高到F=3,各主体的稳定策略的变化如图2所示,系统最终达到(1,1,1)的理想稳定状态。与图1初始状态下的系统演化路径对比,提高政府罚金后(图2),政府的演化路径变化不大,但建筑企业约在t=5时即达到稳定的均衡点,早于图1中的时间节点,表明其更快地向低碳生产方向演化。同时由于环境规制力度的加大,政策宣传等措施的实施,消费者对低碳产品的购买力增强,同样以更快的速度达到稳定均衡点。因此可以认为,政府环境规制力度的提升能够有效促进建筑企业的低碳转型,如对高碳排放建筑企业进行罚款、提高碳税税率等,都是对高碳生产企业的负向激励措施。

图1 初始状态下的系统演化路径图

图2 提高政府环境规制力度后的系统演化路径

2.增大政府环境规制的管理成本,即C2=0.8增加到C2=2,演化轨迹变化如图3所示,与初始状态的演化路径图1相比,最终达不到理想的稳定状态。这是由于当环境规制的管理成本较高时,尽管仍存在节能减排的需求,但政府出于整体的利益考虑,牺牲环境效益以节省较高的环境规制管理成本,将选择不进行环境规制。建筑企业则由于不受到政府的约束在利益驱动下选择非低碳生产,此时系统中只有消费者采取积极的低碳购买策略。但由于建筑企业的传统生产,即使消费者选择低碳购买策略获得的也仍然是高碳排放的传统产品,无法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由此可以推断政府环境规制成本的降低可以促进政府进行环境规制,有利于整个系统达到理想的均衡状态。

图3 增大政府环境规制管理成本后的系统演化路径

3.提高政府不进行环境规制时的声誉成本,即C3=1提高到C3=2,演化轨迹如图4所示。对比图1和图4可以发现,政府和建筑企业的策略演化路径以更快的速度向环境规制和低碳生产方向演变。从二维演化示意图中可以看到,政府可以更快地达到环境规制的均衡状态,建立良好的社会舆论体系,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政府在考虑到自身信用和社会影响后,会更谨慎地保证环境规制政策的有效实施。建筑企业受到政策因素的影响,积极地选择低碳生产策略,较图1相比,也以更快的速度达到低碳生产的均衡状态。由此可见,增大政府不进行环境规制时的声誉成本,可以促进政府积极进行环境规制,同时有利于建筑企业低碳转型。

4.提高消费者购买非低碳产品时建筑企业对消费者的污染补偿,即B2=0.04提高到B2=0.5,演化轨迹如图5所示,消费者的策略演化路径更快地向购买低碳产品方向进行,与图1相比以更快速度达到建筑企业低碳生产、政府环境规制监管的稳定状态。当消费者有意愿进行低碳产品购买,但由于建筑企业的传统生产而购买到非低碳产品时,建筑企业将给予消费者一定的污染补偿,即建筑企业转移一部分非低碳生产带来的收益给消费者,这将保证消费者的低碳消费意愿不受到打击,同时,建筑企业考虑到这部分收益转移,将削弱传统生产模式带来的效益,促使其将低碳生产作为最优选择。演化示意图5直观地反映了消费者在建筑企业低碳转型中的重要性,通过提高污染补偿可以促进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将有效加速整个系统向积极方向演化。

5.降低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时消费者的额外收益,即R5=0.8减小到R5=0.1,演化轨迹如图6所示。对比图1,在二维平面图中,将横轴的时间范围增大至t=60,消费者的策略演化路径才缓慢达到均衡状态,建筑企业也在初期向非低碳方向演化,在t=20时才最终达到低碳生产的均衡状态。建筑企业的低碳生产带来的环境效益由于其外部性,将使整个消费者群体受益,但选择购买低碳产品的消费者将额外获得正面的社会评价,这将提高有社会意识的消费者对低碳产品的购买意愿。这种非直接物质形态体现的额外收益,需要通过政府的低碳宣传,调动公众、媒体及其他非政府组织对节能减排问题的积极关注与参与来达到。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得购买低碳产品的消费者获得较大的个人声誉,激励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也将进一步促进建筑企业的低碳转型。对比图1和图6,额外收益的降低不利于系统更快向积极方向演化,可以推断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时额外收益的增加不仅可以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还有利于建筑企业的低碳转型。

图4 提高政府声誉成本后的系统演化路径

图5 提高消费者购买非低碳产品时建筑企业对消费者污染补偿后的系统演化路径

图6 降低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的额外收益后的系统演化路径

五、结论及建议

建筑企业低碳转型是实现中国碳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碳约束下构建建筑企业、政府、消费者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其演化策略对建筑企业低碳转型的影响机理,并利用仿真模拟分析建筑企业低碳转型的演化路径。通过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影响建筑企业是否采取低碳生产方式的主要因素有政府环境规制力度和低碳生产时的额外技术成本。政府环境规制力度越大,低碳生产的额外技术成本越低,建筑企业越倾向于进行低碳转型。(2)政府是否调控的行为选择取决于其收益与成本的权衡,只有当政府调控所能取得的罚金收益大于其管制成本时,政府调控才是经济、有效的,否则政府将选择不作为;声誉成本的上升使政府更倾向于做出环境规制的策略选择。(3)消费者是否选择低碳消费取决于低碳消费与非低碳消费的效用对比,当购买低碳产品所能获得的补偿与额外收益更高时,消费者将更为积极地做出购买决策,从而加快建筑企业低碳转型和政府积极监管的演化速度,促进整个系统积极演化到稳定均衡状态。

通过三方演化博弈得到的结论,对建筑企业低碳转型提出以下建议:

图8所示为连接本文所提电路的压电片两个输出端之间的压差波形。图9所示为同步开关控制信号(上)与压电片一端电压的波形(下)对应图。在压电片输出一端的上升沿和下降沿开关控制信号都会产生一个瞬间的低电平,并且紧紧跟随。实验中开关是用两个背靠背的PMOS管实现,当控制信号为低电平时,开关闭合,L-C谐振开始。一旦L-C谐振结束,电感中无电流,同步开关马上断开。本文提出的电路中整个L-C谐振过程开关的通断时间由检测电路得到,可根据电路参数进行自适应。

1.提高建筑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水平,增强其低碳转型的内部动力

对重点工作进行定期分析,打通“中梗阻”。保障上级决策部署在邳州不折不扣贯彻落实,是树牢“四个意识”的具体体现。将“三大攻坚战”、高质量发展等重点工作纳入评价内容,确保中央、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地生根。针对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网格化再监督,发现问题600余条,下发督办函51份,对阳光扶贫工作履职不力的14名镇村干部进行了问责,以精准监督保障精准脱贫。另外,针对环保工作中环境信访事件量大等问题,先后对22名责任人予以问责,有力地保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执行,取得了良好的整治效果和社会效果。

从博弈分析结果可知,建筑企业是否选择低碳生产策略取决于其收益与成本的衡量。建筑企业额外的技术成本越低,低碳产品回报率越高,则建筑企业进行低碳生产的效用越大,越倾向于低碳转型。因此建筑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手段,如提高建筑废材的再利用率、降低污染治理技术的成本等,能够促进建筑企业选择低碳生产方式,提高其转型的内部动力。

与铁路局、建设、监理等相关单位对接,成立侧穿高铁桥梁桩基工作小组,建立联动机制,以确保盾构穿越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协调、应急等各项工作顺利实施。

2.完善低碳交易市场机制,提升低碳市场活跃度,增强建筑企业低碳转型的外部拉力

作为建筑企业低碳产品的终端使用者,消费者的低碳需求是建筑企业低碳生产的直接外部拉力。从博弈结果可知,建筑企业通过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所获得额外收益越高,越倾向于低碳转型。而当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所能获得的补偿与额外收益更高时,消费者也将更为积极地做出购买决策。因此,在进一步完善低碳市场的交易规则,例如对非低碳产品限制价格、对低碳产品减税或提供补贴,将会促进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增强建筑企业低碳转型的外部拉力。

3.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增强建筑企业低碳转型的强制性动力

由博弈结果可知,增大建筑企业不执行低碳生产的罚金等措施可以促使建筑企业选择低碳化生产方式。政府管控策略选择的结果表明,当政府调控所能取得的罚金收益大于其管制成本时,调控是经济有效的。因此,从外部监管的角度增强建筑企业低碳转型的强制性动力在于加大处罚力度,如提高罚金、责令停业休整等,并将污染指标加入相关领导的绩效考评,既增加建筑企业的环境污染成本,又可以积极有效地刺激政府参与环境规制,从而增强建筑企业低碳转型的强制性动力。

参考文献:

[1]陆骥烈.“十二五”低碳理念,真正的推手是消费者[EB/OL].(2010-12-02)[2018-03-10].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cysc/newmain/right/zg/201012/02/t20101202_20560262.

[2]LIU Z,ANDERSON T D,CRUZ J M.Consumer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competition in two-stage supply chain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12,218(3):602-613.

[3]BRIGHT S.Carbon reduction and commercial leases in the UK[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0,2(3):218-231.

[4]BEAUREGARD S,HOQUE S,FISETTE P.Is boston building better?an analysis of the leed certifiable standard in the boston zoning code[J].Journal of Green Building,2014,9(3):131-150.

[5]HO C S,MATSUOKA Y,SIMSON J.Low carbon urban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Malaysia—the case of Iskandar Malaysia development corridor[J].Habitat International,2013,37(1):43-51.

[6]BARRETT S.Strategic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intrenational trade[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4,54(3):435-445.

[7]KENNEDY P W.Equilibrium pollution taxes in open economies with imperfect competition[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Management,1994,27(1):49-63.

[8]崔亚飞,刘小川.中国地方政府间环境污染治理策略的博弈分析——基于政府社会福利目标的视角[J].理论与改革,2009(6):62-65.

[9]朱平芳,张征宇,姜国麟.FDI与环境规制:基于地方分权视角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11(6):133-145.

[10]高明,郭施宏,夏玲玲.大气污染府际间合作治理联盟的达成与稳定——基于演化博弈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16,24(8):62-70.

[11]范斌,周德群.中央与地方政府促进产业发展的关系——基于光伏产业准入规制政策的演化博弈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3):8-14.

[12]MOLEDINA A A,COGGINS J S,POLASKY S.Dynamic environmental policy with strategic firms:prices versus quantitie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Management,2007,45(2):356-376.

[13]SHEU J B,CHEN Y J.Impact of government financial intervention on competition among green supply chai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2,138(1):201-213.

[14]张学刚,钟茂初.政府环境监管与企业污染的博弈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126(2):31-35.

[15]吕荣胜,马广蔚,闫越.低碳经济背景下节能减排管理政企博弈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2):214-218.

[16]何丽红,王秀.低碳供应链中政府与核心企业进化博弈模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163(S1):27-30.

[17]王志国,李磊,杨善林,等.动态博弈下引导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政府低碳规制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6,24(12):139-147.

[18]孟凡生,韩冰.政府环境规制对企业低碳技术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J].预测,2017,36(1):74-80.

[19]刘小兰,李洁云.政府、旅游企业和旅游消费者的演化博弈分析——基于低碳视角[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7(3):117-127.

[20]吴瑶,肖静华,谢康,等.从价值提供到价值共创的营销转型——企业与消费者协同演化视角的双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7(4):138-157.

[21]WEBSTER F E.Determ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cially conscious consumer[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75,2(3):188-196.

[22]王芹鹏,赵道致,何龙飞.供应链企业碳减排投资策略选择与行为演化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4,28(3):181-189.

[23]朱庆华,窦一杰.基于政府补贴分析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博弈模型[J].管理科学学报,2011,14(6):86-95.

[24]张倩.基于动态演化博弈的企业技术创新均衡策略[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21):19-24.

[25]PRZYCHODZEN J,PRZYCHODZEN W.Relationships between eco-innovation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publicly traded companies in Poland and Hungary[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5(90):253-263.

[26]CAO X,WEN Z,CHEN J.Contributing to differentiated technology policy-making on thepromotion of energy efficiency technologies in heavy industrial sector:a case study of China[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6(112):1486-1497.

[27]KIM S B,CHO J H.A study on forecasting gree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market[J].Ksce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2014,18(2):430-443.

[28]牛晓叶.企业低碳决策是利益驱使亦或制度使然?[J].中国科技论坛,2013(7):105-111.

[29]徐春秋,赵道致,原白云,等.上下游联合减排与低碳宣传的微分博弈模型[J].管理科学学报,2016,19(2):53-65.

[30]程发新,邵世玲.基于阶段划分的企业主动碳减排创新策略实施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6,24(8):28-36.

[31]陈晓红,汪继,王傅强.消费者偏好和政府补贴下双渠道闭环供应链决策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6,36(12):3111-3122.

[32]李妍.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视角下的PPP项日风险分担研究——基于参与方不同的出价顺序[J].财政研究,2015(10):50-57.

[33]赵惠珍,倪稞,王要武,等.2017年上半年建筑业发展统计分析[J].建筑,2017(23):14-23.

[34]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司.中国建筑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Evolutionary Mechanism of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under Multi-agent Interaction Games

LU Juchun1, OUYANG Hanxu1, HAN Lu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 China;2.School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China)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ame strategy,a tripartite evolutionary game model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government and consumers was constructed.Considering the government's reputation cost and low-carbon consumption compensation factors,the inherent law of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stable equilibrium strategy and influencing mechanism in building enterprises was studied through evolutionary game strategy analysis,and simulat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relevant parameters on the low carbon transformation and evolution path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1)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ed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were government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the additional technical costs of low-carbon production.The greater the government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the lower the additional technical costs of low-carbon production,the more construction companies were inclined to engage in low-carbon production.(2)Whether or not the government controlled the environment mainly depended on the management cos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the cost of political reputation,and the fines for non-low carbon construction companies.(3)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consumer decision-making on low carbon purchase were the compensation for pollution and the extra income from choosing low-carbon products.Overall,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can guide the improvement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Key word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low-carbon transformation;evolutionary game

中图分类号: F224.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3370(2019)01-0017-10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0625

收稿日期: 2018-03-14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建筑业低碳竞争力评价及低碳发展机制研究”(11BJY051)

作者简介: 陆菊春(1970—),女,博士,副教授,E-mail:lujuchun2603@163.com

[责任编辑:孟青]

标签:;  ;  ;  ;  ;  

多主体互动博弈下建筑企业低碳转型的演化机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