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金融动荡评析及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南亚论文,动荡论文,启示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5月以来,泰国股价下跌,泰币汇率贬值。7月2日, 泰国中央银行被迫宣布放弃泰铢主要与美元挂钩的一揽子货币联系汇率制度,改为采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此举立刻导致泰铢大幅度贬值,并迅速波及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其他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使东南亚金融市场出现剧烈动荡。据有关资料估计,自7月以来, 泰铢贬值幅度已超过38%,印尼盾下降21%,马来西亚林吉特和菲律宾比索也都贬值约15%,一向实力雄厚、币值强劲的新加坡元也连受重挫,一度贬值8%,甚至还波及到韩国和香港,韩元和港币汇率也出现下跌。 这场金融动荡导致东南亚国家通货膨胀加剧、外债负担增大、企业大量倒闭等经济困难,成为当前世界经济的一个热点,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为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各国政府不得不采取紧急援助措施以缓解这场动荡。目前,这场金融动荡仍未停止,余波仍未散尽。纵观东南亚这次金融动荡,其形成原因究竟是什么?其对国际金融及经济将会产生哪些影响?我们中国应该从中吸取哪些教训、采取哪些防范对策?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
一、东南亚金融动荡的成因透视
东南亚的这次金融动荡,表面看来,其直接原因是由泰国政府宣布泰铢实行浮动汇率引起,但仔细分析东南亚经济近年来的发展情况,我们就不难看出,这次动荡并非偶然,而是有深刻的背景和原因的。
(一)金融基础薄弱,汇率政策不当。这是东南亚金融动荡的制度性原因和直接“导火索”。近几年来,泰国等东南亚国家,银行贷款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银行存款的增长速度,信贷规模迅速膨胀和失控,这就使得这些国家的金融基础受到严重削弱。而面对国际金融市场美元汇价不断上升、国内经常项目出现巨额逆差的新情况,一些东南亚国家没有及时对原来的汇率制度作出适应的调整,仍实行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固定汇率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完全开放资本市场很容易诱发货币投机。东南亚一些国家的货币名义上是实行与一揽子货币挂钩或保持浮动区间的汇率制度,实际上则是实行基本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这种汇率体制的有利一面在于美元是世界性储备货币,许多国际贸易都用美元结算,这为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各国在贸易交往过程中提供了许多方便;但这种汇率制度的明显缺陷在于各国的货币汇率必须跟随美元的变动而变动。由于日美贸易摩擦尖锐,美元对日元的汇率调整往往会引起东南亚各国货币随之波动。故近几年美元汇率节节上升,导致东南亚各国的汇率高估。这种与美元挂钩的高估汇率在转变为市场供求决定汇率水平时,必然出现一定程度的贬值。在这种情况下,东南亚国家完全放开资本市场,投资者在这个地区可以说是没有风险的。看起来短期内给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但由于这些国家的经济形势变化,贸易赤字猛增,货币实际上已在贬值时依然坚持固定汇率,于是投机者就有机可乘,抛售手中持有的当地货币。而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为保持本国货币币值,只好大量吃进本币抛出外汇,而固定汇率制度又加大了央行调控的难度。到今年实在敌不过市场力量时,只好宣布实行浮动汇率,于是货币大幅贬值,亚洲的美元区就随之支离破碎,金融连锁动荡就不可避免了。
(二)产业结构失调,经济虚假繁荣。这可以说是导致这次金融动荡发生的根本原因。近几年来,东南亚各国经济快速发展,其经济腾飞令世人瞩目,然而,在东南亚经济高速成长的背后却蕴含着不少虚假繁荣成份,特别是房地产投机所形成的经济泡沫。东南亚经济是较典型的出口导向经济,主要靠低成本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如服装、制鞋等)和电子业等支撑。而过去几年来东南亚经济的增长却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房地产投资拉动的。据统计,号称“亚洲第五小虎”的泰国,近几年国内外投资者在房地产领域共投资2300亿法郎,而严重供过于求的房地产市场其利润已日渐稀薄。泰国已建成的60万平方米的办公楼中,有一半以上找不到买主,大部分金融机构已无法偿还从国际市场上借来的资金,据估计大约有700亿法郎的贷款无力偿还。在印尼, 近两年兴建的公寓如办公楼出售率最多也不超过50%。目前,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银行对房地产的贷款分别占其贷款总额的33%、30%、20%。房地产业的畸形发展,必然导致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必然影响整个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加剧资金紧张,从而倒逼银行扩大信贷规模,孕育着通货膨胀和金融动荡。
(三)外资利用失策,金融监管不力。以泰国为例,当经济开始起飞时,它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资金短缺,二是通货膨胀较高。在此情况下,泰国的利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上,这时泰国的汇价政策又长期保持在24—27铢对1美元的水平,汇率相对稳定。这时, 国际游资大量涌入泰国以谋取利益,而当这些国际游资大量涌入时,泰国政府并未很好地加以利用,以促进本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以大量资金投向房地产业,因为在当时只有房地产业能够承受两位数的利率。按理说银行或财务公司对房地产业提供大量贷款时,金融监管部门应该及时地加以监控,但遗憾的是管理部门在这过程中却监管不力,由此据估计,在泰国对房地产业贷款中,由于房价飚升,供大于求,造成房地产贷款有40%成为呆帐或坏帐。房地产业的泡沫,造成银行及财务公司的资金周转困难,形成支付危机,结果造成存款人纷纷挤提。印尼等国家也出现类似情况,房地产业不景气带来的越来越多的呆帐使得银行业运作日益困难,对抗金融风险能力减弱,从而不得不求助政府追加货币投放,形成通货膨胀压力,迫使货币贬值。
(四)国际收支失衡,债务包袱沉重。近两年来,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普遍存在着巨额国际收支逆差,目前,泰国的国际收支赤字已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2%,马来西亚占6.3%,印尼占5%,菲律宾占3.1%。这些国家出现国际收支逆差的原因有二:一是汇率升值利进不利出,近几年日本与美国的国际经济关系,由过去长期日元升值转变为美元对日元升值,由此泰铢等其他东南亚国家货币也相应地对日元升值,这就导致东南亚国家出口增长缓慢;而日本的出口竞争能力迅速增长,其对东南亚地区的出口由1992年占其总出口的30%上升为1995年的42%;二是与周边国家相比,又面临着低工资低成本竞争压力。故在浮动汇率制度调节下,国际收支赤字的存在,必然迫使货币贬值,以恢复国际收支平衡。另一方面,沉重的外债包袱也拖累了东南亚经济的成长。如泰国尽管其中央银行拥有33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即可维持6个月的进口,但泰国13个月内将要到期的外债已超过了它的外汇储备。泰国的外债为900亿美元,其大部分债务是私营部分贷款,在今后5年必须偿还500亿 美元,但目前泰国就已经不能为一些公债和贷款支付利息,其中包括作为世界银行子公司的国际公司的贷款支付利息。在菲律宾等其他国家也出现了外债急剧攀升的问题。这种建立在大规模举债基础上的经济增长是十分脆弱的。
(五)经济改革滞后,宏观调控失误。这是东南亚金融动荡的内部原因。面对经济的对外开放,一些东南亚国家不能很好地适应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1)经济政策背离国际金融市场变化。 在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幅度增大的条件下,东南亚国家仍对利率和汇率实行限制,对国际金融市场变动反应滞后。例如,泰国汇率14年以来一直保持在25铢左右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去年以来,美元对日元持续升值, 泰铢对日元也不断升值,成为进口增长过快和出口增长率降低的重要原因。(2 )政府的经济管理体制不适应对外开放。国际资本自由流动必然导致本币和外币的频繁交易,运用中央银行控制汇率的方法与巨额外汇交易相矛盾。当资本外流增加时,对外币需求增加,本币汇率贬值,给了国际金融投机商炒作外汇的机会。(3)金融体系不适应金融市场的发育, 资本市场不发达。长期债券市场不发达造成金融市场结构不合理是深层次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是资本结构不合理;二是信贷结构不合理;三是外资结构不合理。(4)东南亚国家参与生产一体化具有脆弱性。 一是引进的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部门过分集中,如加工业和房地产业。泰国私人部门700亿美元外债的大部分和外国直接投资的1/3 用于房地产,它们大量被闲置,使用的贷款难以偿还,银行坏帐增多。二是加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主要靠低廉的价格。当国际外汇市场的汇率剧烈波动时,出口价格也随之波动,削弱了国际竞争能力,减少了外汇收入。此外,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失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例如,外资银行进入之后,本国银行的竞争力面临考验,而泰国政府反而向外资银行提供低息贷款,有损于公平竞争,进一步削弱了本国银行的竞争力。
(六)国际货币投机,外资大量撤离。这是引发东南亚金融动荡的外部原因。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开放了金融市场。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迅速扩大,必然增加金融动荡的可能性。由于资金的可交易性增强,国际资本根据利率变化调整资金流向也更容易。国际资本流动的首要目的是谋求最大收益率。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利差成为它们流动的动力。证券价格变化与利率变化直接相关,为赚取利差和汇差,国际资本以证券资本形式频繁地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流出和流入。由于机构投资者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主体,它们主宰了对发展中国家的外资流动。此类资金的流动有一个特点,在信息不畅通的情况下,基金的管理者相互模仿,造成资金流动过于集中,更容易发生资金大进大出的现象。近两年来,日本股市的复苏,美元持续走强,使得一部分原来流入东南亚的外资纷纷撤离,构成了东南亚国家货币的强大压力,在这种形势下,巨额的国际短期资本投机性的兴风作浪,终于搅起了这场金融动荡。
二、东南亚金融动荡的影响分析
此次东南亚金融动荡,起因于泰国的汇制改革,波及整个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而且引起了国际金融组织和全世界的广泛关注,虽然余波未尽,但其效应和影响是明显的。
(一)投资信心受挫,经济增长减慢。这次金融动荡的直接结果是东南亚各国货币大幅度贬值,进而引起通货膨胀加剧,物价上涨,贸易赤字增加,成本及工资上升,银根抽紧,税收加重,利率提高,股市萎迷,这些因素将汇成制约东南亚经济增长的合力。从而使这个世界上最富活力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投资者的信心将严重受挫。能否扭转局面,关键要看东南亚国家政府能否切实有效地迅速摆脱金融动荡可能导致的经济危机。因为这次金融动荡并未对东南亚地区的总体经济构架和经济产生毁灭性冲击,以前经济赖以高速增长的储蓄率高、人力资源充足、最具经济活力的亚太地区地缘优势、连续多年的经济增长记录、谨慎管理经济的良好形象等方面的优势仍有可能挽回。货币贬值将促进出口增长,若配合好国际组织的积极援助,重振东南亚经济仍可乐观。
(二)促进汇制改革,推动经济调整。金融动荡之后,东南亚各国已经或即将对汇率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在汇率权重方面逐步减少美元的影响,增加日元、港币、新加坡元等亚洲货币的权重。各国汇率的制定将更加务实,力求反映经济基本条件和贸易关系恶化。在汇率政策的操作目标上,将逐步改变以促进出口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向以促进国内经济效益和经济竞争力增长为主要目标。这一汇率操作目标的改变将对东南亚各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改变出口导向型经济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三)推进经济改革,加强金融监管。金融动荡将促使东南亚各国积极推进经济金融体制改革。泰国已推出一揽子改革计划,包括实行财政紧缩政策、削减财政赤字;合并泰铢境内和境外两个外汇市场,实行统一汇率;限制工资增长,控制物价上涨,以提高出口竞争力;改革银行规章、增加财务透明度;改革企业破产法;关闭有资金问题的银行,建立银行存款保险体系等。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也纷纷改革汇率制度,制定了一系列经济调整措施,以克服金融动荡造成的经济困难。同时,加强了对国内金融机构的监管,防止过度贷款和泡沫经济的发展,加强本国金融体系对货币风险的抵抗能力。
(四)强化外资管理,防范游资冲击。东南亚各国将加强对外资的管理,加强对国际游资冲击的防范。这次金融动荡显示。金融市场的开放必须与国内经济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相配套。盲目加快金融开放速度,会招致国际投机资金的冲击,对经济造成严重损害。为抗击国际游资的冲击,在这场金融动荡中,东南亚各国一方面增大汇率制度的弹性,另一方面对资金流动紧缩控制,例如限制本国银行大量向境外贷款、限制抛空股票的种类等等。在外债方面减少短期资金流入。
(五)警示国际社会,共同预防危机。此次金融动荡使国际社会更加重视全球危机预警系统和救援系统的建立。此次金融动荡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向人们提出了危机警告,但没有引起东南亚各国的重视。因为在1995年和1996年,东南亚各国经济保持着高速增长,使各国政府放松了对金融体系不稳可能会引起全面动荡的警惕性,未能及时调整经济政策,以致酿成地区性金融动荡。为吸取这一教训,东南亚各国及国际组织均加紧了对如何建立危机预警和援救系统的研究。初步的统一认识包括增加各国经济运行状况的透明度,定期公布各国重要经济数据,建立纠正错误经济政策的约束机制等。此外,为防止一国经济政策出现重大偏差,但为了近期利益不愿及时纠正的情况出现,应加强地区国家间的相互监督,及时通过协商纠正错误,避免引起严重的金融经济危机。
三、东南亚金融动荡的教训及启示
东南亚金融动荡对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新兴市场国家来说,无疑提供了宝贵的警示,为防范金融动荡在我国发生,有必要反思其教训,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稳定宏观经济,防止泡沫经济。东南亚一些国家经济结构的脆弱性是引发金融动荡的关键。近年来,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存度有较大提高,因而加速两个根本转变,适时推进结构调整,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是当务之急。另一方面,此次东南亚金融动荡的导因之一是前几年房地产过热,随着市场萎缩而来的是银行坏帐、呆帐增多,金融公司被迫破产。经过几年调整,目前我国经济已实现软着陆,然而,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依然存在着诸如结构不合理、企业效益偏低等困难和问题。倘若放松警惕,不适当调整银根,就有可能出现房地产、股市“泡沫”的回潮。因此,继续实行“适度从紧”财政货币政策,及时对诸如过热的股市和房地产进行疏导,防止泡沫经济,无疑是正确的抉择。
(二)健全金融市场,警惕“热钱”投机。发展中国家为追求经济快速发展,吸引更多外资流入,往往在条件不具备或者准备不充分的条件下贸然放开资本市场,殊不知当允许国外资金自由流入本国时,同样也必须允许自由流出。当国际游资流入时,如果运用不当,其后果将使该国经济陷入困境,如果一有风吹草动,大量资金外流时该国将面临对外支付困难。这次致使泰国经济大厦轰然倒塌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外资结构不合理,短期资本比重过大,大量短期资本的突然撤走,使泰国顿时陷入国际支付危机之中。自1979年实行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鼓励利用外资的政策,不断改进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连续5 年在吸引国际资本方面名列发展中国家榜首。据1997年7月23日出版的世界银行《全球发展金融》报告指出,1996年中国总共吸引了520亿美元的国际资本。据此,从1979年到现在,累计流入我国的各种形式外资已达3200亿美元。另据统计显示,我国外资结构比较合理,目前外资的64%来自外商直接投资,1200亿美元外债余额中,中长期贷款占80%以上,短期外债仅占10%。这种外债结构没有给国际游资留下多少套利投机的机会。此外,我国之所以未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关键在于未开放资本项下的管制,国际短期资本——俗称“热钱”无法直接了当冲击我国金融市场。然而,在当前我国已实现经常项目下的人民币可兑换的情况下,则应加强外汇管理,学会区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交易,提高外国游资套利和投机的成本与风险,防止“热线”可能混入经常项目之下,进入我国进行套利活动。据估计,目前全世界有高达1.5 万亿美元的短期资本借助现代通信技术到处投机造市,尤应加以警惕。在金融市场的改革上,应适应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为使资金结构合理化,应防止短期资本过多,重点发展长期资本市场,一方面应发展多种金融工具,另一方面要培育多种金融机构,除了商业银行和金融投资公司之外,还应逐步发展机构投资者,这不但有利于长期资本市场发展,也将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建立社会保险制度。
(三)强化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东南亚这次金融动荡,不仅仅是汇率制度存在问题,其中对金融机构监管乏力造成大量不良信贷资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一国要避免金融风险的产生,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是必不可少的。当前我国经济基本面尚好,不存在爆发全面经济金融危机的制度性因素,但仍潜伏着局部性、部门性金融风险。因此,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仍是当前我国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银行必须进一步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坚决取缔非法设立金融机构,防范和打击国内外各种金融犯罪活动。
(四)优化外贸结构,平衡国际收支。随着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国工业生产水平提高,出口商品结构已有较大改善,但是制成品出口中劳动密集、低附加值产品仍居多,改善出口结构、提高产品竞争力是当务之急。为此,今后我国应发挥自身优势,提高纺织品等劳动密集产品附加值,并结合市场多元化战略,扩大经济、适用的机电产品出口。总之,为了稳定金融,创造良好国际贸易环境,实行进出口贸易基本平衡,着力改善外贸结构的政策,无疑是一种明智策略。
(五)加强国际协作,稳定国际金融。国际金融市场境况是一个国家地区金融稳定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墨西哥和此次东南亚金融动荡的爆发、扩散与化解的进程显示,在国际金融日益全球化、一体化的今天,国际协调与融通已成为最终化解国际经济金融危机的重要通路。这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对泰国提供160 亿美元贷款援助(我国为10亿),对化解金融动荡、稳定国际金融体系将起到重要作用。一国积极参与国际协调资金融通,既有利于地区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又为自身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此次我国积极参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揽子援泰融资方案,为地区货币市场和国际金融的稳定作出了贡献。
标签:金融论文; 汇率变动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银行资本论文; 金融结构论文; 汇率改革论文; 泰铢汇率论文; 经济学论文; 外汇论文; 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