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五十八中学 830019
摘 要: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始终是提高语文素养的主阵地,更是语文教师提高教学成绩的不二法门。它们二者虽是相辅相依的,但也要认清阅读对于写作的作用是有限的。针对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存在的一些问题,思考并探究如何让阅读为写作发挥更大助力。
关键词:阅读写作 有限 助力
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始终是提高语文素养的主阵地,更是语文教师提高教学成绩的不二法门。阅读与写作的辩证关系,不外乎阅读是基础,是吸收,是积累,是源头,是根本;而写作便是提升,是倾吐,是运用,是细流,是古木。二者必是相辅相依的。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无可置疑,但为什么将其付诸语文教学实践时却步履维艰,成效甚微。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阅读与写作是一种厚积薄发的实践性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和短期速成。这就使得语文读写教学呈现出:高消耗、慢收益、少情趣发展的现象。而在这样一个数字信息高速发展的快餐时代,短、频、快是大势所趋,家长和孩子们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他们短期内看不到收益,自然很难持续投入。
其次,阅读与写作是学生情感、体验、感悟的再创造过程,具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由于学生成长环境、生活体验、立场观点、艺术趣味和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差异性,学生对阅读文本中的所用方法、表现情趣以及深度、广度就会因人而异。但现阶段应试教学和批量读写很难激发和保护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久而久之,学生难免平庸化,语文读写情趣不高。
再次,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常指导阅读的方法如泛读、速读、略读。这些方法常常只适用于花费时间较多的长篇名著的阅读。精读常适用于赏读,教学中的讲读课文无疑是培养学生精读、赏读能力的主要途径。但课堂有限的时间、空间、手段不足以让阅读的“兴趣”延伸到课堂以外,那么主动、高效的阅读就如风中飘絮、雨中浮萍,仍无法落地生根。阅读尚且如此,写作就只能“闭门造车”、“无故呻吟”了。
与此同时,不得不承认阅读对写作的作用是有限的。阅读对写作尽管有许多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它的作用是有限的,通过阅读并不能了解到写作的全部奥秘。阅读看到的文章是静态的写作成品,而写作实践是动态过程。写作主体如何感知、构思、组织、表达、修改,其中经历了多少的反复与曲折,仅通过阅读是难以知道的,这不能不说是个很大的缺憾。即便如此,教学中我仍在探究如何让阅读在有限的作用下创造更多的可能,让它与写作有机结合,以实现二者共赢的局面。
首先,为了防止病急乱投医,我先将学生自己认为写作中的困惑做了汇总。当然初中阶段主要以记叙文写作为主,经过汇总整理出他们记叙文写作的困惑,再经过几次写作实践的检验补充他们遗漏的问题。如:
1.故事老套陈旧。写老师,一定是挑灯批改作业,雨天送我们回家;写父母,总是冒着风雪背着我们去看医生;写朋友总是最初要好,然后有了误解,最后又好起来了。这是一个现代社会,别让80年代的流行统治我们21世纪的头脑,别人嚼过的馍馍已经索然无味,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伟大的,后来的效仿者常常落入“东施效颦” 的嫌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塑造的人物过于模式化。汉语是一种伟大而美丽的语言,汉语词库里用来形容人的形容词不胜枚举,很遗憾,我们大部分同学写人的时候,都把人写得很完美,缺乏真实的感觉,妈妈总是慈祥,爸爸总是严厉的,老师总是充满关爱的,没有缺点的人物是不饱满的。
3.写作技巧有待提高。(1)缺乏对人物的描写,使人物显得干瘪。(2)叙述太过平淡,不带情感,缺乏感人的力量,连自己都不能感动的作品是没有办法感动别人的。(3)表达方式太单调,只有平板的叙述,如同白开水,索然无味。
4.惧怕作文,强挤硬榨用以应付老师的“遵命作文”。平日里,两点一线与世隔绝的生活,学业考试的巨大压力,他们无暇窗外的风景,缺少社会阅历,缺乏对生活的深刻认识与感悟,写作时怎能不抓耳挠腮、牢骚满腹。
综合这些问题,我们要对症下药。现在我们写作通常都是课堂作文,讲究即兴发挥,要写好作文,却需要课外的功夫,这课外的功夫,就是我们要走的第一步路。第一步:课外的功夫。同学们可以发现一般来说作文写得好的同学都比较喜欢阅读,或者有良好的摘抄习惯。俗语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是非常有道理的。我们会觉得生活平淡,无物可写,这样的观念是错的。生活不是平淡的,即使是平淡的,也有很多细微的震撼过你,让你心情波动过的事情,我们觉得生活平淡只是因为缺乏观察,缺乏用心体会。更经常的是,即使我们身边出现了让你为之一动的事情,由于缺乏记录的习惯,我们常常让好的材料擦肩而过。此外,除了生活的真实,我们可以从别人写人的文章中获得灵感,看看别人是怎样刻画人物的,可以作为借鉴。其实纵观初中阶段写人记事的作文命题或半命题的,写的最多的还是身边的、熟悉的、普通的小人物。而课内就有大量现成的优秀范例,如母亲的版本就很丰富,《秋天的怀念》里让我们看到了母亲坚强、隐忍、一心只为儿女的一面;《散步》里又看到母亲年迈后信服、顺从儿子的一面;《金色花》里母亲美丽、高雅的一面;《荷叶·母亲》里母亲勇敢慈怜、危难关头的庇护的形象。这样的关联比较一番,学生印象中的总是慈祥的母亲形象不攻自破。也可以把别人描写过的人物作为一个人物模板,联想到其他你身边这样的人。总言之,要做到:1.观察生活,用心体会。2.随身携带笔记本,不错过任何一个小小的灵感,任何一个感动你、让你震惊的瞬间。3.从阅读中模仿人物的刻画,从阅读中汲取材料。
其实,相比课内阅读的这些优秀篇目,每一次做的阅读训练或考试的课外阅读篇目也是积累汲取写作素材和手法的沃土。然而有这种意识的“有心人”寥寥无几,所以要最大限度地发挥阅读对写作的作用,就要培养学生的这种“有心”的意识。这种“有心”的意识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即阅读时经过老师的引导而自发主动地去积累汲取写作素材和手法。为此,我们就要想方设法让阅读变得“好玩”,努力改进教法,积极倡导和运用“表演法”“剧本化”“微电影”“小说连载”等各种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法。其中我就“小说连载”这种方法,做出了一些构想:如现在的学生喜欢玄幻、侦探、漫画、校园小说等非主流的文学,可以让他们虚构一个他们喜欢的人物形象,大家一起来给这个人物写故事,看谁写的更有意思,大家集思广益且一定会有火花的碰撞,这样一来为了写得有趣就会想法设法,此时老师再结合阅读的素材手法加以引导,学生更能心领神会,学以致用。连载的方式使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得以延伸,又有师生都期待的无限可能,如果再赢得校报投稿成功,那无疑是锦上添花,两全其美。虽然设想还有待实践的检验,但大胆地尝试让成功变得更有可能。这样有趣的阅读写作,学生自然会变得“有心”起来。
当然,这只是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向写作延伸的第一步,要想提升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要想写作之泉源源不断,名著的阅读是必要的。《语文课程标准》推荐初中生阅读的《水浒传》《三国演义》《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文学名著大多与教材有所链接。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挖掘兴趣点,适时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名著。如教学《伟大的悲剧》时,我反问学生这个悲剧是否无可避免,这场悲剧的意义又是什么,就比如说我国流传至今的四大名著中大家回想一下结局又有几个是皆大欢喜的呢?既有意引导他们发掘文学作品中悲剧的意义,也有意引发他们阅读这些名著的好奇心。由于课外读物良莠不齐,初中生因心智尚未成熟,课外阅读时在读物选择时容易误入歧途,亟需老师的正确引导。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抓住有利时机实现课内课外超链接,激发并推荐优秀的文学名著给学生,让他们在更广阔的天地中汲取养料。
论文作者:张洁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8月总第24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8
标签:学生论文; 人物论文; 语文论文; 母亲论文; 名著论文; 老师论文; 让你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8月总第24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