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161000
摘 要:信息化的时代,社会对于人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满足现实的发展。信息技术如何在教学中获得更好的应用,一度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讨论问题。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就是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快速崛起的一个新兴概念,并迅速发展。
主题词:高速铁路 职业教育 改革
一、研究背景
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理念,并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这就意味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已成为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还提出了“面向未来,育人为本;应用驱动,共建共享;统筹规划,分类推进;深度融合,引领创新”的工作方针,强调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高职院校课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如何在教学中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和适当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师生有效的互动交流和个性化的学习,解决教师日常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教学实际问题,将信息技术与高职课程深度融合,可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对高职的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二、研究的意义
为什么已经发展百年的信息技术始终还是难以融合到教育中,或者更进一步说,融合到课程教学中?正是基于此,才形成了本研究的研究问题。显然,在由信息技术所塑造的个体日常生活经验和与之形成的基于信息技术的个体日常生活方式所构建的生活世界中,个体运用信息技术的方式已经为教育研究者提供了另一条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研究路径,即当信息技术已经不仅仅由少数人掌控和使用时,当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每一个社会个体实现交流、学习、理解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时,信息技术具备了整合到课程中并引发教育变革的可能。本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研究视角,展开了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三、研究的具体问题
1.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研究中,从“整合”走向“融合”,反映出对信息技术与教育系统作用方式的不同。
2.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研究中,本课题研究的方向从“课程”聚焦“教学”,体现出对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出实际成效的不同。
3.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研究中,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从“信息技术”具体到“微课、慕课、APP学习软件”,主要体现出对信息技术与学习者互动的不同。
四、核心概念
1.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指在信息科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指导下扩展人类信息功能的技术。一般说,信息技术是以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为主要手段实现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利用等功能的技术总和。人的信息功能包括:感觉器官承担的信息获取功能,神经网络承担的信息传递功能,思维器官承担的信息认知功能和信息再生功能,效应器官承担的信息执行功能。
2.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就是如何在高职教学中将二者有机整合,并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就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整个过程而言,主要经历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三个阶段。这种融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与高职教学进行简单的叠加或相加,而是要实现“1+1>2”的效果。其关键是教学的创新,能将信息技术深刻而有机地作用于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变化,教育思想、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达到促进人才质量提高的目的。只有实现这种创新和变革,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才有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本题的研究,旨在总结信息技术进入教学的基本规律,丰富信息化教学的理论,然后以本学院为个案,从问题出发,切实解决交通职业学院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在实践中创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的新需求。
参考文献
[1]马宁 余胜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J].中国电化教育,2012。
[2]何克抗 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1。
[3]王忠政 信息技术与地方财政类院校本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博士毕业论文,2015。
论文作者:关玉梅 魏宏 李清江 董汉卿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2月总第1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8
标签:信息技术论文; 深度论文; 课程论文; 信息论文; 功能论文; 高职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教育学》2018年2月总第1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