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摄影文学建设的思考_文学论文

关于摄影文学建设的思考_文学论文

建立摄影文学学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学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的摄影文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以后经过了较长的断裂时期,到80年代才有了接续,到2001年《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创刊则开始有了勃兴。关于摄影文学的理论研究这两年也出现繁荣的景观,许多哲学、美学、文艺学界的一流学者撰文研究摄影文学;除《文艺报》外,《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羊城晚报》等多种权威报刊登载了关于摄影文学的研究论文;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岳阳师范学院等众多高等院校的师生,将摄影文学的欣赏、评论和研究引入课堂教学,摄影文学已进入高校讲坛;学界对摄影文学的研究涉及到摄影文学的定义界说、审美特征、创作过程、发展历程、勃兴原因等多个方面。因此,我们可以说摄影文学已经开始出现了文本的自觉,理论的自觉。正是在上述的基础和背景上,我提出建立摄影文学学的命题。并且我觉得,现在提出建立摄影文学学是适时而且非常必要的。

学科建设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和主体的部分,某一特殊的研究领域能成为独立的学科,是该研究领域发展到较高和较为成熟水平的标志,也是其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意义重大。具体来说,我认为,建立摄影文学至少有下述重要意义。

首先,有利于引导和推动摄影文学创作实践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如前所述,摄影文学在我国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并在近年开始勃兴,创造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其间也有过较长时间的断裂和曲折,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并上升到学术的高度加以系统分析和总结,这应该是摄影文学进一步发展的内在需要。与对摄影文学的单篇评论和撰写单篇论文研究相比较,建立摄影文学学(建立学科化的摄影文学理论)应该是对摄影文学现象更完整、更系统和更深刻的认识和把握,从本质上说应该更贴近摄影文学创作实践,因而对于摄影文学创作实践有着更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其次,有利于促进摄影文学研究向系统、深刻的方向发展。与单个的理论及实证研究比较,学科建设的特点在于建立符合逻辑的概念体系,设计反映客观规律和人类思维习惯的理论构架,确定科学实用的研究方法。而概念、理论和方法也是人们分析和说明摄影文学现象时的基本思辨工具。所以这些方面取得的任何进步和成果,都必然对摄影文学研究产生直接的促进作用。如果说,摄影文学研究的初期只能对对象作零散的、某个侧面的研究的话,那么对摄影文学进行持续与深入的研究则必然进入学科化的阶段,即建立依托于摄影文学学。学科建设将把摄影文学研究引入一个更系统、更规范、更深刻的境界。

再次,有利于丰富整个艺术学系统的学科体系。从科学学的理论角度观察,摄影文学学在整体上是艺术学系统中的应用学科和分支学科,是艺术原理、艺术哲学、艺术美学在摄影文学这一具体文体中的应用与发展。艺术学大系统下的应用学科和分支学科的建设,不仅能丰富艺术学大系统的理论内容,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推动艺术学大系统的创新的发展。比如,我们探讨摄影文学独特的美学特征、探讨它所属的艺术类型、探讨它的创作过程等等,必然会引起人们对于艺术的审美特征、艺术类型学、艺术创作论等问题的再研究和反思,由此便必然推进艺术学基本理论的前进和发展。

建立摄影文学学,是一个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努力,其途径和方法也是多方面的。我觉得,如下一些方面是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

坚持面向摄影文学的创作实践,从创作实践中概括、抽象出理论,这是必须首先坚持的原则。摄影文学学的概念、命题和逻辑结构,都不是来自于学者的主观意识、思想体系或美学观念。学者研究摄影文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补充或完善已有的思想体系,也不是为了验证某种研究方法的适用性能或有效性。学者研究摄影文学,是依托于摄影文学作品,依托于摄影文学创作现象,并将摄影文学现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展开分析、总结,从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行概括、抽象。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如遇到某种疑难时,不应该先到“本本”中寻找现存的结论,而是应该先分析具体对象,在分析、研究的过程中总结、提炼出理论。当然,这种总结、提炼必须是实事求是的,合乎逻辑的,而不能是哗众取宠和主观武断的。

吸收、整合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是进行摄影文学学的学科建设必须注意的又一重要方面。任何一个学科门类的建设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突然完成的,而是要靠众多零散研究的积累、积淀,只有学术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才可能产生质的飞跃,从而建立起某一个专门学科。“红学”、“鲁迅学”、“电影学”、“电视学”等都是如此。摄影文学学的建立当然也不能例外。摄影文学学的学科建设在这方面似乎尤为具有优势,那就是这两年《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以从未有过的版面发表了大量全国一流学者研究摄影文学的论文,就许多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比如关于摄影文学的审美特征问题,就先后发表了《信息化中的图文时代》(王岳川)、《视觉性与思维性的相互匹配 浅说摄影文学的美学特征》(王一川)、《摄影文学:美与审美的多重复合结构》(马龙潜)、《摄影文学的造型艺术因素》(宁建林)、《走向成熟的摄影文学》(熊元义)、《摄影文学的回顾与分类》(成东方)等多篇论文对其进行探讨,虽然各位的研究视角不同,侧重点不同,方法也不一样,但目标和目的是大体一致的,都是很富启发性的。我们完全可以在进行摄影文学的学科建设时对上述学者的观点吸收、整合,或者在上述学者探讨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提升。

再次,我们还应注意借鉴、吸收其它学科的理论成果。当代法国学者马太·多冈(Mattei Dogan)在《社会科学中的杂交领域》(载《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990年第3期)中指出:“革新的一种通常模式是从另一学科借用发展得比较完善的概念。这些概念或许直接便可适用,或许不能,但为了应用它们所作的尝试很有可能增长见识。由于学者们都已社会人为某个特定学科,他们中间大多数人会戴上各式各样的概念眼罩而看不清问题。”“新概念往往能刺激人们扩大视野,加深对事物因果关系的认识。”他并且说:“我们可以举出很多借用概念的例子。例如“角色”这个概念显然来自舞台,但马克斯·韦伯却给了这个单词一项截然不同的意义,使它成为社会学的一个概念。从那里又被传播到社会科学的大部分领域,其中包括人类学、政治学和心理学。“革命”这个概念来自哥白尼,但把它首次应用到政治事件中的是路易十四。这一政治领域的用法,接着又被新闻工作者以及寻求对这些事件做出解释的社会学家先后学会使用。”接下去,他还举出了“社会学”、“现代化”、“依存”、“结构”、“价值”等概念被不同学科所借用的事实。马太·多冈在论述“概念的借用”后,还分别专节论述了“方法的借用”、“理论的借用”,他在“理论的借用”一节中指出:“来自其他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一样,只要它们一旦完成了发明和初步详细描述的困难过程,就有可能为任何人所借用。”“最为普遍的一种风气就是应用一个分支领域的理论来解决另一个分支领域的理论。”“来自其他学科的理论也能有效地刺激和推动革新。”上述的论述对我们建立摄影文学研究学科是非常富有启示意义的,我们可以在概念、方法、理论等方面借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这“其它学科”既包括与其联系紧密的艺术学和文艺学等相近学科,也可以是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相距较远的学科。

学科建设是一个高度的理性思辨过程。一般来说,特定的对象、明确的概念、完整的体系、科学的方法等等是学科建设的共同追求。我认为,摄影文学学的建立,至少应该包括下列一些要点,或者说其体系构架至少要包括下列一些支点。

其一,摄影文学学的学科性质。根据科学学中关于学科分类的一般原理,学科性质的界定实际上也就是对学科进行功能或者层次分类。在这里,确定背景或参照系统是关键所在。我们可以从互有联系的几个角度来对其进行思考。首先,从科学学的理论角度观察,摄影文学学在整体上是艺术学系统中的应用学科和分支学科,是艺术原理、艺术哲学、艺术美学在摄影文学这一具体文体中的应用与发展。摄影文学学的始发点是艺术学的最一般概念和最基本原理;摄影文学学的认识对象是艺术整体中的一个部分(由摄影和文学有机交融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艺术类型),其中心任务是运用艺术哲学、艺术美学的基本概念来说明摄影文学这一特殊现象。其次,相对于摄影文学创作论、摄影文学欣赏论等而言,摄影文学学又属于基础学科和基本学科。此外,由于摄影文学是时间艺术(语言艺术)和空间艺术(摄影作品)的有机融合而产生的新兴综合艺术,因此,摄影文学学也可以看作是摄影理论(艺术学)与文学理论相交叉而产生的一种有边缘性的新学科。可见,在把握摄影文学学的学科性质时,我们也必须遵循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

其二,摄影文学学的基本概念。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一般的、本质特征的抽象,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学科概念在本质上是对相关学科特定研究对象特征的反映,是一门学科得以确立并不断发展完善的基础。我认为,对于摄影文学学来说,其学科概念的构建,必须特别注意下面几点。首先,要在科学学和艺术学的框架内创设或借用一些基本的概念,如成东方提出的“审美复合”概念,王世德提出的“外形式”和“内形式”概念,董学文等提出的“超真实”概念,朱孟仪提出的与“文本”相对的“图本”概念,孙绍振提出的“审美错位”概念,李怀亮提出的“内爆”概念,阎国忠提出的“螺旋型结构”概念,王一川提出的“匹配”概念等等,都是富有创意并具有一定科学内涵的。其次,概念要努力做到准确和统一。准确,就是要求对概念不能停留于一种感受、描述性的解释,而要努力作出高度抽象化的科学定义。统一,既指同一论著使用概念的统一,也指整个学术界在使用概念时尽可能做到统一。再次,要努力形成概念系统,即要做到相关概念相互呼应,从而形成层层递进和相互补充说明的概念体系。

其三,摄影文学学的学科体系。学科体系是人们关于特定客观领域的一种系统性的主观反映。学科体系是一门学科得以成形的基本标志,也是决定一门学科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建立摄影文学学的学科体系,首先必须确定其逻辑起点(即一门学科的起始范畴),我赞成采用传统的本质起点论,即首先要回答摄影文学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在上述的基础上,我初步考虑,觉得可以按学科的逻辑关系,将其划分为基础、技术、边缘三个层次。(1)基础层次,对摄影文学进行整体分析,探讨摄影文学的最基本事实、最一般现象和最普遍的规律。(2)应用层次,分别对摄影文学某一局部(如摄影文学内的某一种类型)或某一方面(如文学描述的方面或摄影的S方面、创作的方面或欣赏的方面、生产的方面或传播的方面等等)展开具体的探讨。(3)边缘层次,是用其它学科原理来研究摄影文学,如用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的视界来研究摄影文学,有可能形成“摄影文学社会学”、“摄影文学心理学”等等小的分支。

其四,摄影文学学的研究方法。方法是指基于某种目标而进行活动的正确原则、方式或手段。研究方法则是指在学术研究中基于某种研究目标而进行研究的正确原则、方式(手段)和理论。方法的概念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哲学的,二是逻辑学的,三是各门具体学科的。哲学的方法、逻辑学的方法具有普遍性,各门学科都要应用它;具体学科的方法则具有特殊性,不同的具体学科往往有自己独有的研究方法。在当代科学的综合性趋势下,不同学科可能互为方法,不同学科所用的研究方法也能相互移植。摄影文学学的研究方法必须遵循具有普遍性的方法(哲学和逻辑学的方法),也要借用其他学科的方法,并要探索一些本学科的独特的方法。

标签:;  ;  ;  

关于摄影文学建设的思考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