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哈阳农场近年来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化建设论文,农场论文,经验论文,农业论文,查哈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要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我国特殊的国情注定了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艰难和曲折,然而探索其最佳途径也是我们不容推卸的神圣职责。查哈阳农场虽然是“北大荒”的一个大型国有农场,它与我国大多数农业地区尽管有诸多不同,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其农业现代化建设在许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其很多有益经验对推进我国整个农业现代化都具有可资借鉴之处。本文是作家1998年6月份通过对该地区的学习和考察后,对近年来他们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上的一些好的做法及启示进行的初步探讨。
一、查哈阳农场近年来的主要成就与实践经验
查哈阳农场位于黑龙江省甘南县境内,土地面积132万亩,其中可耕地80万亩,全场总人口6万多人,职工3万人,其社会总产值近6亿元,它是一个集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综合经营,以农业生产为主,水旱兼作的大型机械化农场。进入改革开放年代,特别是1985年兴办家庭农场后,查哈阳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由于体制和管理上以及自然灾害和产业结构单一等原因,农场经济一度跌入低谷。自1985年到1993年底新的领导班子上任时,累计净亏损达2324万元,外债达4.38亿元,剩余口粮还吃不到来年的7月底。由于新的领导班子采取了正确的政策和措施,上下努力,在农场进退维谷之际,仅三、五年时间,就不仅摘掉了亏损大户的帽子,还实现了场兴民富的目标。至1996年底,实现利润1788万元,人均收入达3200元。目前拥有1000多台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从1996年,查哈阳农场在黑龙江垦区104个农场当中,利润指标由1993年倒数第一而一跃排在了正数第二,农业部张榜的全国农业国民生产总值5000万元以上的376个农场当中,查哈阳农场位居第20位,利润指标排在第26位。不仅如此,农场还创下了30多万亩水稻全部旱育稀植,亩产超千斤的国际奇迹,被国外专家誉为“高寒地带水稻种植的成功典范”,而且被国家绿色食品办公室确定为首家“中国绿色食品水稻基地”。
是什么因素促使查哈阳农场在这些年内面貌焕然一新,取得如此成就,在农业现代化建设方面走在黑龙江垦区和全国的前列呢?分析近年来走过的不平凡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其实践经验主要表现在:
(一)因地制宜,统一规划,有组织有领导地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早在1989年,农场领导在总局“科技兴农”会议上就受到启发,从中找到了振兴农场经济的突破口——推广水稻旱育稀植,并于1990年成立了水稻办公室,专门负责水稻种植的推广和服务工作,利用集资等办法投资482.6万元,使当年3万多亩旱育稀植技术落实到位,水稻面积增加到7万多亩,平均亩产由1948年建场时的146公斤提高到1991年的416公斤。1994年,上级重新调整的农场领导班子又认真总结了农场经济大起大落的原因和经验教训,经过认真调整,充分认识到本身拥有的资源优势,那就是土质肥沃的黑钙土覆盖着77.7万亩的耕地和号称东北四大自流灌区之一的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于是果敢地提出了改造中低产田,扩大旱育稀植,增加农业科技含量,使农场水稻面积在4年内以每年5万亩的速度递增,粮食产量4年内翻一番的发展思路。这一决定在4年后变成了沉甸甸的现实,1997年9月6日,通过黑龙江省农科院组成的专家组测定,全场33.68万亩水稻亩产达550公斤,其中4.5万亩钵育苗人工摆栽水稻亩产809公斤,全场粮食产量平均每年增长16.6%,仅此一项,自1990年起8年中所获纯效益可达7.5亿元。另外,在分析和解剖农场亏损原因中,新的班子也认识到农场单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越来越暴露出它的缺陷,单一原字号产品不单是效益低下,且原字号产品在市场上、品牌上都没有立足之地。于是农场又确立了调整产业结构的思路,找出必须向产品深加工要效益,必须走出老农场只管种地、不管市场的老框框。而且还针对当时农场的实际情况,提出“壮大鸟身抬鸟头,压麦增豆保(甜)菜牛,摆动鸟尾三产业,增收节支缓建楼”的经济指导思想,努力把种植业作为鸟身,水稻旱育稀植为鸟头,第三产业和流通领域为鸟尾的“鸟型经济战略”实施到位。比如,他们在调整工业结构方面,构建了制糖、水稻深加工、乳品、造纸、饲料五条产业链为主的“两翼”。经过投入资金和加强技术改造,农场制糖由单一绵糖生产达到能生产砂糖、酒精、颗粒粕等多种产品,乳品厂开发出了学生乳粉、婴儿配方奶粉、中老年奶粉、高钙低糖奶粉等十多个系列奶粉,大米加工能力由原来的日加工30吨增加到1996年的300吨。全场工业企业的平均生产率由1993年的42%提高到1996年的88.5%,消灭了亏损局面,利税达1640万元。
(二)走统一设计,分步实施农业产业化之路
在查哈阳农场,领导班子都很明确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一思想。农业产业化是一种现代化农业模式,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而且农业产业化追求的不是结构的最大化而是利益和利润的最大化,市场是产业化发展的“方向盘”,产业化是引导千家万户的家庭细胞进入社会化大市场的桥梁。查哈阳农场根据本地离大城市远,周边地区相对落后的实际情况,依托自己的资源优势和支柱产业(如旱育稀植水稻等),近年来不断构建了查哈阳区域经济区并取得丰硕成果,同时在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比如,在这里,农副产品由家庭农场种养,但基本要统一交给农场,由农场集中成批进行深加工和外销,这样既可在深加工中增值,又可成批量地卖出个好价。当然,农场以提供服务为主,不从中独享利润,而家庭农场按利润返还、产品入股等方式同总场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再如,市场功能最终决定产业化进程和产业化利益。查哈阳近年来涌现出的多功能市场,如初见规模的粮食市场,农机市场和商品市场,交通运输市场,建筑、劳动力、科技市场,生产资料市场,都发挥着独具特色的功能。另外,1995年农场还确立了每年9月6日为“中国查哈阳水稻节”,形成了水稻搭台,经贸唱戏,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氛围和经济特色的节日,每年来参加水稻节的有全国各地的客商、科技专家和周边县、乡、兄弟农场的人员。他们办“水稻节”的目的非常明确,既让外界了解农场,又把农场自身连同产品全方位推向市场。
(三)不以包代管,而是统分适度,加强管理和宏观调控
计划经济的实践告诉我们,统得过死就会压抑从业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现实的实践也提醒我们,分得过散,也同样会产生散、乱、杂和效益低下等问题,阻碍生产力迅速而又高质量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农业改革中产生的以包代管的散乱现象就造成了严重的宏观调控乏力,新技术推广阻力大等问题。笔者认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遵循客观规律发展的要求,在统与分上要适度,使之达到和谐有序。在统与管的问题上,查哈阳农场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
首先,农场虽然从1985年开始就兴办了家庭农场,把土地等生产资料承包给了各家各户,但农场对整个查哈阳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始终进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农户主要种什么,养什么,种养多少都在农场的调控之列(当然,有时农场也为家庭农场承担一定的市场风险,如规定甜菜的种植计划的同时也规定一定的保护价统一收购)。这样不断经过有关专家和领导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等因素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强单独农户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也可随着市场变化对经济结构进行合理调整。
其次,农场建立了以流通为龙头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这里,农场承担了供应农用生资的服务职能,家庭农场无需各自零散购买,而是集中通过农场统一代购所需生产资料,从而降低了成本和保证了各种生资的质量及需求。在销售方面,如前所言,各个家庭生产出的农副产品要统一交给农场集中成批深加工和外卖。当然,农场还相应建立了价格监控制度,以防止服务机构和人员损害农户利益的行为。再以农机具管理为例,农场通过认真吸取1985年由于放得过散(一次性分到个人手中)而农业机械破损严重的教训(1988年农场又不得不全部收回),在1995年再次将农机具全部转让给职工时,制定了农机转让五条原则,其中就有关于农机具转让到职工手中必须实行的“六统一”原则(即统一管理、统一停放、统一作业标准、统一作业价格、统一指挥、统一核算)。为了更好地加强农机标准化管理工作,农场还专门成立了由场长为组长、主管副场长为副组长的农机化领导小组,并要求各分场生产队也相应成立组织,同时将农场标准化管理列入分场场长任期考核目标,使场、分场、生产队对农机管理层层负责。另外,为了减少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给农机户造成的经济损失,农场规定,凡是参加田间作业及有关作业的农用拖拉机、农机具、联合收割机都必须参加风险互助,否则就不准参加作业,不予检验(检查验收是在作业前进行,对检验不合格的要求限期修理,逾期仍不合格,就不准参加作业)。为了促进农机更新和加快农业机械化的步伐,农场还专门成立了农机改造基金(基金由每亩水稻征收2元,每亩旱田征收1元,农机设备作业利润中提取5%合成),规定凡是农机户申请购买5万元以上的大宗设备时,全无偿得到从农机改造基金中拨出的所购设备价款的20%补偿,所在分场有偿提供的20%补偿,这样职工个人只需拿60%。正是由于这种对农业机械的既分又统,统分合理的管理方式,在查哈阳农场,现如今,不仅本地水稻生产基本做到了全过程的机械化作业,而且还有组织地把农机作业向场外拓展——仅场外每年的作业量就达60万标准亩,占农场农机作业总量的35%,每年可创农机作业产值480万元,净利润可达160万元。
(四)增加农业投入,加强水利建设,改变生产条件,增强抗灾能力
查哈阳农场地处黑龙江省西部干旱地区,年年都有旱情,在大力发展水稻种植的实践中,农场很清楚必须有配套的水利工程做保证。从1990年到1994年,农场多方筹集资金累计共2200万元,对灌区进行了全面维修、改造和配套建设,共完成渠系土方400多万方,修复、改建和新建各类构造物1700多座,5年共建8座永久性补水泵站和30处临时补水泵站,并在田间打井168眼,从而保证了水稻作物连续几年都不因枯水期的缺水问题而影响正常的生长。1996年,为了使2年内水稻面积达到33万亩,农场又进一步强化了水稻工程配套建设,总共又投资1119.5万元对二干渠进行了彻底改造,对主干渠进行了清淤,对渠道固滩泄洪堰进行了加固,对长吉岗大排水进行了治理,同时还在3个分场实施了水田开发小区建设。目前农场灌区由六级渠道组成,排小沟由五级组成,共6800余条,各级渠道总长度5000余公里,各类构建物1728座,加之对灌区进行了规范化管理(全灌区按计划调配用水,严格执行调度令),从而有效地保证了水稻的稳产高产。此外,农场为了彻底改变旱情,尤其是严重的春旱(4~6月平均降水118毫米),近年来还独具慧眼大力发展喷灌。到现在,农场共有大型喷灌机50多台(占全黑龙江农垦总局的1/10),配套机井200多眼,年喷灌面积10万亩,拥有固定资产1000多万元,而且还形成了适应喷灌发展的整套经营管理和服务体系,成立了喷灌总站和5个喷灌站,拥有职工100多人。这样做,群众也因之得到了甜头,小麦喷灌平均亩产增加47.3公斤,增产幅度为29.5%,甜菜喷灌效益更加明显。现在农场已把喷灌列入农业开发项目之中,建立了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在保护好原有喷灌设施的基础上,争取“九五”期间全场喷灌机达80台,配套机井达320眼,年喷灌面积达到20万亩。
(五)全面贯彻“科技兴农”的思想,建立了一整套水稻生产技术体系
我国农业的痼疾之一是科技含量低,资源浪费严重,人均劳动生产率不高,经济效益不高不稳,而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走科技兴农之路,在农业生产中不断引进推广新技术。查哈阳农场粮食总产量1997年达21.6万吨,比1993年提高1倍(其中水稻现有播种面积30多万亩,占全场粮豆面积的58%),同样的地方为什么前后差别这么大呢?其实,早在70年代初这里就种过水稻,但因为当时生产力水平低,科技含量小,无法解决田间草荒、无霜期短和品种晚熟等问题而使粮食产量低、效益差,后又被迫改种旱田。自从1990年引进推广了水稻旱育稀植新技术,通过塑棚高台育秧,等于将无霜期延长了1个月,加之采用了药剂灭草,大面积机械播秧和机械收割技术,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数十倍,创造了北纬48℃高寒禁区水稻亩产超千斤的世界奇迹。而且由于品种好,产出的查哈阳大米更是以其质量优越,无污染,富硒高营养,口感好,饭香浓而享誉市场。纵观农场保证水稻稳产高产的诸多重要举措,其中在重视科技方面尤为突出。一是具有健全的技术网络来指导水稻的快速发展。在查哈阳,从总场、分场、生产队到家庭出场,层层都配有技术指导,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为加强技术指导,农场还先后编写绘制下发了数以千计通俗易懂、适用性极强的《查哈阳农场水稻旱育稀植技术规范》、《盘育机插亩产千斤模式图》、《亩产1200斤模式图》等科技资料。到1997年,农场仅举办各种水稻学习班就达140次,听课人数15500人次。不但如此,农场的电视台在每个生产时节都举办水稻栽培技术专题讲座,从播种育秧、本田管理、施肥灭草、水层管理、增产措施都给予细致的指导。二是对实施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做到抓好、抓细、技术到位。比如,为使水稻种植每年都大丰收,农场狠抓农时做到“七不”,抓水稻壮苗时做到“七改”,这样严把技术关,才使地处高寒地区的查哈阳推广旱育稀植获得成功。以“七不”为例,就是严格要求不过四月苗、不平五月地、不播五月二十六日秧,不用七月灌,不抽八日穗,不过九月割、不出十月脱。三是成立了专门抓水稻旱育稀植的水稻办公室,水稻办的宗旨是“为稻农增效益排忧解难,为水稻上台阶出谋划策”,做到农户需要什么,水稻办就有什么。到1997年,水稻办已发展到20多人,技术人员4人,各分场生产部技术人员49人,而且还外聘水稻专家20多人来场讲课或到分场蹲点,到地头示范,成为农场强大的技术后盾。
(六)摸索出了一套完善的资金积累和投资机制
现代农业是一种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要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有巨大的资金来源。查哈阳农场在向纵深改革之初,就遇到相当严重的资金问题,比如沉重的“三角债”负担、没有流动资金等等。那么,怎样才能使资金状况得到改善,经济进入良性循环呢?农场采取的措施主要有:第一,在农业上坚定不移地实行“四到户”(土地承包到户、核算到户、盈亏到户、风险到户)和“两费”自理政策(即农业生产直接费用和生活费用自理),而且还制定相关优惠政策,调动职工群众在兴办家庭农场、经营土地、开发荒地等方面,把社会化消费资金更多地向生产资金转移。1996年农场就把“两费”自理率由1993年的42%提高到100%,平均每年职工投入生产资金达8600多万元,每年在水田改造和“五荒”开发上,职工直接投入资金达2350万元,在生产设备改造和农机更新上投入资金仅1996年就达771.8万元。第二制定有关政策,加大了职工家庭农场挂帐回收力度。几年共计回收挂帐6000万元。第三以资源转化的方式,打破常规,1995年以让利竞价方式一次性5年期出租土地48000亩,回收资金和化解“三角债”3240万元。第四通过明晰产权,转让机械,共回收资金化解“三角债”1930万元。第五对严重资不抵债,无法维持生产的工业企业依法实施破产,化解“三角债”1.24亿元等等。也正是因为采取了这些政策和措施,农场才在无需向银行借贷的情况下,用职工的消费资金等解决了生产资金,使农场显示出巨大的生产潜力和生命力,生产力水平逐年提高。
(七)在土地使用权交易方面的探索
中国人多地少的情况在很长时期内是难以改变的,但是要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实行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而且劳动力价值不断上升也要求越来越多的土地和资本相结合,农业就业的绝对水平的下降也是必然的。因此,在现有土地所有制条件下,采取措施使土地使用权的转移成为可能,是顺应农业现代化的大趋势的。查哈阳农场为了使旱作农业向集约化规模发展,几年来一直在不断探索土地适当向种田能手集中和建立土地流转机制的最佳途径。农场规定每个生产队经过对种田大户经营能力的审定,并经分场复审,可以划分出2~10个承租大户,这样多数种植水平较低的人则可把一大部分时间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去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客观上也提高了土地资源的生产效益。农场对“五荒”地开发则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经常采取公开竞争拍卖土地使用权的办法。职工家庭农场在取得农场土地租赁经营权后,在租赁期内则可将土地使用权、经营权转租他人。而退休职工以发退休工资形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后,也可将土地使用权出让或出租。
二、查哈阳农场的经验对我国整个农业现代化的启示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生产方式的长期复杂而又深刻的改革。我国人多地少,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相对低下,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不强等原因,更决定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必然有一个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艰难的探索和实践过程。查哈阳农场是一个集种植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商贸、交通、文化设施齐备的综合性农业企业集团,而且由于农场具有我国其他农村地区所不具备的土地资源多、从业人员素质高(以前主要由转业军人和知青形成)等优势,再加之这些年来一些正确的改革措施和大胆有益的探索,它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在诸多方面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通过对以上主要经验的介绍,我们可从中得到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一些启示,那就是:①必须提高领导者的素质,认真研究、选准突破口,使农业现代化建设有组织、有领导地科学推进。②要建立大农业的观念,因地制宜地根据本地的优势,扬长避短走农业产业化道路。③要积极、主动、不断地利用和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并按客观规律的要求把它贯彻到农业发展的每一个细节中去。④必须在新的形势下,加强科学的“统”与“管”的思想,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⑤要加强基础设施(如水利、交通)的建设,保证农业稳产高产。⑥要积极探索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道路以及相应地转移广大剩余农业劳动力的各种途径。
标签:农业论文; 水稻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水稻品种论文; 三农论文; 农机论文; 农民论文; 家庭农场论文; 农村论文; 种植业论文; 喷灌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