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 上海 200000
摘要:作为弥补城市绿色空间的城市公园,其基本功能和外观已不能充分满足大众的审美追求,对城市空间的感官体验及对自身健康、心灵满足上的精神追求已成为城市居民的新目标。因此,本文通过对情境空间在体育公园中营造研究,使城市公园对人们实现舒缓生活压力,慰藉焦虑心灵的精神层次有着参考价值。
关键词:情景 空间 体育公园
引言
体育公园作为“城中园”是位于城市范围内被专业人员所规划出的建设绿地,该绿地不仅可供居民休憩、观赏、保健和娱乐等,具有开放性和功能性,还兼具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灾减灾等功用,因而愈来愈被人们所需要。本文主要通过其功能、感官追求的角度出发,来探析情景空间在体育公园中的营造。
一、体育公园
体育公园,是城市绿地建设中的主题性公园,被《世界公园》定义为景色如画的园林空间,拥有较为完备的运动设施,不仅满足市民的日常健身,提供竞技类活动场所,也是为市民提供观赏休憩与活动交流的绿色空间,是市民身心健康的“加油站”。
(一)体育性
体育性也是公园的主题性,通过“体育”文化性来增强公园的独特魅力。体育公园是体育运动中的功能、文化价值与公园特性及生态相融合的复合型公共活动场所。单其体育一词,就包含了运动历史文化的传承、竞技运动和体育文化教育等,是除提供运动场所和尽可能完备的运动设备外,还具有一定科普及教育意义的全民运动场地。
(二)生态性
我国正处于城市进程加快的工业文明背景下,经数据显示,我国近一半城镇人口处于“亚健康”状态,其改善的最佳方式就是在绿色自然环境下进行户外运动,我国自古以来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理念,恰是在绿色生态中找寻心灵的释放,从而达到灵与体的升华,以至“人与自然和谐”的至高点。体育公园的生态性有助于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从而促进体育历史文化和城市生态环境的相统一。
(三)系统性
在基于人性化,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中,体育公园最大化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需求,从而更趋向于一个社区系统,拥有休憩娱乐场所、运动健身场地以及购物、餐饮等服务设施,因而要重视其系统性,通过对新科技的运用与更替,保持在配套设施的寿命,不断增强其功能性与安全性。同时保持运动空间与绿色生态的整体性,使公园的游玩观赏性、功能实用性和周边人文地理环境相结合,整体优化景观系统。
二、情境空间
情景往往指代人与化会、人与自然秩序或人与客观存在规律中的主观意愿与其逻辑产生的共鸣。我国富有东方特色的传统园林的一大特点便是“情景论”,即“情以景合,情以景生”。著名建筑学家程泰宁先生说过,“情景和一、神形兼备”是一种具有东方文化精神的审美境界。提倡由情至景,设计出能够打动人心的美的感受。我们不能仅局限于对形式的研究,应讲究我们东方文化中传统的情景交融,将情感与神韵融入审美活动中去。
情景空间营造的实质是对人与空间两者关系的探索。“情境空间”即空间中的情境是人对于空间相关联的心理体验与记忆的场所感。
从城市发展,群体记忆的视角来研讨由记忆所引发的情景性空间营造,情景空间的艺术感染力通常是由本体在空间中所体验的特定物质载体和过程中源自生活的相关情节,是体验者参与性与创造性在空间体验中的连锁反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情景空间在体育公园中的营造
(一)功能性的满足
通过铺装、植被、设施等设计元素,利用高低差、图案造型等手法满足体育公园的功能空间多样化,满足市民在日常中对空间类型的多样需求,可在私密性、半开放性和公共性三类空间内捕捉市民的共同情景经历,从而引发其群体记忆下的共鸣,情景空间在体育公园中的营造无论在规划还是设计中理应考虑到满足公园的使用功能、审美功能、标识功能、教育功能和生态功能等。
(二)物化的感官追求
1.视觉追求
视觉元素的表现形式以色彩、图形、造型等以重组的逻辑展开,“步移景异”的景观设计手法与市民生活中的真实体验相关联,在观者的意识控制下营造出公园场景片段,再使片段的叠组表达出相应的意境。
以珀斯体育场的雪佛龙公园为例,为呈现其民族文化的期望,Whadjuk族人以“六季”设为Noongar的主题。“第一个夏季”便是由红、橙、黄暖色为代表的游乐设施空间,如网状隧道“袋食蚁兽的地洞”,利用色彩与肌理来引人一探究竟,创造出与“夏”相对的凉爽感,从而以动静结合的视觉体验,利用视野及视点的远近变化,营造出动静结合的情节呈现,形成记忆流线。使体验者触景会意,具有一定情感反馈。
2.嗅觉、味觉、听觉追求
珀斯体育场公园曾是污水、垃圾的处理厂,环境严重退化。在保障当地社区和野生生物安全的前提下,减污改善土壤和水质,并引入了数千种当地原生植物,植被、河流的回归也为当地特有的鸟类、虫类、鱼类提供了吃食与栖息地,营造出鸟语花香的自然之景。因四季而变的多样化植被、阳光、风雨等大自然资源,在天然形成的芳香中舒缓人们平日的身心压力,跳脱城市里的喧嚣,让心灵得以平静。
利用景观设计手法使市民留在体育公园中的欢声笑语结合水流声、下雨声、风声等自然之声,人与物与空间彼此的声音交互形成天然的放松乐曲,这不仅是讯息的传递与表达,更是有效增进情感升温的催化剂。
3.触觉传达
通过在体育公园中与场地、公共设施的互动,在触觉中带动人们不同的情景经历,以至于达到人们由内心到意识情感的回忆与主动参与的目的。
雪佛龙公园的设计愿景之一便是造出一片让不同年龄层的市民都可亲近自然,尽情游乐的城市绿林。其设计包含一系列攀岩、平衡、沙坑、与瞭望台等游乐公共设施,在自然中无形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度,让市民通过对攀岩绳的柔韧感、平衡木的木质感、沙坑的砂砾感及瞭望台的平滑感等多变的触觉为景观空间增添了丰富的趣味性,同时是激发市民内心某种类似经历的记忆媒介,利于市民间相互增进情感。
公共设施,具有可识别性,紧紧维系着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三)艺术介入空间的形式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可视化的艺术存在方式,不仅具有装饰美化环境的作用,其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它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以城市体育公园的景观情景空间设计为契机,使市民集体记忆作为公共艺术的重要内容,是当代艺术的必然呈现。
珀斯体育场公园的公共艺术之一铸铜“消息之杖”是由艺术家Barry McGuire创作,高4.2米,置于200米长的必和必拓步道尾端。在过去,消息杖起着将人聚集起来的作用,其杖身的角度便代表了人们手把手传递的意向。该雕塑在晚上会利用内置在底座中的科技装置,点亮自身。其本身是点缀空间供人观赏的艺术品,更是汇聚人群,寓意和谐、团结、美好相聚的象征,为体育公园创造了“情景化”,引发游客之共鸣。
四、结语
通过对体育公园中的一草一木一设施一空间的设计来引出人们的过往思绪,重拾一腔情怀,促使市民通过感官体验而引发的情感与表意,达到情感与景致的交融。尝试通过市民的群体记忆程普在这样特定的情景空间中,而触发记忆重现与精神重塑,从而在具有社会共识的情况下维护社会秩序。
参考文献
[1]冉兴娟2017《当代城市雕塑在公共空间中的精神营造》,《设计》(设计杂志社)总第266期
[2]宋宝婵2012《城市生态体育公园的建立对居民和谐生活的影响与促进研究》,《内江科技》第2期.
[3]陈冬平、张 军2010《体育公园的分类及可持续发展方向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第4期
作者简介:闫丽姣(1993)女,汉、河北、硕士、上海大学,艺术设计。
论文作者:闫丽姣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9
标签:公园论文; 空间论文; 体育论文; 情景论文; 市民论文; 城市论文; 功能论文; 《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10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