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的活力与未来论文_董能静

论城市的活力与未来论文_董能静

——城市地下公共空间规划与设计理论浅析

董能静

上海优爱建筑设计事务所(普通合伙) 上海 200433

摘要:与城市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公共空间越来越引起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的重视,城市地下空间通过整合城市街区、广场及外部空间,可以形成充满活力的城市外部公共空间,通过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前瞻性分析,和城市形态与功能的特征分析,从理论上探讨地下公共空间的作用和发展的可能性。

关键词:城市地下公共空间;城市活力;城市发展;需求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在经历了从少为人知的城市基础设施,逐步扩展到便捷安全的城市交通设施之后,逐步进入到城市公共空间领域。开发利用地下公共空间,服务、完善城市各项功能,增强城市活力成为城市未来地下空间发展的方向。

我国沿海许多发达城市如上海、南京、杭州和首都北京先后进行了地下空间发展规划,也对相关方面进行了前瞻性研究。

城市地下空间在改善了城市的基础设施和作为城市的停车场之外,还能为城市带来什么?在未来的城市新生活中又可以扮演怎样的角色?随着地下空间在城市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与城市生活更密切的城市地下公共空间也将被更深入思考。

1、城市空间发展前瞻性分析

城市发展中集中表现的突出矛盾,也就是反映了未来城市发展的需求。如城市生态矛盾突出,自然景观缺失,城市环境恶化,城市用地不断扩大,不断增加的从居住用地到工作地点的交通流量,使城市原有的自然特色减少;城市空间需求的增长与城市土地的限制,降低了城市空间的环境质量。

城市活力存在于适宜的城市肌理之中,城市的空间结构与舒适性是城市活力的具体表现和依靠,而不断进行的城市改造却与良好的愿望无缘,巨大的城市结构、宽大的街道、整齐的楼房,却看不到活力的流动。如上海老西门商圈在经过改造后,商业气氛下降,原因就是宽大的城市空间降低了商业活力;而公共交通对商业的影响也是好坏参半的,如公共汽车站、地铁站可以带来稳定的人流,而拓宽的四车道或六车道则使通过式交通人流增加,从而减少了可以驻留的人流。城市二维平面的拓展,空间的有机性伴随交通和居住模式地改变而变化,城市肌理的变化也改变了存在其间的城市活力。

城市空间需求增长随着城市人口增长压力而不断扩大,城市资源压力、交通压力随之增加,城市在有限的用地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开发可以利用的空间,以满足城市未来空间需求。

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挖掘成本的降低,地下公共空间开发利用成为一种趋势,居民的公共生活空间扩展到地下,到2008年,功能齐全的停车场将遍布城市各处,2013年东京、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会出现一些地下旅馆,出现真正意义的地下城市。

适应城市功能与形态发展所形成的地下空间布局,在浅层形成联系通道,如《上海徐家汇地区综合交通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深化规划》[1]中将轨道交通换成形成竖向、平面连通的地下步行交通系统,以联系通道连接周边商场,将港汇、太平洋、东方商厦等商业设施、停车场等。在中心地区,形成大型地下综合体,如未来杭州将在武林广场规划集商业、娱乐、旅游、休闲等多功能的武林地下商城,将结合地铁车站将西湖文化广场、武林广场和运河组成整体,初步形成一个大型地下综合体。其间包含了如地下步行街、下沉广场等地下公共空间。

2、未来城市的发展形态特征分析

全球化未来意味着城市发展表现为城市核心竞争力,以城市效率为表现形式。城市未来的创新发展模式是达到社会公平、环境不受损害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多重目标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城市在走过工业化、后工业化混合着后现代(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全新背景下,城市魅力与活力成为城市之间的区别,城市建设进入一个相对稳定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城市活力指数降低,而城市对文化、休闲和活力需求却不断上升,标志着后现代城市的文化特征。

城市的复杂性、矛盾性表现出不确定的混淆性特征,表明后现代城市从现代工业城市接通出来,而混合了政治、历史、文化、信息、商业等等因素,更多需要通过“体验”来表达“愉悦”的感受,并向整个社会开放,让公众参与。如东京六本木地区通过征和公众利益、商业利益、国家利益、集团利益,对城市公共资源重新配置而实现增强城市魅力。在六本木综合体中又向公众开放的学校、图书馆、展望台、庭院广场等公共空间,在分享参与的过程中公众的平等机会体现了民主的光辉。

地下公共空间通过创造令人愉悦的空间,提高空间品质,来改善城市地下空间的消极印象,产生复合空间模式。地下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的表层空间,可以帮助重新创造城市场所,带给人们能产生记忆和创造记忆的工具,担负整合破碎凌乱城市空间和启动地区活力的责任,形成完整连贯的城市空间场所。

3、地下公共空间规划与设计

地下公共空间是承载城市公共生活的空间,在早期,大多数的活动多依赖于步行,形成了狭窄的街道以及舒适宜人的广场,街道成为一个集贸易、交通及景观休闲多重功能的复合体,形成早期的城市公共空间。到20世纪,商业和交通能够完全改变了城市面貌,汽车占据了街道,市场移入室内,交通模式改变了原有的城市空间,促成城市新空间的形成。由于使用公共空间的前提条件发生了变化,机动车替代了步行,人们的活动范围更大了,城区迅速扩张,城市公共空间作为聚合商业的传统功能减弱,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功能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城市缺少公共空间及公共生活,也必然缺少活力,地下公共空间的发展,就如同一粒“种子”蕴含巨大的变化和能量及可能性。

地下公共空间的发展,可以满足对城市公共空间不断增长的需求,也为城市地下空间广泛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前景,从而在更大范围内为城市带来良好的综合效益。

城市中心区的步行系统形成两种联系空间,一种是将人行步道架空,形成人行天桥,联系街道两侧的商店,或者将人行步道地下化,以地下步行系统,联系相邻街区的建筑,即形成所谓的“地下城”,如蒙特利尔、多伦多,日本的大阪等城市,地下街逐步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部分。

地下公共空间是在合理开发量的前提下,注重追求质量和综合效益。地下空间更广泛的融合在城市空间的建设中,成为区别于高层建筑空间的又一元城市空间。结合地下空间的特质,设计手法更加多元,创造地下公共空间层。地下公共空间可以将更多的城市表层空间联系成城市公共空间带,集中城市生活的主要方面,成为城市中最为活跃的空间领域。

城市地下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得到充分重视,地下空间不再仅仅作为城市功能的补充,满足诸如市政、仓储或停车等单一功能的需要,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部分,并且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创造、整合和协调方面起到相应的作用。如在日本东京的第一条环线地铁——大江户线,向全国优秀的建筑是征集地铁车站设计,并要求每个地铁站设置精致的“公共艺术广场”;莫斯科的地铁站也将名人、历史事件、政治事件等作为地铁车站的主体,体现了服务于城市公共生活空间的地下公共空间的城市功能。

4、结论

在城市空间中,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生活的场所,不仅吸引着外来游客,更是城市居民精神生活的反映。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关注,包含着社会学和建筑学专业两方面含义。城市以“可持续发展”为发展目标,突出“以人为本”人性化发展的理念,城市地下公共空间的开发建设将为实现城市发展的活力目标而发挥作用,这同时也是创造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注释和参考文献:

[1]《时代建筑》2005-5 P184“徐家汇地区地下空间规划亮相”

[2]《新城市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丹麦]扬?盖尔 拉尔斯?吉姆松 著 何人可 张卫 邱灿红 译 2003

论文作者:董能静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2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2

标签:;  ;  ;  ;  ;  ;  ;  ;  

论城市的活力与未来论文_董能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