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兰 湖南安仁县华王中心小学 423600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作为教师,应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方式上多动脑筋,努力使教学走近现实生活,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领悟数学的价值。
【关键词】新课程;引导;体验;自主
中图分类号:G63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8)02-008-01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当我们走进数学课堂,你会体验到:新课程倡导的先进理念正在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数学教学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学过程更具有了自主性、开放性,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为自主:数学课堂中更多的是合作交流,教师们则设法创造条件,把枯燥的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让学生在获得结论的同时了解结论的由来,使学生能自主参与,积极思考,学会发现。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架桥铺路,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那么,怎样才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调动学生的合作性,确定学生的主导地位。
在每一堂数学教学中,我力求让课堂充满活力,针对不同的课型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变“听”数学为“活动”数学,克服以往那种让学生坐着不动,单纯听课的教学行为。
1、引导学生自主尝试归纳法则
在教学计算法则的内容中,不仅让学生学会怎么算,还得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样算”。例如,在学习完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基础上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 。如三分之一加五分之一、三分之一减五分之一,先让学生自主观察发现它们是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再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怎样把它转化为我们已学过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得出讨论交流结论,这样学生就很快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并且归纳它们的计算法则。
2、引导学生自主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
教材上的概念性知识,往往以定义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看到的只是思维的结果,看不到形成过程,这是,更需要教师站在思维分析的高度来引导学生。让学生找到窍门。例如:教学互质数时,当两个数的公约数较多时,不必将两个数所有的公约数都找出来,只要找到除1以外的一个公约数,就能判断出他们不是互质数,例如24和36,除了有公约数1以外,还能找到2、3、4、6、12中的任一个,即能直接判断出24和36不是互质数,从而使学生对互质数的概念得到了理解,这样学生在参与中既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又收到恰当的思维训练。
二、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就在生活中
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和亲近,让孩子们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现实生活在中的数学,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价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入手:例如:在一年级上册《比高矮》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课前教师故意把一辆小玩具车放在黑板上方的边框上,一上课我故作惊奇的说:“咦,车怎么跑那么高,谁把它拿下来就送给谁?”学生们兴致很高都纷纷上来拿,但由于个子矮,够不着,他们就跳起来很吃力地拿,还是够不着。老师微笑着说:“还是让我来拿吧。”老师伸手拿下了玩具车。并问:“同学们,刚才为什么你们很费力也拿不到,而我这么容易就成功了呢?”学生纷纷发言:因为老师个子高,所以一下子就够着了……。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马上叫一个学生上来站在老师身边,再次比高矮,并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进行表达。然后总结:看来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同时,我们经常需要知道谁比较矮,谁比较高,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处理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高矮。这样的导入设计很新颖,体现了新理念、新教法,让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理解了比较高矮的重要性。在具体感受和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三、创造性地使用情景图、模拟实际情境,增加实际体验
打开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憨态可拘的动物,深受欢迎的卡通,这不仅给枯燥的数学课赋予了活力,更为我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材为我们小学数学教育者提供了这样许许多多的情景图。实质上是编者把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现实的看法,转化到书本上以图的形式来展示。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教师学生拿着实物走进教室,动口、动手创设一个个比较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能更快的进入学习角色,我经常根据书上的图找来图片、实物、自做动物头饰、编写童话故事等,使数学知识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效果很好。例如:在教学一年级《10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利用书上青蛙吃害虫的情境图,让两个同学戴上青蛙头饰扮演青蛙吃害虫,其中一个又高又胖的男同学扮演大青蛙,一个又瘦又小的女同学扮演小青蛙,让他们走上讲台,张大嘴,表演吃害虫的动作,然后他们进行遇面后的对话:大青蛙问:“你今天的收获怎样?”小青蛙说:“今天我吃了20只害虫。你呢?”大青蛙骄傲地说:“比你的多多了,我吃了34只害虫。”这时让下面的同学提出一些数学问题: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虫?……然后由学生列出算式,并在计数器上展示计算的过程。同时,老师利用学生的表演,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既学习新知,又实际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四、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乐于交流发言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要认可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充分针对每个孩子的潜在能力,不要片面认为某某孩子太差。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只是他们的特长和优点不同而已。要信任理解孩子,千万不能在同学面前暴露他的不足。其次,要用信任的目光面对全班的学生,经常用鼓励和赞赏的语言和学生交流,如:“我很高兴,我的想法和某某同学不谋而合。“你今天表现很不错”,“你对这一点的看法很有主见。”对于不完全正确的答案,我注意发现它的闪光点:“我听懂了你的意思”,“你说的这一点很有道理。”,“你能解释一下吗?”以前每节课结束,我都说:“有不懂的找老师。”现在我常说的是:“这节课你学到什么?”“今天的课堂,谁还想发表看法?”这样就能体现出老师和学生平等、民主、和谐。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充分的发挥。
总之,数学教学教师要做到经常反思、探索,创造性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创造性地驾驭教材,处理教材,不断地自身调节,使数学课堂变为学生善思的场所,提高能力的主阵地。
【参考文献】
[1]陈国忠,课堂教学应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小学数学教育,2005.10
[2]林艺萍,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小学数学教育,2004.10
[3]赵顺天 《联系生活实际 ,培养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教育 2003.5
论文作者:王新兰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害虫论文; 分母论文; 青蛙论文; 老师论文; 公约数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2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