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票房看2013年的中国电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电影论文,票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回顾过去一年的国产电影,从票房看,令人注目的是2013年对2012年的三个“同比增长”——全国票房217.69亿元,同比增长27.51%;国产片票房127.67亿元,同比增长54.32%;海外销售国产影片累计收入14.1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3.02%。①
在这“三个同比增长”的形势下,我们难道不应该说国产电影形势喜人、前景灿烂吗?然而,在对这个问题做结论之前,我们还有些现象需要分析。
一 2013年,国产电影票房“同比增长”不能忽视的两个前提
其一,中国电影市场的加速扩展。在2013年,全国新增银幕5077块,截至年底,全国共有银幕18195块。电影市场的扩大,是中国经济发展和高速城市化转型的必然产物。2011年,中国已经成为城市人口过半的国家,数亿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对电影需要如同住房的需要一样成比例“刚性增长”。作为近14亿人口的第一人口大国,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已在预期中。
在2002年,全国只有1000余块银幕,总票房仅9.2亿元;11年过去,银幕增加了18倍,票房增长到218亿,是成比例的。与此相应的是:在全国总票房纪录中,包括国内外影片,过5亿票房的影片均在2010年-2013年间上映。今年全国票房过亿影片有61部,与新增5077块银幕是不能分割的。
其二,国产电影享受的“国家保护”被强化。在加入WTO之后,中国电影市场仍然对进口影片进行“限额引进”,以保护国产电影在本土的市场竞争力。据悉,2013年美国电影进口中国的“配额”是34部。今年全国上映电影305,其中进口影片仅60部。2013年,依靠“国家保护”,国产电影以235部对60部进口片取得了在全国总票房“占比58.65%”的“胜利”。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得不扩大引进片配额的背景下,“为挽救国产电影票房颓势”,有关方面开始在内地电影市场推行“国产电影保护月”。从2012年以来,我们看到,暑期档和贺岁档(含春节档),“在内地电影院进口大片基本消失”,“国产大片”一色飚红的现象。2013年进口的美国票房大片《钢铁侠3》、《环太平洋》、《地心引力》等,全部“避开了”年初的春节档、年中暑期档和年末贺岁档。
正因为美国大片“避开了”2013年的三个黄金档期,所以,2013年全国票房前10名,国产电影占7名(包括被公认的“垃圾电影”、郭敬明的《小时代》),而美国大片仅占3名。但是,2013年全国票房前20名中,美国电影占12名,国产电影仅8名。如果2013年贺岁档期向美国大片开放,难道不会重演《阿凡达》在2009年贺岁档以13.787亿元票房创下至今未破的中国票房纪录,让50部国产片分争20亿的战局?至少,“2013年全国票房前10名”的榜单会“面目全非”。
2013年全国票房最高纪录影片、被评论为“周星驰江郎才尽、吃老本的”国产片《西游降魔篇》在春节期间“一片独大”,收获12.46亿票房。《钢铁侠3》在北美斩获12亿美元票房,在中国仅得7.5亿元人民币——它是在“五一小长假”最后一天(五一)登陆中国的。设想,2013年的《钢铁侠3》获得《阿凡达》在2009年贺岁档期与国产大片正面交锋的机会,恐怕2013年全国票房最高纪录影片就不是口碑不佳的《西游降魔篇》了。
二 2013年,与票房同比增长相反,国产片电影国内口碑再下滑探底
2013年国产片与其票房“同比增长”相反,是口碑再下滑探底——整个2013年,不仅没有出现一部“有口皆碑”的佳作,而且几乎所有的“票房大片”都是口碑不佳的“话题影片”。
2013年票房冠军,且以12.46亿票房收入成为国产票房纪录亚军的《西游降魔篇》,并没有赢得与其票房相称的口碑。这部周星驰导演的娱乐片,之所以创2013年票房纪录,是因为在“周星驰电影”的票房号召力前提下,还占有春节假期的天时和进口大片“被回避”的地利。作为内地观众最看好的香港娱乐明星导演,周星驰在斩获全国票房之王的同时,也获得了“江郎才尽”的影评。赵薇的导演处女作《致青春》以7.1亿的票房成为2013年国产票房亚军,薛晓路的《北京遇上西雅图》以5.1亿居国产票房第5名。但是,这两位出生于1970年后的新生代导演,在成为票房新秀导演的同时,并没在艺术上获得相应的认可。舆论称她们的这两部影片“遭遇大量质疑,但这些影片也正是借助话题与热点推波助澜”②。
当然,2013年口碑最差的三部片子,是郭敬明的《小时代》、孙健君的《天机·富春山居图》和冯小刚的《私人订制》。在2013年国产票房中,《小时代》以4.88亿票房居第7位,《天机·富春山居图》3亿票房居第10位。这两部电影被舆论批评为是2013年“开辟中国烂片新时代”,“差片营销”的标志性“电影”。前者被网友称为“加长片版的MTV”,“剧本支离破碎、故事老土到核爆、情节硬拖拉、剪辑一忽忽、演员演技浮夸”,后者则被网友斥责“叙事一塌糊涂、混乱不合逻辑、刷新烂片底线”。
由冯小刚导演、王朔编剧、葛优主演的《私人订制》,本被舆论公认为2013年中国观众最后期待、本届贺岁档的扛鼎之作。但是,该片自首映开始,就遭遇到专业评论人士和普通观众一边倒的“恶评”。对《私人订制》具有代表性的差评集中于如下两点:第一,这部被片方的宣传标签强调为向冯小刚早期电影《甲方乙方》致敬的“新片”,实际上“不少故事情节设计上在炒《甲方乙方》的冷饭,了无新意”;第二,这部电影创作理念滞后于网络时代的文化生态,展示的是严重落伍的“冯氏幽默”——“看这部电影,其实就像听相声,数个短段子,加些易上口的搞笑台词组合在一起”。作为口碑最差的冯小刚电影,《私人订制》公映1个月破7亿元,成为他导演影片的最高票房纪录。
2013年国产片,在创造了“三个同比增长”的同时,遭遇了堪称“见底”的口碑下滑——几乎见不到一部影片得到普遍的称赞,反而是“差口碑-高票房”的影片比比皆是。因此,反市场规律的“越骂越有票房”成为2013年中国电影贡献给世界电影业的奇观。
三 2013年,国产电影海外市场寒冬未去,海外差评雪上加霜
2013年,海外销售国产影片45部、247部次,累计票房和销售收入14.1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3.02%。但是,这并不是一个可以唱喜的“增长”。
过去4年,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收入如下:2010年35.17亿,2011年20.46亿,2012年10.63亿,2013年14.14亿元。2013年的“同比增长”是国产影片连续多年来在海外市场收入严重持续下降而几近触底之后,在低谷中的“反弹”。
考察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下滑,2010年与2013年最可比较。2010年国产电影海外销售47部收入35.17亿元;2013年国产电影海外销售45部,收入14.14亿,从2010年到2013年,国产电影海外收入减少21亿元多。但是,2010年全国总票房仅102亿,而2013年全国总票房过217亿。
国产电影票房最高纪录保持者《泰囧》(2012年),国内票房为12.5466亿元,在美国票房只有5.7万美元。2013年度国产票房亚军《致青春》,国内票房7.1亿元,在美国市场票房收入只有9990美元。“冯小刚电影”在国内市场是“高票房金品牌”,累积票房超过32亿元,口碑极低(被网友评为2013年仅次于郭敬明《小时代》的第二“最差烂片”)的《私人订制》,获得破7亿的票房。他近年作品中,在国内,《非诚勿扰2》4.735亿元票房、《唐山大地震》6.733亿元票房、《一九四二》3.6689亿元;然而,在国外,包括这三部电影在内,“冯小刚电影”近年来在美国票房累积不过80万美元。从国内到国外,冯小刚电影遭遇的真是两个世界。
这些年,在国产票房海外市场日入寒冬的同时,国产电影曾经获得的国际声誉也在同比下沉。自1987年至2002年,张艺谋除了获得数以十计的重要国际电影奖项外,他以所导演的《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和《英雄》三度入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是国际公认的当代中国最有成就的导演;但是他导演的《金陵十三钗》不仅竞逐2012年奥斯卡金像奖惨败(申报十三个奖项,无一入围),而且遭遇美国电影评论界一致“恶评”。这部至今最大投资国产片、“一切按照好莱坞模式”(该片制作人张伟平语)打造的“张艺谋大片”,被批评为“将色情噱头注入如南京大屠杀这样的大惨剧中”的“电影杂烩”③。“张艺谋”在国际电影界是当代中国导演的“象征”,《金陵十三钗》在国际电影界遭遇恶评,摧毁了这个象征。2011年国产电影海外市场跌入低谷,无疑与张艺谋国际电影形象的毁败有直接关系。
更为严重的是,国产电影不仅离金球奖、奥斯卡金像奖等重大国际电影奖项越来越远,而且自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遭遇极度差评,国产电影在海外的“影响”多以“差评电影”发力。
2012年底,《一九四二》在美国遭遇的是与《金陵十三钗》几乎相同的“差评”,在美国两大电影评论网站烂番茄网和元批评网分别评分是5.2/10和41/100。它在美国获得的最委婉的专业批评是:“因为容量过大,这部电影只是一次饿死三百万人的大灾荒的大量现成事件的堆集,因为不会讲故事而使电影缺少趣味和情感。”④在这样的差评下,《一九四二》在北美的“名利皆空”,实在是预料中事——2013年,冯小刚的《一九四二》虽然在国内获得国家电影奖“华表奖”等十数奖项,但代表中国申报金球奖和奥斯卡金像奖均未入围,只能代表“中国电影”做花钱报奖的“围外看客”。
对于以《一九四二》“问鼎奥斯卡奖”,我不相信冯小刚真的出于无知无畏,而宁愿相信他是出于上下心知肚明的“冯氏幽默”——“成全别人,恶心自己”。明眼人士都知道,在中国评奖体制下一路走红的《一九四二》离金球奖、奥斯卡奖的距离,差了一个半球。
在张艺谋的“中国大导演”形象毁败之后,不仅留下了无人替代的空间,而且前来填充这个空间的是国际电影界对“有票房无品位”的“中国大片”的严厉批评。2013年,对于美国电影人士,中国电影尽管出现了赵薇的《致青春》等几部表现“新人锐气”的电影,但让他们“堵眼”的却是冯小刚式的老牌导演“吃老本”的霸道与败相,以及完全没有电影水准的郭敬明式的商业投机“导演”在中国电影市场的搅局。
对于《私人订制》,《好莱坞记者报》批评说:冯小刚“作为曾经无人可以挑战的中国喜剧大师”,拍摄出的《私人订制》却是“这样一部极端俗气、零乱而又缺少喜剧性”的电影,“用刻意的笑点掩盖了笨拙的社会批评”。⑤冯小刚自己不仅宣称《私人订制》是“随便拍的赚钱电影”,而且还私下告诉友人:“我跟你们明说吧,《私人订制》不用期待,春晚也别期待了,好不了。”⑥“随便拍的”、导演让朋友“不用期待”的电影,美国批评家和观众怎能看好?
美国老牌文化批评杂志《The Atlantic》发表的署名文章指出,《小时代》是一部编剧、演艺低劣,不仅表现导演的严重男性自恋和赤裸裸的物质欲望,而且表现了把男性欲望幻想强加于女人,视女人为甘愿被歧视和操控的物质女人(material girls under the thumb of men)的男权意识。该文认为,《小时代》是一部满足男性自恋幻想、严重歧视女性的电影(a Great Leap Backward for Women)。⑦
2013年,国产电影在海外市场票房仍处于低位冷冻,是与国产片“有票房无品位”的状况相对应的。国产电影在国外市场的票房和口碑是同向沉落的,这是电影市场成熟的规律性表现:影片的品质决定影片的评价,影片的评价决定影片的票房。
有不少人喜看“2013国产片海外收入从2012年10.63亿增长至14.14亿元”的“同比增长33.02%”。就此我们要提醒的是:姑且不谈这个“同比增长”是从10.63亿元到14.14亿的低位反弹——增长量还不及“国产垃圾大片”《小时代》单片在国内市场的票房。在这个“同比增长”中,业绩最佳的是香港导演王家卫《一代宗师》,它贡献的票房超过650万美元(占华语电影北美票房总数的八成以上)。然而,就是《一代宗师》的650万美元,也低于张艺谋电影海外票房一落再落之后2006年《满城尽带黄金甲》在美国收入的657万美元票房。
以国产电影现在的状况,不仅2000年李安的《卧虎藏龙》在北美市场创造的华语电影1.5亿美元的票房纪录不再可能成为中国导演们的“中国梦”,而且2002年张艺谋《英雄》在美国达到的5371万美元的票房纪录也不会“旧梦重现”。
两相比较,国产电影票房在国内与海外之间成倍逆向增减说明,中国电影市场还没有真正与国际市场接轨,从而进入真正规范有序的电影营销,所以会出现“垃圾片走红”、“恶评创造票房”的奇观。在当前中国电影的“国情市场”背景下,冯小刚的《私人订制》和郭敬明的《小时代》以其粗制滥造而“越骂越有市场”,将继续打击海外市场对中国电影的信心和期待。2013年,国产影片以国内市场127.67亿元票房对比海外市场14.14亿元收入的巨大反差,让我们看到,国产电影的新趋势是在“国情电影市场”背景下“自愚自落”。
四 2013年,中国导演的危机——文化教育和社会认知缺陷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认为,2013年国产电影,就影片票房与影片品质的关系而言,是“有大片无大作”;就国内市场与海外市场比较来看,是“内热外冷”。“有大片无大作”和“内热外冷”是国产电影在当下的两个基本征兆。
“内热外冷”,从市场运动层面讲,是中国电影的“国情市场”的特殊产物,它来自于国家电影管理部门对国产电影的“保护战略”;从影片品质层面看,在国内市场受到“国家保护”的“票房大片”,在海外市场遭遇到自由竞争的市场淘汰(“冷遇”)。
“有大片无大作”,表现了中国电影生产仍然处于低级(初级)商业生产-营销阶段。在这个商业阶段,不仅产品质量水平低,而且缺少规范有效的产品检验体制;因此,生产商的赢利手段不是提升产品质量,而是通过寻求最大营销效果追求最大利润。在这种市场背景下,靠各种造势炒作而获暴利的“票房大片”就“应运而生”,而需要深厚的艺术才气和艰苦精心的制作才可能诞生的佳片大作,就无问世之路了。2013年,位列国产票房前几位的“票房大片”,都是以“话题电影”获得“红利”的。解读它们,就可见国产电影做“大片”,主要功夫不在做片子,而在做片子之外。
在2013年12月26日举行的第十五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典礼上,以《一九四二》获得最佳导演奖的冯小刚感言道:“《一九四二》亏了很多钱,拍摄《私人订制》是为了还华谊兄弟的人情。我随随便便拍一部电影就卖了4亿,我认认真真拍一部电影却不卖钱!这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困惑!”⑧作为目前中国最具票房号召力的导演,冯小刚这段自白,非常清楚地提示了中国电影市场的现状和冯小刚式的“大导演心态”:作为在中国电影市场建立了“票房号召力”的电影导演,冯小刚们已经无需用心拍电影而且必定赚大钱——冯小刚在《私人订制》上映前对记者表示拍摄《私人订制》的初衷也如是说,“就想拍个娱乐片让华谊挣点钱,别的真没多想”⑨。
但是抱着“随便拍片挣钱”态度的冯小刚,对他“随便拍的”《私人订制》的票房和舆论却并不“随便”!《私人订制》首映一日,以票房8400万创下了国产2D电影的票房纪录,打破了《小时代》此前创造的7200万,而54%的全国排片量也高居前列。冯小刚大呼“太开心”,并通过新浪娱乐表达:“感谢吐槽的哥们,骂和赞都迅速使《私人订制》成为具有话题性的影片。”⑩而且,他还主动请求新浪娱乐负责人:“那些新闻,骂得最狠的,你都给我撸出来!放出来!”他知道骂的好处,“玩儿的就是两级口碑,爱憎分明”(11)。
然而,不过10天,冯小刚导演就变脸了,对不恭维《私人订制》的“吐糟”转“欢”为“怒”。12月29日,从早上5点到8点多,冯小刚一共发出六条微博,对“影评人”的差评意见予以激烈反击,连带着数个“丫的”怒斥批评者“连他妈潜台词都听不出来”(12)。分析人士说,《私人订制》首日的排片超过50%,而且上映同期“没有相当的竞争对手”,在贺岁黄金档期得到如此“史无前例”的排片,冯小刚导演的电影“不得不火”。但是,“几乎是同期上档的影片中评分最低的”,“评价不高引发了投资者对华谊兄弟前景的担忧”,而且持续差评必然危及《私人订制》票房后力。(13)
冯小刚导演此番变脸“回骂”,自然是在为危机已显的《私人订制》的票房发力。所以,了解冯小刚的圈内人士评价说:“冯小刚每每电影上映到一半就在微博上掀起骂战,是一种营销方式,在这一点上他是很敬业的”;“冯小刚掀起的骂战都很巧合地在一些新片的宣传期,他其实不是心眼小,而是心眼多,每个心眼都闪着商业之光。”(14)
看来“越骂越有票房”,对于冯小刚导演也不是没有变数的。冯小刚面对《私人订制》遭遇舆论批评在10天中表现出的“大喜”与“怒骂”两极态度,而“喜”与“怒”的指南针就是“票房”。在中国,冯小刚是继张艺谋之后最具票房号召力的“一线导演”,他都如此为“挣票房”不惜垫上品格,更不用说其他那些“二线”、“三线”导演了。近年来,“导演挣票房爆粗口”,已经是中国电影的“保留节目”了,而冯小刚本人,则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角儿”之一。
然而,当今中国导演可以出“大片”,不能出“大作”,原因不仅是他们如冯小刚一样在当下的“国情市场”中把“功夫”用在电影外,而且还因为导演们自身既往教育的缺陷和文化修养的缺失。
冯小刚在粗口攻击《私人订制》的批评者同时,还在微博中如是说:“《一声叹息》突破了婚外恋题材禁区;《天下无贼》突破了贼不能当角的禁区;《集结号》突破了战争对人性描写的禁区;《一九四二》突破了对民族历史的解读;《私人订制》突破了对权力的讽刺。我尽了一个导演对中国电影的责任,无论创作还是市场。自视甚高的影评人们,我如果是一个笑话,你们是什么?”(15)
冯小刚导演的《一声叹息》2004年上映。然而,早在1987年上映的两部国产片,董克娜导演的《谁是第三者》就是以婚外恋为题材,并且“以爱情的名义”肯定婚外恋;同年上映的张艺谋的《红高粱》更是张扬“杀人之夫夺人妻”的“野合”。冯小刚导演的《天下无贼》2004年上映,然而,早在1983年吴贻弓导演的《城南旧事》中就有个善良可爱的贼当角了,谢晋1996年导演的《女儿谷》的主角丁静儿则是个因偷窃判刑的贼,但她内心却是一个善良而且富有爱心的女人。明摆着的电影史实不顾,冯小刚自称《一声叹息》和《天下无贼》的“两个突破”,不是白日说梦话吗?
冯小刚称“《集结号》突破了战争对人性描写的禁区”、“《一九四二》突破了对民族历史的解读”,不仅冤枉中国电影史,而且表现了他对“人性”、“民族历史”不知所云。至于所谓“《私人订制》突破了对权力的讽刺”,就更加彰显他对中国三十年来的历史发展“无知无畏”了。作为2014年央视春晚总导演,冯小刚难道不知道“春晚老人”赵本山过去受公众喜好,原因之一就是曾经多年在春晚舞台上“讽刺权力”吗。赵本山在央视春晚讽刺的“权力”级别上限是村长,冯小刚在《私人订制》中讽刺的“权力”级别是镇长。镇长高村长一级!这,的确是一个突破。但是,只是冯小刚对赵本山的突破。
冯小刚自称“五个突破”,不仅充分暴露了他对当代电影史存在严重的知识缺陷(了解既往电影作品,是一个导演的必修课),而且反映了作为一个“中国大导演”,他对电影的文化认知是非常片面简单的。他讲这“五个突破”,是完全从题材层面来看电影的,即电影对题材限制的突破。但是,一位导演的电影艺术突破,绝不是表现在题材上,而是表现在对主题的挖掘、人物的塑造和电影表现方式的创新和深化上。
单就题材突破而言,冯小刚自我居功的“五个突破”,如果是在1983年讲,可能会令人肃然起敬,但是,他讲这话时已经是2013年末,而2013年,中央政治局七常委都笑纳了自己的卡通像。这样自居于“题材突破”,就表明冯小刚不是真的老了,而是真的还没有走出三十年前他家居住的北京军队大院。当冯小刚以这“五个突破”自居的时候,他不仅表明自己对电影只有“政治概念”,而且似乎是从来不看外国电影。放眼世界,他的“五个突破”,哪一个不是国外导演玩烂了的!
冯小刚说“我认真拍的电影不卖钱”,这不仅指《一九四二》成为冯小刚的“赔钱电影”,更为关键的是,它表达了冯小刚并没有在这部电影上成功实现他从单纯的“中国喜剧电影之王”向国际大导演转型的“梦想”。冯小刚本是想在《一九四二》一展他的“伟大导演”抱负的,从1994年看中刘震云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到付诸拍摄,冯小刚等了18年——他的好友、原作者刘震云一再认为“现在时机还不成熟,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仍然只停留在表面,提高我们的认识是需要时间的,这个过程是不能省略的”(16)。对于“票房导演”冯小刚,《一九四二》的真正严重问题,并不是票房上赔钱,而是这部他认真拍摄并且期望展示“冯小刚悲剧电影才华”的“大片”,违其所愿地将他的历史文化缺陷和悲剧艺术缺陷暴露出来。
如美国批评家批评冯小刚只能在《一九四二》中“堆集苦难”一样,有网友的评论指出,《一九四二》是“有悲无剧”的“日记体电影”——这个评论是切中要害的。好友马未都评价冯小刚在《一九四二》上的失败说:“他(冯小刚)把他之前积累的,所有有价值的东西,都放上了,他对市场的判断,对品牌的使用,他认为观众对他的信心,题材的重要性,都堆到了《一九四二》上,可他败了。”(17)
作为一个只擅长“京味侃片”的导演冯小刚,通过他的《夜宴》《集结号》《唐山大地震》和《一九四二》一再暴露了他的“悲剧”缺陷——悲剧所需要的深厚的人文精神和生命体验,不仅是冯小刚所缺少的,而且是与他的素质格格不入的。作为当今数一数二的中国高票房导演,冯小刚真正“困惑”的不是他认真拍的电影不赚钱,而是即使“认真”,也没有办法将自己从一个“京味侃片”导演“突破”成一个合格的正片(悲剧)导演。
其实,何止冯小刚,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和《金陵十三钗》,都是最高规格打造的“冲奥片”,为什么一部更比一部差?根本原因就是,张艺谋拍了10多年“悲剧片”,但根本没有悲剧精神。他的《英雄》相比《红高粱》,虽然画面精致了,剧情复杂了,但是那种粗野浅拙的“血性”并没有变;而令人失望的是,从《英雄》到《金陵十三钗》,这种“血性”被灌注了消费主义的虚伪和奢华。无疑,在当代中国导演中,张艺谋是最接近、也最渴望奥斯卡金像奖的导演,但是,他差的就是“悲剧精神”这一步之遥。
2012年的张艺谋,2013年的冯小刚,都在以他们的电影表现自己艺术生命的“无可期待”。他们都是中国第五代导演中的佼佼者。作为导演,他们五十来岁就走进了创作衰竭期,这意味着“文革”期间成长起来的一代电影人,因文化根底浅薄,相对于已经发展起来的中国,显得“水土不服”了。前者已往,后者何在?这是中国电影在内地电影市场扩张,因而票房大盘剧增的同时,所面临的根本忧患。
冯小刚的个人素质如此、社会认知力如此、对电影的理解和态度如此,现在成为中国电影界“左手拿奖、右手捞钱”的“最具势力导演”。中国电影评奖中的“冯小刚现象”,是出自于中国电影的水平过低,还是中国电影评价体制有问题?或者,二者兼而有之?这难道不值得真正关心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人士反思?
五 2013年,中国观众面对低级娱乐的审丑喜剧“别无选择”
2013年,尽管全国票房同比增长27.51%,上座率却只有15%,这是一个令影院“伤不起”的极低上座率。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在全国银幕增加5077块的前提下,2013年12月全月总产出约为21.4亿,远不及2012年12月的25.5亿,近五年来,12月首次负增长,并且是在最近12年里,12月份票房首次未成为全年月冠军(低于2013年的2月和5月)。(18)
在分析上述“逆势现象”之前,我们先听听一位观众诉说她在2013年最后一天的观影经历。她说:“手中还有两张影院赠票,将于2013年的最后一天过期。到了定点影院发现,排片计划简直奇葩到了极点,只有《私人订制》《警察故事2013》《青蛙王国》三部电影。再看看圣诞档期美国的排片计划,《华尔街之狼》《美国故事》……佳作不断。顿时感觉手中有票,心中有泪。”(19)
这位观众所遭遇的影院“霸王排片”情况,在这两年的黄金档期是“普遍规律”。在目前“国情电影市场”,“国家保护”加“私人订制”的“霸王排片”,违背市场规律,不仅剥夺了观众的选择权,而且破坏了市场经济的有机淘汰机制,这才会出现近年国内电影市场“烂片高票房”、“恶评创票房”的奇观。
观众在黄金档期遭遇的“霸王排片”,实质是调控排片的管理者“看人不看片”,它造成的恶劣结果不仅令观众面对“烂片”别无选择,而且恶性促进烂片生产。冯小刚面对业界人士和观众一边倒的恶评,对《私人订制》的粗制滥造毫无反思,反而公开宣称“我随随便便拍一部电影就卖了4亿,我认认真真拍一部电影却不卖钱”。在这样的“国情电影市场”培养下,观众还能指望导演们诚意拍出佳作大作吗?
更须要注意的是,在观众面对“烂片”别无选择的时候,这两年国产影片类型日益转向为以低级搞笑为主题的“审丑喜剧”畸形时代。迄今为止,国产片票房的第一位《人再囧途之泰囧》和第二位《西游降魔篇》,还有争第一位未成功的《私人订制》,走的都是低级搞笑的娱乐片制作路线。史诗性的悲剧片,需要深厚的文化资源作前提,必须以人生社会的深刻洞见为底蕴,它正是电影艺术最见功力、最见品位的类型,是电影中的真正高端产品,但是在国产片中被严重边缘化。
现在国内导演奉行的新口号是“不为拿奖拍片”,说白了就是“只为捞钱拍片”。“审丑喜剧”在中国电影生产中“一花独大”,就是因为“随便拍都赚钱”。导演们的拜金主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被罩上了“观众需要乐子”的幌子。但是,观众花钱看电影,真是“只需要乐子”吗?观众需要乐子,难道需要的就是目前这些霸占国内电影银幕的低级恶俗的“乐子”?借用冯小刚《私人订制》中的话来说,中国观众真的只能在中国电影人“恶心自己”拍出来的电影中“找乐子”吗?
2013年出现“贺岁档期不给力”,表明“别无选择”的中国观众面对“小丑当家”的中国电影市场已经严重“审丑疲劳”(准确讲是“厌弃”),令影院“伤不起”的低上座率是势之必然。
“国家保护”加“私人订制”、“审丑喜剧主流化”的国产电影令中国观众“别无选择”,在如此国情的电影市场下,中国电影遭受的危害,不仅造成了国产电影“有票房无品位”、“内热外冷”,而且必将进一步恶性强化国产电影的“自愚自落”。我们不得不说,在一系列“同比增长”的背后,2013年国产电影表现出严重的内忧外患,就目前态势,我们不得不忧心地“预告”:国产电影的病患将在2014年初春如花绽放。
注释:
①除特别注明,本文2013年中国电影票房数据来源:《广电公布2013年票房数据总收入217亿增长27%》,时光网,2014年1月4日。
②《电影青春年——电影产业2013年度7大现象》,《综艺报》,2014年1月2日。
③Todd McCarthy,“The Flowers of War:Film Review” ,The Hollywood Reporter,12/11/2011.
④Daniel Eagan,“Film Review:Back to 1942” ,Film Journal,2012-11-30.
⑤Clarence Tsui,“Personal Tailor(Shi Ren Ding Zhi):Film Review” ,The Hollywood Reporter,12/20/2013.
⑥⑧(11)(16)(17)刘丹青:《不用期待冯小刚了》,《中国新闻周刊》,48/2013.
⑦Ying Zhu and Frances Hisgen:“China's ‘Sex and the City’ Film Is a Great Leap Backward for Women” ,the Atlantic,2013-07-16).
⑨转引自黄佟佟《大院子弟“冯小刚”们》,《时代周报》,2013年12月26日。
⑩《冯小刚独家谈高票房:感谢吐槽》,新浪娱乐,2013年12月20日。
(12)(15)冯小刚新浪微博,2013年12月29日。
(13)吴敏:《〈私人订制〉差评引发市场看空》,《新京报》,2013年12月30日。
(14)李云灵:《“冯小刚骂”:是真性情还是生意经?》,《东方早报》,2014年1月2日。
(18)《2013贺岁档为什么不给力?票房跌17%上座率低》,时光网,2014年1月6日。
(19)姜雪艳:《烂片的“私人订制学”》,《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1月3日。
标签:中国电影论文; 钢铁侠3论文; 金陵十三钗论文; 春节票房论文; 英雄论文; 集结号论文; 天下无贼论文; 冯小刚论文; 一声叹息论文; 张艺谋论文; 一九四二论文; 大导演论文; 电影票房论文; 战争片论文; 武打片论文; 科幻片论文; 美国电影论文; 剧情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