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经济滑坡的财政政策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政政策论文,滑坡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中国经济发展经历多次强烈起伏,超常波动。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高增长的同时,仍出现三次大的回落:1981年担心通货膨胀而实行紧缩政策导致经济增长率由1980年的7.8%下降到4.5%,1986年控制物价上涨的紧缩政策使经济增长率由12.8%回落到8.4%,1988 年为治理物价闯关带来的通货膨胀,实施严厉的治理整顿,经济增长率由11.3%猛跌到1989年的4.3%,经济剧烈波动严重地影响了经济增长。目前, 在国民经济持续几年高速增长的同时,又面临着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1994年物价涨幅高达21.7%,抑制通货膨胀,并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这个一直未解决好的问题再次摆在我们面前。
马克思指出,货币产生以后,W—W'转化为W—G—W', 货币在两个不同时刻分别充当流通和支付手段;一旦供求不平衡,商品价格发生波动,经济增长就容易产生波动。在以市场基础性资源配置的运行机制中,无数个生命力旺盛的市场经济主体,在其竞争行为中无法保证商品供求总体平衡,必然会产生波动。要有效克服市场经济的波动缺陷,宏观调控具有决定性作用,这点已被凯恩斯的名著《就业、利息与资本通论》所阐明,并被西方二战以后经济相对稳定增长的实践所证实。总结我国改革浚剑釜放以来经济增长轨迹,却发现,经济速度回落与政府宏观调控紧缩政策明显相关。可见,尽管人们已普遍认识到任何社会形态的经济,只有在宏观经济调控和微观经济搞活的有机结合中,才能保证持续稳定发展,但宏观调控政策、方法和手段则是需要具体探讨的。
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高速增长,避免经济发展速度滑坡,必须制定正确的宏观调控政策。国家宏观调控最基本的政策支柱首推财政政策。这是因为:(1)财政是国家掌握的最重要、最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是集计划、 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调控方法于一身的宏观调控手段,它以国家权力执行者和国有资产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握有巨大的社会财力,预算支出和预算外资金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4%。它能够突破经济活动利润关卡,从社会总需求和总支出的角度安排收支,保证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平衡,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2)实现经济稳定增长是财政最基本的职能之一。当经济发生波动时,财政如果能够适时通过自身收支调节和运用税收、预算、投融资、补贴、折旧、贴现等手段调控,就能缓解和纠正经济大的起伏,使之趋于稳定。
二
适当的财政政策是由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决定的。我们认为,在当前情况下不应当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落后,要完成现代化的历史重任,就必须加快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经济增长也是财政政策选择的首要目标。作为一个正处于经济起飞时的发展中国家,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快速增长仍主要取决于投资增长,投资是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据测算,从1981年到1993年,我国投资率与经济增长率相关系数为0.63,即中国经济增长的63%要依赖于投资增长,投资的60~70%又由国家承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为抑制通货膨胀,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削减基建投资,不仅会造成经济发展后劲不足;而且会使一批建设工程被迫停工,占有大量生产资料的半拉子工程难见成效,机器设备需求骤减,经济增长速度急速回落,这方面我们已有过多次深刻的历史教训。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波动和通货膨胀表面上看虽然供给与需求不足交替出现过,但深层的原因则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交通、原材料,能源严重短缺,形成“瓶颈”制约。这既是由历史的失误,又是由以市场为基础性资源配置手段而导致利润动机的趋使造成的。实行较为宽松的财政政策,一方面加大对这些部门的投资力量,另一方面采取低税率、税收减免等措施提高这些部门的盈利水平,引导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向这些部门,从而增加短缺产品的供给,为经济持续高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从根本上抑制恶性通货膨胀。反之,如果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在市场利润和地方保护影响下,最先压缩的必然是基础“瓶颈”产业,即便当时控制住通货膨胀,也治标难治本,下一次经济扩张期,肯定会出现更强列的通货膨胀震荡,付出经济增长的代价。
充分就业是实现经济稳定的最基本条件。目前,淘汰企业职工、机关精简人员、在职企业冗员等使我国城乡失业和潜失业达上亿人,又正值就业高峰期,每年都有上千万待业青年需要安置。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就业途径增多,但利用工业生产能力就业仍是主要去向。如果实行财政紧缩,压缩基建,冻结固定资产投资,亏损企业全部关停并转,相应服务行业萧条,收入减少,失去更多就业机会,出现比通货膨胀更令人难以承受的失业问题,将破坏社会稳定和经济进一步发展。
当然,由于我国财政目前面临着收支不平衡,1994年财政赤字仍达638.01元,债务依存度高,预算内工业企业效益不高,亏损面大等种种困境,我们的财政政策应该是松中有紧,防止巨额赤字和巨额债务使人民丧失对经济增长的信心,导致财政危机和信用危机,进而对经济造成破坏性影响。总之,我们反对紧缩性财政政策,决不是鼓励预算赤字无限扩大,宣传赤字无害,而是强调不能人为硬性压缩投资,为求静态平衡牺牲增长,执行保守的财政紧缩政策。
三
我们承认实行松中有紧的财政政策,求得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扩大投资,自然带动需求增加,可能会拉动物价上涨,但并不一定必然会出现通货膨胀。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经济起飞时,持续十几年高速增长,每年投资增长都在90%以上,而其零售物价指数一般都在10%以下;海南固定资产投资额1990年~1992年增幅分别为23.4%,28.4%,90.8%,而零售物价指数却分别比上年只增长0.6%,3.1%,8.7%,并未引起过高的通货膨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几次高速增长之中的通货膨胀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滑坡的原因是复杂的,当然与财政没有发挥“内在稳定器”作用有关。具体表现在:(1)国家预算资金无偿性及其管理不善, 造成投资效益低下。我国投资系数为3.8,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预算外资金控制不严,投资混乱,重复建设严重。(3)中央财政在国民收入中比重越来越小,已经从改革前的37%降到1992年的14.7%。财政支出中固定资产投资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越来越少。(4)财税制度混乱,财政资金在收支运行中大量流失和浪费,从而使财政一步步陷入困境。
扭转财政控制乏力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控制通货膨胀,避免经济回落,关键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增加财政收入。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反作用于经济,财政自身运行上的偏差影响着经济稳定。当前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力不足,影响了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满足不了经济发展需要,致使供求缺口增大,这是诱致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要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从根本上解决通货膨胀,首先要增加财政收入。具体办法:(1)继续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以保证中央财政收入稳定增加。(2)调整财源结构,加强对全社会各类经济成份,特别是对非国有经济、第三产业和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3)整顿财政秩序,严格财经纪律, 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管理,堵塞漏洞,防止财源流失。(4)开辟多种途径, 进行财政投融资,增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
2.调整投资结构。成本推动是1994年物价上涨的重要特征。1990~1993年,我国对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等基础产业产品提价,1994年,又对农产品大幅度提价,想以增加利润的办法刺激这些“瓶颈”行业供给增加,但直接后果是上游产品价格拉动下游产品价格上涨,形成新一轮物价上涨,比价复旧。汲取教训,应该认识到,在技术落后的状态下,这些行业利润水平一般不可能超过平均利润率,增加供给应主要依赖于能突破利润关卡的财政投入。因此,我们在增加财政收入的同时,要克服市场缺陷,以无偿或低息形式进行农业、交通、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社会公共事业投资。对于加工工业等一般竞争性领域,国家财政一般不进行直接投资,体制转轨时期需要投资,要抬高税率,发挥税收乘数效应,以抑制其增长过快。
3.提高投资效益。投资牵动物价上涨的根本原因是投资效益低下。据统计,1993年全国加工工业综合加工能力利用率只有60%。可见,只有彻底扭转投资效益低下的局面,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通货膨胀问题。(1)要建立法人投资体制,严格投资责任制。(2)减少对经营性亏损企业的补贴,以促其扭亏为盈。(3)加快推进产权交易, 促进资产结构调整和社会资源有效配给。
当然,通货膨胀作为一种货币现象,财政政策必须与货币政策相配合,实行管住货币发行总量,制止银行的扩张性信贷等政策,才可能尽快把高位通货膨胀压下来,避免经济滑坡。
标签:成本推动通货膨胀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滑坡论文; 财政制度论文; 通货膨胀论文; 宏观调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