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网络成瘾和感觉寻求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生论文,感觉论文,关系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日益深入人们的生活,在享受网络带来的方便、高效的同时,其负面影响——网络成瘾,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1]。美国心理学会(APA)于1997年正式认定网络成瘾研究的学术价值[2]。据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网民数量已达6800万,其中35岁以下年轻人占总体的83.7%。处在13~18岁年龄段、身心迅速成长发育的中学生是“网络成瘾”的重灾区[3]。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北京市约有20余万中学生迷恋网络游戏,未成年人患IAD的比例高达14.8%[4]。因此对中学生网络成瘾的调查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感觉寻求(Sensation Seeking)是一种寻求变化、奇异和复杂的感觉或体验的人格特质[5],是人的基本特性之一。Zuckerman将感觉寻求描述为:追求变化、新奇、复杂与强烈的感觉和体验,并甘愿冒身体、社会、法律和经济上的风险去寻求这种体验[6]。网上冲浪或很多上网行为被广泛认为是一个全球化的高技术冒险,因此被认为是一种感觉寻求的形式[7]。
国内外已有一些关于网络成瘾和感觉寻求关系的研究,例如,Lin和Tsai(2002)[7]对台湾高中生的感觉寻求和网络成瘾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网络成瘾者与非成瘾者在感觉寻求的脱抑制分量表中差异显著。Lavin等(2000)[7]对美国成人被试进行的研究发现,网络成瘾者在兴奋和冒险寻求、体验寻求和整体的感觉寻求上均比非网络成瘾者低。Armstrong等(2000)[8]发现感觉寻求中的脱抑制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并不显著,他们认为感觉寻求过高和过低的人都不容易对网络上瘾,而具有中等唤醒水平的人更有网络成瘾的可能性。
本研究针对的是处于12到18岁的中学生,以往对这个年龄段的网络成瘾和感觉寻求的研究较少,此研究着重于了解中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成瘾状况,及其与感觉寻求之间的关系。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从北京市两所普通中学抽取307名中学生,有效问卷305份,其中初中140人,高中165人。
1.2方法 被试完成的问卷包括三个部分,基本信息,网络成瘾和感觉寻求。
1.2.1基本信息的调查问卷
这部分问卷包括11个问题,对中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以及网络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包括性别、年龄、年级、家中是否有电脑、主要的上网地点(家,学校,网吧,朋友和同学家)、电脑使用频次(每天都用,每周用一两次,基本不用)、电脑的主要用途(学习,玩游戏,看碟,上网)、每周上网的时间、主要的上网活动(查学习资料,看新闻,收发邮件,跟网友聊天,玩游戏)、是否见网友(肯定不会见;没有见过,不会轻易见;没有见过,但愿意尝试见;见过)、以及是否有异性朋友(指男女朋友)(没有;有,生活中认识的;有,网上认识的;有,仅仅在网上)。
1.2.2网络成瘾问卷
采用Kimberly Young的网络成瘾测试问卷(Internet Addiction Test),原始问卷共有20题,本研究采用了与研究目的相关的19题,内部一致性信度α系数为0.8978,问卷采用五点量表形式,要求被试从“1—很少”到“5—总是”作五点自我评定。把对每道题选择的等级分数相加获得一个被试的最终分数,其中19分到47分之间为一般上网用户,48分到76分之间为轻微网络成瘾者,77分到95分为严重网络成瘾者。
1.2.3寻求量表(SSS-V)
该量表最初由Zuckerman编制,本研究所采用的感觉寻求量表又经Carton等人做了少许修改[9],并由国内王伟等人翻译并投入使用。该量表具有较好的跨文化可靠性与稳定性[9]。原量表由四个分量表组成,其中脱抑制分量表中的问题大都是针对成年人的,所以我们把这部分题目删除了,本研究只采用了与研究目的相关的三个分量表,即兴奋与冒险寻求(Thrill and adventure seeking,TAS):表示渴望参加激烈的具有危险性的活动(大多由社会所承认或接受的活动);体验寻求(Experience seeking,ES):通过独立思维和感觉去寻求多种新异的体验;不甘寂寞(Boredom susceptibility,BS):表示厌恶平庸乏味的人或事,讨厌重复和停滞[10,11]。每个分量表有10个项目,每选中与感觉寻求相对应的一项即得一分,除计算各分量表的得分外,将三个分量表得分相加还可以得到感觉寻求的总分。
采取集体测试的方式,要求被试无记名作答,当场回收问卷,对所得结果采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1网络成瘾的描述统计和差异检验
根据本问卷的评分标准,有14.87%的被试网络成瘾,其中0.74%(即77分及其以上)的中学生有严重的网络成瘾,而14.13%(48分到76分之间)的中学生有轻微的网络成瘾,与以往类似的调查结果[4]接近。
网络成瘾的性别和年级差异显著。男生比女生的网络成瘾分数显著高(t=2.90,P=0.004)。初中生的网络成瘾分数显著高于高中生的(t=2.40,P=0.017)。另外,家中有电脑的学生的网络成瘾分数显著高于无电脑的(t=3.77,P=0.000)。网络成瘾量表分数与其他变量关系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影响网络成瘾分数的变量
基本信息项
x±s
t/F值
性别 男 38.3±14.5
2.90**
女 33.3±11.1
年级 高中33.9±12.6
2.40*
初中37.6±12.8
家中有无电脑 有 37.8±13.5
3.77**
无 31.9±10.8
主要上网地点 家 37.9±13.4
4.80**
学校28.0±7.6
网吧36.3±13.0
同学/朋友家 33.2±8.5
电脑使用频次 每天都用
45.0±15.1
26.66**
每周用一两次35.7±11.5
基本不用
29.9±9.7
电脑主要用途 学习28.5±8.3
5.59**
玩游戏
38.2±15.2
看碟30.9±5.6
上网37.4±11.7
每周上网时间 20小时以上 56.3±13.8
22.76**
10-20小时 38.2±8.0
5-10小时
39.2±10.6
2-5小时
39.0±12.3
2小时以内 29.7±8.5
基本不上网 30.8±9.8
主要上网活动 查学习资料 31.4±11.2
3.43**
看新闻
33.8±14.4
收发邮件
37.4±10.3
跟网友聊天 37.0±12.4
玩游戏
39.4±13.8
见网友的态度 肯定不见
31.9±10.7
11.37**
没见过,不会轻易见 39.3±11.6
没见过,愿意尝试见 40.3±14.7
见过43.2±14.8
异性朋友情况 没有34.5±11.6
6.37**
有,生活中认识的
35.4±13.6
有,网上认识的
54.2±15.4
有,仅仅在网上
48.2±16.8
*P<0.05,**P<0.01
可以看到,网络成瘾分数在上面各项中的差异均非常显著,进一步的多重比较结果表明:①主要在家中和网吧上网的人的网络成瘾分数显著高于主要在学校上网的。②每天都用电脑的人的成瘾分数显著高。③主要用电脑玩游戏和上网的学生的网络成瘾分数显著高于主要用电脑学习的学生。④每周上网时间越长的人的成瘾分数越高,其中每周上网20小时以上的成瘾分数最高。⑤上网主要是聊天和玩游戏的学生比主要用网络查资料的成瘾分数显著高。⑥已经见过网友或有可能见的,比肯定不见网友的学生的网络成瘾分数显著高。⑦异性朋友是在网上认识的以及仅仅存在于网上的,比异性朋友是在生活中认识的和没有异性朋友的学生的成瘾分数显著高,而前两者之间和后两者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2.2感觉寻求的描述统计和差异检验
感觉寻求的总分及其各个分量表在性别和年级上差异都不显著。对感觉寻求的总分和各个分量表在每周的上网时间、主要的上网活动、见网友的态度以及是否有异性朋友的情况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①感觉寻求中的兴奋与冒险寻求在不同的每周上网时间上差异显著(F=2.288,p=0.046),每周上网10到20小时的兴奋和冒险寻求分数显著高于每周上网时间20小时以上的,也显著高于每周上网2到5小时和很少上网的。②不甘寂寞分量表在每周上网时间上达到边缘显著(F=2.177,p=0.057),多重比较的结果发现,上网20小时以上的不甘寂寞的分数显著高于其他水平的。③不甘寂寞分量表在见网友的态度上差异显著(F=3.272,p=0.022),虽然没见过但愿意尝试见的,比肯定不见的人的不甘寂寞的分数显著高。④在有无异性朋友方面,感觉寻求的体验寻求分量表的差异显著(F=3.021,p=0.030),进一步的多重比较表明,有异性朋友,且是在生活中认识的这些人,比没有异性朋友的感觉寻求分数高。其余各项均不显著。
2.3网络成瘾和感觉寻求的相关分析
感觉寻求的不甘寂寞分量表与网络成瘾的相关显著(Pearson相关系数为0.160,P=0.011),其余的分量表以及感觉寻求的总分与网络成瘾的相关均不显著。
讨论
本研究对中学生的网络成瘾和感觉寻求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确实存在网络成瘾情况,且男生比女生更喜欢上网,也更容易陷入网络成瘾,这与很多研究结果一致[7,12-15]。调查还发现,初中生比高中生更容易对网络上瘾,同时发现高中生使用电脑的频次显著低于初中生,这可能由于高中生学习压力等更大一些,所以他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上,这样使之有较少的机会去频繁的上网,从而减少了网络成瘾的发生。
从结果中还可以看到,在家中和网吧上网的人的成瘾分数显著高于在学校上网的,这与Yang(2004)等人的研究一致[14]。另外,主要用电脑玩游戏和上网的学生比用电脑学习的学生更容易对网络上瘾,且成瘾情况在上网时间和主要的上网活动上都有显著差异,这与以往研究一致[3,7,14,16]。
另外,有交网友目的的学生成瘾分数更高,这说明有些人之所以陷入网络成瘾,部分原因是想在网上找到一些朋友,Morahan-Martinh和Schumacher[17]的研究表明网络成瘾者比非网络成瘾者更经常通过网络认识新朋友、寻求感情支持、与兴趣相投的人聊天、玩在线互动游戏。在交异性朋友方面,那些异性朋友是网上认识的以及是存在于网上的学生的成瘾分数显著高,这表明,那些想在网上找异性朋友的学生更容易对网络上瘾。
在感觉寻求上,每周上网时间较多的人的兴奋和冒险寻求分数显著高于上网时间过多或过少的,而上网时间过多的人的兴奋和冒险寻求分数最低,这说明,具有高兴奋和冒险寻求的人会对网络的新异性所吸引,因此会花一部分时间在网上,而同时,他们也会被更刺激的事情所吸引[8],因此又会把业余时间放在那些上面,这样在网上的时间就不会过多。而过低冒险寻求的人,反而会把大量时间花在网络上,因为对这些人而言,网络环境是相对安全的。不甘寂寞在上网时间上也达到边缘显著,上网20小时以上的,不甘寂寞的分数显著高,说明不甘寂寞寻求高的人更容易被网上丰富的内容所吸引,因而花大量时间在网上。另外,不甘寂寞分量表在见网友的态度上差异也显著,与肯定不见网友的人相比,愿意尝试见的人的不甘寂寞寻求显著高。感觉寻求中的体验寻求在交异性朋友方面的差异显著,有异性朋友,且是在生活中认识的这些人,比没有男女朋友的感觉寻求分数高。这表明中学生交异性朋友,也许并不是出于寂寞、或者兴奋和冒险,而大多是寻求一种体验。
虽然不甘寂寞分量表与网络成瘾的相关在统计学上达到了显著,但相关系数很小,只有0.160,实际意义不大,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
标签:中学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