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探究论文_陈朝鸿

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探究论文_陈朝鸿

北京市东日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 海南省海口市 571100

摘要:地震是破坏性较强的自然灾害,不仅对社会基础设施、建筑工程有着很大的破坏性,还给受众日常工作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地震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我国受众人身财产安全以及国家公共财产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因此,现代化城市发展建设进程中,为了更好地防治地震灾害,实际建筑工程结构设计工作中,务必要全面加强抗震设计工作,只有从根本上保证了工程结构设计的稳定性和稳固性,才能够在遇到地震灾害时对国家社会财产以及受众人身财产安全进行保护。由此可见,加强现代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工作至关重要。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设计

1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我国因为国土面积广,很多地震频繁出现的区域都包括在内,这 些区域经常出现地震,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地震发生中 的建筑物倒塌是导致灾害的关键原因,特别是楼层较高及抗震能力不 强的建筑物,其一旦倒塌直接影响人们的经济损失和生命安全。目前,在我国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为了确保建筑物具有较强的抗震力,使老 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护,必须要认真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 原则:第一,就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来说,因为其设计具有较强的复杂 性和繁琐性,在设计中必须要根据建筑物的具体特征选择适合的计算 方式,比如:动力分析法等等。第二,设计中的弹性。其是为了确保 整体建筑物内力位移对建筑物所产生的影响,利用有效的计算方式可 以正确计算建筑物在地震发生中的实际内力位移情况,并且利用计算 着重分析有关位置。第三,就连体建筑的设计来说,各种类型建筑 之间的连接往往都直接影响建筑物的总体抗震力,而连体建筑的振型 数目通常在超过单体的 8 倍。因此,在连体建筑设计过程中,必须要 确保建筑物的质量吸收超过 85%,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建筑物整体抗 震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2建筑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施工场地选择问题

施工场地选择是建筑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实际建筑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要想保证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的有效性,施工企业务必要选取对工程结构稳定性有利的位置,地震灾害对建筑工程的破坏,除了地震灾害所带来的能量冲击之外,还会给建筑工程结构带来破坏,而引起建筑工程结构破坏的重要影响因素就是施工场地地选取。因此,建筑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工作中,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工程架构的稳定性,建筑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场地位置的选择。例如,土质较软的土质、容易液化的土质以及状态不匀称的位置等均不适合选做建筑用地。但如果实际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情况不允许、难以避开这类位置,建筑工程设计人员则一定要对不利于施工的位置进行加固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建筑工程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2.2 工程结构体系问题

第一,建筑工结构体系一定要从根本上规避制约工程整体稳定性的各类因素,这就要求工程设计师要全面考虑,着重考虑部分架构受损而影响到工程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第二,要想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工程设计师一定要和现场施工人员做好交接,这就要求工程设计师给出确定的计算简图和科学的地震能量传播渠道,只有这样才能够让现场施工人员理解设计师的设计意图,从而更好地保证工程架构的整体抗震性能。

2.3 结构规则性问题

就建筑工程结构规则性问题而言,主要表现在工程主体的抗侧力结构方面,因此,实际建筑工程结构抗震性能设计工作中,工程设计师务必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工程主体抗侧力架构设计一定要重视,两个主轴方向刚度务必要最大限度地靠近,并且尽可能地也将主体抗侧力架构的变形特性设计最大限度地靠近,这样的结构规则性设计能够进一步保证工程结构抗震能力符合实际使用标准。第二,工程主体抗侧力架构变化情况一定要匀称,力求从根本上规避突发情况的发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第三,就工程主体抗侧力架构平面设计而言,主轴方向的每片抗侧力架构的刚度一定要最大限度地匀称,这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抗侧力架构的抗震能力,与此同时,中部核心位置和周边架构的刚韧度务必要确保匀称,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规避工程架构发生变形。

3 建筑工程结构抗震能力提升的有效设计策略

3.1 合理选择建筑抗震场地

抗震场地的选择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若建筑物的地表性质不稳定,那么位于该类地域之上的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也将会受到影响。如果地震发生,加之建筑物地表性质不稳定,便会大幅度降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具体来说,建筑设计与建设单位应选择开阔、平坦而且地质结构稳定的地段作为建筑物的建设场所,还应当通过必要的技术检验确定土壤硬度和密度能否达到建筑结构载荷的要求,从而保障建筑物的承载力和稳定性。此外,选择抗震场地时需尽可能避免河岸边缘、采空区、地震断裂带以及山岳软土地段,这类区域的土质凝结度均无法达到相关标准。建筑物场地经常会出现地基承载能力不足的问题,所以需通过相应的技术处理方法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3.2 减轻自重,对建筑物的薄弱环节进行加强

地震等自然地质灾害对建筑物造成的影响与建筑物的高度和重量成正比,因此在保证其结构稳定性的前提下减轻建筑物自重也就成为了抗震设计的关键。以高层建筑为例,一旦地震发生,倾覆力矩会因建筑本身的重量而被无限放大,而这方面的变化将会影响到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所以需通过减轻建筑物自重来提高其稳定性。在此基础上,还应当通过相应的手段提高短柱的延展性以及承载能力,这一环节的优化改革也能够达到提高建筑物结构的稳定性。

3.3重视结构基础防震性能设计,全面提高工程整体抗震效果

就建筑工程结构基础防震性能设计工作而言,设计师可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地基隔震设计,现阶段建筑工程地基隔震设计工作普遍选用沥青原材料,地基隔震主要是在工程地基和土质层之间增设缓冲结构,这样的设计能够在地震灾害发生时缩小震动频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碰撞程度,并对地震能量进行有效的吸收和反射,从而降低地震灾害对建筑工程主体架构的损坏程度。第二,基础隔震设计,实际工程结构设计工作中普遍选用混合隔震设备、基地滑移隔震设备以及夹层橡胶隔震设备等,是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环节,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灾害对工程上部架构的损坏,这就需要在工程上部架构和基础位置增设隔震位置,从而全面防治地震能量从地基位置朝工程上部架构进行传递,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工程整体的抗震性能。第三,间层隔震设计,这一设计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削弱地震冲击力,这一部分设计普遍着重工程原始结构位置,具备简单便捷的优点。第四,悬挂隔震设计,主要利用悬挂的方法把工程整体或部分架构远离地面,这样在地震灾害发生时就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面震感和工程之间的作用力,从而有效提高工程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

结论:

总而言之,就建筑结构工程设计来讲,在设计中需要考虑周全,而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抗震结构。同时,在建筑结构抗 震设计中需要以建筑物的平面以及结构选型为切入点,进一步完善建 筑物的抗震力,提升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做好建筑结构工程的抗震设 计,可以增强我国建筑结构的整体质量,使我国建筑物可以更好的抵 御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斌华.刍议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分析[J].山西建筑,2019,45(09):34-35.

[2]安少杰.关于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8(49):100-101.

[3]王敬东.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不足及其对策分析[J].绿色环保建材,2018(10):62.

论文作者:陈朝鸿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3

标签:;  ;  ;  ;  ;  ;  ;  ;  

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探究论文_陈朝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