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萎缩及其防治对策_农业论文

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萎缩及其防治对策_农业论文

工业化进程中农业萎缩及防止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进程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自农业向工业的转移,工业的加速发展,往往引起农业萎缩。如何协调工业与农业的关系、对待农业萎缩问题,是工业化进程中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工业化进程中农业的作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工业化过程中,农业的作用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食物和原料。工业化开始后,尽管农业的就业份额、产值份额都有大幅度下降,但人们所需的食物仍然基本上来自于农业。工业化,同时伴随着城市化、农村人口非农化,以及非农业者较高的收入,意味着对食物需求增加。从理论上讲,一国农产品的不足可以通过国际市场来补充,但要受到外汇的限制。把外汇用来进口食物,也必然影响工业化所需的紧缺物资进口和技术引进。另一方面,没有足够的食品,会导致粮价上涨,工资压力增大。提高工资又会使工业生产成本增加,投资下降,工业增长受阻。甚至引起公众不满、政局不稳,减慢经济发展速度。

在工业化前期,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在整个工业中占有较大比重,工业所需原料的一多半来自于农业。以后虽不断下降,但仍占有较大比重。农业部门提供的原料,直接促进了工业发展。

2.提供市场。农业生产投入品的一部分来自于农业内部,另一部分如化肥、农药、除草剂、塑料制品、机械等则来自于工业部门。农民穿、住、用、行所需的生活消费品也多是工业生产的。随着农业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农民对生产投入品和生活消费品的需求提高,扩大了工业品销售市场,刺激了工业增长。

3.提供生产要素。工业及其它非农产业的扩张,必然要求资源的不断增加。在工业化前中期,农业资源向外转移,是这些非农部门增加资源的基本途径。各国利用市场机制或依靠行政力量强制使农业资源转向工业等非农部门。工业对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由此提供的要素的高价格,诱导着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向工业部门的转移。这些生产要素是工业化的基本条件。

4.换取外汇。农业在对外贸易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工业化前期,工业品出口能力较小,主要靠农产品出口换取外汇,以满足工业化的进口需要。农产品供给不足国家的农业发展,可减少用于农产品进口方面的外汇支出。由于农产品体积大、价值小、消费中要求鲜活等特点,农产品的进口替代通常是有利的。

二、工业化进程中农业萎缩的表现

(一)农业部门生产要素向外转移

1.资本流出农业。在工业化的初、中期,由于机器的使用,资本要素成了支持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资本是稀缺资源,只要聚集起资本,工业就将迅速发展。工业化初期所需资本,主要来自于农业。

资本来源,一是国外输入,二是国内积累。外国资本,对一些小国或地区是重要的,但对于大多数国家,则只能是工业化所需资本的补充。

工业化所需资本,主要靠国内积累。英、美、法、日等国都把国债制度、赋税制度作为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支持工业化。如,日本在工业化中,通过对农业部门征收重税,把农业资本转移到非农部门。1882—1992间,日本政府税收的85%来自于农业,1918—1922年间,农业税赋仍占总税收的40%左右。日本政府把这些税收主要用于建立“模范”工厂,扩张和改善铁路系统,补贴海洋运输项目等非农业部门,对农业的投资极为有限。

台湾省是新兴工业化地区,在工业化过程中,曾接受了大量美国的经济援助。虽然如此,台湾农业部门为非农业部门的增长也提供了大量资本。据李登辉对台湾1911—1969年农业资本转移数量的计算和分析,1911—1920年间,台湾农业部门为非农业部门提供的资本占农业总产出的30%以上,1921—1955年间占20%以上,1956—1969年仍在13%以上〔1〕。中国大陆解放后开始的工业化,是在人均农业资源较少、 技术落后的条件下进行的,走的又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路子,经济增长主要靠资本投入,1953~199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75.07%是资本贡献〔2〕。农业部门为工业化提供了大量资本。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农业部门为非农业部门每年提供的净资本贡献为157.2亿元, 占国民收入中积累额的71.1%,1970年以前一直占50%以上,以后虽逐步降低,但按现价计算,1952—1992年农业实际资本转移净额平均每年为 236.4亿元,占年均农产品销售额的24.6%,占国民收入中积累额的比重达17.7%。也就是说,100 元积累资金中有17.7元来自农业部门转移资本〔3〕。

2.土地和劳动力离开农业。土地和劳动力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土地和劳动力增加,农业增长;反之,农业则会萎缩。工业化中,土地和劳动力不断离开农业,转移到非农部门。

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及其它非农产业的发展,所需劳动力不断增加,从而出现了农村人口非农化。但由于受人口增长率的影响,工业化初、中期农业劳动力绝对值仍然不断增加。到一定阶段,才开始降低。英国农业劳动力从1880年,法国从1900年,美国从1910年开始绝对数下降,台湾和韩国也分别从1965年和1975年农业劳动力绝对数开始下降。

随着人口压力的增大,人们一直在不断拓荒,增加农业用地。工业增长,城市扩张,占用的农业用地越来越多。尤其是工业化中、后期,非农用地迅速增加,开垦而增加的土地,不足以弥补减少的农地,导致农业用地的绝对减少。美国和日本的农业土地面积分别从1900年和1940年开始减少。美国世界观察所所长布朗1994年的“谁来养活中国”一文,就依据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耕地减少不可逆转,人口增加不可逆转,人民收入水平提高从而对粮食需求的增长不可逆转的几个基本事实,指出从现在(1994年)到2030年,中国粮地面积将从0.91亿公顷下降到0.48亿公顷,因此,粮食生产萎缩,虽然单产提高,但粮食总产将从3.4亿吨下降到2.74 亿吨,每年缺口仍高达3.66亿吨,57.5%的粮食需要靠进口来满足。布朗的结论未免耸人听闻,但耕地面积的减少,确实是我国粮食生产的隐患。

(二)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

随着工业化进程,大量有毒物质被送到自然界,造成严重污染,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导致农业生产萎缩。据估算,全世界每年排出的工业污水量约4000亿立方米,造成55000多亿立方米水体污染, 全世界河流稳定流量的40%受到污染。同时,进入20世纪后,工业用水量增加了20倍。耗水量的增加和水污染的加剧,导致全球性水源危机。水,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农业增长的主要制约因子。

工业化以来,人类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导致大气质量恶化。酸雨,使大片森林死亡或生产减缓,湖泊中鱼虾绝迹;二氧化碳的增加,使大气层的结构发生变化,地球表面升温,气侯异常,出现了“温室效应”;氟烃气体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日益耗蚀臭氧层,大大改变了生态系统。

工业化,对农产品需求的增加,使森林砍伐,使蓄水层耗尽,使耕地退化,使生物物种消失,使自然灾害加剧,降低了农业生产率,削弱了农业未来生产力。

(三)农业份额的下降

工业化,同时是一个经济结构演化的过程。虽然各个国家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不同,开始工业化的时间不同,工业化进程各有其特点,但又表现出共同的规律性,其中之一,就是随着经济发展,农业份额的下降。

由表1看出,6个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农业产值份额和农业劳动力份额都一致地趋于下降。当然,各个国家农业绝对数量不同,经济发展速度有差别,下降速度和幅度并不一致。

当今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农业份额同样表现出下降趋势。中国的台湾和韩国是两个发展比较快的新兴工业化地区。在过去30多年中台湾省的农业劳动力比重从1953年的55.6%下降到1988年的13.7%;农业产值比重从1953年的38.3%下降到1988年的6.9%。韩国从1955 年到1988年,农业劳动力份额由78.6%下降到26.8%,农业产值份额从48%下降到10.4%。我国大陆农业产值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也从1952年的57.7%下降到1992年的29.2%,农业劳动力在总劳动力中的份额也由1952年的83.5%下降到1992年的58.5%。

表1 6个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农业份额的变化

国别

年份农业产值 年份 农业劳动

份额(%) 份额(%)

英国 1801/1811 321801

35

1841221841

23

19016 19019

12944 19217

法国 1789/1815 501866

43

1872/1882 421911

30

1908/1910 351851

20

195412

德国 1850/1859

40.91852/1858 54.1

1905/1914 181907 37.1

1935/1938

13.61939

26

意大利1861/1865 551871

51

1896/1900 471911

45

1951/1955 251951

35

1810 83.7

美国

183969 1840

68

187949 1870

51

1919/1928 12 1910

32

1939/1948

9 1950

12

日本1879/1882 63 1872 85.8

1904/191340.6 1900 71.1

1923/1927 26 1920 54.6

1962 14 1957 36.7

资料来源;西蒙·库兹沓茨:《现代经济增长》、《各国经济增长》。

三、工业化进程中防止农业萎缩的对策

工业化,是以农业发展为前提的。只有农业发展,才能使工业以及其它非农部门得以独立发展。“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农业不增长或增长缓慢,没有农业剩余,工业就不可能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分离后,没有农业这个基础作为发展的强大后盾,工业也不能得到迅速发展;发展了,也有可能由于农业萎缩的影响而被迫紧缩。

工业化的顺利进行,不允许农业萎缩。防止农业萎缩的对策,主要有:

1.增加土地和劳动投入。在工业化的早、中期,农业要为工业提供资本积累,此时,农业技术进步相对较慢,依靠传统生产要素——土地和劳动的增加是农业增长的主要方式。

例如,美国工业化,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它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从建国之初到一战前,美国农业的发展几乎全靠耕地增加。整个19世纪,大量肥沃的、成片的处女地开垦成为耕地。如表2, “在影响农业产量显著增长的这些因素中间,追加的土地和劳动力的作用,相对来说,比运用技术革新提高劳动生产率所起的作用要重要得多〔4〕。”

表21860—1910年美国农业增长

年份

1860 1870 1880 1890 1990 1910

农场数(百万) 2

2.7 4.0 4.6 5.7 6.4

耕地(百万英亩) 407

408 536 623 839 879

农业劳动力(百万)6.2

6.9 8.6

10 10.7 11.3

农业总产值(亿美元)

2226

39

46

58 -

每个农业工人产值332

362 439 456 526

资料来源:H·沙伊贝等:《近百年美国经济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产值是按1910—1914年价格计算。

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可耕资源有20.38亿公顷,其中7.53 亿公顷已被利用,占可耕地潜力的37%;12.85亿公顷未被利用, 占可耕地潜力的63%,开发耕地的潜力还是很大的。其中,南美洲还有88.7%的可耕地、非洲有78%的耕地资源未利用。亚洲是发展中国家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尚有17.4%的潜在耕地未开发。潜在耕地的开发利用,将促进农业增长。

农业劳动力的向外转移,一般滞后于工业化的进程。发展中国家,基本上都存在劳动力剩余问题。通过合理安排,向农业生产的广度、深度发展,增加劳动投入,提高劳动集约程度,是增加农产品供给的有效方式。

2.提高农业生产率。在工业化进程中,争夺资源时,农业竞争不过非农产业,土地、劳动力会不断流向非农产业。利用传统手段发展农业,已越来越困难。为了加快农业发展,必须提高农业生产率,走现代农业增长道路。

现代农业增长的主要特征是农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即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总要素生产率的提高。1948/52到1978/80年,发达国家土地生产率在粮食总产量增长中的贡献为82%,而发展中国家只有71%;1979/81到1989年,前者为209%,而后者仅为89%。这说明, 土地生产率在粮食增长中的作用,发达国家大于发展中国家;在80年代,发达国家的粮食播种面积大大减少了,而发展中国家的播种面积则有所增加;土地生产率在粮食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农业劳动力才能顺利地转移到非农产业,农民收入水平才能提高。在劳动生产率水平很低的国家,大多数人口依附于土地搞饭吃,农业现代化是不可能实现的。

总要素生产率反映了要素投入效率。经济发达和发展较快的国家,其农业总要素生产率水平及其增长率较高;反之,则较低。比如1950—1969年,日本的农业总要素生产率对农业增长的贡献是57.2%,台湾是36%,韩国是34%,菲律滨只有17.8%。总要素生产率在农业增长中的作用也愈来愈大。

3.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农业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结合在一起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的自然再生产过程,是生物因素与环境因素的统一过程,它是形成生物产量的决定性条件。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就是自然再生产功能的衰退或丧失。

工业化会不可避免地影响生态环境。实践证明,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发展是脆弱的,不能持久的。因此,我们应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制定协调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长远政策,不能只单纯考虑经济因素,而要综合考虑地球物理系统、自然资源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在工业化进程中,采用少污染或无污染型技术,研究开发最优的污染控制方案,遵循生态规律,维护农业生态平衡,促进农业发展。

4.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生产,是通过人类劳动,依靠生物的生命机能,把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所需产品的过程。没有了自然资源,也就无所谓农业生产。农业自然资源的损害,已经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农业自然资源的保护,一是农业内部的合理利用;二是扼制其进一步减少。对农业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利用,引起了土壤的风蚀、水蚀、沙漠化,草场退化,森林缩小,水源短缺,物种灭绝,导致农业生产力下降。通过农业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形成自然界的良性循环,可以提高生物生产能力,增强土地肥力,促进农业增长。

工业化中,农业资源向外转移是不可避免的。但要协调好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农业自然资源向外转移的数量,降低转移的速度,保证农业发展。土地是农业中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城市扩张,道路拓展,工业用地,都要占用土地资源,一旦失去,绝难恢复。减少的往往又是优质耕地,而新开发增加的是贫瘠的耕地,二者生产率差别很大。面对不断增长的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业自然资源的保护刻不容缓。

5.政府支持农业发展。农业是个弱质性产业,农业的发展,政府应给予有力支持。美国,在工业化进程中,政府对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曾起了巨大作用。(1)美国政府主持或邦助私人公司发展运河、铁路、 公路、仓库以及电力供应等基础设施,如“1802年俄亥俄授权法”,授权联邦政府将出售公有土地收入的1/20用于修建大道;1862 年的“太平洋铁路法”,政府向铁路公司赠送公有土地。(2 )通过“莫里尔赠地学院法”(1862年),“哈奇农业试验站法”(1887年),“史密斯—利弗合作推广法”(1914年),形成“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体系,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3 )通过立法,保护水、土资源。(4 )帮助建立农业信贷合作社,为农场主提供贷款。使美国在丰富的农业资源基础上,迅速发展为世界第一农业大国。

工业化的前中期,工业缺乏反哺农业的能力,政府也没有力量对庞大的农业进行直接保护。一些国家对农业的保护,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引起对外贸易摩擦,农业自身发展依赖性增强,也是不可取的。关键是要选择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放弃牺牲农业促进工业化的政策。政府重视农业,支持农业技术研究、推广,进行江河治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经济制度,理顺农村经济关系,完善农村社区合作组织。总之,提供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激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

标签:;  ;  ;  ;  

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萎缩及其防治对策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