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地理集体备课再审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论文,集体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集体备课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课标和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的一系列活动。目前,集体备课已成为学校教研活动中的“重头戏”和“亮点”,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对于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更是教师走进新课标、实践新教材、促进自我成长的有效途径。
而今集体备课虽然蔚然成风,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与经验,导致实践效果不尽如人意,从某种意义上讲,集体备课已失去了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这与教师对集体备课存在错误认识有很大关系。
一、集体备课中存在的误区
1.视集体备课为“教案设计”
集体备课内涵十分丰富,教案设计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此外,它既可以反思教学,又可以总结经验;既可以剖析案例,又可以探讨方法。然而,不少备课组马虎草率、投机取巧,将教材的各章节平分给同年级的各位任课教师,由他们分头撰写教案,完成后交给备课组长,将其装订成册,谓之“集体备课”。此种做法既缺失了教师的共同探究与合作,又违背了集体备课的初衷与本质。
2.视集体备课为“资料拼盘”
目前正值信息时代,新的教育教学成果在网络上层出不穷。只要访问相关专业网站,就可以看到各种课例与参考资料。这些网络资源几乎囊括了众多优秀教师和教育专家的教学精品。教师输入关键词,点击鼠标,就可轻松下载。为此,不少备课组为减轻教师负担,迅速完成集体备课任务,利用现代教辅与信息资源,由各位任课教师分头进行“书刊剪贴”“在线查找”,最后“成功复制”。这种“拿来主义”又怎能体现“集体智慧”呢?
3.视集体备课为“权威垄断”
集体备课本该全员参与,凝聚群体智慧,但实际操作中往往由“权威”说了算,组长或老教师唱“独角戏”,年轻教师很难成为主角。试想,一孔之见又怎能取代群体研究的成果呢?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权威”的表现欲相对强烈,主动控制了集体备课的局面;二是大多数教师无“备”而来,甘当“懒汉”,习惯由主备人提供教案和课件,供全组教师使用;三是民主气氛不够,部分教师沉默寡言。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科组成员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更不用说集体智慧的生成与发挥了。
4.视集体备课为“模式教育”
集体备课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教学基调,而不是强调整齐划一,固化模式只能作茧自缚。实践证明,真正成功的课堂教学必须以教师的第二次个性化备课与深度加工为基础,然而许多教师“借用”主备人的教案和课件,“唱同一首歌”。教学上统一教案、统一教法、统一作业,把大家往一个“笼子”里赶,无独有偶,在课堂教学检查中同组成员上课的课堂结构也一成不变。模式教学的结果只能大大扼杀教师的创新思想和教学个性,进而降低教学效率。
5.视集体备课为“白玉无瑕”
有人认为集体备课体现的是集体智慧,应该无懈可击,因而无需反思与改进。其实不然,由于教学成员之间的各种差异,不尽如人意之处在所难免,主要表现在:重视教师教法忽略学生学法;重视课前备课忽略教后反思;重视程序推进忽略有效监管。从检查情况看,备课组教师的反思缺乏现实性与可操作性,缺少理性思维的火花与深度。有的教师虽然有所反思,但只停留在一般性回顾“我是怎么做的”,缺乏从理念的高度对自己(或他人)的教育教学行为和决策进行理性审视与分析。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只记好的教学方法、课堂结构和教学措施等,严重忽略了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突发事件、成败与得失的分析。
二、走出集体备课误区的五个策略
1.全面认识,驾驭要领
集体备课不是“教案之和”“资料拼盘”“家长专制”和“模式教育”,而是本组教师共同商讨重点难点、班情学情、教材教法等问题的“教学沙龙”。中学地理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以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通过相互借鉴启发,扬长避短,“庇千山之木于一台,汇百家之流于一体”。集体备课过程中对相关章节要领的把握十分重要,其教学要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方法。“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但基本教学要领是共性。教师应该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充分体现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长。
2.个人钻研,夯实基础
集体备课一般采取个人钻研与集中讨论相结合的形式。个人充分钻研是搞好集体备课的前提,卓有成效的集体备课是个人钻研的升华。我们强调集体备课必须在众多参与者对备课内容有充分思考和酝酿的背景下进行。常见的做法是:集体备课前,先明确任务,确定备课内容,从教材与学生的角度进行个性化的思考和解读,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吃透教材,把握学情,初步形成自己的个性教案。我们特别强调两项原则:一是走进教材,用足教材;二是跳出教材,超越教材,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去探究、思考和发现教学问题。要综合考虑如何落实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要在吃透教材与学情的基础上,善于多渠道收集整合相关信息,完成第一轮个人备课工作,为集体备课做好有效铺垫。
3.集中研讨,凝聚智慧
新课改强调的是教案“草稿”完成后,需要把集体备课的功能定位由以设计教案为主转向重在研讨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观点交锋、百家争鸣的局面,真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当然,集体备课集中研讨的形式多样。其一,“说课试讲”型。具体流程为:说课标要求→说教材教法→说学情学法;在此基础上,小组其他成员发表补充意见,展示研究成果;主备人综合大家意见认真修改,形成凝聚群体智慧并达成共识的集体教案。其二,“要点突破”型。坚决反对面面俱到的教学方式。行之有效的做法应是深入教材,取其要点,精细备课。其三,“名师导航”型。选择单元的重点章节分工开设精品课。由名师代表超前主备,并上示范课,备课组成员听课评课。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其四,“同课异构”型。强调比较不同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方法与教学效果,积极引发思维碰撞,体现教学个性,优化教学过程。同课异构可以更好地比较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方法,比较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更容易引发集体备课参与者的智慧碰撞,体现教师教学个性,明显提高集体备课的效果。我校高二第一学期地理备课组开展了“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的同课异构活动,备课组先在组内集体备课,确定教学要点,再由两位教师分别按照传统教法(讲授法)与创新教法(探究法)重新设计教案上课,积极展开讨论。这样多层面的合作、交流和改进的教学研究模式,效果明显。
4.求同存异,稳中善变
特级教师魏书生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应当像蜜蜂一样,在教法的百花园中到处采集对自己有用的花粉,回来酿造自己课堂教学的蜜。”求同存异应该是集体备课的思维导向。集体备课允许教师在统一目标、明确要求的前提下设计多条路径,提出不同方案,鼓励每一位教师从自身和学生实际出发,对教案进行修改补充,甚至再创造。狠抓“二次备课”关键部分的落实,倡导仔细推敲、主动探究,完善教案、深化教改,这样既能发挥集体的优势,又能彰显教师的个性,进而切实践行因材施教的原则。例如,对“东北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在教学中设计有两种不同的活动方案。
活动1.列表比较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提示:从主要农业区位与区位评价两方面比较。学生自学完成小组讨论并修正)
活动2.结合东北农业特色,分析回答下列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点评)
(1)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这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系?(2)与我国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劣势,但是也可以认为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优势。试分别举例说明。(3)地形和土壤条件对农业布局有何影响?(4)在社会和经济条件方面东北有哪些优势?
点评:在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中,最直接的因素是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条件。但是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还要根据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主要农业部门或作物的经营特点,去综合评估各种条件的优劣及相对的利用价值。
“活动1”立足教材,突出基础,浅显易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学可以完成任务,但区位评价有一定思维难度。该活动适合在习惯于传统教学且学习能力一般的班级开展。“活动2”用案例教学创设情境,提出对学生有吸引力、拓展思维的问题来设置,切合学生的认知心理与辩证思维发展的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开发智力潜能,为其搭建探究平台。该活动适合学习能力强的班级来完成。
5.深刻反思,不断完善
“反思”,即对自己教育行为乃至教育细节的一种追问、审视、推敲、质疑、批判、肯定、否定……我们只有通过反思、解剖自己日常教育实践,才能不断超越和提升自己的教育境界。如果说课前精心准备能保证上好上一堂课,那课后教学反思就能帮助我们一辈子上好课。因此,集体备课不仅要注重“课前”,更要强调课后的“反思”。就学校层面而言,也应该积极作为,加强对集体备课的监管,激发教师的内驱力与创造力,确保备课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包括对集体备课的例行检查,集体备课要按“集体研讨一分工备课—验收检查—形成个案—交流反思”五个环节来进行;推门听课,可以最真实地反映学校一线的课堂教学常态,掌握学校教科研工作的第一手资料,及时、准确地解决相关问题;多元评价,要求我们不断改革传统的评价制度,全面实施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科学评价体系,进一步激发教师的备课热情。使教师集体备课由被动督促变为自己的自觉行为,达到既发展学生,又成就自我的理想目标。就教师而言,还要将备课时的初衷与课堂的实践回顾比较,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策略是否科学、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足够的尊重、课堂生成处理是否妥当、问题设计是否有意义、情境创设是否到位等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再思考、再认识,并及时把体会、灵感和困惑等用教后札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此外,备课组成员相互反思共享,探寻解决问题的新办法也十分重要。集体反思、达成共识、民主决策、科学整改,是全面实现教师专业与教学健康成长的捷径。
笔者认为,就一节课的常规教学而言,我们可以做出如下反思:
(1)这节课的预设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如果达成度不高应如何改进?
(2)这节课课堂气氛如何?如果不够活跃,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3)这节课在教法方面还可以怎样改进创新?以后的教学该如何扬长避短,有所突破?
教学工作是一项既传统又创新,同时充满机会与挑战的事业,我们每一位地理教师理应在突破瓶颈、开创有效教学或高效教学的新局面上下工夫,争做教学改革的“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