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晖[1]2002年在《中行如何面对WTO的挑战与机遇》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已经正式加入了WTO,这对我国国民生活的影响是深远的;同时,银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WTO对我国银行业的冲击将是非常大。在这个情况下,我们有必要了解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都作了那些准备工作,WTO对银行业的冲击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其中,作为我国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银行——中国银行,则更有必要了解它的准备工作,现状以及中国入世后中行的优劣势。同时,我们也要探讨一下入世后中行应在哪些方面加强工作,以己之长克对手之短,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这对我国其他商业银行来说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文章通过分析中行的现状和目前的各项工作,同入世后中国在银行方面的开放带给中行的各项冲击——这些冲击不仅来自国际竞争对手,也来自国内商业银行的竞争——相比较,从而分析中行的竞争焦点和业务优劣势,来确定中行应该着重的准备工作。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中行在竞争中面临六个主要的问题:A、不良资产过高,资产虚拟程度较高,利润水平有下降趋势。B、经营规模偏小。C、筹集资本的渠道较为狭窄。D、人员素质参差不齐。E、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尽合理。F、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从业务发展的角度看,应当从四个方面去解决这些问题,包括客观经营环境、以银行卡为代表的零售业体系、以经营管理和人力资源为代表的管理体系、以电子手段为代表的科技水平四个方面。同时,中国银行有自身的比较竞争优势,包括A、港、澳及国外机构网络;B、外汇业务领域;C、投资银行业务;D、国际金融专业人才。这些比较优势是中行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 通过上述研究,我们认为WTO既为中行提出了各种现实的问题,也为中行提供了在竞争中成长和发展的机会。中行在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后,有可能快速发展,尽快实现自身的目标。
刘华[2]2004年在《论加入WTO后我国银行业发展战略》文中认为1997年12月13日,在WTO的主持下,7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了金融服务业贸易的多边谈判。世界贸易组织进行的金融服务谈判包括银行、保险、证券、资产管理等内容。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定在1999年3月生效后,已影响到世界95%的金融服务贸易。随着金融服务领域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提供广泛和优质的服务,无疑将对全球经济和全球金融体系产生重要的影响。 根据中美及中欧达成的协议,入世后中国银行业的开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中国承诺加入世贸后开放所有的外币业务,两年之后开放外资银行与中国企业之间的人民币业务,五年以后外资银行可以同个人进行本币交易,在地域与客户方面的限制将完全消除;2.入世五年后外资银行将享有完全市场准入;3.在业务范围上,外资银行可以接受所有公众贷款、存款和其他应付基金的承兑,各种类型的贷款,包括抵押贷款(比如说房屋抵押贷款)、消费信贷、信用卡信贷,还有金融租赁,所有支付资金的划汇及担保承兑等;4.在服务提供方式方面,外资银行可以跨境交付;5.在境外的消费方面,主要是信用卡消费,外资银行的信用卡消费将不受国界的限制。 中国加入WTO后,我国银行业与国际金融机构的融合、接轨不可避免,国际竞争势必在金融领域全面展开。国内金融机构在全方位的国际竞争中必然会有一个艰难的调整过程,民族金融业在业务、管理、监管和人才等方面将面临直接的冲击与挑战。我国加入WTO,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既有利又有弊,但从总体和长远发展上看,利大于弊。一方面竞争机制的引进有助于加快我国银行商业化进程,提高经营管理与金融服务水平,完善经营运行机制,增强国际竞争实力;另一方面外资银行涌入我国金融服务供应领域,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经营手段和科学管理经验,必将对我国银行业产生强烈的冲击,带来诸种负面影响。 面对WTO的挑战,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战略是:加快商业银行改革,按现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代企业制度要求,对国有专业银行进行产权改革,转变国有专业银行经营机制,把国有专业银行办成真正商业银行,加快非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面对外资银行即将进入我国市场这一现实,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彻底改变观念落后、管理落后、服务落后的状况,加快进行“企业再造”,营造竞争优势,实现经营智能化、经营方式网络化、机构网点虚拟化、业务综合化、金融活动全球化、组织体系集中化;加强风险监管,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和政策的可持续性,不断完善银行风险监管的基础条件,强化市场机制对银行风险的约束;加强政府保护银行业的措施,更加严格地限制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机构设置,尤其是限制已经在东部地区初步形成分支机构网络的外资银行在中国中西部的机构设置,防止这些银行在我国全境形成发达的分支机构网络,限制外资银行在华从事人民币业务的地域范围;加强对外资银行的监管。
黄晓阳[3]2007年在《WTO过渡期后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文中研究指明2006年12月11日,作为WTO成员国,中国按照入世协议,取消外资银行在中国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和客户限制,在承诺基础上对外资银行实行国民待遇。这意味了五年的WTO过渡期结束后,外资银行将与中资银行展开全方位的激烈的竞争,银行业将迎来新一轮并购潮,新的市场竞争格局将逐步形成。07年1月20日结束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更是标志着经历了改革阵痛的中国金融业正迎来了历史性拐点。本文将海内外学者关于银行业改革的理论和观点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提出:中国银行业改革的重中之重在于国有银行改革,同时必须加快金融创新。本文依据相关资料和数据,通过对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的差距、国内叁大国有上市银行的竞争力状况、东莞建行在同业中的优、劣势叁个层次的比较分析,对WTO过渡性保护期结束后外资银行的八大核心业务与带来的挑战、中国银行业的竞争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进而以建设银行(特别是东莞市分行)为研究对象开展实际探索,指出银行企业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改进的对策建议:重点抓住“四管理”和“一渠道”,即品牌管理、客户管理、产品管理、服务管理和分销渠道。文章共分六章,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简要介绍本论文的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二章阐述国内外银行改革观点和理论,通过综合分析,探索适合的银行改革方向。第叁章阐述入世五年来中国银行业竞争现状。第四章讨论中国银行业在WTO过渡性保护期结束后的面临外资银行的挑战和对策。第五章论述中国建设银行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第六章进行东莞建设银行的现状分析并提出发展策略。希望本文能为相关银行领导层的战略规划提供决策参考。
韩文江[4]2002年在《机遇和挑战并存》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在银行商业化改革、发展融资市场、金融多元化方面取得了显着成就,并形成了一个分业管理体系下,较为完整的金融体制框架。但是由于各种历史、体制的原因,我国的银行业一直存在着许多隐藏的问题。面对即将加入的WTO,我国整个金融系统都面临着挑战,尤其是关系到国家命脉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其能否顺利完成进一步的商业化改革和国际化转变,在竞争中增强国际竞争力是问题的关键。在本文中,主要探讨了我国银行在加入WTO前后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并试着寻找相应的解决对策。 在第一部分中,简述了我国银行业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介绍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行业中的重要地位,并进一步指出国有商业银行因体制等原因造成的历史包袱和现行经营和监管的缺陷。通过与全球其他大的银行比较可以发现,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相对较弱,在税前利润、实际利润增长率、资本利润率、资产收益率等反映经营效益的指标排名中都属于世界同业中等偏下的水平。究其缘由,主要有产权属性不明晰,计划经济体制所遗留下的组织架构无法适应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国有企业经营亏损的转嫁,尚未完善的银行企业化制度,以及信用观念的淡薄与法制精神的缺失等等因素。而与此同时,进入我国的外资银行和金融机构在经营规模和业务范围上正不断扩大,并将利用它在规模、体制、管理、信息数据处理和咨洵服务、中间业务、政策法规、用人机制上的优势,于中国加入WTO的今后几年内对我国银行业构成全方位的冲击和挑战。 在第二部分中,主要讲述加入WTO后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世界贸易组织是致力于建设国际贸易规则,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和提高各国贸易政策的透明度的国际性组织。随着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经济贸易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为了在新兴的全球性的市场中占有一定份额,我国已积极准备加入WTO。金融市场的开放,执行金融服务贸易协定(GATS)的相关规定,已是大势所趋。考量了世界银行业的发展趋势,比较了中外银行各自的优势后,可以看到我国商业银行需要面对的是来自国外成熟的金融市场中,有着成熟的服务管理经验的金融业者的冲击和挑战。根据1999年3月1日生效的新的《金融服务贸易协议》的要求,在进入WTO后,我国将对外开放银行、证券、保险和金融信息市场,并与外国同业在享有同等权利的基础上进行竞争。目前竞争的重点首先在中间业务: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起步较晚,科技服务手段落后,严格的分业管理等因素,使中间业务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从业范围窄,创新能力差,金融产品单一,为市场提供智力服务而从中收取手续费为主的业务很少,由此带来的直接结果是盈利能力低且缺乏专业经验。其次,在投资银行业务方面:中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发展成熟的严格意义上的投资银行。其它的竞争点还有批发和零售业务等方面。竞争给我国金融业带来许多的风险,也会使国有商业银行失去部分原有的市场份额。 但竞争机制的引入和对外开放的加强也给中国银行业带来新的机遇。在文章的第叁部分中,主要论述了加入WTO可以从很多方面推动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它既有利于改善银行系统运作发展的外部环境,又将利于国有商业银行市场运行机制的根本性再造,。在促进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深化的同时,促使国有商业银行向国际标准接轨。加入WTO还将有利于学习和借鉴外资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有利于拓展海外金融业务等,为实现跨国经营提供了机遇。在不可避免的激烈竞争面前,我们应充分利用本土经营,文化背景,固有资产规模等方面的优势采取积极的对应策略。包括战略优势地位的维持,银行间协作联合,自身的不断完善,在新业务领域主动与竞争者对抗等等。同时,在竞争的基础上应积极开拓与外资银行多个领域间的合作及互补,以达到提高竞争实力,降低风险,促进业务多元化发展的目的。另外,本文还从宏观政策调整的角度探讨了加入WTO后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方向,以及最优化地进行金融资源配置的可能性。 结语: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来自外国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和挑战是空前的,但只要我们认真准备,积极应对,并抓住WTO带来的巨大机遇,就完全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姜福英[5]2008年在《外资银行进入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文中指出2006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WTO过渡期结束,中国银行业开始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当前中国银行业与国际先进银行有较大的差距,面对未来,中国银行业唯有正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不断变革,才会在后WTO时代开创新的篇章。本文从叁个部分对“外资银行进入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进行论证。第一部分,介绍了外资银行进入给中国银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发展机遇方面,主要从有助于大型中资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及银行体系的稳定、有利于推动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及有利于金融科技水平的整体提高4个方面加以介绍;在挑战和冲击方面,主要抓住了冲击最大的4个方面,对中间业务和零售业务的冲击、对客户和人才造成的冲击、对银行业安全的挑战及对银行体制形成的冲击进行论证。外资银行的进入,使得中国银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利用机遇,发现并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才能应对挑战,所以找到中国银行业发展薄弱的症结,才是当务之急,现阶段中国银行业自身存在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第二部分,从国内大型商业银行注重强调规模优势,过度依赖外资,战略定位不清晰,国际定位不切实际;所处的外部环境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外资银行进入给中国银行业带来诸多风险;银行体系治理结构存在缺陷四个方面阐述了现阶段中国银行业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不是目的,目的是解决问题。中国银行业应主动调整发展战略,沿着明确的发展方向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第叁部分,作为本文写作的着眼点,从如下五个方面:积极学习和借鉴外资银行的经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零售业务;银行业监管工作的新思路;推进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向实质性发展;商业银行要逐步深化和扩大金融创新;加快深化银行体制改革及建立主动的银行安全战略论证了外资银行全面进入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战略。我们相信中国银行业能够借助融入国际银行市场之际,不断学习和借鉴,加紧自身建设和变革,进一步发展壮大,不断提高竞争力,赶超世界一流银行。
刘莉[6]2002年在《加入WTO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了WTO,这必将对我国对外贸易、社会经济各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中包括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认真研究加入WTO后对我国银行业的深刻影响并探讨相应的对策,是当前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际应用课题。本文围绕这一课题,重点研究了我国加入WTO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对中外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根据我国的国情提出了我国银行业的对策。 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对WTO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与对策进行分析,以期对我国银行业更好地应对WTO的影响与冲击有所帮助。 在第1章中,我们分析了WTO关于金融服务业开放的规定,并简单介绍了面对WTO我国政府关于金融服务的承诺:在第2章中我们详细分析了加入WTO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包括:我国银行业加入WTO的收益与成本、外资银行的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的挑战、我国加入WTO的金融安全等方面;在第3章中我们将中外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认识到了我国商业银行在与外资商业银行竞争中的不足;在第4章中根据我国的国情提出了我国银行业的对策,包括:加快商业银行改革、国有商业银行竞争战略的调整、加强风险监管、政府加强对银行业的保护、有效监管外资银行的政策选择等。
王丽媛[7]2004年在《入世后我国商业银行的战略抉择》文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浪潮冲击着世界的各个角落,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金融服务业的开放是的一种趋势,加入WTO是我国政府顺应这一历史趋势的必然选择。我国加入WTO后,按照《服务贸易总协定》基本原则的规定,将进一步对外开放国内金融市场,赋予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全面、对等的市场竞争环境。但是长期以来,中国的金融业在较为封闭的情况下,已经习惯于国家的垄断保护,面对严峻的竞争,为求得生存和发展,他们必须迅速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我国开放银行业的时间表已经确定:中国入世后,立即取消外资银行在上海、深圳、天津、大连的地域限制;入世1年内,取消在广州、青岛、南京、武汉的地域限制;入世第2年,取消在济南、福州、成都、重庆的地域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对中国企业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入世第3年,取消在北京、珠海、厦门、昆明的地域限制;入世第4年,取消在西安、沈阳、宁波、汕头的地域限制;入世第5年,取消全部的地域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对中国居民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截至目前,已有近200个外资银行机构在中国的主要城市开展业务,其中有13个城市、100多个外资银行机构开办人民币业务,包括对外商投资企业和中资企业提供人民币服务。按照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的承诺,我国要在2006年年底以前,给外资银行完全的国民待遇。这也就意味着,到2006年底,所有其他非审慎性的、不同于中资银行的限制也都将随之取消,因此中资银行的比较优势将大大地削弱。随着2006年的逼近,银行业竞争将日趋激烈,中资银行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而长期曲折的历史发展进程,遗留下沉重的包袱,沉淀下来许多问题:总体经营水平较低,资本金不足,不良资产占比高,新增贷款安全得不到保障,垄断程度高,效率低下,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产权关系<WP=44>不明晰,可以说历史是沉重的。在推进改革,逐步解决历史问题的同时,我们又面临着在改革创新中触发的新问题:银行组织结构不合理,管理水平较低;经营品种单一,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差,竞争不理性;电子化水平低;金融人才缺乏;监管效果不理想。在改革面临的诸多问题中,中资银行提高竞争力所面临的最大障碍和困难,是公司治理结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及产品创新的落后。也正是这些问题,导致中资银行不良资产比率过高,风险集中度过高,经营成本和损失过高,产品创新能力较低,业务盈利能力较低,资本补充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不足,最后导致其市场竞争力的下降。而这些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靠自己来解决,需要借助外部的力量,不断推进自身的改革,以提高核心竞争力。WTO给我们带来了竞争的压力,发展的挑战,也同时带来了改革的契机,发展的机遇。外资银行进入后,将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上百年积累的经验、全球化的管理能力、全方位的服务,以及形成的银行保险、证券混业经营的优势,争夺黄金客户群体,吸引优秀人才,抢占市场份额,同中资银行一决高低。面对强劲的对手,中资银行确实感到了压力,但同时应该看到,通过与外资银行的全面接触,也给我们带来了宝贵的发展机遇和发展动力。借助外力,有利于促进中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促进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不断完善,促进资本充足率的提高,促进银行业务和产品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中资银行国际化水平的提升,增强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由此会促进中国银行业的安全稳定。我国银行业要充分认清形势,紧紧抓住机遇,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适时稳步地推进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我们的后发优势,在改革发展中解决存在的历史和现实问题。银行制度改革既影响到经济体系的方方面面,也要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既要依靠政府的适当扶植,又要依靠银行系统<WP=45>的自身努力。一方面政府要有步骤的开放金融市场,保障金融安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治理社会信用环境,加快政府职能转换,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为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银行业要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全面完善金融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产权明晰、责任和利益对称的经济实体;加强内部改造,实施发展创新策略;吸纳西方商业银行先进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推动金融工具的创新,降低银行业风险,强化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和无形资产观念、提高竞争力;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实施长期稳定的改革发展战略,依托网络化的发展,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优质服务;实施人才战略,建立起全新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推进监管体制的改革,以风险监管为核心,实现对金融机构进行全面及时的监管,使金融体制的改革发展在一个有序的竞争环境中进行。银行体系只有扬长避短,加快改革与创新的步伐,提高银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才能突破历史的桎梏,摆脱困境,使金融交易规范化和国际化,尽快与国际顺利接轨并走向世界。因此,股份制改革不是目的,上市也不是目的,我们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我国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彻底解决我们存在的历史和现实问题,使中资银行能在更加长远的未来长期稳定地发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实现我国经济宏观发展的战
肖怀谷[8]2004年在《中国银行面对入世的竞争力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以及世界网络经济的形成,将给金融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已加入WTO,为适应新的形势,中国银行必须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各种科学技术以及国际银行界先进的金融工具和制度创新成果,尽快缩短自身金融改革的探索时间,少走弯路,减少改革风险,结合我国金融体制的具体特点和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发展模式,缩短中国银行与国外先进商业银行之间的差距,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中国银行能否把握住这一发展良机,更好地迎接挑战,本人认为既存在希望,又面临困难。从外部条件来看,目前政府职能、政府行为尚未彻底从计划经济模式转换过来,法制建设不够健全,央行监管不力,社会信誉较低。从中国银行自身来看,产权关系不明晰,管理者缺乏应有的压力和动力,员工知识结构不合理,业务品种单一,管理体系不合理,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普遍没有危机感。在我国进入WTO后,中国银行具备一定与外资银行抗衡的实力,但要在全面开放的金融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银行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科学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才能建设成为真正的现代化商业银行。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目前中国银行的经营状况。(由于本文写作开始于2003年10月,所以引用的是中行2002年及2002年前的数据)。接着介绍了关于企业竞争的若干理论,为中行的竞争力分析做了理论铺垫。然后对中国银行的竞争力进行了优势劣势分析比较,得出中国银行所面临的困境和有利条件。最后,指出了中行目前面对的挑战,针对若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本文在分析了中行的经营状况后,结合竞争力的理论,系统的分析了中国银行的优劣势,进而为中行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指出中行应该在人才培养、科技投入、强化市场营销观念、有效化解金融风险以及注重培养无形资产观念等方面苦下功夫。
王红霞[9]2003年在《建立中华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及框架安排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首先系统研究了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动因、特点及理论的新发展,值得指出的是,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理论常见于各种教科书及研究文献,本文并没有重复叙述这些理论,而力图从政治、经济、外交等各种因素、动机综合分析和归纳在不同阶段,不同国家和地区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因及选择,借此总结出一般的规律,以便为我国的区域一体化战略寻求理论支持。本文接着通过分析香港、澳门、台湾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以及两岸四地的现实的经济依存依赖关系,得出两岸四地自发的现实的经济一体化已经发展到相当水平,迫切需要在政策层面进行协调和制度安排为现实的经济一体化深化发展提供制度的保障。中国大陆面对日益扩大和不断深化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难以置身其外,并且作为域外国家已经受到其他区域集团的贸易转移效应的消极影响。因此作为政治大国和经济大国,无论是从全球战略还是从地区战略的角度,都需要建立以自身为核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安排。中华自由贸易区的创建是符合两岸四方经济发展规律的现实选择,应成为新世纪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重中之重。本文在以上分析创建中华自由贸易区必要性的基础上,针对现存的各种疑虑进一步分析了其建立的可行性。包括与WTO规则、“一国两制”原则的符合,对港澳自由港制度的影响,及不同政治体制下各地政府功能的协调等问题。并借鉴其他区域贸易协定的经验和做法,结合两岸四方经济贸易关系的现实和特点,对中华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安排提出建议和初步设计,并重点研究了中华自由贸易区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安排及原产地规则的制定和实施
于东升[10]2004年在《金融发展中的创新:理论与中国的金融改革》文中指出不同的国家之所以具有不同的金融发展路径以及深化水平,正是由于不同国家金融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活动产生和扩散的过程以及制度环境存在着差异性。我国的金融发展之所以具有与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不同的路径,原因正是在于我国的转型经济与西方的市场经济之间的差异,不仅决定了金融创新的环境、动因的不同,而且决定了金融创新效应的差异。 与发达国家金融创新活动进行国际比较可以发现,我国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的起点是处于金融抑制状态,这个起点状态的特点首先是金融深化水平较低,金融体系不发达;其次是我国的金融体系从一开始就是处于国家控制下的国有金融体系,金融创新的微观主体缺乏追求主动创新的经济激励。这样就决定了在一定程度上国家是推动金融创新的主体,金融创新的方向和宏观过程掌握在国家手中。因此,从根本上而言,我国的金融创新表现为对国有金融体系的不断改革的过程,其本质特征就是国家推动下的金融制度变革和创新。 通过构建一个基于市场准入限制的分析模型对我国金融创新的本质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指出了中国金融创新面临两难困境的根本制度原因。我国金融创新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在金融制度变迁的过程当中,金融风险也表现为一种制度性的整体风险,而且作为金融创新的推动者,国家也必然是金融风险的承担者。由此,我国的金融改革和创新中存在着一个两难困境。由于金融创新的微观主体缺乏创新的激励,国家成为推动金融创新活动的主体,但是金融机构产权结构的缺陷又使得金融机构利用金融创新活动进行寻租和掠夺的行为盛行,而且国家对金融机构寻租行为进行监管的成本极大化而导致监管效率低下,这样我国金融改革中金融创新活动的微观风险就容易加总转化为制度性整体风险,从而使国家陷入一种两难的困境,为了推动改革、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国家需要鼓励金融机构的创新活动,但是金融机构又会利用金融创新进行寻租而导致社会金融风险的积累。 在此模型的分析基础之上,随后开始对中国的金融改革和创新活动中的几个重要的问题进行具体的研究,包括国有银行、资本市场的改革问题以及金融衍生产品及其市场在我国的发展。最后从总体上提出了几条简单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中行如何面对WTO的挑战与机遇[D]. 延晖. 大连理工大学. 2002
[2]. 论加入WTO后我国银行业发展战略[D]. 刘华. 武汉理工大学. 2004
[3]. WTO过渡期后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D]. 黄晓阳. 广东工业大学. 2007
[4]. 机遇和挑战并存[D]. 韩文江.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
[5]. 外资银行进入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D]. 姜福英. 吉林大学. 2008
[6]. 加入WTO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 刘莉. 武汉理工大学. 2002
[7]. 入世后我国商业银行的战略抉择[D]. 王丽媛. 吉林大学. 2004
[8]. 中国银行面对入世的竞争力分析[D]. 肖怀谷. 西南交通大学. 2004
[9]. 建立中华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及框架安排研究[D]. 王红霞.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3
[10]. 金融发展中的创新:理论与中国的金融改革[D]. 于东升. 西北大学. 2004
标签:金融论文; 中行论文; 银行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银行监管论文; 中国银行信用卡论文; 国有商业银行论文; 金融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金融创新论文; 外资银行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