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以来英国的宏观经济与政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国论文,宏观经济论文,年代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英国的经济自80年代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之后,一度曾呈现出少有的活力。然而好景不长,一进入90年代,英国经济便重新遇到麻烦。90年代第一年,严重的经济衰退即已露头,一度减弱了的失业与通货膨胀互换现象或所谓“菲利普斯规律”重新活跃起来。英国的经济境况究竟如何,宏观经济政策走势怎样?诸如此类的问题,为世人所关注。
一、经济走出衰退,前景不容乐观
1990年10月,当时正值经济衰退初期。该年上半年,经济已呈低速增长之势,后半年则接近零增长,结果全年实际经济增长率只有0.6 %。随后,整个1991年和92年的大部分时间,经济呈负增长, 其中91 年GDP比上年下跌了2.1%,1992年又比91年下跌了0.5%。此次衰退, 无论从持续时间上,还是从GDP跌幅上来衡量, 都是近四十多年以来最严重的一场衰退。但衰退的原因,主要不是内生的,而是来自外部。因为80年代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之后,英国经济的对外依赖程度加强了,其经济成长在更大程度上要借助国际市场尤其北美和欧洲大陆市场的扩张。然而80年代末90年代初,号称西方经济“火车头”的美国经济极不景气:89年出现衰退征兆,90、91年最终进入衰退之中。至于欧洲大陆,大部分工业国的经济境况比英国还差。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90年代初的经济衰退,是由北美和欧洲拖入的。
英国经济是在1993年上半年摆脱衰退的。1993年下半年,英国在欧盟国家中率先摆脱衰退,重新使经济恢复了活力,并且实现了出乎人们意料的增长;直到该年5—6月份,许多经济学家估计其全年经济增长率不会突破1%,但结果却达到了2.2%的增长率。1994年,GDP 增长率更达3.8%。到1995年初,英国经济显然已成功地摆脱了衰退, 进入新的繁荣阶段。
此次英国经济摆脱衰退转入繁荣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其一,经济复苏、GDP的增长是与通胀率的下降同时发生的。1990年, 英国的通胀率曾高达9.5%,1991年降为5.9%,1992年降至4.5%。93、94 年虽然经济出现强劲复苏,但通胀率却进一步得到控制,其中93年降至3%, 94年降至2.4%。在经济复苏的同时,失业率的下降也很明显:1993 年高达10.3%,1994年跌至9.3%,1995年预计将跌至8.4%。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此次经济复苏中“菲利普斯规律”活动有所减弱。
其二、此次经济繁荣是投资促成的,属投资繁荣型增长,而非消费繁荣型增长。统计资料表明,固定资本投资在1993年的增长率只有0.3%,1994年猛增至3.2%,1995年前10个月超过6%。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消费需求不振,工资增幅低沉。据分析,近几年英国的投资增速加快,主要原因在于其劳工市场发生了有利于投资者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吸引着英国投资者,而且吸引着海外投资者。正如美国《商业周刊》上的一篇评论所言:“对于寻找一个向欧洲等地出口基地的外商来说,英国新的劳动力市场成了一个十分有吸引力的地方。”而新的劳工市场的形成,是80年代劳工市场改革的直接结果,正由于此种有吸引力的劳工市场,近几年以来,英国成了外国直接投资的一个新热点。1993年,它接纳了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17.4%,这占当年美国对欧洲直接投资总额的35%。
其三,出口扩张是经济复苏、繁荣的主要动力之一。近三年以来,英国外贸出口增幅连年高于GDP成长率。其中1993 年增长了3.3 %, 1994年增长了8.9%,1995年上半年增长了近9%。与此同时,进口则保持了较低的增幅:1993年为2.8%,1994年为5.9%,1995年预计不超过5%。出口猛增与进口有节制的增长,改善了英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经济虽然以较低的通胀代价摆脱了衰退,呈现出繁荣局面,然而自1995年下半年以来,许多迹象表明,英国未来几年的经济前景依然不容乐观。1995年上半年,英国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增长步伐明显放慢,其中尤以美国突出。从1994年初到1995年2月, 美联储为抑制通胀曾先后七次调高利率,将其经济增速由1994年的4.1%放慢至3%以下,这使整个欧洲工业国的经济预期增长率均出现下调。英国也不例外,年初4 %以上的增长预期降至下半年的2.7%, 因为它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比欧洲大部分国家都高。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今后两年英国的经济增长率,将维持在3%以下的低位上。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 直到1995年上半期,英国公众对经济复苏的评价仍很低,大部分人对经济前景仍持极低的预期,这反映在公众消费增速的低速上:1993年私人消费只增长了2.7 %,1994年增长了2.6%,而95年的增幅率估计不超过2.1%。上述迹象表明,经济持续增长仍缺乏足够的动力。
二、货币主义原则仍然得到贯彻,但政策策略较为灵活
在经济由衰退转入繁荣的过程中,英国政府所奉行的宏观经济政策,仍然具有鲜明的货币主义特色。具体表现是,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纳入追求“稳定”的货币供应量政策的轨道,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力求实现低通胀下的适度经济增长。为此,英国政府在追求经济政策总目标的过程中,总是将两大宏观经济政策与具体的信贷及货币供应指标联系在一起:一个是,将财政政策目标与公共部门借贷需求(PSBR)挂钩,继续坚持已确定的削减公共部门开支,平衡财政,力求缩减PSBR以缓解财政对货币供应量的压力;另一个是,将货币政策目标与具体货币供应增长指标挂钩。按照1992年所确定的指标,中期内英国狭义货币M[,0]的年增长率为0—4%,广义货币M[,4](M[,0]加银行及建筑协会系统的储蓄存款)的年增幅为3—9%。
然而,上述货币主义政策在实施中却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其中困难之一是,由于持续近三年时间的经济衰退,财政收入锐减,而经济“内在稳定器”作用扩大,支出扩大,因而平衡预算计划落空,财政赤字剧增,公共部门借贷需求急剧扩大。根据英国官方公布的资料,80年代末,英国财政即已扭转多年“非结构性赤字”局面,PSBR一度呈负值,处于公共部门债务偿还状态。1990年,PSBR仍有5亿英镑的负值。 然而自1991年开始,情况急转直下,PSBR转为正值,当年高达138亿英镑, 占GDP的2.8%;1992年增至370亿英镑,占GDP的6.1%,1993 年进一步增至450亿英镑,占GDP的7.9%,创14年以来的最高记录。1994 年的PSBR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占GDP的6.9%。如此之巨的财政赤字,使英国政府借助财政政策保持稳定货币供应量的打算落空。
困难之二是,由于严重经济衰退,加上欧洲货币体系频频发生危机,英国政府借助货币政策抑制货币供应量增长、稳定英镑汇率的努力将于失败。当前的经济衰退使紧张的货币政策不得人心,从1991年起,货币当局就不断受到投资者和抵押贷款借贷者要求降低利率的压力,而当经济明显呈衰退之势时,压力骤增。与此同时,英镑在欧洲货币体系中不断受到贬值压力,随着英国经济衰退加剧,用提高利率来稳定英镑汇率的努力越来越困难。而1992年9月发生的欧洲货币危机, 最终使此种努力以失败告终。因为在9月15日英镑对马克暴跌之后, 一天之内英国财政大臣曾宣布两次提高利率,将基础利率由10%提高到15%,亦未能阻止英镑汇率下跌。面对此种局面,英国政府不得不宣布退出欧洲汇率机制。由此,货币政策解脱了维持英镑汇率的艰难任务。
正是在遇到上述两大困难的情况下,从1992年年末起,英国政府被迫从强硬的货币主义政策后退,改双紧的宏观经济政策为松紧搭配的经济政策。这种较为灵活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迄今呈现出两个阶段:一个是,从1992年9月退出欧洲汇率机制,到1994年初, 实施松紧搭配而以松为主的政策。这期间,反映货币政策松紧程度的基础利率不断被调低:由1992年9月之前的10%以上,降至次年1月份的6%,年底的5.5%和1994年初的5.25%。与此同时,把财政政策维持在“中性”位置上,即所谓既不为刺激经济而减税或增加公共开支,又不为缩小财政赤字而减少开支,任由财政系统的“内在稳定器”发挥作用。这实际上也属于一种以松为主的财政政策,因为在经济处于严重衰退的情况下,失业人数的增加就意味着社会保障系统开支的增加和政府税收的减少,赤字财政的效应会增大。这种效应还与英国政府支出规模的扩大有关: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英国政府支出在GDP中的比重由40%以下升至44%强。
松紧搭配而以松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虽然将英国经济从衰退中拉了出来,但到94年初又暴露出新的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有二:一是,货币供应量增长超标,尤其是M[,0]在1993年突破6%,1994年突破7%,而英国政府设定的目标是0—4%;二是通胀预期升高。虽然在1994年初,通胀率仍在3%以下的低位上,但由于到该年4月份为止的12个月中,消费信贷猛增了10%以上,商品价格上涨了3.7%, 因此经济界对未来两年的通胀预期骤然提高:1995年为4%以上,96年突破为5%,而英国政府承诺的通胀率在2%以内。面对上述问题,从1994年2季度开始,英国政府不得不对松紧搭配而以松为主的宏观政策进行某些调整,由此形成了松紧搭配政策演进的第二阶段。其中调整之一是,将中性财政政策改为以紧为主的财政政策。从该年4月份新财政年度起, 放弃大选时的减税承诺,改为加税,主要项目有四:(1)把增值税(VAT)征收范围扩大至家用燃料、电力;(2)把国民保险税由9%提高到10%;(3)调低已婚家庭所得税起征点;(4)减少对抵押贷款利息税减免度。 据测算,上述加税措施的落实,将使英国纳税人的税负平均值超过1979年保守党上台之前的水平。而1995年开始的新财政年度,又增加了66亿英镑的税收。税收的不断增加,表明财政政策在抽紧,与不断抽紧的财政政策形成对照的是,货币政策以通胀预期为转移,时紧时松。其中从1994年第二季度到1995年5月份之前,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将基础利率由5.25%渐次提高到5.75%、6.25%和6.75%。从1995 年5月份开始,为刺激经济,又倾向于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其标志是,5 月份财政当局顶住了金融界提升利率的压力,坚持维持6.75%的利率不变,下半年则略微降低利率。
总起来看,近五年以来英国宏观经济政策依然未离开货币主度政策的基本原则,但在实施过程中,其手段、策略则不时变化,较为灵活。
三、临近大选,经济政策受到短期政治利益的重压
尽管英国经济摆脱了萧条,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执政党多年以来所梦寐以求的低通胀代价的经济增长,然而迄止目前,英国政府并未赢得英国公众的多少支持,相反,保守党的支持率却在不断下降。其不得人心的程度,正如1995年3月11 日《经济学家》杂志的一篇政策评论所说的,时至今日,保守党政策的“每一项政策都是不受欢迎的”。此种情况若继续下去,1997年大选失败当成定局。
政府在英国公众中的支持率之所以降到如此之低的程度,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现时英国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保守党执政以来的政策,主要使富人得益。反对党正是抓住了公众的这种情绪,对保守党的所有政策都予以否定性评价。比如说私有化把国家家底廉价卖给了富人,税制改革将税负重头从富人肩上移至穷人肩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剥夺了许多穷人享受的福利,而它的劳工制度改革,则压低了工薪阶层在劳资纠纷中讨价还价的地位。如此等等,对英国公众情绪的影响非常之大。除此之外,最令公众失望的是,当权者在1992年大选中,曾将保守党标榜为“低税党”、“减税党”,然而从94年起,却自食其言,不断加税。
面对不断恶化的支持率,保守党内部要求放松财政政策、降低税收以迎合选民意向的呼声不断提高。种种分析也表明,执政党要在1997年大选之前重新赢得选民,减税也许是最便捷的办法。然而,从长远的经济目标来衡量,减税因而放松财政政策的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首先,它将使PSBR上升到难以容忍的程度。据估计,将所得税减少50亿英镑,就会使PSBR在GDP中的比重升到3%以上,而50亿英镑的减税额尚不足以左右选民的情绪,更大额度的减税则会将PSBR在GDP 中的比重推到繁荣时期创记录的水平,它对未来经济的影响则是可以预料的。第二,按所谓“金的规律”(Golden Rule),政府借贷不应超过净投资额, 目前英国净投资额减去PSBR后一般只剩10亿英镑左右,这意味着今后几年的政府减税余地不足10亿英镑,这一减税额对选民不会有丝毫影响。第三,减税将加大货币政策承受的压力。在目前经济平稳增长的情况下,任何减税举措都会刺激需求,促使通货膨胀抬头,而通胀又是公众最痛恨的。要抑制通胀,就得抽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据测算,若减税40亿英镑,就得将基础利率提高到8 %以上,才可不引致通胀抬头。然而,高利率无疑会加大投资成本,强化英镑汇价,对投资、出口产生收缩效应,并可能断送目前的繁荣。
尽管有如此之多的严重后果,但许多人士预料,减税势在必行,且不得晚于1996年上半年。结果如何,有待时间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