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体会论文_张玲

浅析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体会论文_张玲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杏树乡卫生院 154512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在2009年3月至2011年9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128例糖尿病胃轻瘫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使用中医中药对症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一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对疾病治愈率和控制率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临床症状改善上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中医中药通过对糖尿病胃轻瘫的辨证对症治疗有显著的诊疗效果,临床症状改善,治疗有效率高,有非常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

糖尿病胃轻瘫(DGP)的概念由Kassander于1958年首次提出[1],DGP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在发病学上与糖尿病相关、以胃排空延迟为主要特征、不伴有机械性梗阻的胃动力障碍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高血糖症、血清胃肠激素失调、微血管及平滑肌病变有关,临床主要表现为腹胀、恶心、呕吐、厌食、早饱、嗳气、餐后症状加重[2],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糖尿病的控制。西医治疗多用促进胃动力药,如胃复安、吗丁啉、西沙必利等,效果不确切,且不良反应多,采用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疗效显著,现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09年3月至2011年9月就诊我院内科的128例糖尿病胃轻瘫的病人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4人,男30例,女34例,年龄43-65岁,平均年龄(55±3.26)岁,病程3-10年,平均病程(6±1.71)年,合并末梢神经炎30例,视网膜病变10例,糖尿病肾病24例;观察组64人,男28例,女36例,年龄41-63岁,平均年龄(52±1.33)岁,病程2.5-9年,平均病程(5±2.09)年,合并末梢神经炎34例,视网膜病变9例,糖尿病肾病1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长短,并发症等方面对比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128例均接受严格饮食控制和降糖药的系统治疗,血糖控制在<6.1mmol/L,①符合1985年WTO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②伴有胃轻瘫症状,早饱、厌食、餐后上腹饱胀、嗳气、恶心、恶心、呕吐、上腹不适或疼痛;③胃十二指肠钡餐:胃扩张,蠕动减弱或消失,十二指肠球部无张力,饭后十二小时仍有食物在胃内滞留;④胃镜、B超检查排除有消化性溃疡及肝、胰腺器质性病变。

1.3方法观察组根据祖国医学四诊合参,辨证论治:①:患者表现为吞咽困难,胃脘部痞满胀闷,纳呆,肢体困重,痰多,舌滑苔黏,脉濡缓,判断为脾虚痰凝型,采用健脾除湿法,选用四君子汤合二陈汤加减治疗(主方为党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炒扁豆12克,陈皮6克,法半夏10克,厚朴15克,甘草6克,神曲12克)。②患者表现为吞咽食物困难,情绪不适,口渴喜冷饮,烦躁易怒,胸中出现烧灼感,舌质红,苔黄糙,脉弦滑或弦数判断为肝胃郁热型,采用清泻肝胃之热的方法选用玉女煎加减治疗(主方为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熟地黄12克,麦冬12克,牛膝12克,黄柏10克,赤芍12克,枳壳10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③患者表现为胃脘不舒,气短乏力,体短懒言,食后脘腹胀满,食欲减退,喜热喜按,得温则舒,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虚大无力判断为脾胃虚弱型采用补脾益气,健运升清的方法,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主方为党参15克,黄芪15克,白术12克,陈皮6克,柴胡9克,甘草5克,当归9克,升麻6克)。④患者表现为胃脘痞塞,头目眩晕,胸闷不饥,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身重倦怠,或咯痰不爽,大便不爽,舌苔浊腻,脉滑判断为痰湿内阻型,采用祛湿化痰,顺气宽中方法治疗选用平胃散合二陈汤加减治疗(主方为苍术10克,法半夏12克,陈皮9克,茯苓15克,甘草6克,枳实10克,薤白10克,生姜10克,甘草6克)。⑤患者表现为胸脘不舒,痞塞满闷,食欲不振,心烦易怒,胸胁胀满,或时作叹息,舌苔薄白,脉弦判断为肝气郁滞型,采用疏肝解郁,理气消痞法治疗,选用四逆散合越鞠丸加减(主方:柴胡10克,神曲10克,白芍12克,枳实10克,川芎10克,香附10克,甘草6克,郁金10克),以上中药浸泡15分钟后加水800毫升煮沸15分钟后温服,一日两次,每剂药可水煎服两次。对照组服用吗叮啉片治疗,每次20g,一天三次,饭前半小时口服。两组患者均连续服药1个月,治疗前后均测量空腹血糖,期间均做临床记录,查血、尿、肝肾功能。

1.4疗效判断标准痊愈:症状消失,胃镜钡餐显示胃无扩张,胃蠕动正常,胃排空时间恢复正常,饭后十二小时无食物滞留在胃内;有效:症状基本消失,胃镜钡餐显示胃无扩张,胃蠕动基本正常,胃排空时间基本正常,饭后十二小时有少量食物滞留在胃内;无效:症状基本没有改善,胃镜钡餐显示胃病扩张,胃排空时间没有改善,饭后十二小时有大量食物滞留在胃内。

1.5统计学方法所有临床资料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包。计量资料属正态分布的采用(χ±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率的比较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见表1。

3讨论

根据文献报道:至少有52%[3]以上糖尿病患者伴有胃轻瘫,一般认为本病多与胃肠道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有关,由于长期高血糖症导致迷走神经变性(轴索萎缩及脱髓鞘),造成胃及十二指肠张力低,蠕动减弱或消失,胃排空延缓,胃酸分泌减少。其临床表现为以胃排空延缓为特征的症候群,上腹部痛、腹胀、早饱、烧心、呕吐,属中医学“痞满”、“呕吐”等范畴[4],由于胃张力低,胃排空缓慢,胃内食物留滞,影响糖尿病的控制,并且容易发生低血糖,血糖的波动和控制不良又加重胃轻瘫,从而形成恶性循环[5]。本文观察组64例,按辨证分为5型,其中以脾虚痰凝型和肝气郁滞型为多,共34例,占53.12%,说明脾虚痰凝为本病主要病机,理应健脾和胃、理气化痰为主,同时根据不同情况辨证加减,中医认为本证由于消渴耗损脾胃之阴,病程日久,阴损及阳,津伤气少,胃失濡养,则气失和降;或脾虚不运,湿热内蕴,导致胃气不降,影响脾胃的纳化、升降。故中医以健脾益气,滋阴养胃,燥湿化痰,降逆和胃,活血化瘀等方法治疗。脾虚型用黄芪、党参、白术等健脾益气,升麻、柴胡协同参芪升阳;胃阴虚型用:沙参、麦冬、生地、玉竹滋养胃阴,半夏、竹茹降逆止呕;痰湿内阻则用苍术燥湿化痰,厚朴除满宽中,陈皮、半夏燥湿化痰;对照组选用促进胃动力药物吗丁啉治疗,本文经对照观察发现,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和西医促胃动力治疗本病均有疗效,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95.3%和51.6%,但观察组效果显著,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显示了中医中药辨证论治的优势。

综上所述,中医中药通过对糖尿病胃轻瘫的辨证对症治疗有显著的诊疗效果,临床症状改善,治疗有效率高,有非常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赵晶,王旭.中医对糖尿病胃轻瘫的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1):4.

[2]孙文亮,侯冬梅,陈景丽.糖尿病胃轻瘫治验析微[J].光明中医,2009,24(21):81-82.

[3]韩达伟,肖玲.辨证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疗效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7,27(9):21-22.

[4]周卫慧.糖尿病胃轻瘫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4(2):3.

[5]胡方波.糖尿病性胃轻瘫中医研究进展[J].山西中医,2010,26(1):34-35.

论文作者:张玲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

标签:;  ;  ;  ;  ;  ;  ;  ;  

浅析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体会论文_张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