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2013:城市基层党建研究文献统计分析_文献分析法论文

1993-2013:城市基层党建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统计分析论文,党建论文,基层论文,文献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人类迄今为止的政治实践表明,政党是民主政治最主要的工具。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推进以民主化和现代化为导向的政治发展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自我建设与良性发展,对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党的建设和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就在于确保和提高城市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有效性和战斗力。因为,无论是农业文明还是工业文明,城市都是政治统治的重要堡垒,城市基层政权的稳固和基层社会的发展对于政治统治具有非凡意义;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党的基层组织的先进性和战斗力,是党有效执掌公共权力和领导公民社会的重要保证,所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水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于此,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都明确指出:“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改革开放30余年来,尤其是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确立之后,随着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党积极回应社会生态环境的变化,不断创新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不断推进政治文明的发展,城市基层党建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引起了国内学界的研究兴趣和实务工作者的高度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术界和实务界对城市基层党建研究的学术投入和学术积累与日俱增,文本数量越来越多,但迄今为止没有从量的角度对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和概括,也没有对城市基层党建研究文献进行非介入性研究。为此,从定量的角度对我国城市基层党建研究文献进行客观系统的统计描述,对于将我国城市基层党建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资料与方法

       本项研究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中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的论文和读秀中文学术搜索收录的图书为文献来源。论文主要采取如下检索条件来选择分析样本:第一,基于城市基层党建研究领域的全括性特征和期刊论文选择的便利,在数据库子库的选择中采取“全选”,没有排除理工类和科技信息类;第二,考虑研究的相关性,CNKI检索项选择了“篇名/题名”查询,检索词分别为“社区党建”、“区域党建”、“两新组织党建”和“城市基层党建”,同时剔除篇名含有“国有企业党建”、“高校党建”和“农村社区党建”的文献以及一稿多发的文献;第三,选取的时间范围为1993至2013年,匹配为“模糊”项,选择全部数据;第四,检索时间为2014年2月25日。图书主要采取如下检索条件来选择分析样本:首先,选择“书名”查询,检索词分别为“社区党建”、“区域党建”、“两新组织党建”和“基层党建”,同时剔除书名含有“国有企业党建”、“高校党建”和“农村社区党建”的文献;其次,选取的时间范围为1993至2013年;第三,检索时间为2014年2月27日。按照上述条件共检索到文献1676篇,纳入研究文本1556篇。

       本文主要采取文献法中的内容分析方法,对上述研究文本进行非介入性研究。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通过频率分析和交互分类统计对1993-2013年城市基层党建研究文献数量特征、研究者类别特点、知识层面的信息特性和经验研究的个案特色进行归纳和总结。

       三、文本数量特征

       1.研究文献数量

       从发展态势看,城市基层党建研究文本的数量特征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实践推导与时间相继。实践是理论的源泉和先导,城市基层党建研究与城市基层党建创新实践有着时间上的相继性。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对传统单位党建模式式微的严峻挑战,党中央和地方党组织积极探索新的党建方式。1996年9月,中组部下发《关于加强街道党建工作的意见》;1997年7月中共上海市委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党建工作的若干意见》,推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城市基层体制改革并在全国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和扩散效应;2000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全国大规模的社区建设创新实践启动。研究城市基层党建的文献数量:1993年只有1篇,2000年有39篇,2001年达82篇。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进一步点燃了城市基层党建创新热情,也是在这一年,上海提出并试点“区域性大党建”,系列制度创新很快进入研究者的视野,2005年城市基层党建研究文献突破100篇。2009年,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一重大命题,李源潮在全国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提出“以‘三有一化’(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构建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格局)为重点,全面推进街道社区党组织建设”,全国又一次兴起研究城市基层党建的热潮,2009年至2012年研究文献逐年递增,2012年突破200篇(见表1)。

       二是逐渐递增和阶段发展。表1显示,1993-2013年城市基层党建研究文献数量呈较为明显的增长趋势(除1994、1996、2002、2006、2008和2013年)。这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进入新世纪,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城市基层党建问题产生学术兴趣,积极进行学术投入,研究成果也逐渐多起来。

       同时,城市基层党建研究文献也呈阶段发展特征。表1和图1较为明显的反映出了这一特性。按照时间顺序,城市基层党建研究文献典型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3至2000年,研究城市基层党建的文献从无到有,经历了一个明显增长的过程,但数量不到总量的4%;第二阶段是2001至2007年,研究文献再次出现明显增长态势,年均文献数量不少于总量的6%;第三阶段是2008至2014年,研究学术投入出现第三次浪潮,这6年文献数量超过总量的一半(53.9%)。这三个时间段依次可以判断为城市基层党建研究的开始期、起步期和发展期。可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随着城市基层党建实践创新的深入,城市基层党建问题会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研究深广度会得到进一步扩展,研究产出有可能进入一个高峰期①。

      

       图1 1993-2013年城市基层党建研究文献态势

      

       2.文献刊载类别

       从刊载形式、刊载类别、核心期刊比重等方面分析研究文献,可以从一个侧面管窥城市基层党建研究成果的质量。表2显示,1993-2013年论文发表、公开出版的城市基层党建研究文献分别有1407篇、149部,其中期刊论文1316篇、会议论文55篇、硕博论文36篇②、学术专著36部、培训教材或普及读物48部、论文集或案例集65部,分别占总量的84.6%、3.5%、2.3%、2.3%、3.1%、4.2%。如此之高的论文发表比重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城市基层党建领域的研究普遍受到学术期刊的青睐,这与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城市基层党建对促进基层社会整合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价值有着直接关联。

      

       依据北京大学图书馆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③,将刊载城市基层党建问题研究文献的期刊划分为“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两个类别。图2和表3的统计结果显示,研究文本中有87.99%刊载于“非核心期刊”,只有12.01%的发表于“核心期刊”,而且1993-1997年没有1篇文献刊载在“核心期刊”,1998-2013年年均核心期刊刊载论文数量为9.8篇。如此之低的“核心期刊”比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基层党建领域研究成果质量还不高。

      

       图2 1993-2013年城市基层党建研究文献核心期刊刊载比重

      

       3.文献版面信息

       1372篇关涉“城市基层党建”的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一共占有3561.3个版面。其中,最少的研究文献占用0.3个版面,最多的却有12个版面④,平均值为2.59个版面。从版面分布的情况看,绝大多数的论文不到4个版面(含4个版面),2个版面论文数最多(482篇,占总数的35.1%),其次为1个版面论文(310篇,占总数的22.6%),位列第三的是3个版面文献(290篇,占总数的21.1%),排在第四的是4个版面文本(150篇,占总数的10.9%),四者累计频率为89.8%。5个页面的文章数量只有79篇,占总数的1/20稍强。而占用6个版面及以上的文献数量只有60篇(其中,6、7、8、9、10、12个页面的分别有28、14、12、2、3、1篇),占总数的4.3%。

       35篇相关硕士学位论文,一共占有1816个页面。其中,最少的有35页,最多的达90页,平均值是51.8个页面。从页面分布的情况看,40至50页的硕士学位论文居多数,有28篇,占总数的80.0%。不到40个页面的论文只有3篇,不到总数的1/10。而占用60个页面以上的论文数量只有4篇,占总数的11.4%。

       148部公开出版的文献,一共占有46769个页面。其中,最少的有41页,最多的达2388页,平均值为318.1个页面。从页面分布的情况看,200至300页的文献最多(有71部,占总数的47.9%),其次为300至400页的文献(有30部,占总数的20.2%),排在第三的是100至200版面文献(有20部,占总数的13.5%)。100页以内的文献5部,500页以上的文献12部,分别占总数的3.4%、8.1%。

       四、研究者类别特点

       1.研究者的类别

       从来源、职称、学位⑤等方面考察研究者类别,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学术投入主体素质基本状况。从来源看,目前从事城市基层党建的研究者主要来自高校、党校、社科院和党政部门。图3显示,从事城市基层党建研究的人员主要来自党政部门,其研究成果占总数的40.4%;高校学者和党校研究者的研究成果相近,分别占总量的17.7%、17.2%;社科院的相关成果最少,只有28项,占总数的1.8%;此外,有超过1/5的研究成果来自基层党务工作者、媒体记者或社会人士。

      

      

      从研究者专业技术职称看,“教授,研究员”的相关研究成果只有74项,仅占总量的5.2%,但核心期刊刊发率最高,达22.9%;“副教授/副研究员”、“讲师/助理研究员”研究成果不多,分别占总数的7.3%、9.0%,核心期刊发表率依次递减,分别为14.3%、10.1%;“助教/初级职称”的相关研究产出也很少,只有25项,核心期刊刊发成果仅有1项;绝大多数的研究成果来自无学术专业技术职称的党务工作者或其他人员,占总量的76.8%,核心期刊刊发率为9.3%(见表4)。

      

       从研究者学位看,“博士后/博士/博士研究生”的相关研究成果最少,只有101项,占总数的7.1%,但核心期刊刊发率最高,达26.7%;“硕士/硕士研究生”的城市基层党建研究成果有193项,占总量的13.5%,核心期刊刊发率为5.2%;“本科/专科/其他”的研究成果最多,高达79.3%,核心期刊刊发率为10.8%(见表5)。

      

       如此看来,从事城市基层党建研究的学者主要来自党政部门,研究主体主要是实务工作者,研究群体的职称和学历学位普遍不高,研究群体的学术水平和专业能力并不高。这也为城市基层党建研究文献刊载中文核心期刊比率之低提供了有力解释。

       从研究者所在省份看,对城市基层党建关注度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上海的研究者关注度最高,频数为239,占总量的16.7%;宁夏的最少,只有2位,西藏处于缺失状态。湖北和江苏作者计数并列第二,都有110篇文献,所占比例皆为7.7%。位列第三至第八名的依次是浙江、广东、北京、山东、辽宁和四川,文献篇数都超过50;文献篇数总量倒数前八位,除宁夏、西藏外,依次是青海、海南、陕西、云南、湖南、黑龙江,分别只有4、4、16、18、19、23篇文献。除此之外,其他省份的作者研究文献差距不大,都在20至40篇之间(见表6)。从文献作者省份分布看,具有一定的省份特征。省份作者相对较多的要么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快速的地区,如江苏、浙江、广东;要么是政治文化中心、地方党委对城市基层党建高度重视、学术资源相对丰富的省份,如北京、上海、武汉。省份作者相对较少的多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较慢的中西部地区或少数民族地区,如西藏、宁夏、青海、海南等。但是,诸如河北、天津、重庆、湖南这些或者经济发展较为快速或者学术资源较为丰富的省份的学者在城市基层党建问题研究上尚未给予较多学术关注。

      

       这说明,社会生态环境变革程度与地方党委回应速度,是影响城市基层党建实践进程和研究成果的重要变量,但不是唯一决定因素,学术界和理论界关注程度也会影响城市基层党建研究。搭建省际交流平台,推进学术研究投入,将是城市基层党建研究领域的重要使命。

       2.研究者的价值取向

       在进行城市基层党建研究时,研究者往往秉持不同的价值倾向。参照克劳斯·冯·柏伊姆对社会科学研究者价值取向分类方法⑧,本文首先将城市基层党建文献研究者的价值倾向划分为规范研究、经验分析和辨证分析等3类。其中,规范研究肯定城市基层党建的正面价值,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主要回答“城市基层党建应该是什么样”的问题;经验分析在研究城市基层党建时保持“价值中立”,只研究社会实践中城市基层党建发生发展过程及趋势,它要回答的是“城市基层党建实际过程是什么”的问题;辩证批评则是对城市基层党建制度和实践过程持怀疑态度,一般带有否定的价值判断,进而提出自己的理论假设或制度规范,它要解决的是“城市基层党建应该如何做”的问题。鉴于1993-2013年城市基层党建文献中学术性成果与非学术性文献混杂,本文将非研究性文献进一步细分为经验总结、消息报道、成果简介、学术会议、政策评介、领导讲话和知识普及等7类。

      

       表7显示,1424篇城市基层党建文献中,三类研究取向的文本有822篇,占总量的57.7%;除此之外,还存在大量的非研究性文献,占到总量的42.3%。学术性文本中,有391篇文献肯认了城市基层党建的积极作用,占文献总量1/4强;有322篇文献关注城市基层党建实践进程,占文献总量的22.61%;有109篇文献对城市基层党建制度创新和实践过程持不完全肯定态度,在批评性探讨基础上提出了建构方向,所占比例为7.65%。非学术性文本中,经验总结文献有405篇,占文本总量的28.44%;消息报道文献有155篇,占总量的10.88%;此外,还有少量的成果简介、学术会议、政策评介、领导讲话和知识普及等类型文献。从研究者来源分布看,党政部门研究文献最多,有625项,占文献总量的43.9%,但非学术性的经验总结有294篇;高校学者研究成果位居第二,有273项,所占比例为19.2%,其中规范研究成果居多;党校研究者成果位居第三,有266项,所占比例为18.7%,其中经验分析和经验总结文献居多;社科院学者相关成果最少,只有28项;此外,基层党务工作者、媒体记者、社会人士的文献也有232篇,占文本总量的16.3%,但经验总结和消息报道居多。

       上述数据显示:城市基层党建问题引起了党政部门、学术界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城市基层党建制度和实践的价值获得了广泛肯认;然而,城市基层党建研究成果中,非学术性成果占相当大一部分,亟须学者们更多学术投入,实务研究者的学术水准尚待进一步提升。

       五、知识层面的信息特性

       1.研究方法的划分

       从检索到的城市基层党建研究文献看,主要采取了两种研究方法:一是理论分析法⑨。注重从某种角度,采用某种理论来研究城市基层党建问题,这种方法偏重理论意义上的探讨。二是实证研究法。注重从现实过程探讨城市基层党建经验、绩效、困境和进路,这种方法偏重实践层面的分析。作为一种求知方式和科学方法的实证研究,在理论假设提出、研究资料收集、研究逻辑过程和研究成果撰写等方面都有着规范性要求,但由于研究方法素养欠缺,不少研究者尤其是党务工作者往往将简略的社会调查视为实证研究,研究成果形式往往表现为经验总结,实证研究变成工作研究或经验研究。有鉴于此,根据规范性程度,我们将实证研究方法进一步划分为朴素性实证研究和规范性实证研究两类。

      

       从表8可以看到,两种方法的分类中,实证研究法所占的比例最高,达52.0%;理论分析法次之,占文献总量的33.8%。但是,采用实证研究法的739篇文献中有475篇采用的是传统的朴素性实证研究法,占该类别的2/3强。从文献作者来源看,高校学者更倾向于展开理论研究;党校研究人员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并重;而党政部门更重视实证研究,但朴素性实证研究成果高达317篇,占该类文献总量的80.1%;“其他来源”中的基层党务工作者、媒体记者和社会人士也非常重视实证研究,其经验研究成果也居多数。除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外,还有10篇文献采用了历史比较法,它们或者注重从历史变迁的角度梳理城市基层党建历程及趋势,或者注重从比较分析的视角研究基层党建的城乡差异、区域异同和境内外经验。

       从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看,目前学界对城市基层党建仍然局限于一些传统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百花齐放”格局未形成;而且,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普遍欠规范。因此,对城市基层党建问题进行研究方法的拓展和创新,对实证研究方法的规范性运用,在此基础上扩展研究的学术价值,将是今后城市基层党建研究的重要方面。

       2.研究途径的分类

       研究途径指的是用来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的理论模式和分析框架,它根据一定的原则和结构分析社会现象和政治活动的程序,把研究对象的各项变量纳入一定的理论框架之中。[1]简而言之,研究途径就是研究问题的角度、通则和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转型和基层党建的纵深展开,城市基层党建引起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学者的研究兴趣和实务工作者的高度关注。除坚守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研究途径外,人们也尝试运用新的研究途径开展研究。

      

       表9的统计数据结果表明:9种研究途径中,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依然是高校、党校、党政部门研究者的主要选择,半数以上的文献采用这种传统的研究途径。但治理与善治理论、公民社会理论、公共管理理论、现代化理论、结构功能理论、基层民主理论、社会整合理论、制度主义理论等新的研究途径也得到尝试性运用,分别有15、11、9、8、7、5、4、2篇文献。对有限的采用新研究途径的文献,高校学者表现出相对多的开拓性,61篇文献中有35篇源自高校。但是,检索到的有效文献中,高达43.63%的存在研究途径缺失问题。这意味着,遵循学术规范和研究通则,开辟和运用新的研究途径,扩展研究的深度,也将是城市基层党建研究的重要趋势。

       3.研究主题的选择

       城市基层党建研究论域宽泛,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往往会根据研究旨趣、关注焦点和工作需求选择不同的研究主题。表10的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城市基层党建研究问题域既有区域党建、城区党建、街区党建、社区党建、小区楼道党建,也有两新组织党建、城乡统筹党建、党内基层民主,还有党建社会化、流动党员管理、在职党员作用发挥等。其中,社区党建研究文献最多,有1105篇,占文献总量的71.4%;其次为两新组织党建文献,有177篇,所占比例为11.4%;再次为区域党建研究文献,有150篇,占总量的9.7%;这三个问题域的研究文献占总量的92.5%。可见,社区党建、区域党建和两新组织党建已成为城市基层党建论域的重点。而且,随着城市基层党建实践创新的深化和学术投入的增长,研究文献与年俱增。社区党建研究文献,1998-2000年只有42篇,2001-2003年增长到217篇,2004-2007年更是激增到323篇,2008-2010年、2011-2013年分别也有249篇、274篇;区域党建研究文献,2004-2007年只有6篇,2008-2010年增长到42篇,2011-2013年更是达到102篇。但实践中涌现的小区楼道党建、城乡统筹党建、党内基层民主问题的研究相对薄弱,有着较大的研究空间。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区域化党建作为城市基层党建的深度发展,涉及城区党建、街区党建、社区党建、小区楼道党建、两新组织党建、城乡统筹党建、党内基层民主等问题,已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的新生长点和中国城市基层治理体制创新的核心元素,也将成为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4.研究规范性分析

       科学研究活动的本质就是在一定理性目标指导下,通过循环反复的演绎和归纳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根据社会学家华莱士(W.Wallace)提出的“科学之环”原理[2],社会科学研究过程有着基本的规范和程序:一是要有问题意识,方能规避学术研究成果的低水平重复;二是要有理论假设,方能为整个研究过程确立基调和框架;三是要有文献述评,方能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实现知识再生产;等等。本文据此对城市基层党建文献研究的规范性进行评估。

      

       表11显示,在研究规范的三个指标中,无问题意识的文献占了相当大比重,有881篇,占56.7%;有理论预设、文献述评的文献非常少,分别只有66、46篇文献,各占4.2%、2.9%;既有明确的问题意识,也有科学的理论预设,还有规范的文献述评的只有16篇,所占比例仅为1.0%。这组数据充分说明,当前的城市基层党建研究从问题提出、文献评论、理论预设到经验观察、经验概括再到新理论形成的整个过程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关键环节缺损倾向,研究的规范性成为值得密切关注的重要问题。

       (四)经验研究的个案特色

       无论是从作者的价值取向、研究方法的划分还是研究主题的选择,城市基层党建都是一个具有经验特色的研究课题,因而相关研究成果个案特色鲜明。本文所指的个案是一定宏观视野下的微观个体,从个案所处行政区划级别和特点看可分为省级、地市级、区县级、镇街级、社区级、开发区园区级、小区楼道级和组织级个案。表12的统计结果显示,1556篇文献中,进行个案分析的有631篇,占全部文献研究的40.5%。除中国台湾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外,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中,只有西藏没有成为城市基层党建个案研究的对象。

      

       以省份为分类标准,个案作为分析对象最多的是上海,相关文献有112篇,远高于其他省份;位列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的分别是湖北、浙江、江苏和广东,可计数分别为54、45、44、32。其次为20-30个对象的省份,有7个,按计数降序排列分别是四川、贵州、内蒙古、北京、山东、辽宁和广西。第三个层次为10-20个对象的省份,有9个,分别是新疆、山西、重庆、安徽、吉林、江西、甘肃、天津和河南。第四个层次的省份为10个对象以内的省份,也有9个,分别是河北、黑龙江、福建、云南、陕西、湖南、海南、青海和宁夏。我们认为,社会转型发展程度、地方党组织关切度、学术资源稠密度三者是影响城市基层党建研究成果的重要因素。上海市之所以相关研究成果最多,这与上海城市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程度在全国领先密切相关,也与上海在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实践创新引领作用密切相关,还与上海学术界和实务界的高度投入密切相关。浙江、江苏、广东、山东、北京、湖北等省份要么位处沿海地区而社会转型发展深度较高,要么地方党委高度重视基层党建,要么学术资源相对丰富,因而城市基层党建研究产出相对较多。而第三、四层次的多数省份要么是经济地理意义上的中西部省份,要么地处边陲或民族地区,城市基层党建实践发展相对滞后,学术界关注度相对不高,因而城市基层党建研究文献相对较少。

       从相互关系中的级别看,以地市级、区县级、镇街级和社区级为个案研究对象的文献最多,有502篇,占总量的79.6%;作者单位与个案研究行政级别的交互分析统计结果发现,这四类研究文献的作者多数是党政干部或党务工作者,多是以经验总结的形式展现城市基层党建实践成果的。直接以省级行政区、基层党组织为个案分析单位的研究文献分别有35、73篇,所占比例为5.5%、11.6%,政府官员和党务工作者提供的文献占绝大多数。相对而言,直接以开发区(园区)、小区(楼道)为分析单位的文献最少,总计只有21篇。

       从单个级别看,以省级、开发区园区级、小区楼道级和组织级为个案单位没有非常明显的省份特征。以地市级为研究单位的省份位列前八位的依次为上海、江苏、浙江、内蒙古、贵州、新疆、吉林、湖北,其中浙江与内蒙古并列;以区县级为研究单位的省份位列前八位的依次为上海、湖北、浙江、四川、江苏、贵州、安徽、广东,其中浙江与四川并列、贵州与安徽并列;以镇街级为研究单位的省份位列前八位的是上海、浙江、湖北、江苏、山东、贵州、北京、辽宁,其中后三者并列;以社区级为研究单位的省份位列前八位的依次为上海、湖北、广东、四川、江苏、广西、辽宁、浙江,其中江苏、广西与辽宁并列。以地市级、区县级、镇街级和社区级为分析单位的省份皆位列前八的有上海、江苏、浙江和湖北4个省份,都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快速和地方党委重视城市基层党建的地区。

       六、研究结论和研究限度

       综上所述,城市基层党建研究是对中国社会生态环境转换背景下基层党建实践的积极回应。20余年来,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化、单位党建模式的式微和城市基层党建实践创新的深入,无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实务工作者都积极进行学术投入,学术积累和文本数量与年俱增,出现三次发展浪潮。然而,由于研究主体主要是来自党政部门的实务工作者,职称和学历学位普遍不高,学术水平和专业能力不强,研究方法和研究途径传统单一,研究过程规范性不足,研究成果多数缺乏学术性,因而核心期刊刊载率很低,研究成果质量不高。同时,研究者省份分布和经验个案研究成果具有明显的省际差异。

       我们认为,为扩展城市基层党建研究的深广度,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实践的深度发展,既要改善研究主体的结构,期待更多的具有高职称、高学历学位的理论工作者的介入;又要大胆借鉴、运用和创新研究方法和研究途径,对研究主体群尤其是实务工作者进行党建研究方法论的学术性研讨和普及性训练;此外,还要搭建省际理论界与实践界交流合作平台。

       需要说明的是,本项研究具有一定限度。其一,文本来源的局限性。尽管本项研究试图将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四大数据库的论文和读秀中文学术搜索收录的图书纳入研究范围,但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的“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以及境外文献不在本项研究考察范围,这些遗漏的文献可能涉及城市基层党建最前沿的理论和问题。而且,纳入文献检索条件严格,将城市基层党建研究领域中的国有企业党建、高校党建、农村社区党建排除在外。这些可能影响本项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其二,分类标准的主观性。本项研究的分类标准借鉴了既有学术成果[3],随着统计过程展开进行修订并固化。在处理文献知识点和带倾向性的价值判断时往往作出非此即彼的主观判断,而“文献的研究方法”、“文献的研究途径”、“文献作者的价值取向”往往可能是多元的,分类标准的主观性可能会导致本项研究结论产生偏颇。其三,分类范围的有限性。本项研究只选择了文献中共同关注的部分知识,忽略了具体文献中千差万别的个性化的可能具有真正学术价值的信息,这可能导致本项研究尤其是研究结论的现象化。其四,研究内容的浅层性。本项研究以描述性的统计分析为主,在此基础上进行交互分类统计分析,缺乏深层次的因果关系和逻辑关联探讨,这可能导致研究过程和研究结论的浅层化。

       但即便如此,本项研究仍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1993-2013年我国城市基层党建实践发展和研究现状的基本轮廓。同时,对于拓展党建研究深广度、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和促进我国政治文明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注释:

       ①由于本文选取的分析样本的时间分别为2014年2月25日和2月27日,该时间以后上传到CNKI系列数据库和读秀中文学术搜索的研究文献不在本文的分析范围之内,因此,图1的折线图关于2013年的部分并不能有效反映本文分析的趋势。

       ②依据检索条件,硕博论文中博士论文仅1篇,参见时煌军.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社区党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4.

       ③选择北京大学图书馆出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1996、2000、2004、2008、2011版对相应年份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分类。

       ④文献篇幅占12个版面的文章只有1篇,即王世谊.“新苏南模式”与“两新”组织党建运行机制——以江苏昆山市为实例[J].社会科学,2007,(10).

       ⑤统计录入时,每篇文献只记录第一单位和第一作者相关信息。

       ⑥核心期刊百分比是指不同职称研究者成果中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所占的比重。

       ⑦核心期刊百分比是指不同学位研究者成果中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所占的比重。

       ⑧参照克劳斯·冯·柏伊姆对社会科学研究者价值取向分类方法,见[德]克劳斯·冯·柏伊姆.当代政治理论[M].商务印书馆,1990.

       ⑨检索到4篇文献综述,在研究方法上视为理论分析法。

标签:;  ;  ;  ;  ;  ;  ;  

1993/2013:城市基层党建研究文献统计分析_文献分析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