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筑文化传承中解读建筑史论文_刘建超

从建筑文化传承中解读建筑史论文_刘建超

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 重庆九龙坡 400039

摘要: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世界现代化潮流新的挑战传统的中华文化正经历着一个新的转折时期。现在则需要认真考虑如何适应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如何适应这一强大的冲击。长期以来是在认同与适应中“彷徨”,如果把建筑放到文化的范畴中去认识。在创作上则表现为对传统建筑的认同或继承以及如何适应外来现代建筑的探讨。

关键词:建筑文化;文化地域性;继承

1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再认识

1.1传统建筑文化的过去和现在

自成体系的文化传统规定了这个社会的观念、意识和文化形态。历史的冶炼和筛选使其达到了近乎纯熟与完美的境界。作为社会文化财富的建筑从宫殿、庙宇、城池、村镇,有秩序而又有规律地存在于既成体系中,变革或纳入新元素都会引起体系内部的振动与反抗。

不少的优秀传统建筑自有它的风采,表现了悠久的历史,达到了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以至于成为前一个时代的高层次文化的典型。但技术上的落后又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物质与精神要求,文化上的“高层次” 与使用上的“低标准”,传统建筑则常常被视为中看不中用的古董。新技术和新的物质手段产生了社会新的审美观,新建筑文化在引进与移植过程中从雏形到完美。最后成为地区文化的组成部分。新旧在认同、适应中共生。

1.2传统需要继承

近几十年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带来了历史上少有的繁荣.超过了几千年的历程。几十年与几千年的关系,究竟是共存,还是代替?传统究竟是继承还是摒弃?不论在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是没有传统的。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社会中,传统文化不仅只反映在文学艺术上,它同时也存在于生活文化中。随着杜会的发展,价值观也在不断改变。工业起飞时代的社会,集中精力于科学技术领域的突破,表现在建筑上则是排除不利于工业技术发展的传统羁绊,以崭新的姿态进入人类社会。现代建筑的出现,使世界面貌焕然一新。进入信息时代之后,从技术第一转化为多元,对于历史、环境、自然和人类本身的生存需要,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它比前一个时代所追求的内容更为丰富,层次也更高。因此,重新评价几千年的历史不能看作是倒退,今天的时代有能力做到历史与时代的兼容。在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中,文化遗产使人类看到了自己的成长过程。而要达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真正的丰富,则是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财富的总和。所以,“共存”、“继承”既是现实,也是需要。

2现代建筑创作中的传统与创新

2.1融合环境、建筑、文化,共建“城市特色树”

环境、建筑、文化三者的关系,很微妙,很“有机”很“辩证”。说到底,是环境决定文化,但环境必须通过建筑,才能决定文化。相对于文化而言,环境是建筑的载体和母体,已建成的建筑又成为环境的一部分;相对于环境而言,建筑就是文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构成文化的主体;相对于建筑而言,环境与文化的结合,能让建筑更具有时空性和地域性。环境、建筑、文化三者共同构成了“城市特色树”,即“环境之土,文化之根”,有了前两者的营养吸收与供给,“建筑之枝叶”才能繁茂,“城市树”才会有茁壮的活力和由茁壮焕发出来的魅力。可见,环境的美之于建筑的美,建筑的魂之于文化的魂。

2.2将传统元素的内涵融于现代建筑中

在现代建筑设计时,应该有机地吸收中国古代建筑中对“天时、地利、人和”传统哲学思想的应用,将环境与物质技术处理与运用,完美的统一起来。现代建筑中的传统元素的应用并非单纯的仿古,而是应该深刻理解中国文化,将中国文化通过建筑中的传统元素表达出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待建筑传统,我们不能局限于形式层面,不应仅仅追求外在形式的继承,而应延展中国建筑优秀文化传统,将重点放在深层内涵的精神继承。

2.3现代建筑设计中,在应用传统建筑元素时灵活运用有多种手法

其一,在当代建筑造型设计中体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可以直接运用传统建筑符号,清晰地表达建筑的所指,体现建筑造型的传统意味。在建筑造型的处理中,用现代的建筑材料和结构技术来部分的模仿传统建筑的形式,如传统建筑的屋顶、檐部、柱头、窗套和等部分,并严格的遵守传统的做法和比例。这是中国建筑师在探索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过程中最先选择采用的手法之一。其二,可以把传统建筑符号进行抽象提炼后应用到建筑的重要部位,如建筑的屋顶、檐部、窗口、入口和楼梯间等处,并真实的反映现代的建筑材料和技术,这种手法抽象而现代,既突出了建筑的时代特征又体现了传统文化的脉络。如在第五园的造型处理中,设计师将中国传统建筑的坡屋顶和披檐抽象提炼出来,用现代的建造方式予以表达这样既具有现代性又很容易让人体会到传统的意味。其三,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我们理应继承和发扬传统,不应该只是简简单单的复制传统。一方面,我们要从中国建筑的优秀传统中汲取养分,吸收精华,与当代建筑和现代人的生活相结合,更好为当代建筑的发展服务。另一方面,传统是发展的、逐渐演进的,并在不断的制作当中。我们继承中国建筑的优秀传统,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正是在创造和丰富传统,努力建造出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

2.4合理创新,增强意识。

也就是说要合理创新并加强保护地方传统建筑风格的意识。我们在传承传统建筑风格的同时也要有所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有创新才能够更好的保持传统建筑风格的生机与活力。但是我们也要树立起保护传统建筑风格的意识,在这样一种意识下,才有可能在现代建筑之中合理的保留传统的建筑风格,更好的体现出地方文化与地方特色。

3建筑文化地域性的解读

世界建筑发展至今,已进入了一个缤纷灿烂的多元化时代,现代技术文明赋予了建筑创作以广阔的天地。与此同时,建筑界开始重新审视建筑决定性因素——文化地域性所持有的特殊内涵。建筑的文化地域性是指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所属地区的地域特征等在群体或个体、建筑空间方面的反映。而“地域性文化”由“内核”文化与“外缘”文化构成。“内核”文化是指一种文化长期以来形成的本质的东西,它是古老的、纯种的、发育完善而自生根的文化;而外缘文化是新形成的文化,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包容,它是年轻的、非纯种的,发育尚不完全,也非自生根的文化。内核文化具有强大的持续传延能力,当我们超越某个地区建筑的表象内容去追寻隐匿在其背后的渊源所在时,就会发现其本质的东西、精髓的东西是一脉相承的。

当然地域性文化也会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而前进、更新。其发展、更新有两条途径:一是靠“内核”的裂变或聚变而产生巨大能量推动自身的更新变化。由于其动力来自内核本质结构之中,因此其变化是主动的、秩序的,它与自生文化的关系是一致的、和谐的。另一种途径是靠外缘文化的影响,外缘文化的作用一开始可能是生硬的、被动的、无秩序的,但通过长期对内核文化的碰撞、交流、渗透、刺激等推动“内核”文化发生相适应的转化。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这两条途径往往是同时存在,共同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进步,实现本质的升华。在当今这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吸收、包容外来文化的精华,使其恰到好处地融汇于自身地、地域文化的“外缘”,继而逐步向“内核”转化,更是地域性文化发展、进步的重要途径。对建筑界而言,这种对异文化有选择的吸收将创造出更富有时代意义和生命力的新建筑。

结束语

继承不等于照抄照搬,继承中包括有一种“创造性转化”的思想,即把古代的东西加以现代的阐释,使其能适合于现时代的需要。继承中也要运用创新和想像的思维能力非常关键、重要,如果没有源于传统的创新,而强调继承传统不过是句空话。

参考文献:

[1]梁思成,《建筑的民族形式》,1950营建学研究会上撰稿

[2]张辉,钱锋:上海近代优秀产业建筑保护价值分析.建筑学报,2000(11):43~47

论文作者:刘建超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3

标签:;  ;  ;  ;  ;  ;  ;  ;  

从建筑文化传承中解读建筑史论文_刘建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