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教学改革论文,语文课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近年来,我们对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作了一些改革,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使我们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更新。
我们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的。
1.变教材
语文教学经过90年代中期的阵痛和90年代末期的大讨论,其发展的滞后性与改革的艰难性已经被充分认识。我们认识到现行的教材在某些方面已经成了语文教学改革的障碍,只有根据学生实际,对现有的教材进行梳理、删补、组合,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一年级的拼音教学,上过幼儿园的儿童对拼音都不陌生,我们就大胆地缩短教时,采用声韵同步、以汉字带音节等科学的教学方法,使我校的学生花在学拼音上的时间减少30%以上。在阶段性的拼音教学验收时,学生认、读、写拼音的平均分数都高于兄弟学校。
我们还尝试用读句子、念儿歌的方法学字词,减轻儿童学生字的负担。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生字成了熟字,学生不觉得难。当他们摇头晃脑地表演儿歌时,已经轻轻松松地学会了生字。
缩短教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减负增效才是我们的真正目标。我们把训练重点放在规范书写、正确默写以及掌握汉字间架结构的规律上。同时,还用充裕的时间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比如教学儿歌《窗户》,只花了不到15分钟的时间,孩子们已经熟背,教师就用多余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朗诵内容相近的儿歌《大雁》。通过这样的扩大阅读,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强的孩子甚至跃跃欲试,也想仿照着编儿歌。
在大胆改变教材的同时,我们始终遵循“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原则,学生已懂的不教,学生已会的不练,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2.变角色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多少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教师沿袭着这种观念,认定教师是课堂的权威,是课堂的主要角色。我们提出教师角色的转变,是要求教师成为一位向导,将学生领进不迷失方向的航道;是要求教师成为一位良师益友,分享孩子成功的喜悦,分担他们失败和挫折……我们从教师的课堂语言入手,规定:(1 )不能随便打断学生的发言;(2)不能用粗暴的语言评价学生;(3)不能认为老师总是对的。
有一次,一位青年教师在辅导一个差生背一句比较拗口的句子时,偶尔把一个翘舌音的字念成平舌音了,那个学生脱口而出帮老师正了音。要是在以前,这个差生也许会遇到一个白眼,然而今天,他得到的却是一声称赞:“哟,你比老师念得还准,这首儿歌你一定能很快背出来的,明天老师和你比赛,看谁背得又快又好,好吗?”第二天一早,那孩子果然来找老师比赛了。经过角色的转变,“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走进一年级的语文课堂,我们满耳听到的是:“我们念得真好!”(以前说“你们”)“你说得比老师还有趣!”“你的理解很正确,想一想还可以怎么说?”“我们大家很想看一看你是怎么写的。”……
在几堂市、区的公开课上,一年级老师慈祥和蔼的教态,循循善诱的启发,与众不同的课堂用语,博得了专家和同行的赞许。
3.变形式
课堂形式合理地变化,符合儿童好学好动的心理。我们在安排座位时,让学生有更大的活动空间,不再用纵横式,而是经常变换为马蹄型、梅花型、阶梯型……减少了课堂气氛的压抑感。学生在上课时偶尔串位走动,轻声交谈,不再被视为违犯纪律。又如说话课,我们安排学生走出教室到操场的草地上围圈而坐。蓝天白云下,青青芳草地,孩子们回到了一种自然纯真的状态,他们此时积蓄的内部言语犹如火山喷发一般自如地充满激情地娓娓道来,全无结结巴巴的学生腔了。在教学《找秋天》时,老师让学生带上纸和彩笔,到校园找秋天。孩子们看看说说,想想画画,下课铃响了好久才依依不舍地回到教室。这样的语文课哪个孩子不喜欢?
标签:升学考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