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重石中心小学 342109
摘 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需教学形式上的灵活多变,并结合实际设计出适合本地学生的一套教学方式。当然,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和谐、美好的情感氛围,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完美的人格。
关键词:小学美术 美育 德育 教学实践
一、教学意识转变,美和德的结合
随着时代的进步,“素质教育”逐步代替“应试教育”。《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强调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美术教育在这倍需人才的时代,不再单纯是教学生画好一幅画那么简单了,它将担负起陶冶情操、提高美术文化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使命。
美术教育是广泛的,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给学生以积极的思想影响。它以美好的艺术形象,给学生展示出生活的画卷,展现出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形象深刻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并提供区别美与丑、善与恶的标准。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同样如此,画家用画笔,以绘画的形式为我们展示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渗透着一定的社会思想、社会道德、人生价值、追求与理想,学生对其欣赏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从而提高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果说德育是道德的约束,道德的教育,重在一个“理”上,那么美育就是美的熏陶,美的教育,重在一个“情”上。美育和德育的有机结合,一切皆在“情理”之中。美术课中渗透德育,我个人就是这样做的:
1.欣赏课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开展美术欣赏课,让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通过简析毕加索的代表作品《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1937年纳粹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延伸到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画家,用绘画的形式声讨法西斯的暴行;展示波提切利的蛋彩画《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蛋彩画,蛋彩画到油画的发展过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欣赏画中人物的表情、体态、着衣,以此端详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敦煌石窟”蕴含的极高艺术价值是国人的骄傲,而它遭受毁坏和盗取却是国人永久的痛……。这些讲解,不仅让学生扩展了知识,加深了对正义的理解,更让他们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艺术的熏陶。
2.制作课教学,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制作课上,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对制作技巧方面的示范、提示以及创意上的点拨。学生是整节课的主体,他们掌握制作技巧,完成一件独具匠心的工艺作品是教学的目的。实践:学生以5人一组为单位制作作品。首先讨论创意,并把多人的意见汇总,取长补短综合成最佳思路,而后按照思路的引导选择合理的材料,合作完成作品。因为制作作品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这样的安排也就使得同学间必须在组内协调好大家的意见,在分工明确并能够互相帮忙的大前提下才能齐心合力做出好的作品。
3.注重民族自豪感的教育。绘画基本的三大类,国画、油画、版画。(1)国画,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被称为“中国画”,是最具中国特色的绘画方式,绘画意境的写意和中国文人的优雅气质如出一辙,堪称我国国粹;(2)油画,虽然这一艺术品种来自西方,但却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如今的中国油画,已经不再是当年的“西洋画”,而是带有中国民族与地方的特色,有了意境的追求,写意的笔法;(3)版画,活跃在国际上的一种可复制的绘画种类,其中最古老的黑白木刻源于我国的书本插图。时到今日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认同这一从印刷术演变过来的绘画形式,将其发扬光大。
二、开展美育活动,体现美德结合
学校是学生学习以及生活的乐园,美术学科作为学生学习的必须科目之一,负载着美育和德育的双重功能。以往的美术教学只覆盖在四十五分钟的上课时间内,而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过去那种“刻板式”的教育方法已不适应今天的教育对象了。为了实现教育目的,美术学科应结合实际,利用各种教育因素,在以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对学生实施美育的同时,广泛开展各种丰富多采的美育活动,在活动中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特长。
我校美术学科除正常的教学时间以外,还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从中开阔视野,丰富课余生活。如组织绘画兴趣小组、书法兴趣小组、民间艺术兴趣小组……等等,学生自发组织、管理,专业的教师在技术上加以指导。这样的形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更让学生有了一个任他们纵横驰骋的艺术殿堂,从中受到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陈实 美术教师与教育科研 [M].四川美术出版社,2005。
[2]王书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华夏出版社,2005-10。
[3]刘维良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与管理[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7。
[4]黎龙辉 刘良华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基于文献研究的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05)。
论文作者:赖武昌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7月总第24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1
标签:学生论文; 美育论文; 德育论文; 美术论文; 中国论文; 形式论文; 艺术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7月总第24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