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卫星在应急突发事件中的应用思考论文_刘亚璐 郭俊龙

遥感卫星在应急突发事件中的应用思考论文_刘亚璐 郭俊龙

摘要:随着现代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遥感卫星数量种类不断增多,应用领域也得到极大拓展。本文指出了遥感卫星在应急突发事件中的应用范围,详细分析了应用中的重点环节,并对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提出了努力提高的方向,希望能够提升遥感卫星在应急突发事件中的应用水平。

关键词:遥感卫星;应急突发事件;应用

1、 前言

遥感卫星是指用作外层空间遥感平台的人造卫星。随着现代航天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遥感卫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种类、数量、质量均得到极大增加,应用单位不断拓展,其在面对应急突发事件中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范围涉及到堰塞湖监测、洪水监测、冰凌监测、海啸监测、地质灾害监测、台风监测、火灾监测等。

2、应用中的重点环节

通过了解到的各类遥感卫星在突发应急事件中的应用情况,我认为要成功完成数据保障任务,应把握如下几个重点环节:

2.1 充分利用卫星摄影接收资源。

一是做好摄影规划。根据应急事件特点和保障需求,综合考虑卫星轨道、天气情况、接收资源、载荷性能等约束条件,合理选择卫星种类,充分利用卫星机动、中继传输等手段,做好任务规划,特别是要发挥好雷达卫星全天时全天候成像特点,确保及时摄影。例如,某地区发生地震后,根据情况研判结果和历史经验,震区山地较多且震后天气多云多雨,不利于光学卫星拍摄,所以需要用雷达卫星进行拍摄。

二是加速摄影数据回传。应急突发事件对于时间要求很高,从规划摄影到数据回传处理传输,每个环节都要争取流程最优,减少时间消耗。对于数据回传环节,首先是确保第一时间能够传输到地面接收站,这就需要合理调度接收资源,并且充分利用好卫星本身的数传功能;其次是要优化地面固定接收站到数据处理中心的数据回传链路,通过部署自动回传软件实现端到端一站式传输,从而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2.2 快速高效处理影像数据

一是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各类遥感卫星管控部门都有自己的地面数据处理系统,但是都不同程度存在一定问题,例如装备老化导致数据存储恢复效率低下,数据处理算法亟需迭代升级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应急事件中的应用效果。因此,要密切关注行业前沿处理技术发展,经常性地对数据处理系统的软硬件进行升级,争取在时间、效率等方面取得较大提升。

二是做好数据预置。在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等事件时,经常需要将灾害发生前后的影像进行对比分析,用以判明灾情、辅助决策。因此,需要建立灾害频发的重点地区清单,提早拍摄存储影像数据,常态化汇聚管理基础地理信息产品,未雨绸缪做好数据预置工作。特别是对于地震高发区域,震后往往会产生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需要定期测制储备遥感影像、数字地表模型等产品,一旦发生地震后可以及时进行山体变化监测,提前发布预警,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三是深挖数据潜力。要紧贴应用中的具体需求,充分发挥好不同类型的卫星影像优势,互相配合使用,互为补充,充分挖掘潜力。比如在对洪灾、泥石流等灾害的监测过程中,可以利用高分辨率光学影像进行基本地物的定位和判读,利用线阵影像进行立体环境观察和高程测量,利用雷达影像判明特定地物以及进行形变监测,最大程度发掘数据潜力,提供更有附加价值的专题影像产品。

2.3 建立顺畅高效沟通渠道

应急测绘事件保障往往呈现上下联动、平行联动的特点,为此,需要建立密切合作的工作机制,保持顺畅高效的沟通渠道。由职能部门牵头,统筹各类航天航空监测资源,制作行业单位名录,在平时就保持常态化工作协调机制,促进双方互相了解能力现状,确保应急状态下能够及时进行需求提报、信息交换以及共享各类数据资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需要努力提升的工作

随着卫星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遥感卫星在应急突发事件保障任务中的作用发挥会愈发充分。因此,需要在下一步工作中从三方面着力,全面提升保障水平。具体如下:

3.1 提高多源卫星的协同摄影规划能力

目前,国内外遥感卫星数量不断增多、能力不断增强,对应急突发事件保障提供了更充分的硬件支撑,相应的,如何能够实时、快速、精确统筹各类卫星的摄影规划已经成为了应急保障的关键环节。为此,需要提升多源卫星的协同摄影规划能力,研制建设一套可统筹多源卫星的协同摄影规划系统,充分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运行控制管理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实现各类各型遥感卫星的资源统筹。集中整合各型卫星的轨道、幅宽、分辨率和现有的地面接收资源,达到快速获取应急事件区域影像、及时高效保障的目的。通过建立多源卫星协同摄影规划系统,全面了解掌握现有国内外遥感卫星资源,充分考虑卫星轨道、气象情况、卫星摄影约束条件、地面站接收等多种因素,规划出真实可靠的协同摄影方案。

3.2 提高数据传输能力

如何将影像成果顺畅高效传输至需求单位,是突发应急事件保障中的关键环节,可以考虑天基、空基、地基等多维传输网络手段建设,以提高数据传输效率,提升应急突发事件的保障能力。

天基数据传输: 遥感卫星一般都有固定的运行轨道,地面的数据接收站也有其最大的接收范围,所以卫星所拍摄的数据回传至地面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一般情况下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时间延迟(实时拍摄传输的情况除外)。在应急突发事件的保障中,时间要求往往是很高的,为此,要充分利用天基的数据传输手段,使用中继传输等方式来提高数据传输的时效性,进一步提高保障效率。

移动数据传输:近年来,各种移动数据传输网络建设较为迅速。互联网能满足基本的数据传输需求,但是在特定情况下(比如灾害导致当地互联网中断),还需要新型的手段。要充分加强利用移动数据传输的手段建设,可以考虑运用现有的的无线传输网络(4G/5G网络,)尝试使用较为前沿的数据传输技术(例如空基移动数据传输、空基激光通信等),保证数据传输的高时效性。

数据专线建设:为提高保障效率,有需要在数据资源获取使用相关单位之间建立高速数据传输网络。通过充分规划,建立集数据查询、提取、传输、处理于一体的端到端数据专线,打通数据获取源头与使用单位之间的双向网络通道,确保应急状态下的数据传输效率。

3.3 提升影像解译能力

现有的遥感卫星主要有光学和雷达两种工作类型。不管哪种类型的影像成果,非专业的人员都不具备直接读取信息的能力,为此,需要对所获取的影像进行解译,判明基本的地物属性,获取对于处理应急突发事件最关键的信息,比如,对于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需要判明房屋、道路等地物的损毁情况,用以支撑对如何使用救灾力量、调拨紧急物资、规划行进路线等决策。

光学遥感影像和雷达遥感影像的解译有着较大的差别。对于光学影像的解译,因其较为常见且容易理解和接受,所以需要在影像的预处理上做一些工作工作,使其符合判读人员的视觉习惯,比如遥感影像的波段合成、辐射及几何校正、影像融合及灰度增强,等等。除了一般的目视判读,还可以借助专业的解译软件来实现地物信息的判读,比如智能识别、监督分类等等。

对于雷达卫星来讲,其具有穿透雨雪云雾的特点以及全天候全天时工作的能力,对光学影像某些难以表现的地物要素有较强的识别能力,这是其独特优势所在。同时,作为一种有源主动式工作的成像系统,其工作机理特点有别于光学成像系统,获得的影像在色调、形状、阴影等特点方面与光学影像差异较大,因此,雷达影像的解译较为复杂,判读人员培养周期较长。所以要提前储备影像解译人才,通过大量的理论培训和实际训练,摸清搞透成像机理,提升判读效果,以期达到培养人才队伍、提升雷达影像解译能力的目的,在应急保障任务中提供附加值更高的影像成果。

论文作者:刘亚璐 郭俊龙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与技术》2019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5

标签:;  ;  ;  ;  ;  ;  ;  ;  

遥感卫星在应急突发事件中的应用思考论文_刘亚璐 郭俊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