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中学地理教育的重构&地理教学发表5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_地理教学论文

信息时代中学地理教育的重构&地理教学发表5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_地理教学论文

重建信息时代的中学地理教育——在《地理教学》创刊50周年纪念研讨会上的讲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周年纪念论文,信息时代论文,研讨会上论文,地理论文,讲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理教学》走过了50年,成绩斐然。在庆贺创刊50周年之际,我们可能应该更多地考虑下一个50年该怎么做,特别是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地理教学》应该如何更好地引领我国中学地理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作为一份地理教育类刊物,它必须和中学地理教学实践紧密结合,与中学地理教师的发展需求紧密结合。

最近,我有机会与资源与环境学院张超教授探讨了关于中学地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实际上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思考中学地理教育到底应该怎么发展、怎样改革。我不是中学地理教育的专家,只是个关心地理教育的地理工作者。但是我有个强烈的感觉,我们应该跳出传统框架来审视中学地理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我想讲一些不成熟的、可能有些挑战性的话题,希望引起大家讨论、批评。目的是为了使我们中学地理教育的改革能够更适应中学阶段地理教育的定位和目标,使我们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更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我再次声明,我的想法是不成熟的,也可能是理想主义的。我今天讲话的核心是:重建信息时代的中学地理教育。

为什么会提出这个想法?去年,我作为教育部组织的中国大学校长代表团成员参加了“密歇根—中国大学领导论坛”,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了一个月。实际上这是一个workshop,目的是让中国的大学校长和书记们更多了解美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和大学管理。密西根大学的校长、教务长、院长、教授等讲了很多关于美国大学在教学、科研、管理方面的理念和改革。我在学习访问期间曾问了密歇根大学校长一个问题:你们在学校重大决策上有没有过失误或偏差?校长稍微想了几秒钟,说:“有的,我们有一个重大的决策错误就是取消了地理系。现在看来这个决策是错的。随着信息科学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技术的应用给地理学带来了新的认识、新的发现、新的内涵,使地理科学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今天的地理科学已经不完全是原来意义上的地理学,社会对地理科学人才的需求已经显现出来,但要重新恢复一个地理系就比较困难了。”她的一番话引发了我很多思考。地理科学之所以被重新认识,一方面是全球变化、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需求,另一方面是3S技术发展的支撑。地理学的应用领域及其被社会关注的程度要求把我们地理科学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我和张超老师的讨论也是基于这个角度在思考问题。

今天我想谈四点想法供在座各位前辈们批评和讨论。

一、中学地理教育的困境和机遇

第一个想法就是中学地理教育的困境和机遇。刚才陈澄老师谈到了高考与地理教学的关联度的问题。中学地理与高考的关联度,曾经有一段时间没有了,现在是有的,但是关联度不高。目前在中学教育中,高考指挥棒对学生、家长、老师还是有重要的牵引作用,因此学生对于地理的学习兴趣、精力投入和探求积极性肯定受到影响的。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公民的基本地理素养(包括地理学的理念、知识、技能)的缺失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我和一些大学生,甚至不少文化层次很高的人在一起谈论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种感觉,我很怀疑这些人在中学期间是否学过地理。今天我们都在学习科学发展观,一个核心思想就是“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如果我们从地理学的视角去想一想,实际上科学发展观的很多内涵就是我们地理科学要阐述的理念,包括人地关系论、环境要素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区域的综合性和差异性等等。所以,当今天我们在教育广大干部,教育全国人民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国家和区域的发展理念和行动时,不由得感慨万分。如果人们在中学阶段对地理科学的基本理念和知识能有所领会,还需要到了工作岗位、领导岗位上再花那么多的力气来理解这些基本道理吗?我说这个话,绝不是毫无根据的。其实,公民的基本地理科学理念、知识、能力缺失的表现还很多。今天,有很多人根本就不会看地图。在当今信息时代,网络上有很多有用的地理信息,有很多便捷方法可以查询地理空间信息,如Google earth等。我在美国看到很多人在开车出门前会十分熟练地在网上搜索目的地、选择路径、打出行车地图。但是,我们仍有不少人没有习惯也看不懂地图,更不要说从网络上去搜索一些基本地理信息。很多人头脑中没有空间概念,不会利用地物进行空间定位,缺失区域、区位、空间关系的概念。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我想,应该回过头来拷问一下我们中学的地理教学。

正在进行的新课改,强调实现以老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的转变,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在这样的导向下,中学地理教学碰上了一个很好的机遇。因为地理教学与高考的关联度不高,因为地理教学能获取的教学资源(包括网络信息资源)很丰富,因为中学教学的软硬件设施(特别在上海)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使地理教育能够在新课改中成为一个突破点和切入点。而相对而言,数学、语文、外语等学科与高考的关联度太大,牵一发动全身,改革力度太大,学生、家长会有顾虑。我们能不能以地理学科作为突破点,加大教育教学的改革,而这个改革是和中学地理教育的目标、定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二、中学地理教育的目标定位

我的第二个想法,就是中学地理教育的目标和定位。实际上,地理教育的目标定位在课程标准里可能都已经有了。这里我想跳出课标,谈谈我个人的想法。中学地理教育不是对接大学地理教育,不是为大学的地理专业学习做准备的,而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是中学阶段的公民素养教育。这一点应该是非常明确的,中学地理教育的着眼点是人的全面发展。地理科学的理念、知识、技能素养对于人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是很重要的。

中学开设的课程很多,但除了地理科学外,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没有一个是以人类生存空间为主体对象的。我在和一些专家的讨论中强烈地感觉到,中学地理的课程内容不能成为大学地理专业课程的浓缩,一定要摆脱大学地理专业的学科架构束缚。跳出这个框框,使中学地理教育更能体现时代特征,使中学地理教育成为启发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平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要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站在公民基本素养教育的角度确定一些最基本的理念。

三、重建信息时代的中学地理教育

首先,要探索基于网络和GIS的中学地理教育。能否把中学地理课堂设到电脑机房里去?网络上可以找到很多很多地理教育的素材,地理信息系统和虚拟现实技术为互动的地理教学提供了极其有效并富有想象力的平台。我现在还记得我们上大学时,金祖孟老师为了讲清《地球概论》中的一些空间关系,自制了很多教具,包括那把著名的“天文伞”。今天已经大不一样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计算机来模拟演示。信息时代的公民如果不具备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查询知识、学习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理念和能力,将会失去很多机会,甚至难以适应未来竞争和发展的环境。最近,我与几位来自边远地区的新生交谈,同学们提到了对华东师大新环境的某些不适应,其中一点就是在计算机和网络操作及应用上出现的困难。信息时代的大学管理越来越多地依赖于计算机和网络,如发通知、交作业等等都可在网上完成,这让部分新生感到十分的困窘。由于在高中阶段有些学生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应试上了,造成了其他方面知识和能力的缺失。

基于网络和GIS的中学地理教育,可以把地理教学和提升网络与GIS应用能力有机结合在一起,把地理教学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地理教学和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归纳总结能力有效结合在一起。这给实施教学以很大的想象空间。我想举个例子,在讲中国人口分布的时候,我们肯定会提到“胡焕庸线”来表述中国东、西部人口分布差异。在课堂上,这个论断可以是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但是,如果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数据分析来得出这个结论,或者提出其他不同的人口分布区域差异的模式,又会起到怎样的效果呢?为什么要强调我国人口分布的东、西部差异,而不是东、中、西部的差异,也不是南、北的差异?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没有让学生思考就告知学生结论,而新课改就是指向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思考。运用GIS平台实施教学,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在人口数据库的基础上,用各种空间统计方法来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特征。除了东、西部差异,还存在怎样的规律?南、北有何差异?不同流域有何差异?这就是启发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探究,这样可能会引发更多的思考。例如:从人口分布又可与我国城市体系的布局做比较,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指标做比较,继而思考我国的人口分布、城镇体系、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区域分异的相互联系。这是表述地理学综合性、差异性思想的知识获取和技能训练的有效载体,也是一个很好的国情教育,更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

我想,如果实行这样的一种地理教育,让学生从网络和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去寻找数据资料,然后在数据资料基础上利用一些简单的空间分析方法,得出一些通过他们自己想象、分析、思考和探究得到结论,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这样的地理教学在信息获取、思维引导和能力训练上明显区别于传统地理教学方法,成为富有魅力的地理教学的一个立足点。摆脱应试教育的习惯传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自主分析能力,在探究中寻找结论,这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最近我经常在学习思考温家宝总理在北京35中学的讲话。我认为中国创新人才的培养绝对不应该在大学阶段才考虑的,而是整个基础教育、整个教育体系必须考虑的。现在的问题主要是出在基础教育,当然大学教育也有问题。学生到大学时思维习惯已经基本定型了,到大学再来扭转学生的思维方式是很困难的。我在想,我们地理学科能不能勇敢地担当这样一个角色,通过中学地理教育的改革,来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

我想提出的另一个想法是,基于“田野调查”的中学地理教育,这里的“田野”是指野外、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社区等各种社会资源。能不能把我们的中学地理课堂更多地搬到社会搬到野外去?这种教育方式在发达国家的学校教育中已经很普遍了。从我们学生状况来看,我觉得这是一个更需要强调的方式。地理学是一门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让学生在野外或社会调查中来学习的科学。田野调查可以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内涵。

第三个想法就是理念、知识、能力的整合教育。在推进中学地理教育改革过程中,我们要特别强调中学教育是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根据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掌握基本理念、获取基本知识和训练基本能力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地理教育过程应该贯穿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条线。

中学阶段的地理教育是学生素质成长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因此必须冲破学科体系的束缚。那么,中学地理教育要求学生掌握哪些基本理念、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呢?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研究的。我想到这么几点:

1.“人地关系”理念。我们通过中学地理的这门课程,要让学生确立起对人与自然系统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关系的认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区域和区域分异的概念。综合性和差异性是地理学的基本思想,体现在对国家和区域的环境结构、区域特点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中学地理教育应培养学生对综合性和差异性的分析归纳能力,理解区域整体性和分异规律及机理。我很想举个例子,提出关于空间分异和空间格局的观念和知识缺失的问题。上世纪90年代,我们承担了苏州河底泥污染的研究。前人曾经做过相关工作,但只是在几个河段中取了底泥样品,做了化学分析,就得出了苏州河底泥的污染状况。这些结论能说是科学依据吗?这就是没有空间分异和空间格局概念的一个案例。我们做这个项目时,根据苏州河不同河段特征,有选择地打了100多个孔,分析了苏州河底泥污染的空间格局、分异规律及其机理,为污染底泥的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这个项目成果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获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地理工作者的思维,就是重视空间格局、空间分异规律。我们思考问题会从空间这个角度来考虑,但很多人不是。

3.自然和社会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的观察能力,可以成为中学地理教育的重要内容,包括学习各种观察方法、测试方法、调查方法。通过课堂内外的实践,积累经验,提升素养和能力。

4.学习地理知识和空间分析的能力。刚才我已经讲到,从网络上检索、查询、综合、分析地理信息资料。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基于网络和GIS的中学地理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5.地理思维的训练。中学地理教育的改革,可以结合地理教学,加强学生在想象能力、假设能力、演绎和归纳能力方面的训练。与美国教育相比,中国教育的弱点在什么地方?我们缺的不是综合分析能力,也不是演绎和推理的能力,最大的不足是想象力,反思、假设的能力。地理教学内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宏观和微观结合,跨自然、人文、社会科学,又面向人类生存发展的很多重大问题,可以有很多的想象空间。

6.当然中学地理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更是地球村公民教育的平台。

四、中学地理教育改革的条件建设

关于中学地理教育改革的条件建设,归纳起来需要有三方面的考虑:

一是地理教材建设和地理教育资源建设。如果没有这方面的建设,那么前面这些设想都是没有基底的。

二是“面向问题”的中学地理教育的课件平台的开发。这方面,目前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正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如果没有这个平台,我们所讲的都是空话。

三是对地理教师的培养、培训问题。这不仅针对现有的地理教师,更是对未来地理教师的培养问题。地理教师能否能够适应和引领中学地理教育改革,这是关键。当然,我们建立的相关平台应该是“傻瓜机”式的平台,能让所有从事地理教育的教师都能够参与进来。

今天我能有机会与这么多地理教育界的前辈、新秀们一起探讨中学地理教育的问题,感到很荣幸,很希望一吐为快。我的发言可能有些理想主义,但我认为前面提出的思考是一个方向。我们能否有这份勇气、我们地理学科能否有这个勇气,在中学教育改革的过程中,率先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我觉得是值得探究的。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应该在中学地理教育改革中起到强劲的支撑作用,《地理教学》杂志更应该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共同促进中学地理教育改革与发展。

标签:;  ;  ;  ;  

信息时代中学地理教育的重构&地理教学发表5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_地理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