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及结果分析论文_李建国

天水建筑设计院 甘肃 天水 741000

摘要:素混凝土桩的加固机理是通过置换作用,使桩和桩间土共同承担荷载,地基承载力容易满足设计要求。本文通过工程实例结果,试验承载力未能满足设计要求,分析了原因,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结果分析

1前言

素混凝土桩是CFG桩的一种,桩身材料为素混凝土,是一种高粘结强度的刚性桩,其加固机理主要是置换作用,由于褥垫层的作用,能保证桩和桩间土共同承担外荷载及调整桩土荷载分担比,使复合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素混凝土桩常采用长螺旋钻孔压灌成桩,成桩工艺成熟,方便快捷。由于发挥了天然地基承载力,与钻孔灌注桩相比,能节省较大工程造价,同时施工工期相对较短。由于上述优点,该地基处理方法在一些小高层建筑中广泛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工程概况

2.1建筑及地层概况

某工程为为商业用途的交易市场,地上8层,框架结构。

场地地层结构为①杂填土层,层厚0.0~1.50m;②粉土层,层厚11.70~13.80m,承载力特征值fak=90kPa;③泥岩层,勘察未揭穿,最大揭露厚度6.50m,中等风化泥岩承载力特征值fak=300kPa。

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无湿陷性、可液化土层分布;地下水位埋深3.50~4.10m,②粉土层为主要含水层。

2.2地基处理方案

设计采用条形基础,用长螺旋钻孔压灌素混凝土桩进行地基处理。桩径400mm,桩长12.0m,桩间距为1.30m,等边三角形布置,要求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spk≥300kPa,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Ra≥350kN,设计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桩基施工完毕后铺设200mm厚级配良好砂石褥垫层。

3复合地基加固效果及分析

依据规范和按设计要求,选取4个试验点进行复合地基(平板)静载荷试验,选取3根试桩进行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

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第7.1.5条,本工程一根桩分担的处理地基面积等效圆直径为1.37m,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最大预估加载675kPa,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最大加载855kN。采用分离式油压千斤顶和高压泵站加荷,压重平台反力装置。

3.1复合地基(平板)载荷试验

1#复合地基试验点荷载加至第9级675kPa沉降稳定时,其累计沉降量为35.4mm;2#复合地基试验点荷载加至第9级675kPa沉降稳定时,其累计沉降量为69.0mm;3#复合地基试验点荷载加至第9级675kPa沉降稳定时,其累计沉降量为67.28mm,承压板周围土体开裂;4#复合地基试验点荷载加至第9级675kPa沉降稳定时,其累计沉降量为48.64m。

复合地基(平板)载荷试验p-s曲线

3.2单桩竖向静载试验

1#试桩荷载加至第7级700kN沉降稳定时,其累计沉降量为71.67mm,试桩完好;2#试桩荷载加至第9级855kN沉降稳定时,其累计沉降量为32.54mm,试桩完好;3#试桩荷载加至第8级760kN沉降稳定时,其累计沉降量为62.99mm,试桩完好。

3.3试验结论

根据4个复合地基(平板)静载荷试验点p~s曲线分析,其曲线形态为缓变型。取p~s曲线上累计沉降量s=0.008d=10.96mm对应的荷载,且不大于最大加载量1/2所对应的压力作为各试验点的承载力特征值。结果为:4个复合地基(平板)静载荷试验点承载力特征值分别为285.3kPa、311.1kPa、290.6kPa、312.7kPa。满足承载力特征值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取4个试验点承载力特征值的平均值300.0kPa作为该工程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

根据1#~3#试桩Q~s、s~lgt曲线形态分析:1#、3#试桩Q~s曲线形态呈缓变型,s~lgt曲线尾部未出现向下弯曲,试桩最大荷载下的累计沉降量均大于40mm,取Q~s曲线上取累计沉降量40mm所对应的荷载为单桩极限承载力,即1#试桩Qu=600.6kN,3#试桩Qu=667.9kN;2#试桩Q~s曲线形态呈缓变型,s~lgt曲线尾部也未出现明显的向下弯曲,试桩最大荷载下的累计沉降量小于40mm,取最大累计加载量为单桩极限承载力,即2#试桩Qu=855kN。3根试桩的单桩极限承载力值极差超过平均值的30%,故取1#、3#试桩的平均值作为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Qu=634.2kN,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Ra=317.1kN,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综合各方因素(施工记录、勘察报告等)进行分析,造成1#、3#试桩沉降量大的主要原因应为桩基未进入下部稳定的持力层(③泥岩层)。

单桩竖向静载试验Q-s曲线图

4结束语

从试验结果看,原天然地基经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处理后,承载力有较大的提高,地基处理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从地基处理前天然地基的80kPa提高到300kPa,提高了2倍多,但地基变形量较大。由于施工中控制不当,桩端未进入下部稳定的持力层(③泥岩层),造成单桩承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因此该种处理方法尽管设计、施工经验均很成熟,但是要重视施工控制环节,保证施工质量,才能达到设计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

[2]《复合地基技术规范》(GB/T50783-2012)

[3]《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

论文作者:李建国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3

标签:;  ;  ;  ;  ;  ;  ;  ;  

某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及结果分析论文_李建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