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意识的几个问题_市场垄断论文

关于创新意识的几个问题_市场垄断论文

关于创新意识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创新意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 0241 (2001)01—0034—03

加强全民创新意识是提高全民素质、推进各个领域创新的重要环节。所以,研究创新意识是制订政策、指导实践的基础性课题。

一、市场经济的实践是创新活动最重要的动力

1.人类探索未知事物的强烈欲望是推动创新的永恒动力

人类对未知的探索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对客观事物的辩认,从对身边的植物是不是可食用开始,到对100 亿光年之外的天体是不是类星体,绵延千万年并将一直延续下去;第二个层面是对因果关系的探索,古希腊博学的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宁可找到一个因果的解释,不愿获得一个波斯王位。”这位哲学家的名言,不仅确切地说明了人们的求知欲望和科学探索的非功利性,而且表达了知识分子的孤傲。

这里要特别强调以下两点:

一是在对某一种事物有了一种解释之后,人们在进行重复实验或验证时,可能引发对一事物原有解释的质疑或否定,从而启动探索的没有尽头的长链。科学史上关于对光的本质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17世纪,牛顿提出了光的粒子说,几乎与此同时,有人认为光是波动(横波)的,但出于对大权威牛顿的敬畏,波动说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此后人们发现了与粒子说不能相容的光干射与衍射现象,由此惠更斯等坚信光的波动说。光的波动说成为主流。但是,这个探索的长链还在延伸。20世纪初,爱因斯坦和普朗克提出了光的量子说,20年代薛定锷和海森堡奠定了量子力学的理论基础,后来发展成为相对论的完整的光量子理论——量子电动力学。德布罗意由波粒二象性进一步引伸,提出了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学说。

二是没有功利目的的探索可以转变为有功利目的的创新。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固体物理学是一门对固体性质进行探索的科学,1933年以后,英国科学家威尔逊根据能带理论给出了区分绝缘体、半导体和导体的微观判据,此后逐步深入地研究,形成了半导体理论与工艺,使半导体器件成为新型电子材料的基础。

2.人类永不满足的对美好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是创新活动永不枯竭的动力

人类的第一需求是生存,生存是创新活动最原始的动力。生存问题解决之后,人类还有超生存必需的追求,即永远不满足已有的生活水准,不断追求更美好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种追求与已有生活质量的高低成正比。也就是说,生活质量越高的地域、群体以至个体,越是追求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

生活过得越好的人越是希望过得更好。据说,某家用电器公司的董事长酷爱打高尔夫球并同样地酷爱音乐。他为不能在打高尔夫时听到音乐而惋惜,又为在听交响乐时不能打高尔夫而深感遗憾。于是,他向自己公司的技术人员下达了研制可以要打高尔夫时带在身边听音乐的录音机。他深信,这是很多人的需求,不仅自己可以享用,而且可以在市场上一显身手。于是,第一代如砖头大小的便携式录音机诞生了。当便携式录音机成为现实之后,人们又嫌它太大,并开始为它的小型化而不断创新。

3.市场经济活动的实践是当代人类创新活动的最重要动力

在现实的市场需求中不断创新。现实的市场需求包括生存消费和部分超生存消费,是经营者依靠创新获取利润的源头活水。人们的生存条件不断的变化、生存必需的消费也不断变化,只有创新才能生存。必需创新才能在这个传统市场上获取利润。比如,人口的高速增长,使控制人口增长成为人类生存的重要前提,计划生育的消费就成为人类生存必需的消费,在这个市场上,避孕、安全堕胎都成为创新的热点。超生存消费产生于生存消费满足之后,古已有之。人类正是在对超生存必需的消费追求和不断满足中创造了现代文明。与此同时,在无止境的追求超生存必需的消费中,人类毁坏了自己的生存环境,使生存面临新的问题。于是,解决这些新问题就成了对新的生存必需的消费的追求。比如,在生态失衡和环境恶化之后,环境保护就是人类生存必需的消费了。

潜在的市场利润来自创新。潜在的市场利润主要在满足生存必需消费后的超生存必需消费中获得,超生存消费是创新最广阔的天地。全世界都看好中国12亿人口的潜在市场,正是因为中国人一天天富裕起来,超生存必需消费的增长势头越来越大。但是,谁能在中国市场上占领一席之地,起决定作用的是他们的政策、组织和商品的创新。

超前的市场需要超前创新。超前市场利润的源头活水就是创新。经营者必须不断地进行开拓和创造才能获得利润。超前市场的利润,不是指经营者利用消费客体超出自己支付能力的消费获取利润,而是指经营者推出自己策划创造的、消费者还没有认识到的商品与服务,并引导消费,创造市场,获得利润。90年代初的杨致远虽无开拓潜在市场的预谋,他在英特网上建立的雅虎站点却引导了网上消费。这种将网上信息分门别类,以便让用户很快地找到他们要寻找的网上信息的搜索网站,今天已经成为网上广告和网上商务的大户,不断更新换代的电视机和音响设备,使人们耳目一新,刺激了人们更高的消费欲望。

4.战争也是推动创新的动力

战争是人类的灾祸,但战争也推动了知识、技术、管理和组织的创新。战争,特别是现代战争已经是人类创新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推动力。为了在战争中获胜,各国都在研制各种新式武器,运用和创造新技术;与此同时,也在不断改善、不断革新组织和管理。我们常说的“团队精神”就是军队高效管理转向民间的一例。

在当代,许许多多的创新始自军备和军队,而后转为民用。众所周知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是20世纪60年代初美苏以探索太空为名行军备竞赛之实的重大项目。这项特大工程,创造了80万个就业机会,使失业率下降了0.4%。

二、识别和化解危机是创新的切入点

1.方法是回避、化解危机的途径。人类面对的任何一个新问题都是自身面对一次新挑战,也就是面对危机。所以,从最本质的意义上说,方法就是回避、化解危机、寻求新生机的途径。最早对我们祖先生存构成威胁的是饥饿。在他们饥饿难忍时,最原始的识别动植物是否可以食用的方法是尝试。为此有不计其数的人付出了生命。所以鲁迅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最值得尊重的勇士。后来我们应用各种各样的化学的和物理的手段来辨别某种动物、植物和无机物是否可以食用,而不再为此冒生命危险。尝试也好,物理化学的手段也好,都化解了是否可以食用的危机。

当有一个天体从太空飞向地球时,我们面对的是这个天体是否将与地球相撞的威胁。可是,现在几乎还没有什么办法避免这种灾难。科学家还只能由统计资料获知:直径500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平均2万多年发生一次,1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每10万年发生一次,2公里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机率较大,大一点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机率较小。现在对付天地相撞危机的方法是全球科学家合作,互通信息、资料共享,并于1996年成立了太空防卫基金会。我们现在还不能预防天地相撞。但是,这种威胁成了推动创新的动力,我们将逐步找到有效的防卫方法,并不断改进这种方法。

2.识别和化解危机是制度创新的切入点。人们较少谈论制度创新的方法,其实,制度创新更符合化解危机的规律。

已经形成的组织和制度几乎无一例外地抵制变革(即排斥创新),但组织和制度都不能排斥危机,也许正因其排斥变革而使危机来得更快。一个不能自己进行变革(创新)的组织和制度,一旦出现危机或遭遇突发事件,要么寻求出路,要么毁于危机。所以,一个成功的组织和制度创新,往往不是产生于这个组织的高层,而是产生于最早体验、认识危机的基层。我们关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关于特区的政策,都是在寻求出路中形成的。由此可见,有意在制度、组织创新上一试身手的人,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预测、识别危机。化解危机是制度、组织变革的最佳切入点。

3.全面考察是判断创新可行与否的有效途径。对于任何一个创新的事物来说,我们总要对它的可行性作出判断。判断是一种预测,预测总是不准,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多地搜集相关信息,以期作出相对正确的判断。

第一,在技术(广义的技术)上是可靠的;

第二,在经济上是合理的;

第三,在法律上是可行的;

第四,在政治(政策)上是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

第五,在实践中是可操作的;

第六,创新与现在社会环境是相兼容的和易于适应的。

三、企业是创新的核心和主体

1.创新主体的多元化与社会目标的统一

从根本上说,创新的主体是人,是一元的。但是,人总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在不同的具体领域中实践的人都是现实生活中创新的主体,所以,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创新主体是多元的。

国家创新体系多种多样,从组织层面上说,包括政府、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企业等创新主体;从操作层面说,包括组织制度创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政府是制度创新的主体;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是知识创新的主体,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这些主体共存于社会创新体系之中,受制于政府实施的各项法规和政策。

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国家创新系统的有效运作是在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中进行的。政府的功能就在于使用政策工具,引导各个创新系统的活动与国家创新的大目标一致,并使各个创新子系统在互动中产生最大效益。

2.主体互动与绩效划一。判断一个国家创新体系的成效,要看它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知识创新和制度创新没有直接走向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通道,只有技术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一个国家创新系统的成效最终体现在技术创新的成效上。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是凭借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经济实力的竞争。创新最终效益决定于技术创新。

由此可见,政府的作用正是要通过政策,引导各子系统在自己的领域中进行有效创新活动的同时,在各子系统间形成一个有效的互动机制、使创新所获的各种资源汇聚到技术创新中去。只有各子系统的创新成果汇聚在技术创新上并取得新成果的时候,创新的价值才能最终表现出来。

3.企业是技术创新的核心和主体。企业以追求利润为目标,是国民经济中最活跃的元素。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八点: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创新目标;根据创新目标选取创新资源(从已有的知识创新成果中选择能够转化为技术创新成果的项目,或从市场需求中立项);根据创新项目的需要引进资金;根据项目要求聚集人才(不是从一个领域、一个部门,而是根据需要把创新项目需要的具有各种专长的人才聚集起来,进行优化组合);组织项目的开发(启动行之有效的利益机制,激励科技人员的创造精神);根据市场情报决定投产日期和规模;实施利益分配;为上述创新活动的各个阶段承担风险。

上述各项功能是政府、研究机构和高校都不具备的。所以,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四、维权与侵权推动创新

1.不合理的历史与不能逆转的现实。从人类发展的进程来说,任何创新成果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应该全人类共享。从社会现实来说,任何创新成果都由创新者承担着风险、投入资本、智力和其它资源取得的,创新者应该得到报酬。专利制度实施100多年的历史证明, 工业经济正是得力于专利制度才取得今天的成就。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激励与保护就没有创新。保护创新成果的负面效应是垄断。

但是,在当今世界,拥有最新知识和技术革新知识产权的富国的发家史,无不与海盗、殖民地和种族灭绝有联系。今天他们又垄断创新成果,掠夺他国财富,这是不合理的历史造成的不合理的现实,却又是不能逆转的严酷的现实。

2.创新与垄断。每一个创新成果在市场上亮相之初,都有一段独占鳌头的美好时光。这就是垄断。垄断出暴利,这是市场无情的规律。为了获得巨额利润,掌握创新产品的企业要千方百计地维护垄断地位。为了掌握制造这个商品的技术并为这个商品开拓市场,创新者付出了极大代价。令创新者欣慰的是,在掌握了这项技术之后,大量生产时的成本就越来越低了。最明显的例子是计算机软件产品。为了设计一个软件,可能需要投入数以亿计的美元,为了把软件推向市场,又需要数以亿计的美元。在产品和市场都有了之后,大批量生产这个软件的时候,成本就非常低了。竞争者要想打破垄断,要付出比创新者更大的代价。垄断时间越长,利润越丰厚。

在高新技术领域,创新的先行者具有几乎不可动摇的优势。所以,“抢先一步”就成了创新者的信条。在知识创新中抢先一步,在技术创新中抢先一步,最重要的是,抢先一步占领市场。

3.在维权与侵权的斗争中创新。为了维持垄断地位,必须千方百计地保守技术秘密。被挤出市场的竞争对手,要么另辟蹊径,进行新一轮的创新;要么想方设法获取垄断者的技术秘密,不惜侵权与盗版。在利益机制驱动下,知识产权的拥有者极力维护垄断,竞争对手则变着手法盗版侵权。

创新与侵权是一对孪生子,并存于创新的全过程之中,斗争永无止息。对于形形色色的侵权活动,我们可以用法律手段加以制约,但无法根绝。矛盾是现实的、斗争是长期的。我们应该看到的是,维护知识产权与侵权之间的斗争,恰恰是推动创新的另一途径。在网络世界,“黑客”的入侵促进了防火墙技术的创新。

标签:;  ;  

关于创新意识的几个问题_市场垄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