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教育平衡的“绿色绵羊模式”_均衡教育论文

城乡教育平衡的“绿色绵羊模式”_均衡教育论文

城乡教育均衡的“青羊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乡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重金”改造城乡薄弱校

青羊区加大对涉农学校的投入力度,先后集中1.83亿元资金,对区内两个涉农地区的8所学校进行改造,美化校园环境,配备硬件设施,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改善。2006年青羊区把校园硬件改造工作重心转向城内,投入经费8700万元对薄弱学校进行重点帮扶和改造。

记者:学校间硬件的均衡是教育均衡的基础,要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加大对薄弱校的扶持力度,青羊如何看待城乡差距?改造资金从何而来?

徐江涌:青羊区虽说是成都的中心城区,但区域内的城乡二元结构仍十分明显,在2003年以前,农村学校是乡里管,区教育局只是做业务指导。2003年,随着“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的推进,这些乡管学校统一划到教育局管理。

我们接管之后就发现农村学校和城里学校在办学条件上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从2003年开始对11所农村学校进行改造。全区硬件改善的财政经费,可以说绝大部分都用在了农村学校改造。如今,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很多城市学校都已经赶不上了。

在改造资金方面,市里和区里有一部分支持,但缺口仍然很大,因为这需要的资金太多。由于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年轻人往城郊迁移,造成部分城市学校的生源逐年萎缩,有的学校已经成为“麻雀”学校。区里将这些学校进行撤并,学校土地拍卖收入又全部用来转投教育,这样就有近两亿资金投入到农村学校改造中。

一校一品 一校一景

青羊区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追求的是“一校一品,一校一景”。通过学校文化建设,涌现出了以“雅文化”著称的成都市实验小学、以诗歌文化闻名的草堂小学、以国学治校的文翁实验学校、以“海底世界”为主题的泡桐树小学、以巴金文化为特色的东城根街小学等一大批特色学校,为学校的特色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记者:“一校一品,一校一景”创意的初衷是什么?

徐江涌:现在很多地方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采用的办法是学校标准化建设,将学校修得都一样,但青羊的理解不一样,因为青羊区是老城区,历史形成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觉得均衡发展的最终指向不能简单停留在学校修得一样,而应该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多元需求提供可能和实际的帮助,所以,更重要的是软件上的建设。

在改造薄弱学校之前,我们往往先要进行文化定位,确定学校的办学理念、特色等,然后再进行建筑、室内设计和施工。这样学校一改造完就具有了鲜明的特色和良好的生长点,有利于改造后的薄弱学校的后续发展,避免了标准化建设带来的千校一面,不知道往哪里走,很长时间难以真正摆脱薄弱的问题。

共同体内教师跨校结师徒

青羊区将全区51所中小学混合组建成7个学校发展共同体,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充分整合、交流及共享。该共同体内包含城乡学校,既有名校,又有相对薄弱的学校。

记者:改善硬件相对容易,有钱就可以做,但改善软件就不是简单的事,如何充分发挥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的作用?

徐江涌:我们改造的11所农村学校的校长,只有两所学校是原来的校长留任,其他全部是城区派出去的。其余9位校长则全被安排到城区内的学校进行挂职培训。

农村地区带有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负面东西,小富即安,对高层次的追求不是非常强烈,家长对教育的要求也不是太高,老师们对自己发展的要求也不高。所以,我们在这11所农村学校中有100名左右的城里骨干老师常年支教,就是想改变这种原有的文化。

在共同体内,学校教师跨校结成师徒,由名校名师帮助涉农学校教师成长进步。此外,名校教师还可跨校到涉农学校兼职、任教。建立发展共同体,把城内和城外不同层面的学校组成不同的团体,有利于老师的发展。但农村学校的校本培训有其理念、硬件等自身的问题,这种培训就好比“萝卜炖萝卜”,最后煮出来的还是萝卜。所以现在我们提出第二个层面,采用共同体的交流方式,这就使农村教师有了校际间的交流。最后是区级的交流,这一层面解决的是当前大方向问题、理念问题和教育倾向性的问题。

用分析促进教育动态均衡

青羊区把人、财、物等要素归类为基本的办学条件,把学生、教师成就和学校发展归类为办学效益的重要指标,并对这些要素和指标做了细化,确定了数据对比分析的具体办法。通过及时的分析、监控,不断发现学校间的差距和学校的进步与不足,并通过有针对性的资源投放和工作重点转移,促进学校间动态的均衡和发展。

记者:这种及时的对比、分析和监控应如何做才能达到促进动态均衡的目的?

徐江涌:我认为即便是让所有学校的各个方面达到一致,处在相同的起跑线上,也会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地产生新的差异来,形成新的不均衡。用办学条件与办学效益的对比分析可以很好地帮助教育主管部门对区域内教育的动态发展有所了解,指导资源的投放,最终促进区域内教育的持续均衡发展。

青羊不提标准化,因为这样很容易造成千校一面;我们也不提时间表,这样很可能会造成过于注重硬件的投入,我们强调的是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的对比分析。我们将学校的办学条件分得很细,从人、财、物,细到每百名学生拥有的电脑数、图书数、优质师资等。以语文学科为例,全区一共有多少学科带头人,全区有多少老师,平均多少老师就应该有一个学科带头人,再来对比学校实际有多少,就看得出来这个差距是多大。这是可量化、可操作的,在下一步资源投放上就可以有倾向性,如引导学科带头人从多的学校往相对较少的学校流动。

每年的资源投放之后都会使这个指标发生变化,这是一个动态的参考资料,以整体推进全区的教育均衡发展,而不是要达到预设的、统一的每年生均公用经费多少,硬件建设怎么样等,因为这些指标受到的影响因素太多,比如说财政经费投入、学校特色发展个性需要等。因此,我们宁愿每年根据这种对比分析的动态指标来尽可能地缩小校际间的差异,我们有一个均衡指数,比如说全区学生拥有电脑的平均数为1,全区最高的为1.2,全区最低的为0.6,这中间有0.6的差距,那么我们经过几年的努力使这个差距变成0.2或者0.3,这就说明我们的差距在缩小,这是一个每年都在变化的指数,这样的数据分析对促进教育均衡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通过对比看效益。比如一所学校的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有多少人,我们再来看这一年老师、学生的获奖情况,老师的研究课多少,看看和前面所说的老师数目是否成正比,如果有问题,那就需要引起各方的重视了。

作为基层教育局,我们关心的还有学校内部教师之间,学校德、智、体、美各领域之间,学生各种智能发展及开设的学科之间发展是否均衡,譬如我们马上要进行期末的调研考试,这次的调研考试和以往不同之处在于要调研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因为我们感觉到这些是比较薄弱的方面,所以我们想通过这种调研的方式缩小学科之间的差别。

标签:;  ;  ;  

城乡教育平衡的“绿色绵羊模式”_均衡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