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二元结构与双轨制的连接通道--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的主题_二元结构论文

打开二元结构与双轨制的连接通道--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的主题_二元结构论文

开通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的联系通道——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主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双轨论文,现阶段论文,中国经济发展论文,体制论文,通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70年代末以来的改革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一个发展和改革交织在一起,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同时并存的阶段。本文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证了开通二元结构转换与双轨体制变革的联系通道,是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这一命题。确立这一发展主题,必能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改革的航船到达社会主义现代市场经济彼岸开拓一条可行的战略航道:深化研究这一发展主题,我们定能找到建造现阶段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大厦的奠基石。

【关键词】经济发展阶段 二元结构 双轨体制

一、理论命题

回顾十多年中国改革开放的航程,我们看到,中国经济航船在波浪中前进。经济的高速发展,令世人为之震惊,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经济发展时而高速前进、跃升到高峰阶段,时而紧急刹船、跌入低谷阶段;经济运行时而市场导向、放开搞活,时而计划控制、宏观紧缩。政府的宏观决策也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陷入了“放—乱—统—死—放”的怪圈。为了缓减国民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走出不良经济循环的怪圈,中国经济决策者和理论家都在思索:导致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怪圈循环的症结何在?造成我们经济决策行为盲目性和短期化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认为,从客观上讲是我们进行的改革开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新探索,由于没有成熟的经验,改革初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种情况;从主观上说,我们的认识、思想、理论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远远不能反映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性质,不能把握现阶段中国改革和发展的主题,不能指导中国政府的经济决策。因此,只有从较大的历史跨度上抓住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主题,我们才能联系实际制定出有利于长期发展和改革的战略对策。

经济发展的主题是由经济基本矛盾决定的,它规定着一定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政府的行动纲领和人民的奋斗目标。一定时期经济发展主题的确立是建立在对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属性、基本矛盾认识的基础上的。就是说,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经济基本矛盾,因而也具有相应的经济发展主题。改革前的中央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与包括那时先进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在内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因此,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就是抓生产关系公有化革命,促生产力多快好省的发展。70年代末以来的改革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推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一个发展和改革交织一起、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同时并存的发展阶段。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的矛盾成为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和改革的主题。

二、立论依据

在分析这一立论依据之前,有必要说明一下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变革时期这两个概念的基本含义。

二元结构理论(dual structure theory )是发展经济结构主义学派用以分析和研究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它最先由荷兰经济学家伯克提出,然后被刘易斯、兰尼斯、费景汉、乔治森等经济学家加以发展,成为发展研究(development studies)的重要理论。 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过程中落后的传统经济与先进的现代化经济同时并存的现象。现代化使社会主义中国同样进入了一个二元经济发展阶段。在中国的今天,城乡之间、工农之间、条块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轻重工业之间、大中型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之间等经济、技术、文化发展上呈现显著的二元结构现象。借用非平衡发展理论的观点,这种二元结构实际上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非平衡发展的结构现象。

双轨体制属于生产关系范畴,代表了生产力发展基础上新旧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具体制度形式,是社会主义社会运行过程中传统集中计划体制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同时并存的体制现象,双轨体制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在经济上表现为行政型计划经济机制与有计划市场导向机制的并存和对立。例如,价格双轨制、物资流通双轨制、投资双轨制、宏观调控双轨制等;在社会上表现为传统社会文化与现代社会文化的并存和对立;政治上表现为传统集权政治与现代民主政治的并存和对立。诸方面的双轨体制明显地表现在城乡、条块、工农等二元结构之间,改革初期它是一种板块式为主的体制结构。

为什么说开通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的通道,促进二元结构转换与双轨体制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套是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主题呢?其立论依据如下:

(一)我们正处于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并存的经济发展阶段

改革把中国推入了一个史无前例的经济发展阶段。如何认识这一阶段的社会性质、经济矛盾和发展主题,观察角度不同,认识判断就不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外经济学理论的引入,关于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矛盾和主题的讨论日益活跃。有的同志从传统经济学角度出发,认为当前中国正处于二元结构转换时期。这个时期的基本矛盾是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的矛盾,发展的主题是推进经济的现代化,以生产力发展为中心,将落后的传统经济改造成为先进的现代经济。有的同志从比较体制经济学出发,认为当前中国正处于新旧双轨体制改革时期,即从传统的产品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其基本矛盾是产品经济旧体制与市场经济新体制的矛盾,发展的主题是以体制改革为中心促进旧体制向新体制的转轨,经济发展要为市场化改革让路。

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我们看到经济结构的转换历来是社会经济从传统到现代转变的关键。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如果没有一系列经济结构的变化,很难看得出单纯的体制变革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同样,经济体制的变化也历来是引起结构转换的重要变量。在整个社会经济运行中,如果没有系统的体制变迁,很难想象出单纯的经济结构转换会有多少合理性。正因为如此,国外比较经济学早已开始努力比较研究由结构变化引致的各类经济体制的发展模式;而发展经济学也开始了探寻由制度变迁带来的各类经济的体制模式。比较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研究出现的趋同化现象表明,经济学家和经济决策者们都在试图勾画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体制模式相关演变图景的努力,实际上,我们改革的一个难点也在于求得合理的体制模式和有效的发展模式的最佳配组。现阶段具体表现为二元结构转换与双轨体制改革的协调问题。立足现阶段中国发展问题和改革问题交织一起的现状和格局,从现代发展经济学和比较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相融合的理论视角来观察,我们认为,在这一特定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既不是单纯的二元结构转换阶段,也不是片面的新旧双轨体制变革时期,而是处于现代化发展与市场化改革互相交织,二元结构转换与双轨体制改革同时并存的发展阶段。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特定的经济基本矛盾和发展主题。尽管二元结构和双轨体制本身存在着诸多矛盾和弊端,但这是中国走出中央计划经济的困境,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彼岸的必由之路,是别无选择的唯一选择。从当前经济发展的现实环境来说,与传统断裂二元结构和产品经济体制相伴生的短缺经济、卖方市场环境不存在了,而今我们面对的是短缺和过剩并存的经济和以买方为主的市场环境,它正是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并存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

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是中国现阶段经济中对立统一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现阶段经济的基本矛盾。因此,促进二元结构转换与双轨体制变革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套便成为现阶段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改革的主题。

(二)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在现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表现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社会经济系统的演化就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中进行的。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改革双重模式转轨之际,人类社会的这一基本矛盾具体表现为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之间关系的矛盾。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在现阶段具体表现为二元结构转换与双轨体制变革的协调问题。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经济系统演化中,生产力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就是国家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封闭落后的传统经济向开放先进的现代经济转变的过程。在现阶段表现为二元结构转换时期;生产关系的变革就是新旧体制的改革过程,也就是传统集中计划体制向现代市场体制转变的过程,在现阶段表现为新旧双轨体制的并存时期。因此,当前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正处于二元结构转换与双轨体制改革同时并存的发展阶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具体归结为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的关系。

从中国的现实看,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存在不可忽视的内在联系。城市重工业、主导产业、大中型国有企业一般经济技术文化发展条件较好,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主要以区域以外市场为主,以国家投资为主,以“条条”管理为主,在双轨体制中主要按计划机制轨道运行。相反地,农村、轻工业、非主导产业、地方中小企业、集体乡镇企业一般经济、技术、文化发展条件较差,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主要以区域内市场为主,银行贷款和自筹资金为主,“块块”管理为主,在双轨体制中很大程度上遵循市场机制轨道运行。从发展的观点来看,二元结构转换与双轨体制变革也是互相制约的。由于中国市场经济不发达、地大人众、情况复杂,企业之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条块之间二元结构反差的悬殊性、存在的长期性、利益矛盾的尖锐性,决定了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渐进性。反过来,建国后三十多年形成的集中计划管理体制也不可能在短时间一步到位地完成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双轨体制并存的长期性也从根本上制约了传统经济社会向现代经济社会转换的过程,决定了二元结构转换的长期性。当然二元结构决定双轨体制,双轨体制制约二元结构,这种相互关系是从根本上、全局上、长远意义上而言的。这并不意味着一定时期、一定地区、一定行业、一定产品在二元结构尚存条件下就不能加快市场取向的双轨体制改革,促进双轨合一;也并不意味着在新旧双轨体制未取消之前,就不能推进二元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相反地,历史和理论的逻辑证明:中国经济二元结构模式与双轨体制模式双重转轨的步伐必须走循序渐进、分步到位、分区推进的道路。从中国双轨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步伐来说,呈现出沿海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经济开放城市快于一般地区、内陆不发达地区和边疆民族地区,以轻工业、加工产业为主的地区快于以重工业、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的地区,以地区管理为主的产业发展快于以部门管理为主的产业发展。因此,双重模式转轨的过程将是长期的,渐进的。在这个社会经济大过渡时期,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之间的组合方式、运行时序和相互关系,直接体现着现阶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立统一的运行状况。开通二元结构转换与双轨体制变革的通道,便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改革的主题。

(三)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是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与体制变革之间矛盾的高度概括

经济发展和体制变革构成现阶段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演化中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也是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大主题。中国经济学家对于这两大主题的研究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双重模式转轨的理论。在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双重模式转轨时期,发展模式由传统低级的封闭型向现代高级的开放型转变,当前正处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阶段;体制模式由集中计划体制向有计划市场导向体制转变,现在正处于新旧双轨体制并存时期。近年来,国内学术界许多学者曾分别从二元结构角度研究了发展问题,从双轨体制角度探讨了改革问题,但是从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相互关系的角度对中国发展和改革双重模式转轨理论的综合研究尚显不足。从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实证分析上,从现代发展经济学与改革经济学的理论结合上,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和体制改革模式的双重转轨实际上就是二元结构转换与双轨体制改革的关系问题。二元结构转换与双轨体制变革之间的关系问题既反映发展过程的矛盾,也反映改革过程的问题,它是中国经济发展与体制改革矛盾的综合反映。

从发展过程来说,现阶段二元结构的转换至少反映了五个方面的重大问题:

⑴现代化问题。表现为现代部门份额提高,传统部门份额下降;技术密集型产业份额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份额下降。

⑵工业化问题。表现为现代工业份额提高,传统农业份额下降;制造工业份额提高,原料工业份额下降。

⑶城市化问题。表现为城市人口、经济、用地规模的扩大,农村人口、经济、用地规模的缩小;城市现代文化的扩张和农村传统文化的收缩。

⑷社会化问题。表现为社会分工深化、社会联系加强,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和“万事不求人”的生活方式的影响减弱。

⑸市场化问题。表现为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份额提高,自然经济、产品经济份额下降。

从改革过程来说,双轨体制变革起码反映了五个方面改革的重大问题:

⑴决策方式上,高度集权的管理与分权分级管理的矛盾。

⑵管理手段上,行政化直接控制与市场化、法律化间接控制的矛盾。

⑶管理方式上,实物化计划管理与市场化价值管理的矛盾。

⑷资源配置上,平均主义的供给制分配与按效益最大化市场分配的矛盾。

⑸改革滞后的集权政治体制与超前改革的市场经济体制的矛盾。

在现阶段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系统变革过程中,发展过程中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的矛盾与改革过程中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的矛盾互相交织、互相作用。双轨体制改革的时序和步骤同二元结构转换的时序和步骤必须相互耦合。例如改革前传统低级封闭的二元结构高度倾斜于重工业、主导产业和大中型国有企业。因而与之相应的体制模式必然是中央集权计划的产品经济体制;在由高度倾斜式二元结构向重点协调型二元结构转化时期,与之相应的体制模式只能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板块式结合为主)的双轨体制(这就是我们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只有确立了高级开放的现代经济结构的条件,才能实行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的市场经济运行体制。因此,双轨体制中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的增减变化、组合方式和运行时序,必须与二元结构中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的增减变化、转换方式和发展时序相互协调。二元结构转换与双轨体制变革既是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过程中错综复杂的各种具体矛盾的高度概括,同时也是经济发展模式与体制改革模式双重转轨关系的具体表现。因此,开通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的通道构成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

(四)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的相互作用,是推动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动力

经济发展主题集中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动力,经济发展的动力导源于经济基本矛盾。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经济发展和变革的动力系统来自三个方面,即经济动力、政治动力和文化动力,而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的相互作用是这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而成的动力,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过程中中央、地方、企业、个人等各种主体利益矛盾的集中反映。因此,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的矛盾成为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变革的原动力。而打通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的通道成为中国发展的主题。在这个对立统一的社会矛盾系统中,一方面,二元结构是双轨体制存在的物质基础,它对双轨体制具有决定作用,双轨体制是二元结构必然的制度表现。在建立共产党政权的前提下,中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产业之间,二元结构的巨大差异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主义不可能采取单一的无所不包的集权计划体制,而只能采取计划与市场板块结合的双轨运行体制。同时二元结构转换的内在矛盾有力地推动着传统集权计划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过程。中国经济二元结构较大的差异度虽然会带来二元经济主体利益协调的困难,但也有利于降低社会成本、提高高层次结构组织(经济区域)的积累率,利用二元结构形成的势能差和互补性可以促进传统部门、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双轨体制改革对二元结构转换也具有促进和制约作用。传统社会主义集权型双轨体制通过扭曲的价格、生产和分配体制使在以传统重工业为主导的战略下极不平衡的二元结构获得了强制的平衡,使极不协调的二元主体利益关系得以协调。但是,也对二元结构转换产生重要的制约。传统双轨体制造就了封闭型的资源配置机制,导致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条块之间、产业之间二元结构的鸿沟越来越深,二元主体利益的矛盾越来越大。因此,当传统双轨体制内部封闭、僵化、保守等一系列弊端成为二元结构顺向转化的桎梏时,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别无选择地走上了改革的道路。放权让利为主的改革方式有效启动了社会主义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经济主体的利益机制,激发了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发展意识,对中国社会二元结构的转换产生了巨大的决定性影响。从中国十多年来改革的实践来看,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蕴藏于中国社会的资金、技术、人才、物资、信息等发展要素纷纷冲破条条之间、块块之间、条块之间的体制樊篱,向效益高的企业、产业和地区流动。改革的利益机制有效缓减了传统二元结构下的中央、地方、企业、居民之间的矛盾,推动了传统封闭的断裂型二元结构向开放融合的二元结构转化。因此,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解决这一矛盾、利用这一动力,成为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

(五)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改革形成的所谓“放—乱—统—死—放”怪圈的基本原因

经济发展的主题就是发展的根本问题。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作为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既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动力,同时也是引致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和发展出现“放—乱—统—死—放”怪圈循环的根本原因。从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实践来看,在双重模式转轨时期,双轨体制改革的市场化方向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长期性目标难以避免地产生了一系列矛盾。主要表现为:1.资金来源分散倾向与资金使用集中要求的矛盾。2.产业结构轻型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矛盾;3.企业规模小型化和规模经济效益的矛盾;4.要素自由流动与东西部地区均衡发展的矛盾;5.地区行政割据经济与开放性区域市场经济的矛盾。6.经济主体行为短期化与经济发展长期目标的矛盾。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追究,产生以上诸多矛盾的根源在于中国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的双重错位。因为,与发展研究的蓝本——市场经济发展中国家二元结构发展和运行典型特征相比,传统社会主义发展机制和运行机制的作用使中国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发生了严重的错位。在二元结构中,文化技术先进的城市现代部门、国营大中型企业在经营管理体制上却较为僵化、落后,市场化水平和经济效益较低,而文化技术落后的传统部门、乡镇集体企业在经营管理体制上却较为灵活先进,先进化水平和经济效益反而高于现代部门和大中型企业;在二元地区结构中,生产力落后的西部地区、国有制经济、指令性计划经济比重却较高,生产力发达的东部地区,国有制经济、产品计划经济比重却较低。面对这种变革时期中国经济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的错位格局,无论是传统马克思主义计划经济学或是正统的西方市场经济学开具的单一处方都将是无效的。它使中国政府在改革和发展中进行的宏观经济整合面临罕见的两难选择:如果偏好于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优化目标,强调计划集中控制,实行过份倾斜于城市现代部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政策,那么,同时就会扩大“大锅饭”规模,抑制微观经济活力,从而推迟市场取向的体制改革步伐;反之如果单纯以市场化体制改革为目标导向,强调放权让利搞活,以传统部门、中小企业和东部加工地区发展为重点,则我国长期可能出现发展要素(资金、技术、人才、资源等)从城市现代部门向传统部门“倒流”的反常现象,会导致以小挤大、以劣挤优,造成二元经济低级化融合和二元社会的混乱无序状态。

在发展和改革双重模式同时转轨时期,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的错位(矛盾)正是造成中国发展结构中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的矛盾、决策方式上高度集权与民主分权的矛盾、运行体制中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的矛盾、管理协调中微观搞活与宏观控制矛盾的深层原因。以市场为导向、放权让利为主线的体制改革调动了代表局部利益的微观主体的积极性和生机活力。在缺乏规范化的制度约束、明确的产权约束和完善的价格——市场环境下,放开搞活的微观主体对局部利益的追求引起了社会经济资源从计划内的现代部门向市场化的传统部门的逆向流动,加剧了企业之间、产业之间、条块之间、地区之间二元结构的低级化和扩大化。为了治理微观搞活带来的宏观失衡和结构混乱,代表全局利益的政府不得不进行宏观控制和计划调节,由于经济手段的软弱无力,只得重新启用行政手段进行调节。在“一刀切”的行政调节下,使极不协调二元主体利益的矛盾得以协调、使极不平衡的二元结构得到了强制性的暂时平衡。至此,中国国民经济从“一放就活”的高涨阶段进入“一统就死”的低谷阶段。引致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进行“放—乱—统—死—放”周期性振荡的客观原因正是现阶段中国经济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改革的双重错位(矛盾);主观原因则是我们所制定和实施的二元结构调整战略和双轨体制改革战略的不协调、不配套产生的。因此,历史和理论的逻辑自然也提出从时序上、空间上和规模上促进二元结构转换与双轨体制变革之间的协调和配套,打通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的联系通道,这是现阶段中国发展和改革的主题,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改革走出怪圈的根本出路。

(六)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是社会主义社会系统演化中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内在矛盾的综合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联系构成了一定的社会形态系统,同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一定社会形态中经济子系统、政治子系统、文化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综合反映。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们认为社会主义变革时期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的关系既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在现阶段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变革时期经济、政治、文化子系统相互关系的高度概括。促进经济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的协调配套,也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系统演化中,关于经济方面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的概念和关系,已如前述,文化(社会)和政治方面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也具有同经济方面相似的特征。社会文化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表现为社会文化与传统社会文化的并存和对立。例如,中国城乡之间具有泾渭分明的社会文化差异,城市社会文化水平(基础设施条件、人的综合素质、社会思想观念等)大大高于农村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在这种基础上建立的传统封闭的城乡双轨社会体制(如户籍制度)把城市和农村截然分成两个社会天地,把市民和农民分成两种社会公民,市民从摇篮到墓地享受国家的各种风险和福利保障(如就业、退休、交通、医疗、口粮等由国家包下来或给予补贴),而农民则全然没有。造成城乡社会文化二元结构非但难于转化,反而呈逆向发展。二元结构在政治上也具有明显的表现:一元是以民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现代民主政治思想的逐步发展,一元是封建的传统政治思想的顽冥不化。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统治及建国后三十多年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深刻影响,使得封建落后的传统政治思想犹如一张潜网,极大束缚领导改革开放的新生政治力量和政治思想的发展,同时影响着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变革的现代化民主政治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在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系统演化中,经济子系统、政治子系统、文化子系统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对立统一,构成一个超稳定的系统结构。当社会主义社会处于稳定状态时,例如改革前的中国社会中,经济、政治、文化三部分处于基本适应状态,发展结构与运行体制更多地表现为互相促进,协调一致的关系;当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系统进入变革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三部分则产生了矛盾。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则更多地表现为互相对立和制约的关系。尤其是当社会系统中作为最活跃的经济发展步伐加快时,就会导致文化政治系统的不适应和互相矛盾。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系统的演化和变革,要求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子系统适时适度地调整相互关系,以促进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双重模式的稳步转轨。这既是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题,也是政治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综上所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双重模式同时转轨的历史阶段,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的矛盾是现阶段中国经济的基本矛盾,促进二元结构的现代化转换与双轨体制的市场化变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和奋斗纲领。因为:它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现阶段经济的具体表现,是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体制变革内在关系的具体归结,是推动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动力,是形成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周期性振荡的深层原因,是社会主义社会系统演化中政治、文化方面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模式转换的共同要求。据此,我们可以提出一个社会科学界的新论断:开通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变革之间的通道是现阶段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改革的主题。

三、重要意义

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改革双重模式转轨的时期,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蓬勃发展之际,提出并确立开通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的通道,这一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主题这一理论命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从现实来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逐步推进,经济运行中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城市与农村、大中型国营企业与乡镇集体企业、原料企业与加工企业、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不发达地区等各种具体矛盾问题错综复杂、相互交织,抓住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改革这一发展主题,就是抓住了主要矛盾,就能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中国经济运行的客观逻辑证明,那种“要么计划、要么市场”的幼稚的理想选择是行不通的;要么以倾斜于计划内国营大中型企业,要么以市场化的中小企业发展为主的单一选择是不现实的。那种脱离结构转换的单纯体制改革决定论,或是离开体制变革的孤立的二元结构转换论,都只能使中国经济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的基本矛盾更加尖锐,引致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在“放—乱—统—死—放”的怪圈循环中越陷越深,难以自拔;抓住了这一经济发展的主题,我们就找到了中国陷入经济困难的根本原因和走出困境的根本出路,也明确了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就是要探索一种适应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改革方式,寻求一个符合双轨体制现实的二元结构转换途径,努力开辟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变革之间的联系通道,促进中国经济市场化、社会化和现代化。为此,就要从产权关系、市场结构和管理体制上逐渐矫正中国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双重错位情况。现代部门、国有大中型企业要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强化其经济能量对传统部门、集体乡镇企业的扩散,传统部门、集体乡镇企业要强化计划约束和政策引导,加快其技术进步和经济创新的步伐,以推动经济发展与体制改革双重模式的稳步转轨。

从理论上说,开通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变革的通道是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主题,也是变革时期中国发展经济学和改革经济学的研究主题。抓住这一主题,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宏观理论就不再是一种抽象的教条、空泛的原理,而是更加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扣住这一主题,从二元结构现实出发研究生产力经济学和从双轨体制现实出发研究中国政治经济学(生产关系)就有了理论的立足之地,现阶段的中国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就确立了主线。围绕这一主题,运用国外引入的现代发展经济学和比较经济学描述和研究当今中国的现实经济问题,就不会犯形而上学、机械套用的差错,而是更加立足实践,在中国现实的土地上生根开花,混合生长。由于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变革既是现阶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立统一运行的具体表现,也是经济发展与体制改革双重模式转轨关系的理论概括,因此,从这一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题出发,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与现代发展经济学和比较经济学,就有希望在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中西贯通、取长补短、融合发展,就有可能在实践中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阶段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双重模式转轨的理论。

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变革作为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经济学和改革经济学的研究主题,目的皆在于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变革时期经济发展和运行的一般规律。完成这一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不能各自为政、孤军作战,需要社会经济各阶层、各领域、各方面的通力协作,需要经济理论、经济政策与发展实践的相互结合,需要发展科学和改革科学的共同努力,需要哲学、系统科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共同攻关。改革把中国社会主义推向了一个史无前例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新的实践呼唤着新的理论。本文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证了开通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变革的联系通道是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问题,虽然不免存在初探者的粗浅,但我们相信,作为引玉之砖,如果逐步确立这一发展主题,我们必能为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航船到达社会主义现代市场经济的彼岸开拓一条现实可行的战略航道;深化研究这一理论主题,我们定能在现实土地上找到建造现阶段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理论大厦的奠基石。

标签:;  ;  ;  ;  ;  ;  ;  ;  ;  ;  ;  ;  ;  ;  ;  ;  

打开二元结构与双轨制的连接通道--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的主题_二元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