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将B超引导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中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间收入的上肢手术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实验要求抽取出68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开展实验,通过数字抽签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单数为对照组,双数为实验组,每组中录入34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臂丛神经阻滞盲探方案进行麻醉引导,实验组患者则应用B超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案。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痛觉阻滞时间和镇痛效果,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更长,但实验组患者的向头延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良反应发生状况中,实验组患者的发生率为4(11.7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29.41%),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者应用B超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具有较好的效果,同时不会对患者造成额外的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B超引导;罗哌卡因;上肢手术;麻醉方案
在临床医学上,对上肢手术患者的研究中发现,对患者进行上肢手术时,应当采用合适的方案对患者进行麻醉引导才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1];但患者在麻醉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其他不良反应,例如低血压或呼吸抑制等,导致患者的麻醉风险较高[2]。所以在对患者进行麻醉时,应当采用合理的麻醉引导方案,来对患者的麻醉工作进行相应的调整。本次研究中,探究将B超引导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效果,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中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间收入的上肢手术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实验要求抽取出68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开展实验,通过数字抽签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单数为对照组,双数为实验组,每组中录入34例患者。对照组患者性别信息为(男:19例;女:15例),患者年龄信息区间介于31-62岁,患者平均年龄信息数据为(46.1±6.5)岁;实验组患者性别信息为(男:15例;女:15例),患者年龄信息区间介于30-61岁,患者平均年龄信息数据为(44.9±4.9)岁;所有患者一般资料未见明显差异,患者个体化信息差异不对本次研究结果造成影响,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盲探操作进行麻醉引导。在患者开始手术后,直接建立静脉通道,用多功能监护仪检测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当对患者进行全程手术监控,观察患者的心电图以及呼吸频率等相关指标。采用鼻导管对患者进行氧气供应,如果在患者手术过程中出现异常,应当立即告知医师,并采用相应的抢救方案。选择患者腋动脉搏动最上点做皮丘,采用静脉套针管,与患者叶动脉呈10-20度夹角进行穿刺,缓慢进针,直至感觉突破鞘膜,将套管针向前推进2-3mm左右后,取出套管针针芯,针套与输液延长管相连接后注入0.3%罗哌卡因。
实验组患者采用B超引导方案进行臂丛神经麻醉。对患者进行B超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麻醉,入针回抽无血后可以将麻醉药物缓缓注入。在B超引导下可见患者药物扩散状况,直至患者臂丛完全被液性暗区覆盖。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本次研究中的各项数据进行处理,本次研究结果中患者的各项指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同时应用T值对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而实验结果中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采用百分比的形式进行检验,实验数据应用卡方值检验,组间检验结果如果p<0.05,则证明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痛觉阻滞时间和镇痛效果,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更长,但实验组患者的向头延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良反应发生状况中,实验组患者的发生率为4(11.7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29.41%),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表1 两组患者阻滞平均时间对比(min)
组别 痛觉阻滞 镇痛效果持续 向头延伸 对照组(n=34) 313.5±36.84 203.94±35.5 71.62±9.62 实验组(n=34) 494.2±41.14 299.51±34.6 32.62±4.69 表2 两组患者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状况对比
组别 恶心呕吐 皮肤瘙痒 低血糖 心动过缓 总发生率 对照组(n=34) 2 4 1 3 29.41% 实验组(n=34) 0 1 2 1 11.76% 3讨论
在目前临床上只手术的麻醉工作中,通常采用臂丛麻醉作为主要的麻醉方案,这种麻醉方案不仅具有较好的效果,还能够简化麻醉的操作流程。在麻醉后,患者的苏醒时间也较快,同时这种麻醉方案能够降低麻醉药物对患者的生命指标造成的影响[3]。
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是指通过B超图像进行麻醉时,尽可能在靠近腋窝近端处进行穿刺和置管,保证患者的麻醉过程属于实时监控的状态。在对患者的套管沿叶动脉进行推进时,需要分隔正中神经和桡动脉神经等部位,这种方案能够保证在穿透过程中获得更为准确的定位[4]。
综上所述,对患者应用0.5%罗哌卡因进行B超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具有较好的效果,并且罗哌卡因不会提高患者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联,张华.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术中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观察[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8,35(05):696-699.
[2]周晓琴.B超引导下不同模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8,25(04):429-430.
[3]张芳磊.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小儿尺桡骨骨折术后认知功能、血清NGF及TGF-β_1水平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8,27(03):491-492.
[4]孙红.B超引导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9(23):47.
论文作者:李素荣 尚文
论文发表刊物:《药物与人》2018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7
标签:患者论文; 实验组论文; 神经论文; 对照组论文; 效果论文; 统计学论文; 方案论文; 《药物与人》2018年9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