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量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也谈论文,经济责任审计论文,评价指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读了2015年《中国审计》第一期“争鸣”栏目的文章颇受启发,笔者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发展、具有的优势、构建及量化方面谈谈认识和理解。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计形式,自1985年开始,我国审计机关就开始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试点,当时主要集中在对厂长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方面,评价指标尚处于摸索阶段,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审计署关于开展厂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通知》中关于审计内容的简要表述。1999年,中办、国办发布了《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也为建立审计评价指标提供了依据,但此后的一段时间,审计评价指标仍仅限于理论研究阶段。2004年《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和2006年《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实施细则》的颁布,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得到了较快发展。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明确提出完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后,中办、国办于2010年颁布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该规定打破了以往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尤其在省部级及以下党政机关的全覆盖审计方面大大提高了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也将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迫切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目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亟待完善。经过多年的发展,经济责任审计在我国干部管理和监督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但是目前仍缺乏一套全面、准确、操作性强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设定更多地集中在财政收支、资金管理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等常规审计方面,经济责任认定方面实际操作性较差,责任认定准确性不够。 二是各类审计评价指标发展不够均衡。由于企业财务制度大多已与国际接轨,从国外引进的相关经济评价指标在我国广泛运用,衡量国有企业经济运营责任方面的指标较为成熟。而衡量党政、事业单位相关经济责任方面的指标,则因我国探索的时间还较短,其成熟度和适用性目前还不够,发展相对较慢。 三是部分审计评价指标设立相对笼统,难以对审计对象做出真实和客观的评价。如部分反映某项宏观政策执行情况的定性指标,由于该类指标往往未经细化分解,审计人员难以准确把握,且该类评价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导致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不足。 四是指标设定不够全面,存在漏报风险。目前许多评价指标的设定存在局限性,用一项或几项指标对某方面情况进行评价,不能全面反映问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不高。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量化的优势分析 评价指标包括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应尽可能地量化和细化,减少定性指标和概括性指标。定量指标相比定性指标具有以下优势: 有利于与审计内容相结合。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是审计内容的再反映,与审计内容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其评价范围应包括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的业绩、主要问题和应当承担的责任。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可以将审计内容细化为具体的审计步骤,通过审查相关资料或采取某种审计手段,量化反映审计内容。但如果大量采用定性评价指标,则无法与量化的审计结果相结合,导致审计评价指标和具体审计内容相脱离。只有将审计指标细化分解为量化指标,与具体审计结果相对应,才能保证评价指标真实反映审计内容,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 有利于增强一致性和可比性。按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要求,对同一类别、同一层级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评价标准,应当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一致性和可比性是指评价指标设定标准要统一、规范和有效。此类评价标准在制定时必须能够涵盖相对较全的信息,不能遗漏主要项目。这不仅需要将指标细化分解以涵盖不同的角度,而且要求各指标在制定时应客观和准确,以保证具有可比性。细化的定量指标能够很好地实现上述目标,而定性指标由于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自由度相对较大,不同部门进行评价时结果可能不一致,导致此类指标可比性不强。 有利于审计实践操作。审计一般是通过对取得的相关资料检查核实后得出结论,由于相关审计结论均有审计证据作为支撑,客观和公正就成为审计的特点和优势。但如果审计指标设定以定性分析为主,支撑定性判断的审计证据不易获取时,得出的审计结论也会失去客观性和公正性。因此,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应以定量指标为主,既符合审计专长,又能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 构建和量化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途径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设定是一项宏大的工程,尤其在设立一套完整的囊括各层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以及不同行业、规模的国有企业评价指标体系时,评价指标的量化和细化将变得十分困难。但评价指标构建和量化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对评价对象进行科学清晰的分类。设定评价指标的首要条件是有明确的评价对象,不同评价对象的评价指标有一定差异。当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十分广泛,即使审计对象的类别相同,由于行业不同、级别不同、所处地域和经济环境不同,评价指标也不尽一致。因此,设定评价指标的首要条件是对所有经济责任审计对象进行全面分析,按照行业类别、差异性大小进行归类,科学和清晰地界定评价对象和类别,为指标的设定奠定基础。 构建合适的评价指标体系模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依托合适的评价指标体系模型,评价指标同样会因模型的选择而不同。当前,审计实践中常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模型有经济增加值法、平衡计分卡法、专家团评价法、数据包络分析法、计量经济模型法、层次分析法等,每种模型构建的方法均有优点和局限性。因此,对于不同的评价种类应选择合适的模型进行构建。如经济增加值法、平衡计分卡法、数据包络分析法对企业经营业绩、企业成长衡量更有效,适用于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指标评价;层次分析法是将经济内容逐层细化分解后进行评价,适用范围较广,可用于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的审计评价。 按照逐层分解方式,划分普遍性和差异性指标。在评价指标模型构建过程中,应在不同种类和层次间设定普遍性指标,此类指标应具有该种类和行业的共性特点,而为区分个体间的差异,同时应设立差异性指标。如对于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可以设定普遍性和差异性指标。而对不同行业间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也需设定普遍性和差异性指标,依此类推,逐层细化,在每一层级的不同种类间均需设定普遍性和差异性指标。通过以上方式可以逐步建立规范的指标体系,也为指标的动态调整提供了可能。 根据对审计内容的分解,建立量化和细化指标。一般情况下,定性指标均可细化分解为定量指标来表示,在设定指标时如遇到定性指标,可以通过将审计内容分解为具体审计过程的方式进行细化。如对于“某领导人员投资管理情况是否优秀”这一定性指标,可以考虑在审计此类内容时,在取得相关投资审批、招投标、资金拨付及后期管护效益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这些资料的逐步审查得出审计结论,而将这些逐步审查过程设定为评价指标,即可实现对该定性指标的量化和细化。标签: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经济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量化管理论文; 量化分析论文; 审计方法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离任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