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视角下的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研究综述_中国共产党论文

多元视角下的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研究综述_中国共产党论文

多元视角下的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共产党论文,视角论文,理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党的文献中,“执政理念”一词最早见诸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后。2004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上的讲话中,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同年6 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首次正式把“执政理念”这一新概念运用到党建领域。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他提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等主要方面”。① 2004年8月22日,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 胡锦涛明确指出: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从党的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和执政环境等方面进行努力,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

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一个重要基本范畴,是执政的理论前提,在整个执政理论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笔者依据2004年以来理论界关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研究成果,结合党中央的相关重要论述,拟对此问题作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综述,以期能对深化学术界的执政理念研究有所帮助。

一、执政理念的涵义

执政理念的定义是研究执政理念的理论和逻辑起点。要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建设,就必须首先认识什么是执政理念。关于执政理念的涵义,学术界展开了深入、热烈的探讨,并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性的观点和见解。主要有以下十七种:

吴克辉、韩庆军认为,在政党政治里,执政理念是执政党的宗旨、纲领、目标所规定的,影响其路线、方针、政策的精神要素。执政理念在整个执政理论中处于基础的地位。②

韦华腾认为,所谓执政理念,是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执政意识,是加强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执政目标的定位,是执政党执政的灵魂。执政理念对执政的大政方针和战略策略的确定起主导作用。③

吴九占、孟凤英认为,执政理念是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依据对社会发展规律、执政规律、社会发展本质等的认识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科学施政观念。它主要包括执政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社会发展本质的理解、社会发展目标的确定、社会发展战略的选择等几个方面。④

王敦琴认为,执政理念是指执政党根据本党目标所确立的关于如何执掌政权的基本理论原则和基本行为准则。⑤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执政活动过程中的精神动力和信念支撑。

何先光、方同义认为,执政理念是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定位,它决定了执政党执政的性质和结果。⑥ 执政理念深刻影响着执政党的号召力、公信力和执政绩效,乃至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⑦

赵晓呼、陈阳、沈建钢认为,执政理念就是对执政问题所形成的理论和观念,是执政主体对其执政活动的理性认识和价值取向,属于执政活动的意识形态层面及其意识形态的核心观念,是执政党围绕执政目标形成的基本理论、指导思想、理论准则和行为规范,既是产生执政纲领、主张、方略、政策以及工作思路的思想基础,也是执政活动的理论指导和执政能力的思想基础。⑧⑨ 换句话说,所谓执政理念,是指主导和支配执政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这一定义得到了学界较为普遍的赞许与认同。

高彩霞认为,执政理念,是指一个政党执掌政权的基本立场、指导方针、原则、政策、目标、方略,以及在执政条件下如何进行党的自身建设等思想主张,是执政党领导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理性认识和基本观念,其中最主要的是明确“为谁执政”和“怎样执政”两个问题。⑩ 它是贯穿在执政理论体系一切内容之中的灵魂,也渗透在并体现在执政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11)

马春如、马小如认为,执政理念,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高度理性自觉的观念表现。从性质上讲,它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与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执政实践相结合的最高观念形态。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与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相统一,就构成党在不同时期执政理念的核心内容。(12) 对巩固和加强执政合法性途径的选择体现了执政者的执政理念。(13)

周敏凯认为,执政指导思想是执政能力建设的方向与目标,执政理念则是执政指导思想的核心与原则。执政理念是执政党牢固的政治合法性基础,也是执政党意识形态中的核心内容,是执政党一切行为的出发点与归宿,它包括了执政党的执政立场、价值取向、方针政策、执政方式,它统领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14)

所谓执政,是指党对国家政权机关的政治领导。(15) 强国认为,执政理念是一个政党对执掌政权的宗旨、目的、任务,以及实现这一任务所需的执政方针、执政准则、执政手段等方面的理性认识和总体把握。科学执政理念是指执政主体为了实现执政目标和执政理想而形成的符合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有着积极的价值追求,并具有全局性、指导性的执政思想和执政观念。(16)

别祖云、刘红认为,执政理念是执政党对自身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及其对党执政提出的内在要求的全面认识,它包括对党所处社会环境的认识、对自身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认识、对自身状况的认识和对所负历史责任的理性认识等。(17)

张希贤认为,政党的执政理念,通常是指执政党对公共权力和执政内涵所持的基本观点和总体认识。(18)

刘宗洪认为,执政理念是执政党在执掌国家政权和实现政治目标过程中起指导作用的观念体系。(19)

黄立营认为,执政理念是执政党以执政宗旨为核心的一整套执政观的价值判断,是关于执政理想、执政准则、执政思路的深层次的理性认识。(20)

张衍前认为,执政理念,是指导政党执政实践最基本的理论观念、价值取向和是非标准,属于执政党意识形态中最核心的内容。执政理念是政党执政过程中一个带根本性和方向性的原则问题,是执政党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执政的立场问题和执政的价值取向问题。(21)

安蓉泉认为,执政理念,是执政党以巩固执政地位为目标、以实现执政纲领和任务为宗旨、以提高执掌国家政权的有效性为重点的基本理论和思路,(22) 也是广大民众据以判断一个政党的显著标志。(23)

陶双认为,执政理念是执政党执政的基本经验、执政的根本指导思想、执政总方针和总政策的理论概括和升华,是执政党执政理论的精髓和灵魂。(24) 执政理念反映的是党在执政过程中的整体态度。执政理念其内涵主要包括通过执政实践促进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精神高尚、科技进步、生态良好;尊重和保障人权、增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正义、促进社会和谐;促进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世界和平。(25)

丁守庆、李新娥认为,执政理念,是执政党根据自身的性质和实践的要求,在确定目标、调整政策、规范行为等执政过程中的价值追求。这一价值取向贯穿在价值选择过程中,又落实于行为结果之内。(26)

由上可以看出,执政理念是一个难以精确界定的事物。由于学者们的致思理路不同,学术旨趣有所差异,因而对执政理念涵义的认识也不尽一致。客观地讲,这些讨论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学界对执政理念的涵义缺乏普遍共识,同时也反映了学者们研究的逐步深入。我们需要从纷纭繁杂的有关执政理念的不同定义中梳理出相同或相近的因素,以作为我们讨论问题的出发点和前提。

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什么呢?这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归纳起来,代表性的观点有如下几种:

吴克辉、韩庆军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与其忧患意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共产党在半个多世纪的执政时间里,不同时期忧患的重点对象有所不同,执政忧患意识有所不同,因此执政理念也有所不同。其一,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新中国生存的忧患意识——执政强国理念;其二,第二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忧患意识——兴国富民理念;其三,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忧患意识——以人为本理念。(27)

郑俊田认为,当前要确立的执政理念主要有:第一,政府行为法治化,这是当前要树立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执政理念;第二,立法程序科学化,主要体现在立法的慎重、立法程序的公开、透明、立法的公正性、立法的民意性;第三,行政过程效益化,要树立时间观念和成本意识。(28)

徐福宁认为,科学执政理念包括: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全面的创新观、持久的稳定观、科学的人才观。(29)

刘玉金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蕴涵着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深邃理念。主要包括:与时俱进的执政要求、发展兴国的执政要务、改革创新的执政意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宗旨和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等五个方面。(30)

于咏华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目的和手段统一的“民本”或“人本”理念。(31) 别祖云、刘红认为,“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是和“以神为本”、“以君为本”、“以物为本”相对立的,它不是单纯的以人的集体为本,也不是以人的本性或人性为本,与时尚的后现代主义的“反人本主义”思潮也保持着一定的距离。(32) 杨建辉认为, 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复归和升华,是党的执政理念的历史性进步,是我党几十年来建设经验的哲学概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主题的展开。(33)

刘林元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执政的深厚资源来自人民;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必须从严;坚持真理、修正错误。(34)

黄立营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其价值判断以执政为民为宗旨、为核心,它包括为民执政理念、科学执政理念、民主执政理念、依法执政理念、和谐发展理念和执政风险理念等基本内容。(35)

张衍前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新理念,包含着丰富的时代内涵,我们可以把它分解为“为民”、“发展”、“法治”、“廉洁”等四个方面。其中,为民——为民服务、为民执政、为民掌权,是共产党人执政理念的核心所在。(36)

任大立认为,举旗、民主、务实、亲民是新一届中央政治局成熟的执政理念。具体说来,就是:高举旗帜,与时俱进、发扬民主,团结统一、艰苦奋斗,求真务实、清正廉洁,一心为民。(37)

陈尧明、王斌认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站在时代和中国发展的高度,先后对“两个务必”、执政为民、科学发展、求真务实、和平崛起等进行了一系列论述,使我党的执政理念实现了一次新的飞跃。(38)

吴增基认为,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一个崭新的执政理念。(39) 这是一个高屋建瓴而富有新意的宣示,说明党中央已经把它提升为统摄全局、具有战略意义的执政理念。(40) 方涛认为,从改革开放到十六届四中全会,我们党的执政理念经历了从“社会稳定”到“和谐社会”的变化。(41) 曾文认为,从历史和现实的情况来看,在执政理念上彻底实现从“斗争哲学”向“和谐哲学”的转变已成为我党的当务之急。(42) 赖宏认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是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又一次较大的视角转换,推动了党自身功能定位从革命党到长期执政的党的转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从近现代化到当代化的时空位移;对应了党领导下的三个社会实践主题的变化;促成了近现代社会进步发展的三个主动力之间的推移。(43)

奚洁人认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实现了三次历史性飞跃,这就是以政治斗争为中心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意识形态泛化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44)

笔者赞同学界的普遍共识认为,执政为民的理念,是党执政理念的核心,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是最基本的价值观和共产党执政最基本的规律,是夯实和拓展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根本途径。(45) 执政为民理念在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生成和演进、确立和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执政理念。(46)

三、执政理念的特征

对于这一问题,目前学术界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观点:

周敏凯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具有明显的科学性、民主性、发展性。(47)

强国认为,从本质上讲,科学执政理念应具备四个特征:第一,必须有积极正确的价值取向;第二,必须遵循和反映客观规律;第三,必须体现鲜明的时代精神;第四,必须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48)

宋刚峰、章国英认为,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思想始终统帅和主导着党执政活动的各个具体方面和各个历史时期,是党执政理念体系的灵魂和执政理念形成的核心价值取向;二是党的具体执政理念是党根据所处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而形成并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不断与时俱进的。(49)

笔者认为,执政理念具有导向性、诠释性、层级性、深刻性、阶级性、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四、执政理念的作用

关于执政理念的作用,部分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了阐述与分析,形成了如下一些认识:

强国认为,执政理念对执政行为、执政实践发挥着重要的规范和引导作用:第一,执政理念是执政目标和执政理想的集中体现;第二,执政理念是执政实践的思想先导和行为准则;第三,执政理念决定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和实施;第四,执政理念规定着执政方式的发展走向。(50)

沈建钢、王其山认为,确立新的执政理念具有重大意义:第一,是有效执政、长期执政的根本保证;第二,是贯彻我党执政宗旨的基本要求;第三,是完善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的客观需要。(51)

刘宗洪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已经从一个夺取政权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政权的政党,从搞计划经济的党,成为发展市场经济的政党,从处于相对封闭状态的党,成为一个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政党。树立科学的执政理念,第一,有利于革命党向执政党全面转变;第二,有利于加快实现执政党的现代化;第三,有利于全面提升执政党的执政能力。(52)

张衍前认为,从深层意义上说,执政理念直接影响着执政效果,影响着政权的稳固程度。创新执政理念,是执政党赢得政治合法性的根本所在。(53)

施节敏认为,正确的执政理念,不仅是执政党全体党员的重要精神支柱,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据以判断党的性质并支持和拥护党的根本标志。(54) 执政理念还是执政党发展和巩固执政党组织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是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依据。(55)

五、如何加强执政理念建设

如何加强党的执政理念建设,这是历史与现实向全体共产党人提出的一个严肃课题。许多学者就此问题展开了讨论,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沈建钢、王其山认为,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理念建设,必须:第一,提高认识,明确执政理念的重要性:进行执政理念的教育,明确执政目标、进行执政理念的宣传,塑造执政形象、进行执政理念研究,完善执政理论;第二,注重实践,体现执政理念的社会价值;第三,总结经验,不断丰富执政理念的时代内涵:研究政党政治,研究国外执政党在执政历程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总结我党的执政经验,研究执政规律,以完善执政理念,丰富执政理论、探索执政理念创新的规律,以推进执政理念的丰富和发展。(56)

王丽华、孙琼仙认为,党的执政理念的创新,如果就其具体内容讲,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从执政理念创新的价值取向来看,起码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必须充分体现执政理念的世俗性;第二,必须充分体现执政理念的包容性;第三,必须体现执政理念的开放性。(57)

杨明清认为,强化执政理念需要解放思想,清除一些模糊的认识。第一,正确认识历史选择与巩固执政基础永恒课题的关系;第二,正确认识政党与执政党的联系与区别;第三,正确认识中国特色与一般执政规律的关系;第四,处理好执政党角色与社会群众广泛性的关系;第五,正确认识党的队伍量的扩展与质的提升的关系。(58)

王新建在《论党的执政为民理念的实现机制》一文中指出,实现执政为民理念,第一,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一致性;第二,必须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第三,必须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59)

杨平认为,依法执政要树立并遵循其基本理念,其中包括:第一,在执政的权力来源问题上,要树立人民主权的执政理念;第二,在权力配置问题上,要坚持权力制约的执政理念;第三,在执政的根本依据问题上,要遵循法律至上的执政理念;第四,在执政的目的问题上,要确立保障人权的执政理念;第五,在执政的具体过程中,要遵守正当程序的执政理念;第六,在执政的道德要求问题上,要保持诚实守信的执政理念。(60)

另外,有学者指出,执政方略与执政理念之间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关系:首先,执政理念是选择执政方略的依据;其次,执政方略是执政理念的实现途径;再次,执政理念具有相对稳定性,而执政方略具有发展变化性。(61)

六、小结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执政理论的集中表现,是执政经验的科学升华,是执政规律的准确把握,是执政目标的价值追求。(62) 加强党的执政理念研究,继承并发展体现执政规律和时代要求的执政理念,始终保持其先进性和科学性,无疑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63) 2004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深入分析者少、浅尝辄止者多,有些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还局限于宣传层面,学理性欠缺,重复性研究成果较多,缺乏中西比较研究成果,跨学科研究不够,在某些研究领域还存在空白点等等。为推进此一研究,笔者建言如下:

(1)厘清执政理念与执政理论、执政意识的区别与联系, 合理确定执政理念的内涵及外延,以消解人们认识上的困惑、偏差甚至谬误,为开展更加深入、更加细致的研究与探讨构筑良好的平台;

(2)强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特征的研究, 进一步深化对执政理念概念的认识;

(3)加强比较研究,对西方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做出恰如其分、实事求是的介绍、评析,“寓评于介”,不断进行理论清理与反思,合理汲取其中有益的思想与见解,为我所用;

(4)加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形成、嬗变过程的探究, 力图将整个过程置于历史与现实的宏大背景下和场域中进行综合考察与全面审视,探寻规律性认识;

(5)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另外,研究方法也需要多样化。

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尚未有一部学理性的专著来专门探讨和梳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问题,表征理论界的学术探究尚存较大的空间和余地,是学界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注释:

① 转引自南京党建网:http://www.njdj.gov.cn/Adx/shownews.jsp?newid=17638。

② 吴克辉、韩庆军:《论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与执政理念的演进》,《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第48—51页。

③ 韦华腾:《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理念探析》,《岭南学刊》2005年第4期第5—8页。

④ 吴九占、孟凤英:《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升华》,《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第1—3页。

⑤ 王敦琴:《试析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时代底蕴》,《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年第4期第1—4页。

⑥ 何先光、方同义:《从“小康”到“和谐社会”——兼论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创新》,《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29—32页。

⑦ 林联凤:《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建设》,《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4期第17—19页。

⑧ 赵晓呼、陈阳:《关于树立正确执政理念的思考》,《理论探讨》 2005年第4期第143—145页。

⑨ 沈建钢:《积极加强我市党员干部队伍的执政理念建设》,《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1期第15—19页。

⑩ 高彩霞:《试论科学执政理念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作用》,《兵团党校学报》2005年第2期第31—33页。

(11) 肖文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需树立正确的执政理念》,《西藏发展论坛》2005年第2期第18—20页。

(12) 马春如、马小如:《党的执政理念的历史演化及启示》,《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2期第21—23页。

(13) 邓淑霞:《邓小平的执政理念》,《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2期第9—12页。

(14) 周敏凯:《用党的执政理念统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4期第60—62页。

(15) 刘畅,王明建:《坚持依法执政:浅析十六大对党的执政理念的重大创新》,《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56—58页。

(16) 强国:《略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淮海文汇》2005年第3期第4—8页。

(17) 别祖云、刘红:《解析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8—11页。

(18) 张希贤:《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与执政基础》,《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2期第1—3页。

(19) 刘宗洪:《树立科学的执政理念》,《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11期扉页。

(20) 黄立营:《论执政理念的战略地位与时代内涵》,《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第11期第14—19,13页。

(21) 张衍前:《执政理念与政治合法性》,《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6期第10—14页。

(22) 安蓉泉:《执政条件变化对党执政理念提出的新要求》,《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5期第4—6页。

(23) 戴焰军:《执政理念·执政方式·执政作风》,《前线》2004年第11期第12—14页。

(24) 陶双:《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创新与升华——学习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新疆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第1—4页。

(25) 田芝健:《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的两大基本理论问题与时代课题》,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12期第42—44页。

(26) 丁守庆、李新娥:《论探索执政规律的思想方法》,《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第1—10页。

(27) 同注②。

(28) 郑俊田:《实践三个代表,树立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第90—93页。

(29) 徐福宁:《树立科学执政理念》,《党建研究》2004年第12期第4—6页。

(30) 刘玉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蕴涵的执政理念》,《党建研究》2004年第3期第22—24页。

(31) 于咏华:《目的和手段的统一——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理论前沿》2004年第23期第21—22页。

(32) 同注(17)。

(33) 杨建辉:《以人为本: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复归和升华》,《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年第8期第29—32页。

(34) 刘林元:《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第2—6页。

(35) 同注(20)。

(36) 同注(21)。

(37) 任大立:《论新一届中央政治局的执政理念》,《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9期第14—15页。

(38) 陈尧明、王斌:《试论我党新的执政理念的形成和发展》, 《江南论坛》2004年第7期第5—7页。

(39) 吴增基:《一个崭新的执政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1—5页。

(40) 庄锡福:《构建和谐社会:崭新的执政理念》,《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6期第95—97页。

(41) 方涛:《从“社会稳定”到“和谐社会”——对执政党执政理念变化的解读》,《理论与改革》2005年第6期第71—72页。

(42) 曾文:《从“斗争哲学”到“和谐哲学”——我党执政理念的转变与升华》,《理论学刊》2005年第11期第31—32页。

(43) 赖宏:《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与解读马克思主义的视角转换》,《理论前沿》2006年第3期第20—21页。

(44) 奚洁人:《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价值取向》,《思想政治课教学》2005年第9期第74页。

(45) 袁正良、龚勋:《从执政理念看机关党的建设》,《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新时代论坛)2004年第4期第74—75页。

(46) 王新建:《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年第4期第42—45页。

(47) 同注(14)。

(48) 同注(16)。

(49) 宋刚峰、章国英:《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党建研究》2004年第5期第38—40页。

(50) 同注(16)。

(51) 沈建钢、王其山:《确立新的执政理念是提高执政能力的根本保证》,《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第1—3页。

(52) 同注(19)。

(53) 同注(21)。

(54) 施节敏:《党的执政理念、执政理论和执政方式的重大创新》,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59—61页。

(55) 陆春:《邓小平共产党执政理论研究》,2005年5月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6) 同注(44)。

(57) 王丽华、孙琼仙:《论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创新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理论学刊》2004年第12期第8—11页。

(58) 杨明清:《关于强化执政理念的若干认识》,《理论学刊》2004年第9期第21—23页。

(59) 王新建:《论党的执政为民理念的实现机制》,《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4期第63—65页。

(60) 杨平:《依法执政的基本理念》,《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5期第71—74页。

(61) 同注(46)。

(62) 周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实践与凝练》,《党史文苑》(学术版)2005年第12期第22—24页。

(63) 刘明华、吴怀友:《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探析》,《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4期第74—76页。

标签:;  ;  ;  ;  ;  ;  

多元视角下的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研究综述_中国共产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