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字看我国农村图书市场现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看我论文,现状论文,农村论文,图书市场论文,数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有13亿人口,其中9亿在农村,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69.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使农民脱贫致富,提高农民的素质,而农民脱贫致富离不开科学技术,素质的提高更需要各方面的知识。因此,如何丰富农村图书品种,繁荣农村图书市场是我国出版业面临的重大任务。
当前我国农村图书出版发行现状
(1)农村图书零售额上升,但总比重有所下降。由表1(注:数据来源:中国出版年鉴,北京:中国年鉴出版社,2001、2002、2003、2004、2005、2006)可知,进入21世纪后我国图书零售额以较快的速度增长,2002年至2005年全国图书零售总额增长了76.69亿元。其中,2005年全国图书零售总额有了一个跨越式的增长,达到403.95亿元,与2004相比增长了40.31亿元。但总零售额的增长主要体现在城市市场,农村图书市场零售总额从绝对数量来看,一直增长较慢,2002年至2005年农村图书零售额一直徘徊在80亿到90亿元之间,增长金额不足9亿元。2005年在全国图书零售额剧增的情况下,农村图书零售额反而下降了0.34亿元。从城乡图书零售额的比例来看,2002年至2004年的比分别为75:25、76:24、75:25,整体维持在3:1的水平上,而2005年则为78:22,接近4:1。这种状况与我国广阔的农村市场形成鲜明的反差,要开拓好这一潜在的图书市场,我们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2)农技图书品种少,占总品种的比例偏低。表2(注:数据来源:中国出版年鉴,北京:中国年鉴出版社,2001、2002、2003、2004、2005、2006)显示,进入21世纪后,虽然图书品种有了快速的增长(2004年突破20万种),但农技图书的种数一直没有显著的增加,始终徘徊在3000种左右,而且农技图书占总品种的比例偏低,总体上有明显下降的趋势,2000年至2005年五年间这一比例下降了0.89个百分点。农技图书是农村图书的主打品种,应占据农村一般图书销售额的80%,但现实情况却是农技图书品种数量少,而且在总品种中所占比例偏低。
表1 2002年至2005年图书零售额统计 单位:亿元
表2 2000年至2005年农技图书种数及其比重 单位:种
(3)农村图业发行网点有不断下降的趋势。从表3(注:数据来源:中国出版年鉴,北京:中国年鉴出版社,2001、2002、2003、2004、2005、2006)中图书发行网点的情况来看,进入21世纪的头几年,发行网点的建设有了长足的进展,除2003年有所下降外,其他年份都保持了比较好的上升势头,2004年的发行网点更是突破十万大关,比2003年增长了一倍多。从表3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从2002年开始,国有书店机构数和书店网点都略有下降,供销社网点更是严重萎缩,相比之下,集个体书店则增长比较迅速。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新华书店由于流通主体多元化,竞争加剧,发行网点有所下降,尤其是在农村,这一情况在21世纪更加严重。伴随着农村图书网点的减少,曾经是农村图书发行主力军的供销社,网点也从1992年的42775个,减少到2005年的3200个,仅21世纪头5年就缩减了10955个。其他售书点的迅速增加主要是集个体书店的增加,但这些网点一般集中在县市以上的地方,镇一级的集个体书店网点比较少。就目前农村图书发行的情况来看,新华书店及其下设门市部和直接面向农民的供销社依然是农村图书发行的主渠道,在全国发行网点急剧增加的大背景下,农村图书发行的网点却在不断减少,可见,大力建设农村图书发行网点已经迫在眉睫。
当前农村图书市场低迷的原因
从上文的数据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的农村图书市场虽然有所发展,但步伐过于缓慢,相对于中国出版业的迅猛发展而言,还处于一种停滞的状态,这与农村巨大的人口基数,广阔的市场空间形成鲜明反差。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读者群尚处于培育阶段。虽然农村人口基数很大,但绝大部分是潜在的读者,现实读者比例很低,农村读者群还处于培育期。以图书为例,它要求读者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才能消化接受,而且图书属于弹性商品,不是生活必需品,因此,它与图书消费者的经济文化水平密切相关。现阶段,我国农民的经济、文化水平仍然处于较低层次,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2004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依然占据86.84%,农村家庭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注: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其中绝大部分收入都用来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需求,这使得农村图书消费者数量偏低。其次,农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绝大多数地区的农民还没有真正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他们从事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依靠经验,遇到问题大多是向村里的能人或农技员请教,通过主动学习来提高生产技能的习惯还未养成。再次,没有养成阅读习惯这在我国农村尤其突出。发达国家中,图书消费在国民支出中的比例超过20%,而我国仅占2%。据一些报道反映,在江浙一带,一些先富起来的农民,宁可花上千元去请客送礼,也不愿意花三五十元买书。
(2)农村图书出版处境尴尬。出版业作为一种产业,讲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但从目前我国农民和农村的现实情况来看,出版社要想在农村市场上取得两个效益的统一有一定的难度。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难点:一是农业图书的定价处于一种两难境地。定价高,农民消费不起,只能“望书兴叹”、“爱而释手”;定价低,利润空间就少。而农村的经济状况决定了农业图书定价不能太高,三五元或十元左右比较合适,这样的图书本子薄、内容针对性强,一般涉及农业生产的某一个方面。定价低意味着单本书利润薄,必须有较大的销量才能有好的经济回报,但中国农村地域差别大,一本书适应的面有限,要想把农业图书做成超级畅销书,难度不小,一书坐大的想法也不现实,这些都使得农业图书的利润偏低。二是书号的限制。农业图书本子薄、定价低、盈利少,要想形成影响力,获得可观的利润,必须走系列化的道路,靠“合力”占领市场,但这样做需要大量的书号,这又与政府对出版业书号的控制相矛盾。三是农村图书发行难。农村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情况更甚,传统的农村图书发行网点如新华书店、供销社不增反减,出版社自办发行在农村建立网点难度大、费用高,这些都导致了农村读者买书难,出版社卖书难。
表3 2002年至2005年图书发行网点情况 单位:个
(3)农村图书发行部门呈现恶性竞争,未形成合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图书网点片面追求眼前的最大利润,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农村图书网点重视教材教辅的经营,轻一般农村图书。因为教材教辅利润空间大,加上又是农村家庭孩子受教育的必须品,所以一般比较容易销售。一些县以下的新华书店基本上靠一年发行两次教材吃饭,教材利润占据了总利润的90%以上,而对一般农村图书的销售却寥寥无几。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般农村图书利润低,卖起来没有教材教辅那么容易;其次,由于农村住户分散,主动上书店买书的农民还是极少数,一般图书的销售主要是靠上门服务、流动供书;再次,由于网点的减少,新华书店送书下乡的难度加大,费用增多,有时甚至由于所送图书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而费力不讨好,再加上一些县级新华书店发行人员少,运输车辆不多,送书下乡、流动供书更是成了一句口号。此外,由于供销社网点在1992年实行公有私营后,以惊人的速度递减,到2005年已经降到3200个,这也使得农民直接接触一般农村图书的几率大大降低。一些地方的新华书店为提高利润,垄断了教材教辅的经营,这也降低了供销社的积极性。由于一般农村图书的利润低于其他商品,再加上图书占的空间大,销售周期长,供销社对销售此类图书兴趣也不高。而近年来在县镇兴起的个体书店(摊),更是把目光直接瞄准教辅这块“蛋糕”,千方百计和学校建立关系,利用折扣优惠、高回扣和新华书店抢市场,绝大部分个体书店实质上就是一家专卖教辅的书店。很明显,要真正实现农村图书市场的繁荣不能光靠教材教辅的一枝独秀,而是要靠一般农村图书销量的增加。目前农村图书发行网点这种以利润为目的畸形发行观,给整个农村图书市场带来了很坏的影响:一方面是教辅的泛滥成灾,另一方面是一般农村图书的匮乏,学生的基数决定了对教辅的需求有一定限制,而广大农民潜在的巨大需求则无法得到满足,这使得整个农村图书市场无法朝着有序的方向健康发展。
发展农村图书市场的对策
(1)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从目前农村图书市场的现状来看,要想繁荣农村图书市场仅靠出版社自身的努力或寄望于农民图书消费能力的迅速提高显然不够现实,要想改变农村图书市场这种低迷的状况,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国家不仅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提倡鼓励更多的出版社参与农村图书的出版,更应在政策上对农业图书出版予以倾斜。具体而言,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把农业图书与其他图书区别开来,在税收上给予优惠政策,在对出版社征收所得税时应进行分类管理,对农业图书出版所得利润实行免税或减税,以增加农业图书的盈利空间,提高出版社的积极性。二是对农业图书的书号予以适当放开,给予特殊照顾,以解除出版社的后顾之忧。三是继续加大农业类图书的评奖力度。农业类图书在经济上的盈利很可能不如其他图书,但社会效益是显著的,在评奖特别是在评一些重大的奖项如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时,应适当对农业图书倾斜,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出版社的出书热情。
(2)应大力培育农村读者。农民图书消费的能力低下,除了经济收入低的客观因素外,对图书重视不够,没有养成阅读习惯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要想繁荣农村图书市场,培育农村读者显然是其中一个关键的环节。笔者认为,要培育农村读者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通过举办不同类型的知识竞赛来培育农村读者。出版社和新华书店可以针对农村读者不定期地举办读书知识竞赛活动,在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中掀起一股读书的热潮。近年来很多出版社和一些地方新华书店在这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而且也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二是加强对农民的职业培训,如短期的培训班、农业知识讲座等。通过职业培训,不但提高了农民们的知识水平,还让他们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他们看书、用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加强基层特别是村镇一级文化室、图书室的建设。实际上,很多农民不读书、不买书的习惯和当地基层那种“文化沙漠”的现象是有一定的关系的。在农村特别是村镇一级中,很多地方的文化室、图书室已经名存实亡,有的干脆就撤了,农民家里的书基本上都是小孩的教材教辅,即使他们有时间想看书也没机会接触图书,长期如此,对农村读者群的培养十分不利。
(3)加快农村图书发行网点的建设。农村图书发行网点过少,发行网络不健全是农村图书市场难以繁荣的“阿咯琉斯之踵”。就此笔者试提几点粗浅的看法:一是县级新华书店应形成以县店为圆心,县内各个乡镇门市部为半径的辐射全县的合理布局,网点的建立要稳定,不能随意撤建或应时应景而建,应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要来决定。二是加大对农村供销社网点的扶持。供销社网点作为直接面向农民的农村图书销售网点对农村图书市场的繁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近年来供销社网点的急剧萎缩和农业图书经济效益低、利润少有很大关系。要改变这一情况,需要当地政府对供销社采取一些优惠政策,同时,新华书店在对农业图书的折扣上给予供销社特殊照顾,增加供销社盈利的空间。从短期利益上看,新华书店的这种做法会遭受损失,但从长期利益上看,只要网点稳定,市场打开了,最终将会是实现“双赢”。三是让集个体网点成为农村一般图书发行的生力军。到2002年为止,全国的集个体网点共有36035处,占据全国发行网点的“半壁江山”,但长期以来这些在农村的网点各自为政,共同拼抢教辅这一市场,不但没有形成合力,反而呈现出恶性竞争的趋势。作为农村图书发行的主渠道,新华书店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有效利用这些渠道,并通过连锁经营、经销、代销、寄销等方式拓宽农村一般图书的发行渠道。四是以建设“农家书屋”为契机,开拓农村图书发行的新局面。“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在农村建立20万个“农家书屋”,如能把“农家书屋”开拓为农村图书发行的网点,哪怕只是把其中的一部分开拓成网点,那农村图书的发行也将迎来一个灿烂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