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总医院 黑龙江大庆 163000)
【摘要】目的:探讨心悸的中医辩证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心悸患者60例,即西医中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0例采用中医辩证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西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悸应用中医辩证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中医;辩证治疗;心悸;心律失常
【中图分类号】R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3-0040-02
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浊(火)、水饮、瘀血阻滞心脉,邪扰心神,引起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病证[1]。心悸多见于心脏疾病,亦可见于其他系统疾病,如感染、发热、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或见于应用某些药物后,如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阿托品、氨茶碱等;以及某些正常生理性活动,如剧烈体力活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等[2]。心悸是临床常见病之一,也可为临床多种疾病的症状表现之一,中医治疗以益气养血、滋阴温阳、行气化瘀、化痰涤饮以及养心安神、重镇安神治疗。现对我院收治的心悸患者应用中医辩证治疗效果显著,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心悸患者60例,即西医中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0~83岁,平均年龄50.5±2.5岁;病程3~18年,平均4.5±1.5年。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21~82岁,平均年龄52.5±3.5岁;病程3~17年,平均4.8±1.6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相对均衡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倍他乐克、心律平等药物治疗,观察1个月。
观察组采用中医辩证治疗,观察组中医辩证分型为,心血不足8例,心虚胆怯7例,阴虑火旺4例,心阳不振5例,心血瘀阻4例,水饮凌心2例。
①心血不足证,补心养血,益气安神。归脾汤加减。黄芪18g,党参15g,白术12g,当归12g,龙眼肉10g,远志6g,酸枣仁15g,黄精15g,炙甘草6g。水煎服。若兼心阴不足者,加麦冬12g,五味子6g,玉竹15g。惊恐者,加龙齿30g,且重用酸枣仁。心动悸,脉结代者,可用炙甘草汤加减。
②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加减。麦冬15g,生地黄18g,玉竹15g,当归10g,黄连9g,栀子10g,酸枣仁15g,柏子仁12g,茯苓12g,磁石20g,甘草6g。水煎服。肾阴亏虚,虚火妄动见遗精腰酸,加龟板(先煎)15g,知母10g,黄柏10g,熟地15g。兼有风湿、关节酸痛,加防己10g,五加皮10g,桂枝10g,苍术10g。兼有湿热,加赤芍15g,桑枝10g,忍冬藤15g。
③心阳不振证,安神,补心阳,定悸。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桂枝15g,龙骨20g、牡蛎20g,党参18g,熟附子12g,茯苓15g,甘草6g。水煎服。兼有阴伤,加麦冬10g,玉竹10g,五味子10g。病情严重,汗出肢冷,面青唇紫,喘不得卧,重用人参30g,附子15g,加服黑锡丹。
④水饮凌心证,振奋心阳,化气行水。苓桂术甘汤加味。桂枝15g,白术12g,茯苓15g,甘草6g,法半夏12g,陈皮6g,生姜10g,泽泻12g。水煎服。呕恶,加砂仁6g,生姜5g。下肢浮肿甚,加猪苓10g,车前子15g。备选方剂:真武汤。具有温阳利水之功效,适用于水气凌心偏肾阳虚者。
⑤心血瘀阻证,活血,化瘀,理气通络。给予血府逐瘀汤,方药中桃仁12g,红花10g,丹参20g,赤芍12g,川芎9g,延胡索12g,柴胡10g,枳壳9g,当归12g,生地黄15g,牛膝10g,龙骨20g、牡蛎20g,甘草6g。水煎服。若痰浊者,加法半夏12g,薤白12g,蒌仁10g。
⑥心虚胆怯证,养心安神,镇惊安志。安神定志丸加减。龙齿(先煎)10g,茯神10g,茯苓10g,远志6g,石菖蒲10g,人参(蒸)10g,朱砂(冲服)0.3g,磁石(先煎)15g,琥珀末(冲服)1g。气虚,神不自主而心悸,加炙甘草15g。心阴不足,加柏子仁10g,五味子10g,玉竹10g,天冬10g。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心悸症状完全治愈;有效:心悸症状明显改善;无效:心悸症状无明显好转或是病情加重[3]。
1.4 统计处理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观察组30例,显效12例(40.0%),有效17例(56.67%),无效1例(33.33%),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30例,显效10例(33.33%),有效16例(53.33%),无效4例(13.33%),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临床表现多以心悸怔仲、胸闷气短、失眠多梦、头晕乏力、脉结代不齐为特征。病位主要在心,但其发病与脾、肾、肺、肝四脏功能失调相关。本病为本虚标实证,其本为气血不足,阴阳亏损,其标是气滞、血瘀、痰浊、水饮,临床表现多为虚实夹杂之证[4]。中医认为本症乃体质虚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及药食不当等,致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心主不安;或痰、饮、火、瘀阻滞心脉,扰乱心神所致。临症时应着重了解心悸发生的时间、与劳动的关系及伴随症状等。
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心神失养,心脉失充;肝郁化火,木火相激;肾水不足,水不济火,心肾失交等均可引起心悸,并伴有本脏的症状。故临床应分清心脏与它脏的病变情况,有利于决定治疗的先后缓急。脉细而数者,多为心阴不足,虚火内动之征;脉弦而涩,多为心血瘀阻,心络不畅;脉结代,多为气血双亏,阴阳俱虚,心神失养;脉沉迟,律不整,多为心肾阳虚,心脉失于温煦,鼓动无力。
中医治疗总以养心安神、宁心定悸为法。心虚胆怯证者,治以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心血不足证者,治以补血益气,养心安神;阴虚火旺证者,治以滋阴降火,养心安神;心阳不振证者,治以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水饮凌心证者,治以振奋心阳,化气利水;心血瘀阻证者,治以活血通络,宁心安神。本组采用中医治疗临床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优于西药治疗,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吕继维.临床常见心悸的中医药辨治经验浅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6(3):13-15.
[2]黄兵.中医药治疗心悸30例临床疗效观察[J].健康必读旬刊,2013,12(2).
[3]赵光珍.中医治疗心悸浅识[J].光明中医,2012,27(1):170-172.
[4]王闻娜,丁碧云.中医药治疗心悸的临床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09,5(9):159-160.
论文作者:邱丽楠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8月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3
标签:甘草论文; 养心论文; 患者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中医论文; 心血论文; 统计学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8月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