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丽水市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曹菁菁 32300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愈加重视职业教育工作,“十三五”规划指出,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科学确定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整体发展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应当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走出校园,面向社会开展培训工作,从学历教育与社会技能培训两方面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后备力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会培训;途径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地市高职院校的“地方性”决定了地方性高职院校要把服务地方工作作为建设和发展的落脚点,“高等性”决定了地方性高职院校要把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作为出发点,“职业性”决定了地方性高职院校要把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作为着力点。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地方性高职院校开展以全日制学历教育为主要教育服务外,还应当在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尤其是在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社会培训中发挥更大作用,这既是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使命要求,也是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当前国内社会培训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社会组织相关专业的学历教育,以研究生学历层次为主,同时伴随少量的高职教育。传统的面授方式固然有师生沟通便捷、互动充分、易于形成良好课堂氛围等优势,但相对于我国社会组织庞大的培训需求,这种传统的培训模式存在很多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培训覆盖面窄,培训社会效益有限。传统培训方式、培训效益受参与途径、时间以及场地等多种因素影响与限制,难以有效扩大培训受众面。第二,培训成本高。社会培训有多方面的成本支出,包括资金、时间、人员等。传统培训需要在培训场地、培训时间、培训设备、培训经费、培训师资等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些工作都增加了培训成本。第三,培训方式单一,难以满足学员的个性化需求。传统培训方式在教学方式、教学情境等方面比较单一,难以顾及到学员的个性化要求与特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效果。第四,参与途径不够便捷。传统的社会培训一般以面对面培训为主,学员需赶往培训举办地,参与方式不方便,同时也给学员管理增加了难度。
二、地方性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有效工作途径
(一)健全机制,优化办学模式。
地方高职院校应主动发挥其地方性优势,借助于其连通党政机关部门和社会大众的优势桥梁作用,健全运行机制,在探索中形成构建“党政主导、学院运作、部门共建、各界支持、学员受益”的教育培训工作推进机制。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协调,整合社会各界资源,完善资源配置,搭建培训架构,健全长期与短期结合、本地与异地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学历与考证结合的社会培训体系。提高了各党政机关部门组织和学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避免了重复培训的现象,提高了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聚焦产业,加大培训供给。
地方高职院校作为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高等教育机构,围绕基层需求和地方区域特色,围绕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对接产业发展,把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为发展支柱产业作为自己的使命,把培训提升到全市各级人才培养和推动产业发展的层面,开展精细化培训。
(三)按需订制,实施精准培训。
坚持“精选题、重实用、请专家、勤调研”的原则,满足学员多元的需求,通过举办一系列符合政府和学员需求的培训班,获得了政府的信任和社会的任课。高层次人才培养必须从“培训”走向“培育”。培育型项目,在时间周期上确定为2.5-3年,有利于更系统谋划培训内容;在培养模式上实行分段学习、工学交替;在培训内容上坚持目标驱动,问题导向,理论教育和技能训练并行;在形式上,广泛采用课堂面授、圆桌论坛、拓展训练、创业孵化等多种培训形式,实施精准培训。
(四)延伸拓展,开展有效服务。
1.加强前端研究。主要加强培训项目研究,推出年度重点培训领域研究项目,针对社会培训的重点领域、新领域,开展培训需求调研和课程开发,提升培训项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提升训后服务。培训的目的在于应用,社会培训内容,特别是技能性培训并不是简单的理论知识,而侧重的是真真切切的实用技术,既应“知”,更应“会”。因此,在搞好培训,向参训学员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训后服务。为巩固和展示培训效果,策划开展与培训主题相关的比赛和活动;深入到基层一线,向参训学员展示具体操作,现场解答学员在实践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训后服务,才能促使学员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提高。
(五)校企合作,联动工学优势。
在信息化建设全面铺开的新时期,教育培训手段也面临了重建性的改革。在新时期,开展社会培训不能仅依靠于地方性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学场地和设施,师资力量也不能受校内师资所限。开展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社会培训,突破原有场地、设施、师资的局限,地方性高职院校应当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与企业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合作共赢。例如,院校侧重于课程理论体系的开发与教学,企业则侧重于实践课程开发与教学。高职院校与企业可以共同投资更新教学实训设备及教学用软件,开拓校内与企业现场两个教学场地,统筹校企培训资源,共同做好社会培训教学实践。
在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策部署背景下,地方性高职院校在开展社会培训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不断融合学校办学特色、专业特色、文化特色和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健全培训机制、聚焦特色产业、实施精准培训,全面提升社会培训质量、综合实力和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跃.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工作途径探索[J].劳动保障世界,2018(32).
[2]巴世光,许冰冰.职业院校开展行业企业培训的作用、问题与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7(1).
[3]熊军.高职院校企业培训工作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3(7).
[4]顾健辉,史文涛.高职院校职业培训行业性特征分析[J].成人教育,2015(7).
论文作者:曹菁菁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9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9
标签:社会论文; 地方性论文; 高职院校论文; 学员论文; 需求论文; 途径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创新人才教育》2019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