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布置家庭作业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论文_陈丹

怎样布置家庭作业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论文_陈丹

湖南益阳市益阳师范学校 湖南 益阳 413000

一、问题的提出

1.问题现象。孩子们进入初中生活已有段时间,可每天早上进教室,听到的都是各科课代表、组长的告状声:老师,xx同学作业抄错了地方;老师,xx同学古诗词少默写了;老师,xx周记没写……唉,每天都有学生在作业上面犯迷糊。问他们原因,有的委屈地申辩:“我听错了。”有的垂下头战战兢兢地回答:“我忘带了。”……我曾反问过孩子们,如果让你们今天回家必须看一部电影或者打游戏,你们会认真完成吗?当时孩子们是眼睛一亮,问道“是真的吗?”可一到家庭作业的问题上,学生是极力抵触。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匆匆做完,学习上有惰性的孩子可是花样百出,或者数量上“短斤少两”;或者唱起“空城计”,交上一个什么都没有的本子;又或者摆出“迷魂阵”,让你弄不清楚他究竟有几个作业本……家庭作业本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从何时起变成了一块“鸡肋”?从目前教育现状来看,不布置作业或少布置作业,是不足以达到“巩固”的效果的;而重复性的、应试性的作业把学生又变成了“照猫画虎”的写作业的机器。

2.问题思考:为什么家庭作业质量低、不受学生欢迎?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家庭作业的布置给学生以“千篇一律”之感。无论是内容、数量还是形式都缺乏改变,这样的作业激不起学生的兴奋点,他们找不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更谈不上认真完成了。

(2)布置作业“一刀切”的现象较为常见,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因材而定”。

(3)作业布置时间一般是临近下课或放学,此时学生疲惫、思绪飞扬,很难再集中注意力倾听,教师也难以做到像上课时那样的“娓娓动听”的讲述,三言两语、草草结束。此时即使学生心中有疑问,也很少会与教师沟通交流。

二、问题的研究

1.专业学习。

(1)理论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拓展学习空间,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机会。让学生回归生活,可以使作业变得亲切、生动起来,使学生乐于去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但可以使学生通过语言实践获取语文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树立三种“作业理念”。

理念一:面向全体学生,作业因人而定。法国一位著名教育家说过:“每一个人的心灵都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照它的形式去指导他。”在作业完成中,学生个体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差异是分层布置作业的前提和基础。我们的教育要以人为本,就要让每个学生鲜明的个性得以张扬、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朱熹概括孔子的教育经验时也说:“夫子教人各尽其材”,从而有了“因材施教”。因此,教师的作业布置也得有这样的宗旨: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并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理念二:充分尊重学生,学生终是主人。学生不仅仅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更毫无疑问应是自己作业的主人,家庭作业则更应是学生的“自留地”。有人说:“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也就是说,教师要把获取知识、巩固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信息的主要摄取者和加工者,让他们主动选择、主动体验、主动锻炼、主动解决。

理念三: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作业只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只是为了给课堂拾漏补缺,那迅速发展起来的社会就只会倒退。布置作业的宗旨就是:实打实的让学生自我充电、自我学习、自我完善。

2.实践案例。记得当时带的是1407班,这是一个住读班。这里说明一点:住读班的特点之一就是周末回家的作业质量差,认为家庭作业束缚了他们的自由,用他们的话说周末的时间得用来做除作业本之外的事情。可马上要放国庆长假了,和其他老师一交流,大伙都有同感,七天长假,这作业究竟要不要布置?如果不布置,家长不理解,会有意见,而且也不利于知识的衔接和巩固;可一旦布置,学生会有心思按质完成吗?

偶然间翻阅到一篇文章,快乐教育的倡导者、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快乐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就像一根细小的芦苇管,你从这头输进去的如果是苦涩的汁水,在另一端流出的也绝不会是甘甜的蜜汁。”这样让我想起了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快乐学习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学习方法。于是,我心里一动,有了主意。到了放假这一天,我还没进教室,已经从窗外看到了端坐在座位上的孩子们,此时你可能会觉得这些孩子好听话,其实不然,从他们“诡异”的眼神里我读到了孩子们的共同心声(这是在求老师少布置作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看着台下几十双期盼的眼睛,我微笑着说:“这个小长假的作业就是根据本单元的主题“秋日采撷”,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你眼中的秋天,并把它拍下来,配上文字,制作一本图文结合的创意影集册。”

悠长的假期结束了,这样的作业究竟完成的怎样?我走进办公室,看到桌上高高堆起的花花绿绿的本子,习惯性地清查上交数量,巧了,55本,一个都没落下。这在以前缺交少交的次次都有,可这次却交得如此齐整,顿时高兴不已。又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本,扉页上一行醒目的标题“秋日晨曦”,这是全班书写最潦草的游晨曦同学的设计,我一直觉得这个孩子有思想,但就是懒,机械摘抄的作业向来质量差或干脆不做。可再看看这次的“作业”,一行行配图文字工整美观,引用当下时尚的话语“真是亮瞎了我的眼”。再继续欣赏,有一本圆形设计的,看来小作者也下了一番苦功夫。打开来看,是按时间拍下的植物和小动物,每页旁边都配上了很详细的文字介绍,图文排版错落有致,很是赏心悦目,再看作者,让我惊讶不已,他怎么会是连平时造个句都费力的何琛同学呢!不知不觉已经欣赏了多部“作品”,每一本都带给我欣喜,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似乎得以激发,有的电脑构图,有的剪贴,还有的心细到连定价、防伪条码都一应俱全。

迈着轻快的脚步来到教室,看到孩子们个个抬头挺胸,完全不是以往收假时因怕检查作业而忐忑不安的心理。借此我对这次作业分层次进行了评价,并特别表扬了平时交作业不及时的几个“老大难”,学生们相互对视,这时不知谁带头鼓起掌来。我也头一次看到了学生们因家庭作业的顺利过关而带来的小成就感。

三、策略研究

建设开放的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让学生的学习有更大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实践性,最终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课程体系。

在新课程中,作业除了具有巩固和检验的作用外,还应是拓展学习空间和培养、提高能力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在任何时候都具有不可替代、无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因为做作业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积极探索和不断实践与体验的过程。因此,这里面不存在一个“不布置作业”或“做不做作业”的问题,而是一个“怎么布置作业”或“布置什么样的作业”的问题。作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参与学习,让他们倍感亲切,他们那涌动着的创造源才会尽情喷发、挥洒自如,他们也就会带给你一个接一个的意外惊喜。这些正是新的教学理念所积极倡导的,也是每一位教师必须认真研究与探讨的。

1.观念改革,与时代接轨。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范围就有多广,让学生深入生活实践,拓展课外知识量并运用到生活中去,正是课程改革的目的所在。因此,使作业成为指导学生生活的一种方式、一把钥匙,是我们教师所需要去探讨的问题之一。我是一名语文教师,近几年,我一直在尝试着给学生们布置些与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具有时代性的作业。当今,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电子产品的使用已普及,大多数的孩子都喜欢看电视、玩手机,教师和家长怕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便采取种种办法进行“封杀”。事实上,这些做法适得其反。这些具有时代性的家庭作业给学生提供了练习的机会,让学生形成了一种积极的态度,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尊重个性,体现层次性。针对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家庭作业布置不能一刀切。以孔子为代表的我国古代教育家一直很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现代,中学语文界的“三老”特别是叶圣陶的著作中,处处能找到分层作业的只言片语式的描述。为了使班级学生有效地落实作业,让优生“吃饱”、让中等生“吃好”、让潜能生“受得了”。这些年来,我在作业布置上按照A、B两层设计课堂练习及课外作业,A层练习及作业适当降低难度,面向全体学生,使其会做并消化掉,B层则相应提高要求。这样在做基本题和较高层次的题时,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帮助潜能生,这样以来,潜能生掌握得扎实,优等生也在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四、注重多元化,突出多样性

1.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主选择作业的形式和完成方式。记得我在学习《唐诗五首》时,我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是:请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诗句(即翻译)。有些是以画画的形式,有的以编童谣的方式,有的通过查找资料用类似的古诗作诠释。这些选择方式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2.动手型作业,提供活动的机会。一位教育家说过:“学生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间上。”让学生动手操作、多种感官的调动,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记得我班的某一次物理作业,是了解声音的三要素,老师并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布置了一动手实践的作业:在地上放置不同水量的瓶子,通过敲击就会发现水量的多少与声音的变化。孩子们兴致很高,一回家就主动完成这个作业,并认真做下了纪录,再次回到课堂,大家踊跃发言,得出最后结论。这时候,学生明白了每一个物理公式、每一条定理都是实践中得出的。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理解起来就十分轻松了,可见让学生动手参与实践,可以让复杂的原理变得简单易懂,让枯燥的文字变得生动活泼,学生在玩乐中学习、动手中感悟、寻找中快乐,这样的作业也盎然生趣。

3.鉴赏型作业,提高审美能力。鉴赏型作业是指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观赏资料和线索、背景介绍进行鉴赏活动。一方面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知识,促进知识向能量的转化,另一方面可以增强文化积淀,丰富知识背景。如在学《三峡》这篇课文时,让学生查找大量的与三峡有关的背景资料,收集相关图片,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在学习完“秋日采撷”为主题的那一单元时,我布置的作业就是:拍下你所喜欢的秋景(人物、动物、植物都行),抓住当下学生爱玩电脑这一兴趣点,让他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制作一组PPT,要求图文并茂。其实这就是一个写作训练,但形式不同,学生的兴致极高,远比枯燥的作业设计明智得多。

五、实践反思

经过三年的探索,最大的感觉就是学生对于作业的抵触情绪正在逐渐消减,在布置作业上的观念更新、布置的形式多样,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些具有时代性的家庭作业给学生提供了联系的机会,让学生形成了一种积极的态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论文作者:陈丹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1月总第16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4

标签:;  ;  ;  ;  ;  ;  ;  ;  

怎样布置家庭作业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论文_陈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