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第十中学 王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学作为一种工具被广泛地应用到各个学科的发展中。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不仅在于它是各门学科的基础,而且体现在它广泛地渗透到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在商店购物,还是在银行存款、取款,或是看商业广告,或是听天气预报,都需要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深刻变革,已经把这门科学的核心部分引向高度抽象化的道路。由此看来,使数学教育生活化,就成为了一种当务之急。
作为中学数学教师,不仅要掌握数学教材与教法,更应该深入钻研教材和教育对象,从更广阔的初中数学生活化的视角出发,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生活化教育方法和教学策略。
一、不断创设情境,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教材内容为载体、生活化教学资源为背景,提出问题,预设情境,提高初中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模式中的“呈现问题”的目的。初中学生思考问题倾向于依赖直观、具体的东西作为支撑,因此,在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就是根据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把数学知识、数学问题还原到生活原型、生活情景中去,把抽象的数学教材“还原”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原型,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使之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数学学习的世界中去。例如,在讲“轴对称图形”这一课的时候,在导入新课时,为了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设计了学生常见的生活情境——“蝴蝶飞舞、落下”的课件。在美妙的音乐声中,画面上出现一只多姿多彩的蝴蝶在花丛中轻歌曼舞,翅膀一张一合地摆动着落在花蕊上,最后将翅膀慢慢地完全收合在一起。再此定格时,提出第一个问题:你从中观察到了什么?为了更加突出要观察的问题,又特意将蝴蝶翅膀张合的过程设计为重复演示,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这其中蕴涵着什么数学概念?这样及时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由此自然地导入新课的学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运用学生熟悉的真实情景,学生发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在探究活动中感悟了数学,实现了以自己的方式自主建构数学知识的目的,培养了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了以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
二、挖掘数学教材,让学习内容生活化
新课程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身边的数学,更关注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如果教师多加发掘,几乎处处都可以进行数学生活化教学。比如,可以从以下几类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进行数学生活化教学。一是统计、概率类,如生活中涉及的降水概率、抽奖中奖、股票投资、分期付款等问题。可使学生通过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二是方程或不等式类,现实世界中广泛存在着数量之间的相等或不等关系,如投资决策、人口控制、资源保护、生产规划、交通运输、水土流失等问题中涉及的有关数量问题,教学中可通过课件模拟实际,把它归结为方程或不等式求解。
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挖掘教材内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在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书本信息,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从而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育生活化的目的。
三、走进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
学生的数学学习,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学习解数学题。改变数学课本习题的“原型”,可以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创造的心理态势,进而生动活泼地参与“做数学”的过程,使其认知结构得到应有的发展。尤其是将习题附于生活背景,更有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具体方法有变“封闭题”为“开放题;有注重应用的改变,引进学生喜欢的趣味数学题与数学游戏;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新课程强调“做中学”,但我们需要对“做中学”有完整清晰的理解,它应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通过做,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来学习。二是做为学服务,根据学习需要进行安排,做是手段,学是目的。
在学习“平移的特征”一课时,要求学生每人剪一个纸三角板,然后将此三角形沿着正东方向平移2厘米,观察平移后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的对应线段、对应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有没有发生变化?在做的过程中,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与同伴交流,容易看出平移后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的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也相等,图形的大小与形状都没有发生变化。这样在做中学数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尝到了成功的快乐,而且还培养了学习乐趣。
四、解决实际问题,让数学内容生活化
初中数学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唯有如此,才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内容的生活化,关键在于教材的处理。改革教材的陈旧性、体现学习内容的鲜活性和开放性已是势在必行。以往的初中教材具有较为严密的知识体系和逻辑体系,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例题是经过数学处理的,条件不多不少,学生不必思考问题的来源与作用,不必分析条件是否有效,解题时基本上可以套用公式或直接摹仿例题,这种由教材设定的固定获知过程既僵化了学生的思维,又扼制了他们的求知欲。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打破教材的条条框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向学生的现实和生活实际开放,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观察、分析能力。
例如,在教学“去括号”时,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今天调查一下大家本周的“刷卡”消费情况,其中王强带了50元生活费,第一次充卡20元,第二次充卡15元,第三次充卡10元。秦杰:带48元生活费,第一次充卡20元,第二次充卡17元,第三次充卡10元。邹伟:53元生活费,第一次充卡25元,第二次充卡18元,第三次充卡7元。现在请你算一算:①他们一共带了多少生活费?②他们一共用去多少元?③他们各用去多少元?还剩多少元?你想出了多少种不同的算法?这个问题来自生活实际,对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学习概率问题时,笔者让学生尽可能地多收集日常生活中的概率实例,写出关于生活概率重要性的小论文或学习体会。通过分析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具体实例,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五、挖掘生活素材,让日常生活数学化
初中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日常生活“数学化”是指在课堂教学外,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数学智力活动的氛围,使之自然而然地将所学数学知识加以灵活运用的过程。它的作用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课堂的延续,而是一种回报和反馈。由于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训练,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通过长期培养,学生不仅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问题的解决能力逐步增强,而且还会在数学学习的态度方面产生较大的变化。
例如,班上有一个男生问到:昨天和妹妹去书店买书,妹妹看中了《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可是只有56元钱,按原价只能买8本,但书店门口有这样一块广告牌:凡在本店一次性购书满30元者9折优惠;满60元者8折优惠,要怎样买才比较划算呢?他还说到,并不是完全不懂,但没有弄清打折的含义。听了他的问题后,告诉他,打9折就是按照原价的90﹪出售,也就是你只需要按照原价的90﹪付钱。这个学生走后,思考到,为什么初一的学生不明白这种“打折”的含义呢?他们小学就学习了分数乘除法的应用题,解决这样的问题应该不成问题。看来,作为学校里的数学教师,在平时初中教学中,要时时注意挖掘日常生活中的素材,做生活的有心人,把生活素材与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融合,这样才能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真正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明白学习数学知识就是为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对数学教育生活化更加重视,在教学中做到大胆创新,努力使数学教学向生活靠拢,变禁锢、封闭的初中数学小课堂为开放的、与社会生活相融合的数学大课堂。唯其如此,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数学教学的要求,从而更好地学习初中数学。
论文作者:王强
论文发表刊物:《少年智力开发报》2014-2015学年第2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19
标签:数学论文; 学生论文; 生活化论文; 角形论文; 教材论文; 目的论文; 数学知识论文; 《少年智力开发报》2014-2015学年第2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