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转基因作物及产品外源抗性基因检测技术体系的研究

建立转基因作物及产品外源抗性基因检测技术体系的研究

曹际娟[1]2004年在《建立转基因作物及产品外源抗性基因检测技术体系的研究》文中提出自1983年世界首例转基因烟草作物问世以来,转基因作物作为一类高经济效益的作物以无与伦比的速度迅速应用,但转基因作物在生态和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仍不清楚,在知识产权和产品加贴标签问题等方面的争议也非常巨大。因此,转基因作物的检测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全面收集整理了目前所有的16类作物、73个品系抗性基因的质粒图谱信息资料,以这些信息资料为依据,展开了DNA分子前沿检测技术改进与应用研究:采用反向PCR克隆—测序、修饰基因破译方法,获得品系鉴定边界序列和修饰基因序列,并设计特异性引物对特定区域进行常规PCR扩增(定性检测)、实时荧光PCR扩增(定性/定量检测)和高通量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多品系多种类作物检测)的系统研究,并把这些技术首次应用于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的外源基因鉴定检测,获得巨大成功。本研究首次系统地建立了国内外第一个转基因作物及产品外源抗性基因检测技术体系,这对于我国加入WTO后检测进出口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加贴转基因标签、消除发达国家农作物与产品贸易壁垒,仲裁国际农产品安全问题争端都就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采用反向PCR克隆—测序测定未知序列技术,针对转基因玉米(MON810、BT11、BT176、GA21、T25、CBH-351)六个品系、转基因大豆GTS 40-3-2品系、转基因油菜RT73和MS8两个品系、转基因棉花MON531和MON1445两个品系测定出品系鉴定的边界序列;采用外源修饰基因序列的破译方法和BLAST同源性序列分析技术,针对转基因作物中修饰的外源抗性基因进行破译研究,破译出转基因油菜中修饰的GOX基因、修饰的CP4-EPSPS基因和转基因棉花中修饰的CrylA(c)基因的序列,并确定了转基因马铃薯New leaf(?)PLUS和New leaf(?)Y两个品系中PLRVrep、PVYcp和CryⅢA外源抗性基因保守序列。根据基因序列,设计并筛选优化适合于常规PCR检测的特异性引物,建立了转基因作物19个外源抗性基因的常规 摘要PCR检测技术。根据品系鉴定的边界序列和品系特异的抗性基因,设计并筛选优化适合于实时荧光PCR检测的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并通过研究比较TaqMan探针和sYB脉Green实时荧光PcR方法,以及系统研究比较转基因作物的叁种定量检测方法,从而建立了转基因作物具抗性功能的n个品系的实时荧光PCR鉴定技术和转基因作物基于标准分子质粒DNA的定量检测新技术。在基因芯片检测研究中,优化出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几乎一致的29条引物和29条探针,并使多重PCR能做到10重引物的同时扩增,克服了多重PCR反应条件优化过程中各引物之间的相互干扰,各探针与多重PCR反应产物之间的相互干扰,以及引物、探针、荧光标记产物的长度和结构之间等存在的相互干扰等技术难点,并经研究比较确定寡核昔酸芯片在转基因作物及产品检测方面优于cDNA芯片;同时根据转基因作物中常见的外源抗性基因、物种特异基因和品系鉴定边界序列的特点,研制出转基因作物及产品的筛选检测芯片、物种结构基因检测芯片和品系鉴定芯片,以及集犯个基因于一体的综合型检测芯片,从而建立了基于多重PCR技术的高通量检测转基因作物及产品的基因芯片检测技术。 通过对研究建立的作物内源参照的玉米zssllb基因、大豆Lectin基因、油菜FatA基因、棉花ACPI基因和马铃薯Patatin基因的检测,使本研究的检测体系得到了质量控制的保障。通过与国际上88个实验室间转基因定性和定量检测的比对测试研究,客观地证明了本研究建立的转基因作物及产品外源抗性基因检测技术体系的有效性和完善性。 本研究首次建立了转基因作物及产品外源抗性基因的常规PCR、实时荧光PCR和基因芯片检测以及国际实验室间比对试验验证的技术体系,这也是国际上首次研究建立的转基因作物及产品外源抗性基因检测技术体系。

刘凌[2]2008年在《转基因水稻Bt汕优63外源插入结构验证和定量检测方法建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对转基因水稻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中,研发的一些抗病、抗虫转基因水稻品系已经进入申请生产种植用生物安全证书阶段,但由于它们的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等一些原因,至今尚未有品系批准商业化生产应用。而分子特征分析是对转基因作物进行生物安全性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和国际上许多国家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法规都有这方面的资料要求。因此,本研究以尚未进入商业化生产的转基因水稻“Bt汕优63”为研究对象,利用普通PCR、长链PCR、反转录PCR和荧光定量PCR等方法,从其DNA水平、RNA水平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有以下四个方面:1.验证了基因枪转化的转cry1Ab/c融合基因水稻品系“Bt汕优63”的外源插入DNA的结构,证明其确实有部分标记基因片段存在。验证了其转化事件定性检测体系。并检测了其自交产生的下一代植株的外源插入结构,发现标记基因部分片段依然存在,外源基因的分离比符合单位点的孟德尔遗传。2.根据侧翼序列优化设计特异性引物,以转基因水稻种属特异性基因作为PCR扩增的内源参照,建立转化事件特异性定量检测体系。结果表明,定量体系具有较好的重复性,用标准分子确定的转基因水稻“Bt汕优63”的检测极限为100个拷贝数。3.利用RT-PCR的方法检测了转基因水稻“Bt汕优63”整个生育期外源标记基因、目的基因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情况,检测结果显示,外源标记基因在整个生育期没有表达,目的基因稳定表达。在此基础上,建立目的基因在mRNA水平上表达的定量检测体系。实验结果表明,定量体系重复性较好,苗期目的基因表达的量较少,其他生育期目的基因稳定表达。4.以标准分子作为定量PCR外部标准品并建立标准曲线。本文利用重组PCR的技术构建了标准分子,检测含有转基因成分的混合样品,根据标准曲线计算转基因成分的含量;区分转基因水稻“Bt汕优63”与“华恢1号”样品;以构建好的标准曲线检测目的基因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量。结果表明,以标准分子作为定量标准品的检测结果具有较好重复性和再现性,重组PCR技术用于构建标准分子是可行的。本文的研究内容通过对转基因水稻Bt汕优63外源插入结构的研究,成功建立了针对转基因水稻Bt汕优63转化事件特异性PCR定量检测方法,望为转基因水稻的监管提供技术支持,为今后我国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检测标准的制定,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的定量检测试剂盒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持。建立了目的基因cry1Ab/c在转录水平mRNA表达的定量检测体系,这将为准确、高速的检测转基因水稻Bt汕优63目的基因在转录水平上表达及其相关标准的制定和其安全性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袁建琴[3]2015年在《市售农畜产品中转基因大豆GTS40-3-2相关基因及其产物的检测与SD大鼠毒理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转基因作物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种植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增加,缓解了人类的贫困和饥饿以及因杀虫剂的使用而带来的环境等问题,为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环境以及社会福利等方面带来了持续可观的巨大利益。然而,生物安全性问题从转基因作物诞生之日起就与之相伴,其争论从未停止过。尽管,在进行商业化之前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已经过了严格的一系列毒理学认证,但目前的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的安全性试验大多数仅限于动物短期喂养观察试验,对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的长期摄入所带来的慢性影响缺乏相关试验数据,且对人体的影响缺乏有效的论证。本论文从动物饲料转基因成分检测入手,进而针对人们的日常膳食肉、蛋、奶和油进行全面的转基因成分调查研究,最后进行SD大鼠的长期慢性动物饲养,旨在为我国转基因饲料饲用安全性评价体系提供试验数据支持,同时也对来源于转基因作物的原材料产品的合理应用以及通过转基因饲料喂养动物所产生的农畜产品的安全性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方法]采用定性PCR方法检测了30份山西市场上蛋鸡和猪饲料中的转基因成分;应用重迭PCR方法,采用基因的克隆、转化和表达,构建了标准质粒分子;利用构建的标准质粒分子,进行了山西市场上肉、蛋、奶和油等农畜产品中转基因成分定性、定量及ELISA蛋白检测;模拟了转基因抗草甘膦除草剂大豆GTS40-3-2长期喂养大鼠动物模型,采用组织切片、血液学与血液生化学指标、定性和定量及ELISA蛋白检测等方法来探讨转基因大豆成分对大鼠的毒性作用及残留情况。[结果](1)抽检山西市场上饲料共计30份,包括20家不同厂家的鸡和猪不同发育期饲料,品种具有代表性,覆盖面广。其中25个饲料样品检测结果为阳性,阳性占有率为83.3%。而阳性样品中仅有1个饲料样品标明含有“转基因”成分,转基因产品标识率仅为4%。试验结果表明:鸡和猪饲料中大多含有大豆转化体事件GTS40-3-2,有少量饲料含有玉米转化体事件MON810。(2)利用定性PCR和重迭PCR技术,将四个基因成功通过分子克隆的方法克隆到一个质粒载体分子中,在后续的定性和定量PCR检测中用作阳性标准品。(3)对山西市场肉、蛋、奶和油等农畜产品进行转基因生物产品成分相关基因及蛋白检测。在进行动物饲料相关基因检测中发现所有抽查的11家农户所喂养动物的饲料全部含有转基因成分,特别是含有大豆GTS40-3-2特异转化体事件。随后试验收集这11家农户所饲养动物的粪便进行相关基因检测,除了含有真核生物核糖体特异的基因18SrDNA外,都未检测到相关基因。对所抽查的一户农家的10只肉鸡进行了转基因大豆GTS40-3-2在肉鸡体内代谢残留的研究,无论是定性和定量还是蛋白检测,都检测到肉鸡的盲肠内容物和肠粪中含有转基因成分,肉鸡的其它实质脏器未发现含有转基因成分。此外,对山西市场食用油及猪肉、鸡蛋和牛奶进行了相关基因及蛋白检测,发现除了猪的肠内容物含有转基因成分外,其它实质脏器都未检测到转基因成分的相关基因及蛋白。14份食用油检测到有13个油样含不同含量的大豆内标Lectin基因,只有2个油样检测出含有极低拷贝的GTS40-3-2基因。(4)通过添加含有大豆转化体事件GTS40-3-2的豆粕作为饲料喂养一代和二代SD大鼠,试验测定了大鼠的周增重、饲料消耗、血液学指标、血液生化指标以及组织病理切片观察等指标,都未发现转基因组和非转基因组有统计学意义的显着差异。试验对大鼠的肠道菌群以及脏器进行了与饲料相关基因的定性和定量检测以及ELISA蛋白检测,只有大鼠肠粪和盲肠内容物检测到有转基因成分的残留,大鼠的肠道菌群和实质脏器都未检出有转基因成分的残留。[结论]通过定性PCR、实时荧光定量PCR、切片技术和ELISA蛋白检测等方法对山西市场上的动物饲料、猪脏器、肉鸡脏器、鸡蛋、牛奶、食用油和SD大鼠长期喂养进行试验。研究结果揭示:山西市场上的动物饲料中普遍含有转基因成分,但对这些饲料喂养的动物所产生的猪肉、肉鸡、鸡蛋和牛奶等农畜产品进行饲料相关的定性、定量及ELISA检测,均未发现有相关转基因成分和蛋白的残留;食用油的检测结果显示样品含有低拷贝内源基因,少数样品含有极低拷贝的外源基因。

薄慧杰[4]2006年在《转基因油菜检测技术与环境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Ms8Rf3是由德国拜耳公司利用转基因不育系Ms8(转Barnase与Bar基因)和转基因恢复系Rf3(转Barstar与Bar基因)培育的抗草胺膦杂交油菜,在加拿大的种植面积已占油菜播种总面积的45%以上。近年来,Ms8Rf3种子通过进口贸易,大量输入我国。然而,该品种是否对我国生态环境是否产生不良影响,以及如何对该品种进行检测和监管尚缺乏技术手段和证据。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Ms8Rf3转化事件特异性检测方法和ELISA检测手段,评价该品种在我国生态环境中的遗传稳定性以及向我国主要蔬菜和油菜发生基因扩散的可能性,为我国转基因油菜的安全管理提供技术手段和科学依据。根据转基因植物外源基因插入位点的特异性,破译了Ms8Rf3外源基因插入位点两侧的DNA序列,通过设计转化事件特异性引物和构建PCR反应体系,成功构建了针对Ms8Rf3的高效检测体系。该方法能准确判定样品中是否含有来自雄性不育系Ms8、育性恢复系Rf3或者转基因油菜杂交种Ms8Rf3的转基因成分,为转基因油菜监管提供了技术支持并填补了该领域空白。本研究实现了外源基因bar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获得了纯化的PAT蛋白。该蛋白可以替代转基因植物的外源蛋白,用于转bar基因产品的食用安全性分析,也可用于转bar基因产品ELISA检测时的抗体制备。通过PCR扩增,从pCAMBIA1300-bar质粒中获得bar基因编码区全长,经酶切鉴定和测序后,证实了bar基因分离成功。用BamHI和HindIII酶切,将bar基因与载体pET28a连接,构建成重组载体pET28 bar。将重组载体pET28bar转化大肠杆菌菌株BL21(DE3)后,获得高效表达。SDS-PAGE电泳分析显示,目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蛋白质分子量约为27 K Dalton。将包涵体离心、洗涤和纯化后,得到高纯度的目的蛋白。采用人工杂交和荧光显微镜观察甘蓝型油菜花粉在近缘种柱头上的萌发生长情况,探讨了甘蓝型油菜的基因扩散到其它物种的可能性。结果表明,A基因组物种和AB基因组物种与甘蓝型油菜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亲和性,其中乌塌菜和小叶雪里蕻的亲和指数较高(分别为0.370和0.335)。在大田自然授粉条件下,转基因油菜与相邻种植的芸薹属近缘作物异交率分析表明:13个芸薹属物种中有12个品种不同程度的与Ms8Rf3花期相遇,并且均能检测到异交。天然异交率最高的品种是甘蓝型油菜波利马不育系和中油821(异交率分别是3.598%和0.642%)。为了检测Ms8Rf3的遗传稳定性,本研究对Ms8Rf3的F1代和F2代群体的遗传构成进行了分析。对该品种的除草剂抗性,花粉育性的表达和基因分离规律进行了遗传分

陶冉[5]2008年在《饲料中转基因成分检测及对水产动物安全性评价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自转基因作物问世以来,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转基因大豆完整外源DNA序列设计了几对引物,对转基因大豆进行了巢式PCR检测。结果表明,巢式PCR可以扩增10-10g/μl浓度的DNA溶液,检测灵敏度高达0.01%。该巢式PCR技术具有高度特异性、灵敏度和很好的重复性。用巢式PCR对部分市售的水产饲料和豆制食品进行检测,90.6%的水产饲料和46.5%的食品能检测出外源基因片段,表明转基因大豆广泛存在于水产饲料和我们的日常食品中,为食品安全分析和管理提供了方法和依据。环介导的等温扩增技术(LAMP)依赖于能够识别靶序列上6个特异区域的引物和一种具有链置换特性的DNA聚合酶,在等温条件下可高效、快速、高特异地扩增靶序列。本研究建立了转基因大豆的LAMP扩增技术,针对豆制品以及饲料的转基因LAMP检测技术正在研究和开发中。利用转基因和非转基因豆粕制作的饲料,喂养吉富罗非鱼,分别于4周、7周取样,对其体重和血液指标进行了检测。实验显示,投喂转基因饲料7周以后,增重率和血清指标,转基因组与非转基因饲料组相比没有显着差异。全血指标中白细胞数目、大血小板比率、平均血小板体积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4项指标显着高于非转基因饲料组,而且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由以上结果可见,转基因大豆与非转基因大豆相比,对罗非鱼的一些生理过程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并未对其生长造成可见的影响。分别于投喂1h、4h和8h以后取罗非鱼胃内容物、肠道内容物和粪便,并分别于4周、7周和继续饥饿2周后,取罗非鱼不同组织,提取DNA,用巢式PCR法检测转基因大豆中的外源基因在各种组织中的分布,结果显示在胃内容物、肠内容物、粪便、心脏、肝脏、胃、肠、卵巢、精巢、脑、鳃丝、脾脏、胆囊、肌肉等不同部位的DNA中都能检测到外源基因的存在,说明转基因大豆中的外源DNA并不能被罗非鱼的消化道完全降解,其DNA片段可能通过消化吸收转移到鱼体的各种组织。在投喂转基因饲料7周以后以及停止投喂饥饿2周以后分离水体中的微生物,提取其DNA,进行转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在所分离纯化的各种微生物中都没有检测到转基因大豆中外源基因35S-EPSPS的存在。

王媛[6]2005年在《转基因大豆内、外源基因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变化规律的研究》文中认为为揭示转基因大豆食品从原料到成品的加工过程中内、外源基因的降解变化规律,为我国的转基因标识条例的实施及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本论文以转基因和非转基因大豆为试材,采用定性PCR、多重PCR、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分析了豆腐、豆奶、豆粉、酱油等四种大豆加工食品中磨浆、点浆、调配、均质、喷雾干燥、发酵、杀菌等关键加工工艺对基因组DNA、调控元件、目的基因的片段大小及含量的影响。结果如下: 1.建立了大豆加工食品中转基因成分的定性PCR技术、多重PCR方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这叁种方法分别能有效、准确地检测出大豆加工食品中转基因成分及其含量。 2.通过内源、筛选及目的基因片断大小的变化,研究了不同加工工艺中基因组DNA、调控元件及外源基因的降解变化规律。 磨浆、点浆、高温杀菌、喷雾干燥、制曲及发酵各工艺使大豆基因组DNA发生严重地降解;针对外源目的基因,磨浆、挤压成型、调配、均质、喷雾干燥、制曲及发酵等加工过程对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高温煮浆过程对内、外源基因降解产生的影响较小。 针对CaMV35S启动子,引物35S_1/35S_1’、35S_2/35S_2’和35S_4/35S_4’的扩增片段基本不受加工工艺的影响,但35S_3/35S_3’的扩增片段受加工工艺的影响较大。对于终止子nos基因,所设计的两种引物的扩增产物在各个工艺过程中均能检测到,nos基因降解程度变化很小。 3.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大豆加工食品中不同加工工艺对加工食品中转基因含量的变化规律。 磨浆、煮浆过程对外源基因破坏得很严重,转基因含量迅速下降至0.435%;点浆是一个生物化学变化,对基因组DNA的破坏较为严重,随着内源基因片断的降解,转基因含量有所回升;外源基因在受到挤压成型过程后,比内源基因更易受到破坏,终产品中转基因含量下降到0.797%。 豆粉加工中喷雾干燥对内源基因的破坏较为严重,终产品豆粉中转基因成分较前一过程有所上升;豆奶加工过程中调配和均质过程使外源基因遭到严重破坏,转基因含量下降,但杀菌工艺又对内源基因的降解程度更加严重,转基因含量有所上升;酱油各个加工过程对外源基因的破坏都比内源基因更加严重,转基因含量不断下降。

李雪[7]2008年在《多年生黑麦草基因转化与抗旱性遗传改良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通过建立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高频再生体系,应用基因枪和农杆菌介导法将DREB1A和BADH-CMO基因导入胚性愈伤组织,获得正常生长的抗性增强的可育转基因植株;通过人工授粉和自由杂交方式获得转基因子代,并研究了其萌发、盆栽和田间生长特性;建立了快速检测多年生黑麦草转基因植株潮霉素(hyg)抗性的方法和抗旱子代筛选体系;综合评价了转基因多年生黑麦草的安全性。通过5年多的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进展:1、选择适宜品种,以胚为外植体,建立多年生黑麦草高频再生体系,使愈伤诱导率达到97.9%,胚性愈伤率达到19.4%,分化率可达90.9%。2、建立起多年生黑麦草遗传转化筛选系统:愈伤培养阶段添加hyg 100mg/L,筛选30d;植株再生阶段50mg/L,筛选至有芽长出后移入不含hyg的生根培养基中。农杆菌介导转化时以头孢霉素(cef)为抑菌剂,愈伤培养阶段添加300mg/L,植株再生阶段250mg/L。3、建立多年生黑麦草基因枪遗传转化体系:以0.5~1mm间的胚性愈伤组织为受体,金粉直径1μm,采用Ca(NO3)2+PEG4000作为DNA沉淀剂,6cm高度下轰击2次。获得转DREB1A基因爱神特转基因株系(ATR)68个,特拉华转基因株系(DTR)7个,尤文图斯转基因株系(JTR)18个;转BADH-CMO基因爱神特转基因株系(ABC)15个,叁个品种的平均抗性绿苗率为11.1%。4、建立多年生黑麦草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体系:以预培养5d的胚性愈伤组织为受体,采用OD600=0.1左右的农杆菌菌液侵染10min,期间进行抽真空和晃动处理。去除菌液后,共培养4d,以500mg/L cef清洗后筛选,获得转DREB1A基因爱神特转基因株系(AGR)14个。5、转基因多年生黑麦草在温室和田间均可正常生长,盆栽ATR、AGR和ABC较ACK生长速度减慢,田间ATR、AGR、JTR、DTR与对照植株无明显差异,但ABC的生长受到严重抑制。外源基因的插入不仅使转基因植株的抽穗时间提前,还导致其穗长变短,尤其是BADH-CMO基因显着降低了ABC的穗长。DREB1A基因使转基因植株的抽穗个数略有提高,而BADH-CMO基因则使其显着降低。转基因植株较对照植株具有更高的抗旱、越冬和耐盐性,但抵御病害的能力明显下降,在对抗虫害方面二者无明显差异。除ABC外,转基因植株均能结实。6、采用人工授粉和隔离杂交两种方式获得大量转基因子代,T1代种子具有较高的发芽势和发芽率。以JTR为父母本的种子的发芽势具明显优势,以AGR为母本的种子的平均发芽势最低,以DTR为父本的种子的平均发芽势最低。T1代7天的平均芽长和根长分别为3.9cm和3.2cm。以JTR为父母本的种子,平均芽长最长,而以AGR为父母本种子,平均芽长最短。田间JTR的子代表现最优,以DCK和ATR-12为母本自由杂交的子代出苗势和出苗率均达100%。自由杂交授粉比人工授粉的种子具有更高的田间出苗势、出苗率、苗高和分蘖数,即使同一母本所得种子的萌发能力也不同。7、hyg和PEG对爱神特种子的萌发具有极显着影响,75mg/L hyg将发芽势降至44.8%,但发芽率仍达61.5%,hyg不适合在萌发期筛选转基因子代。15%的PEG只能使极个别种子发芽,20%则完全不能发芽。以15%的PEG筛选转基因T1代种子,推测的外源基因分离规律均低于孟德尔遗传定律。8、建立快速检测多年生黑麦草转基因植株hyg抗性的方法:1mg/L 6-BA+50mg/L hyg可用于多年生黑麦草离体叶片段的筛选,第8天时的褐化情况可作为初步筛选转基因植株的依据。盆栽T1代经干旱筛选后恢复生长的植株进行hyg叶片筛选,经筛选后的植株进行PCR检测全部呈阳性,初步说明外源基因在植物体内能够稳定遗传。9、转DREB1A和转BADH-CMO基因多年生黑麦草属于安全等级为I级的转基因植物,已经国家林业局生物安全处批准进行中间试验。

王琴芳[8]2008年在《转基因作物生物安全性评价与监管体系的分析与对策》文中认为目前国内外大面积种植的转基因作物主要是以抗虫和耐除草剂性状为主的第一代转基因作物。国内外对第一代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评价与监管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法规。国际上转基因作物的新发展趋势是:复合性状、营养改良与药用等新一代转基因作物不断涌现。国际上许多国家已经制订了一系列针对新一代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价与监管的政策与法规,而我国政府还没有出台新一代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价与监管的法规。本研究目的:(1)系统全面分析国内外对第一代转基因作物,主要是抗虫与耐除草剂作物安全评价法规与监管模式比较的基础上,分析我国转基因作物评价与监管中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与建议;(2)调研分析国外对新一代转基因作物:复合性状、营养改良与药用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价与监管措施,提出我国对新一代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价内容与监管措施,供决策部门参考。本文主体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价的原则、内容和方法以及国内外转基因作物评价与监管模式的比较分析,归纳了我国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价和监管中取得的成就:(1)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最早建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评价与监管条例的国家,并率先开展了转基因抗虫棉的产业化。(2)有效地保障了我国转基因抗虫棉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取得了巨大的环境、经济与社会效益,挽救了我国的棉花纺织产业。(3)抗虫棉环境安全研究开创了监管新模式,在转基因棉花商业化生产监管中实行“天然庇护所”策略,控制了棉铃虫对转基因抗虫棉产生抗性。转基因抗虫棉的连续11年产业化历程证明这种策略的正确性。(4)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农业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的检测机构及检测标准(体系),农业部筹建了下属21个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检测中心,并且已经逐步通过认证或正在进行认证;建立和发布了37项转基因生物及产品环境安全与食品安全的检测标准。(5)保障了转基因生物对人类与环境的安全,事实证明,经农业部经过严格的安全性评价批准进入市场的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以及批准进口作为食品与饲料加工原料的产品都是安全的。2.通过分析比对国内外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价内容与方法,指出了我国转基因作物评价和监管中存在着叁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及安全性评价中争论性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1)对于现行的以品种为基础的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安全性评价与监管模式,建议采用国际上通用的以转化体事件为基础的评价与监管;(2)对于按照省份逐个申请转基因作物安全证书的问题,建议实行分生态区种植的监管模式;建议全国一证制;(3)对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强制性与零阈值标识问题,建议采用自愿标识政策;(4)对于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价中出现的一些有争论事件建议:不应过分强调转基因作物的非预期效应;卡那霉素标记基因可以在转基因作物中继续使用;如果转基因作物与其非转基因对照实质等同,就没有必要进行动物试验。3.本文通过分析新一代转基因作物--复合性状转基因作物的发展趋势、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各国对育种复合性状转基因作物的评价内容和方法,归纳了国际上对复合转基因作物进行安全性评价的叁种主要模式:(1)美国加拿大模式;(2)日本与韩国模式;(3)欧盟模式。建议我国对育种复合性状转基因作物借鉴美国的管理模式,实行简单评价程序。4.通过分析国外对高赖氨酸玉米和富含维生素A金米的安全性评价个案分析,提出对新一代转基因营养改良作物安全性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外源蛋白安全性评价要全面;应该对预期改变营养成分的代谢产物进行评价;要着重评价其目标营养成分改变的安全性,以及营养改变转基因作物的营养功效。5.通过比较分析国际上对未来新一代转基因作物,尤其是药用转基因作物风险评价与管理对策研究,提出我国对未来药用转基因作物评价与监管的建议:完善药用转基因作物评价规定;对预期使用的评价要以其他生物反应器为对照进行评价;对食用安全与环境安全评价要以其非转基因对照比较;设计产品生产过程中无活性,加工工程中激活;利用遗传限制技术使药用植物花粉不育等。这些建议供我国农业转基因安全性评价与监管决策部门制订新一代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价和监管措施时提供重要的科学参考。

张玲[9]2007年在《转基因食品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转基因西红柿的上市把人类的生活带入了转基因食品的消费中。转基因食品作为基因技术的产物,在给人们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隐患,其发展过程也因各种因素充满了坎坷曲折,本文分六部分对此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第一、二部分主要介绍全球转基因食品发展概况及中国、江苏省转基因食品发展情况,并根据转基因食品的发展过程分析转基因食品的发展趋势。第叁部分在肯定转基因食品发展的基础上研究其影响因素,包括技术、管理、消费者态度、媒体、文化理念和伦理等因素。并在本部分重点阐述消费者态度和伦理两个影响因素。第四部分在介绍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基础上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经典案例进行剖析,讨论转基因食品安全事件所反映出的问题。第五部分分析国外、中国和江苏省转基因食品管理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转基因食品管理存在的问题。第六部分依据前五部分情况,重点阐述了构建江苏省转基因食品监测评估体系的可行性方案。

王恒波[10]2008年在《转基因生物产品PCR检测体系建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转基因技术也日趋成熟,商品化生产的转基因生物产品也就越来越多,由此引发的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各国政府纷纷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强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安全管理,截至2002年底,全球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转基因产品实行自愿标识或强制性标识管理制度。这些法规的实施的前提就是要建立一套稳定、准确的转基因检测技术。目前,转基因生物产品的检测技术主要以PCR技术为基础,并衍生出竞争定量PCR、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等。PCR技术以其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快速、准确、重复性好等优点被各国检测工作者使用。本研究主要以转基因标准品为材料,分别采取定性PCR、竞争定量PCR、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转基因产品进行检测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查阅有关文献及网站、数据库,初步明确了现有各种转基因作物的外源基因信息,收集了国内外商品化的转基因作物19种,其中8种从欧洲转基因标准品库(Fluka公司:Fluka,Buchs,Switzerland)购进,为转基因生物产品检测工作的标准化和与国际接轨奠定了基础。2.为提高检测效率,以转基因大豆标准品为材料,检测了转入的外源基因元件,优化了PCR检测体系,建立了高通量PCR检测方法。3.为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对引进的转基因玉米标准品分别检测了Bt11、TC1507、Bt176、MON863、MON810、GA21、CBH-351等7个品系的转化事件和相应的外源基因元件,其中5品系的转化事件和转基因元件检测的灵敏度均达到了0.1%检测低限,居现有检测技术标准的最高水平。4.根据建立的转基因成分PCR检测技术体系,利用转基因抗虫水稻和棉花,以及抗花叶病、抗旱的转基因甘蔗材料,分别建立了稳定的PCR检测体系,为建立相关检测技术标准奠定了基础。5.构建了CaMV35S非同源模板的竞争子,建立转基因大豆35S启动子定量检测体系,实现了普通PCR仪定量检测转基因生物产品成分方法,检测低限达到了1%水平,基本满足了目前转基因检测最低标识的需要。6.以荧光了染料SYBRGreenⅠ代替昂贵的Taqman探针,建立了转基因抗除草剂大豆和TC1507转基因抗虫玉米的荧光PCR的定量检测体系,利用转基因定量标准品建立的线性回归方程,通过已知含量的标准品作为待测样品进行验证,结果完全正确,且两体系的检测灵敏度均达到0.04%,已完全满足国际上对转基因定量检测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建立转基因作物及产品外源抗性基因检测技术体系的研究[D]. 曹际娟. 沈阳农业大学. 2004

[2]. 转基因水稻Bt汕优63外源插入结构验证和定量检测方法建立[D]. 刘凌.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

[3]. 市售农畜产品中转基因大豆GTS40-3-2相关基因及其产物的检测与SD大鼠毒理学研究[D]. 袁建琴. 山西农业大学. 2015

[4]. 转基因油菜检测技术与环境安全性研究[D]. 薄慧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5]. 饲料中转基因成分检测及对水产动物安全性评价的初步研究[D]. 陶冉.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8

[6]. 转基因大豆内、外源基因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变化规律的研究[D]. 王媛. 中国农业大学. 2005

[7]. 多年生黑麦草基因转化与抗旱性遗传改良研究[D]. 李雪. 北京林业大学. 2008

[8]. 转基因作物生物安全性评价与监管体系的分析与对策[D]. 王琴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

[9]. 转基因食品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张玲. 南京医科大学. 2007

[10]. 转基因生物产品PCR检测体系建立[D]. 王恒波. 福建农林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  

建立转基因作物及产品外源抗性基因检测技术体系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