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备课模式研究_bbs论文

网络环境下的备课模式研究_bbs论文

网络环境下的备课模式探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模式论文,环境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备课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做准备的过程。传统意义上的备课是为课堂设置预案,设定程序,以完成教学任务,其书面形式就是写教案。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网络正在强势地影响和改变着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从教育环境到教育理念,从教学模式到学习方式,都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而这一系列的改变必定集中体现在教师备课中,催生新的备课理念和备课模式。

一、网络催生备课新理念

1.备课从封闭孤立的个人行为渐变为互动共享的群体行为

过去,教师一本教案可以教20年,甚至一辈子。网络时代,开放、即时的信息传播方式和不断更新的知识体系,丰富了学生的信息来源,使教师的知识优势面临挑战。然而,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仅靠自己的能力,封闭孤立地备课,已不能满足教学的新要求。网络中丰富的教学资源,更加反衬出个人备课方式的落伍和力不从心。或许,一位教师苦想几天、几月仍不得解的难题,早已是网络中有解的定论。当网络使教师意识到只需轻点鼠标,其备课效率即可随着下载速度以秒为计时单位迅速提高时,教师自然会从埋头书案的自我封闭式的备课中抬起头,将目光转向丰富、广阔的网络空间。

教师有意识地主动上网,为备课浏览淘金,只是教师的备课理念从个人奋斗的视角转向开放、共享的网络空间的第一步。当上网浏览成为教师备课时的一种习惯性需要,并随之从下载和上传网络信息的过程中,体验到大家帮助我、我也帮助大家的快乐时,意味着教师正在开始实践一种新的备课方式,他们会发现,网络不只是能提供丰富的备课资源,更重要的是,相互切磋与智慧交锋的擂台,是分享教学经验、协作备课的平台。网络能凝聚起分散于不同区域的教师个体,突破物理时空的限制,实现零距离的心灵接触和交流。教师可以凭借网络群体的智慧和力量,提高个体的备课效率,保障个体的备课质量。

2.备课从“三要素”扩展为“n要素”

以前,教师备课要求做到一备教材、二备学生、三备教法。网络时代,丰富的备课素材、多媒体网络化的教学环境、多样化开放式的活动课程,需要教师在备课中要对更多的因素进行预设和整合。教师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还要备知识呈现方式,备硬件和软件、备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等等。

(1)备知识呈现方式

备知识呈现方式是要求教师利用文本、图形、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合理组织教学信息,提供多元的知识表征,创设情境,激趣益智,帮助学生从多视角了解教学内容,获得完整的知识概念,建构知识意义。

(2)备硬件和软件

备硬件和软件,就是要求教师使用硬件和软件像使用粉笔和黑板那样得心应手、随心所欲。

备硬件是要求教师熟练掌握现代化教学媒体的使用方法,了解硬件设备的性能和操作规范,课前预先调试和检查硬件设备状况,确保课堂上硬件设备的正常运行。

备软件指教师自主开发教学课件或者是熟悉成品教学课件的过程。教师要对教学课件的流程、导航系统、链接指向了如指掌,能预料到每一步操作、每一次点击鼠标之后计算机终端将要显示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驾轻就熟地利用课件为教学服务,而不是被课件所牵制。

(3)备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网络的应用突破了传统学习的时空限制。各种不受课时限制的学生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大,出现了多种形式的跨学科,跨课堂限制的综合实践课、活动课、研究课和探索课。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上。这种转变加深和拓宽了教师备课的内涵和外延,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备课的目的不只是为了上好一堂课,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备课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设计课堂上的教学活动,还要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以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为例。研究性学习从确定研究课题、制订研究计划、收集分析资料,到设计实施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撰写研究报告,在每一个自主探究的环节中,都可能出现师生无法预知的困难。对学生而言,学会学习比学习知识更重要,对教师而言,指导活动比讲解知识更困难,准备也要更充分。

相信随着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推进和深入,需要教师在备课中宏观把握、中观设计、微观分析的因素还要增多,备课会从“三要素”递增为“六要素”,从“六要素”扩展为“n要素”。

二、网络应用下的备课新模式

伴随着教师的备课理念从个人奋斗向群体合作的渐变,教师的备课模式也正在被网络化的力量所引导和改变。目前,基于网络交流平台的几种备课模式已初显雏形。

1.基于Internet的“围网而论”协作备课模式

借助Internet所提供的便捷、虚拟的交往平台,不同区域的教师聚在一起,通过网络交流思想,共同探讨教学设计的问题,形成了一种“围网而论”的协作备课模式。根据笔者对现阶段网络协作备课方式的观察和分析,基于Internet的“围网而论”协作备课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类:

(1)根据使用的交流工具,“围网而论”的备课模式可分为:E-mail异步通信模式、实时口语式的聊天模式、社群交流的BBS模式、网络视频会议模式。

由网友自发组织的网络协作备课,一般采用E-mail、聊天室、BBS作为交流工具。由于这三种网络交流方式各有特长和缺陷,单靠其中一种交流方式很难满足集体备课对交流环境的要求。为保证E-mail、聊天室、BBS三种交流方式相结合,应共同搭建起“围网而论”的信息交流平台。这种自组织的网络协作备课可分为前期准备、网上备课、后期整理三个活动阶段(见表)。

表 网络协作备课三阶段

三阶段任务和目的

人员  交流工具

 发布备课公告,  论坛版主或

前期准备 明确备课专题和内容  网络中自然形成

E-mail、BBS

  的“舆论领袖”

网上备课

 教学设计 网友

  聊天室、BBS

后期整理

 整理、发布集

版主或某备 邮件列表、BBS

 体备课记录

  课成员

就网上备课阶段而言,网络交流工具可选聊天室,也可以选择BBS。聊天室里的协作备课是一种即时同步的交流方式,容易在思想的碰撞中引起头脑风暴,激起创意、灵感之光。随着语音、视频聊天室的普及,基于聊天室的网络集体备课模式会显示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在论坛上进行的网络协作备课是异步交流,在看帖、发帖中存在思考缓冲的时空,让备课教师能更加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由信息技术条件比较好的学校牵头组织的联合备课,采用的是网络视频会议模式。这种网络协作备课模式对网络条件要求高,绝大多数学校尚不具备“面对面”的视频交流条件,从而限制了这种备课模式的推广和应用。

(2)根据备课人员的组成,参加“围网而论”协作备课的网友可分为三类。

相同学科一线教师组成的备课群体。在网络协作备课的起步阶段,参与人员少,参加网络集体备课的教师往往只分学科,不分年级。这样的备课群体由于在同一学期中讲授的内容不同,集体备课的内容多是学科教学的宏观问题,如学科教学的任务、目的,如何化解教学内容任务与教学时间的矛盾等等。

相同学科、相同教学年级的一线教师组成的备课群体。随着参加网络协作备课教师人数的增加,备课群体在相同学科的基础上,再根据教学年级进行分流。分流后的备课群体备课内容相同、目标一致,探讨的问题也更为具体,如在教学设计中如何突出章节的主题,如何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和教学起点,阐释对某个概念、知识点的个人理解等等。

教育理论工作者(包括教育研究人员、课程专家、教材编辑等)和一线教师组成的备课群体。这是一种理想的群体组合。只有依靠网络力量,才能团结组织起这样一种备课群体。

(3)根据备课内容,“围网而论”的备课模式可分为教案点评式、专题讨论式和问题探究式。

教案点评式。教师把自己的教案上传到网络,让教师网友点评。

专题讨论式。备课教师针对特定的备课主题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集体讨论,形成共识。

问题探究式。针对教学设计中的难点问题,集思广益,征集化难为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2.基于城域网、校园网的任务驱动备课模式

这种模式一般由地方教委教研室、学校教研组发起和组织。首先,组织者将一学期的学科教学内容按照单元、章节分解,细分为具体的备课任务,并把备课任务分配给学校或教师个人,接到备课任务的学校、教师按照统一要求的内容模块,完成备课任务,形成初步方案,在规定的时间,把初步方案上传、汇总、发布在网上。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吸纳合理建议,再由备课者对初稿进行二次修改、补充和完善,最后形成完整的教案,由组织者通过网络传送到各学校和教师手中。

基于城域网、校园网的任务驱动备课模式,有两个明显的优点:

第一,分解、细化了备课任务,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压力。特别是这种备课模式有一个网上公布、群策群议、吸纳建议、二次修改的过程,可以帮助备课者突破个人思维的定势和局限,集众人睿智,推出教学设计的精品。

第二,整合了同一城域、同一学校的教学力量,在精品教案库的基础上融入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点,在共性的基础上体现各自不同的个性。

3.教师Blog的积累和分享模式

备课的目的不单纯是为课堂设置预案、设定程序,以完成教学任务。备课过程也是教师修身养性、在学习和积累中提高教学设计能力的过程。Blog作为一种“零技术知识”、“零成本”的网络新方式,极有可能成为今后教师管理教学资源、自我更新提高的重要方式。

首先,Blog是个性化的知识管理系统,是教师的电子备课本。

其次,Blog是教师自我反思的工具。好的教学设计不仅仅是一份好的教案,而且是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获得的经验。教师Blog以教育叙事的方式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这本身就是一个反思、总结、积累、提高的过程。

三、校园网建设的差异衍生不同形态的教案

网络应用是平等的,教师无论是在网络备课室备课,还是利用个人电脑备课,都可以平等地浏览、下载网络中的教学资源,平等地进行基于网络平台跨时空的交流。

校园网建设是不平衡的。这种网络建设的差异,使教师不得不根据教学环境、教学媒体的不同,设计出不同形态的教案。基于网络交流平台的网络备课,最后形成的不再是单一形式的书写在纸上的教案。

1.无纸教案之一——网络备课室制作的在线教案

这是一种网络版的在线教案,教师利用基于Internet或基于校园网的电子备课系统,制作电子教案,利用备课系统的课程发布功能,把电子教案从服务器传到多媒体教室。上课时,教师直接调用方便、灵活。

2.无纸教案之二——个人电脑制作的电子教案

如果教师通过个人电脑上网备课,没有条件直接把电子教案传送到多媒体教室,这时的电子教案往往是以下几种形式:E-mail信箱中的电子邮件、上传到服务器中的文件、U盘中储存电子教案、刻录成光盘的电子教案。

3.纸上教案——无奈的选择

据调查,在尚未建立校园网,也没有多媒体教室的学校和经济落后地区,仍有不少教师通过网吧和家庭电脑上网备课。落后的教学环境,使这些教师的电子教案在教学中无法使用,教师只有通过下载打印甚至手写的方式,形成网络备课的成果——纸上教案。这是教学设施落后状况下的一种无奈的选择。

在网络的普及和应用中,早已蕴涵着需要教师领悟和接受的备课新理念,网络的优势必将改写教师的备课模式。备课的新理念、新模式既是时代发展的潮流,也是教师前进和努力的方向。

标签:;  

网络环境下的备课模式研究_bbs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